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42
初中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授生物學知識的關鍵,也是進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陣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價值
1.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生物學作為揭示生命奧秘的科學,本身便蘊含著無盡的魅力。而當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時,這種魅力被進一步放大。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歷史故事、民俗風情等,都是生物學知識的生動載體。它們能夠以一種更為直觀、更為親切的方式,將生物學知識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文化之美的同時,感受到生物學的獨特魅力。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生物學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點,而是能夠深人到文化的深處,挖掘出更多與生物學相關的內容。這種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更能夠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使學生能夠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上審視生命現象。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則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這種教學方法的轉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生物學教學中,學生要掌握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科學智慧,正是這些素質的重要來源。
2.傳承文化精髓,增強文化自信
初中生物學教學可以將生物學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更深人地理解生物學知識,更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領略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自覺承擔起傳承文化精髓的責任。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是推動民族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深人挖掘生物學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價值還體現在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上。在生物學教學中,學生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去審視生命現象,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弘揚傳統美德,培養道德品質
初中生物學教學可以將生物學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刻理解并傳承諸如仁愛、孝順等傳統美德。道德品質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它涵蓋了誠信、責任感等多個方面。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去審視生命現象,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此外,在生物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更能夠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在科學探索的旅途中,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從而培養出既有科學素養又具備人文情懷的新時代青少年。同時,借助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與道德水平也能夠得到顯著提升,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新時代公民。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1.借助經典文化巧妙引人,開啟生物學新課篇章在備課階段,教師應廣泛閱讀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的經典著作,從中篩選出與生物學知識相關聯的內容。這些經典文化元素可以是詩詞歌賦中對自然現象的生動描繪,可以是歷史典故中蘊含的生物學原理,也可以是古代哲學思想中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在細致人微的研讀中,教師需準確把握這些經典文化元素與生物學知識之間的契合點,為新課的引入做好充分準備。在引人新課時,教師應注重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接受新知。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敘述方式,將經典文化元素融入生物學知識的講解中,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生物學的學習情境。
例如,在教學“人的由來”時,教師可以引用《莊子·逍遙游》中關于“物化”的描述:“通天下一氣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在這里表達了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統一性和變化性。通過這段經典的引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莊子認為人和萬物同源,這種‘物化’的思想是否與現代科學中生物的起源有某種共通之處?”接著,教師可以將莊子的“物化”思想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相結合,說明生命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的過程。例如,可以展示地球生命進化的時間線,從最早的單細胞生物逐步進化到復雜的多細胞生物,再到現代人類的形成,讓學生感受科學發展與古代哲學思考之間的奇妙聯系。這種故事化的引入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在引入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與經典文化元素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這些問題可以是對經典文化描述的生物學原理的驗證,也可以是對其中存在的誤解或錯誤的辨析。通過這樣的思考過程,學生能夠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2.課堂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精髓,激發生物學學習興趣
要實現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教師需注重教學資源的設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教師可以選取具有生物學意義的文化素材,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教材內容。文化素材的選擇應契合課程目標,同時具有教育價值,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生物學學習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智慧。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注重資源的系統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生物學知識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層次探討。
例如,在教學“觀察細胞的結構”時,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周易》“見微知著”的思想,啟發學生思考:細胞雖小,卻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從微觀的細胞結構中,我們能了解到哪些關于生命奧秘的宏觀規律?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傳統文化的視角認識細胞結構的奇妙,以增強學生對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文化認同感。在教學引導中,教師應注重文化與學科知識之間的統一性,避免文化內容與生物學教學割裂。教師啟發學生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中尋找科學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建立系統的思維模式,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自然現象并創新性思考。引導過程中需注重邏輯性,幫助學生在文化與科學知識的碰撞中形成新的認知視角,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科學教育中的深刻意義。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借助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古人雖無法借助顯微鏡觀察細胞,但學生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哲學思考啟發了我們許多現代科學研究。你認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有什么意義?”
