0 引言
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引下,醫療建筑作為重要的健康服務設施,其設計與管理水平受到廣泛關注。療愈性作為醫療建筑的核心屬性,對患者身心健康恢復效果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醫療建筑及醫院管理領域的現有研究,對影響醫療建筑療愈性的關鍵因素(包括自然要素、物理感官、空間結構、意義符號和社會交往等)進行了系統梳理,構建了理論模型,并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假設,可為醫療建筑的設計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方法
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是目前社會學及管理學領域新興的中小樣本數據研究方法,在衛生領域亦具備較好的研究前景[1-2]。基于布爾代數原理,以案例之間的非對稱分析為基礎,將前因條件及結果變量視為獨立集合,用邏輯演算來探討各集合之間存在的隸屬關系,并解釋哪些條件組合會導致事件發生。fsQCA作為定性比較分析方法之一,在變量處理上不局限于籠統的二元分類,能夠充分捕捉前因條件變化對結果變量的影響[3]。由于QCA這一方法需對案例中的條件變量進行二分式0、1編碼,對于界限并不清晰的條件集合,不能一概劃分為0、1[4] ,需采用fsQCA方法進行連續性賦值。fsQCA 是清晰集的延伸,它將集合分數劃分為刻度,允許存在部分隸屬,因此能夠解決此類問題。
1 研究方法與案例選擇
本研究采用fsQCA方法,對國內外近15年建成并投入運營的醫療建筑案例進行定性比較分析。通過嚴格的文獻檢索和實地調研,篩選出30個具有代表性的醫療建筑案例。這些案例不僅涵蓋國內外知名醫院,還包括一些特色醫療建筑,以確保研究的廣泛和深度。
1. 2 案例選取與定量評價
本文選取國內外近15年建成并投入運營的醫療建筑進行分析,并且選擇醫療體系較為完善、先進和有特色的國家(如美國、日本、新加坡、英國和挪威等)的醫療建筑作為研究案例,同時規避頂尖醫院,最終篩選出31家醫院。國內外優秀案例見表1。
本文使用已有的成熟量表(SRRS)測量醫療建筑療愈性;同時,使用景觀評價方法中的美景度評價法評價醫療建筑療愈性的影響因素。建立醫療建筑療愈性影響因素指標體系,見表2。
(續)
2 數據收集與處理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和專家訪談等多種方式收集數據。問卷設計基于已有量表和專家意見,旨在全面評估醫療建筑療愈性的影響因素。同時,采用模糊集方法對數據進行校準和轉化,以確保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1 數據收集
本研究共發放并收集調查問卷138份,剔除答題時間低于 90s 、結果具有明顯規律性的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16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達 84.1% 。
2.2 數據處理
2.3 結果分析
2.2.1 信效度檢驗
為了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對量表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結果表明,本研究總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為0.929,所采用的6個測量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值均在0.8以上,表明整體量表和各量表的信度水平較高。在進行效度檢驗時,本研究調查數據的KMO檢驗值為0.922,大于0.6,通過Bartlett球形檢驗( Plt;0.001 ),因子的解釋變異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均大于 60% ,表明將6個變量的量表設置為單維結構是合理的。各變量測量題項標準化因子載荷量均在0.6以上,AVE值均大于0.5,CR值均大于0.7,表明變量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
2.2.2 數據校準
在對數據進行組態分析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校準。采用模糊集的方法,將程度性問題轉化為隸屬性問題。本文采用fsQCA軟件運算,根據已有研究,將隸屬值分別設置為 95% 、 50% 、 5% ,通過等分法確定錨點值,數據校準見表3。
2.3.1 必要條件檢驗
對前因變量進行必要性分析,見表4。本研究發現所有前因變量的一致性閾值均低于0.9,表明這些因素并非醫療建筑高療愈性的單一必要條件。該結果進一步驗證了醫療建筑療愈性具有由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復雜性。
2.3.2 條件組態分析
通過fsQCA分析,本研究得到了多種不同的條件組態。這些組態揭示了自然要素、物理感官、空間結構、意義符號和社會交往這幾個因素在醫療建筑療愈性中的復雜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當這些因素在類型和配置上相互匹配時,它們能夠產生較高的醫療建筑療愈性。此外,不同的條件組態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這為醫療建筑的設計與管理提供了多樣化的策略選擇。高醫療建筑療愈性的組態見表5。
從表5中可以看出,共存在5條提升醫療建筑療愈性的條件組合,同時高醫療建筑療愈性的總體一致性水平為0.821,表明這5種組態是高醫療建筑療愈性的充分條件;總體覆蓋率為0.685,表明這5種組態能夠解釋現實中 68.5% 的案例。具體結果分析如下:
組態 Sν :社會交往主導驅動型。此路徑即使在物理感官、空間結構及意義符號等方面尚存局限,仍能產生高醫療建筑療愈性。社會交往對于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能夠顯著提升人們的滿意度和信任感,同時減輕人們的壓力和孤獨感,進而優化治療效果和康復進程。尤其在當前社會原子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許多個體難以從日常交往中獲得必要的認知調節、情緒安撫和心理支撐,導致人們心理健康問題頻發,進而影響整體健康狀態。基于案例分析,醫療建筑提升社會交往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空間布局優化。通過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尤其對如休息區、餐飲設施、休閑場所、綠化區域和閱覽空間等公共空間和半公共空間的設置,促進不同群體(如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志愿者等)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平衡私密性與開放性的需求,尊重個體的隱私和選擇,確保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擁有充分自主性。二是環境品質提升。精心設計環境要素,如光線、色彩和聲學,營造促進情感和認知反應的舒適空間,增強個體間的溝通和協作意愿。此外,環境設計還應融入場所特色和文化元素,增強個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是技術支持加強。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擴展和優化社會交往的方式和范圍。利用網絡、多媒體、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實現便捷、安全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個體能夠隨時隨地與他人保持聯系和協作。
組態 S2 :自然要素 × 空間結構 × 社會交往支持驅動型。組態 S2 指出,以自然要素、空間結構和社會交往為核心條件的醫療建筑,可以產生高醫療建筑療愈性。經由這條路徑達到的療愈性是目前醫療建筑建成案例中最高的。但受限于現實條件,在設計、施工及運營三個關鍵點上很容易出現風險,因此現階段醫療建筑不太可能大規模地達到這樣的質量。
組態 S3 :自然要素 × 社會交往支持驅動型。組態 S3 指出,以自然要素和社會交往為核心條件的醫療建筑,可以產生高醫療建筑療愈性。自然要素與社會交往的結合指醫療建筑中自然環境和人際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協調,它們共同影響醫療建筑中的使用者,提升社會交往空間的品質,提高舒適度,使人們更有意愿參加社交活動。自然要素不僅優化了社會交往空間的品質,提升了環境的舒適度,同時激發了人們參與社交活動的意愿,從而增強了醫療建筑的療愈效果。這種設計策略不僅滿足了現代醫療模式的需求,也為醫療建筑創新設計的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組態 S4 :空間結構主導驅動型。組態 S4 指出,以空間結構為核心條件的醫療建筑,可以產生高醫療建筑療愈性。一個溫馨、自然的空間能夠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降低患者的焦慮感。空間結構包括尺度、比例、形態、材料、色彩、光線和聲音等,這些要素直接影響醫療建筑中的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通過影響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進而影響他們與環境及他人的互動。例如,空間尺度可以引發使用者的開放或壓抑感;空間比例關系到使用者的尊嚴或無助感;空間色彩能激發使用者活力或引發沮喪;空間聲音會讓使用者產生平靜感或緊張感。
組態 S5 :自然要素主導驅動型。組態 S5 指出以自然要素為核心條件的醫療建筑,可以產生高醫療建筑療愈性。根據親生物理論,人類對自然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和需求,這種需求是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在醫療建筑中,自然要素不僅滿足了人類對自然的渴望,還通過激發人類對自然的反應,促進了療愈效果的提升。例如,對使用者而言,自然光可以調節晝夜節律、改善睡眠質量;自然風則有助于呼吸和體溫調節;自然色彩能調節心情和情緒;自然聲音能放松神經系統;自然氣味喚起記憶和情感;自然景觀吸引注意力和興趣。
在醫療建筑設計中,應重視自然要素的整合,通過科學的設計方法,將自然光、自然風、自然色彩等元素融入建筑空間,創造出既美觀又具有療愈效果的環境。此外,醫療建筑的景觀設計也應充分考慮自然元素的運用。例如,設置花園、庭院等綠色空間,以及利用自然材料和本土植被,以增強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3 討論
構建醫療建筑療愈性影響因素與管理對策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3.1 自然要素
自然環境對患者康復有促進作用,李戰鵬[5]總結了當前我國醫院戶外景觀環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療愈景觀優化設計策略。Van等探究了自然與建筑環境對不同類型被試心理作用效果的差異。因此,自然要素能夠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寧靜、和諧的療愈環境,醫療建筑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例如,引入自然景觀、增加室內綠化等,以提高空氣質量、營造舒適的環境氛圍,從而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
3.2 物理感官
沈克寧研究發現,建筑空間的物理環境對空間使用者的各種感官產生刺激,從而影響人體的環境認知及心理狀態。Harris等8指出,物理環境的刺激可以緩解或加劇個體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和行為表現。Bernhofer等[9]發現,當住院患者暴露在照度較低的光環境中時,更容易產生疲勞。高沖[]研究得出,患者的健康狀況指標可以通過充足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改善。醫療建筑應注重光線、聲音、溫度等物理因素的調節,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感知體驗。例如,采用柔和的光線、降低噪音、保持適宜的溫度等,以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和康復效果。
3.3 空間結構
空間結構要素構成了空間的基本組織和秩序。林瑞雪[1]在相關研究中嘗試將療愈環境與兒童醫療空間藝術化設計結合。李文嘉等[2從空間沉浸性、場景象征性、內容敘事性等多個維度,探究醫療空間的療愈場所歸屬。鄭錫金在醫院設計中引入療愈空間、非理性在場概念,強調療愈空間對病人及家屬心理情緒的影響[13]。醫療建筑應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和流線設計,以減少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提高治療效率,同時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私密的療愈空間,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復。