3.情境教學結合文化意境,豐富生物學知識內涵
情境教學結合文化意境旨在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哲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體驗文化意境的同時,深人理解生物學知識。教師應注重將生物學知識與傳統文化意境相結合,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場景。這要求教師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能夠將抽象復雜的生物學概念轉化為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自然而然地領悟生物學知識的真諦。在結合文化意境方面,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審視生物學知識,發現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這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能夠引導學生跨越學科的界限,將生物學知識與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的知識相融合。由于生物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因此,教師在結合傳統文化進行情境教學時,應注重知識的連貫性,避免出現知識碎片化的現象。
例如,在教學“被子植物的一生”時,教師可以引用宋代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段詩句描繪了荷花生長的美麗景象,蘊含植物從種子萌發、開花到結果的生命周期特征。教師可以展示蓮花的圖片和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荷花的美麗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生命歷程?”在課堂中,教師需將被子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轉化為具體且形象的情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植物的萌芽、開花、結果與調零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從哲學的高度思考生命現象,認識到被子植物的生長過程不僅是自然規律的展現,也是傳統文化中生命循環觀念的生動體現。這種引導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學科的局限,將生物學知識與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有機融合,培養其跨學科思維能力。由于生物學知識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教師在結合文化意境設計情境教學時,應注重內容的連貫性與邏輯性,確保學生對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完整理解。
4.實踐活動牽手傳統文化,拓展生物學學習維度
在實踐活動的設計上,教師應注重將生物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精髓相結合,創造出既富有科學性又蘊含文化底蘊的學習體驗。這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整合能力,能夠將生物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巧妙融合,設計出既符合生物學教學要求,又能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實踐活動。在拓展生物學學習維度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親身體驗來深化對生物學原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用藥和急救”時,教師可以將《黃帝內經》中關于藥物作用的記載引入課程,例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借助這段文字,啟發學生思考:預防疾病和急救的重要性,以及古人在藥物運用和急救方面的智慧。然后,教師可以結合古代急救方法(如《本草綱目》中關于蛇咬的應急處理建議),設計現代與傳統結合的急救演練活動。在實踐活動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急救技能的模擬演練,在實際操作中加強學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進行模擬急救情境,讓學生在互相協作中演練如何處理常見的急救情況,如創傷、昏迷、心肺復蘇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穿插傳統文化中的健康觀念,如中醫的養生之道,幫助學生理解身體健康的維護不僅是科學的,也是文化的傳承。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生物學知識,如人體對急救的反應機制,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親自到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和學習,開展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親身接觸傳統文化中的藥材,了解植物的藥用價值以及它們在生物學層面如何發揮作用。
5.作業設計融合文化智慧,鞏固生物學學習成果
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避免簡單地將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裝飾或點綴,而是要深人挖掘其內在的科學價值,使之與生物學知識形成有機整體。在作業的評價環節,教師也應注重文化智慧的體現。除了對生物學知識的準確性進行評價外,還應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作業進行解讀,如探討作業任務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或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智慧與現代生物學知識相結合,以創造出新的科學發現。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學“生物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開放性作業:以“生物的特征與傳統文化”為主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完成以下的任務。任務1:查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物特征的描寫,例如《詩經》中植物生長的詩句(如《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描繪了動物的攝食行為)或《山海經》中對奇異生物的記錄。學生需分析這些描寫中體現了哪些生物學特征,如生命體的運動、營養、繁殖等。任務2:結合所學知識,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解釋傳統文化中關于生物的特征的記錄。例如,為什么《黃帝內經》提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它如何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適應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結合實際生活中的觀察,完成生物特征的比對分析,探討自然界中各種生命體的適應性和進化規律,并通過傳統文化的視角表達學生的看法。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幫助學生鞏固生物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融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初中生物學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更是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貢獻。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相信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將會更加豐富多彩,為培養既有科學精神又具人文素養的新時代青少年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姚浪平《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學生物學》2024年第7期。
[2]熊宗燕、伍春蓮《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究》,《中學教學參考》2024年第12期。
[3]董新新、沈章軍、徐文顏、周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的路徑》,《中學生物教學》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