3.4 意義符號
意義符號是一種通過符號或象征來表達或傳達意義的方式,涵蓋文字、圖像、音樂、動作等任何形式。通過運用具有文化意義的符號,醫療建筑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強患者的文化認同感,為醫療建筑帶來人性化的關懷。醫療建筑應運用色彩、藝術品等元素傳遞積極信息,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醫療建筑需要營造溫馨、和諧的醫療氛圍,有助于增強患者的社會支持感和歸屬感。
3.5 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和健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較多研究表明,社會交往能夠增強個體的免疫、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患病和死亡的風險,緩解疼痛和壓力,加速康復和恢復。患者在面對疾病時,常常會感到焦慮、恐懼和孤獨。通過與他人交流,患者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以減輕負面情緒。醫療建筑應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鼓勵患者之間及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這有助于增強患者的社會支持感和歸屬感,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復。此外,醫院管理者應加強對醫療建筑療愈性的關注和管理,通過定期評估和改進,不斷提升醫療建筑的品質和服務水平。
自然要素
4結語
本研究基于QCA方法,深人系統地探討了醫療建筑療愈性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結果表明,自然要素、物理感官、空間結構、意義符號和社會交往5個因素對醫療建筑療愈性具有重要影響。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樣本范圍,深化對醫療建筑療愈性影響因素的理解。同時,可結合具體案例和實踐經驗,提出更具針對性的設計和管理策略,為醫療建筑的設計與管理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指導。此外,本研究也可為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共同推動醫療建筑及醫院管理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晨,孫明雷,鄒丹丹,等.QCA方法發展及其在衛生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2021,25(10):94-96.
[2]胡嘉靖,劉思佳.我國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徑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22,39(8):56-58,63.
[3]張鈺婉,盧亞娟,談在祥,等.DRG結付下住院費用超支原因及管控建議——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J].衛生經濟研究,2023,40(4):80-83.
[4]鄧勝利,付少雄.定性比較分析(QCA)在圖書情報學中的應用——以網絡社區健康信息搜尋影響因素研究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12):23-28,11.
[5]李戰鵬.醫院建筑戶外療愈景觀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21,22(2):39-41.
[6]VAN DEN BERGAE,MAASJ,VERHEIJRA,et al.Greenspace as a buffer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health [J].SocialScienceamp;Medicine,2010,70(8):1203-1210.
[7]沈克寧.建筑現象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8]HARRISPB,MCBRIDEG,ROSSC,etal.A place toheal:environmental sources of satisfaction among hospital patients[J].JournalofAppliedSocial Psychology,2002,32(6):1276-1299.
[9]BERNHOFEREI,HIGGINSPA,DALYBJ,etal.Hospitallightinganditsassociationwith sleep,mood and paininmedicalinpatient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O14,70(5):1164-1173.
[10]高沖.醫院病房室內環境復愈力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21.
[11]林瑞雪.基于療愈環境理念的兒童醫院門診空間藝術化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20.
[12]李文嘉,唐嘉蔚.健康環境論視野下的設計療愈與倫理行動——以醫療創新空間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4):3.
[13]鄭錫金.非理性在場的醫院療愈空間設計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9.PMT
收稿日期:2024-11-13
作者簡介:
孫少華(1975—),女,副主任技師,研究方向:醫院管理、醫療流程設計與優化。
劉曦璟(通信作者)( 2001-) ,女,研究方向:項目管理、城市更新。
廖紅兵(1995—),男,工程師,研究方向:項目管理、城市更新。張國宗(1972—),男,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醫療建筑設計與施工管理、醫院管理、醫療流程設計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