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強調語文教學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核心素養并提升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教育理念逐漸轉型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情境創設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并增強情感體驗。通過設計富有趣味性與互動性的學習情境,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想象的情境中融入學習,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思維探究欲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情境創設法已逐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策略,特別是在閱讀教學領域,其作用愈發顯著。因此,如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其情感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尤為重要,因為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偏向具體、形象化,抽象的知識往往難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情境創設,教師能將枯燥的語文知識變得生動具體,使學生能夠在參與其中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具體實施時,情境教學法可以通過故事情節、角色扮演、情感滲透等多種方式進行。這些富有趣味的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語言背后的情感與文化,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情境,他們不僅能深刻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內涵,還能在互動和探討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情境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情境,并確保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能夠主動參與。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靈活運用多種情境創設方式,推動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知。這不僅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也有助于他們情感與思維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價值
1.培養創新思維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富有創意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思考空間,鼓勵他們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通過設計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進行自由探索,而非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知識接受模式。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課堂環境中,可以發揮想象力,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對課文內容進行多元解讀。通過角色扮演、情節推演等互動性強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進行不斷嘗試,培養出解決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種以情境為載體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逐步養成靈活、多元的思維方式。
2.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情境教學法通過構建生動具體的情境,突破傳統閱讀教學的局限,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力。通過與同學、教師的互動討論,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逐步揭示文章的深層含義,把握文章的文化背景與情感內涵。此外,情境教學法還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方式,幫助學生從細節人手,解決閱讀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表面信息,還促使他們在深層理解中提升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3.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提出,語文教育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包括語言知識、語言運用、思維能力、文化意識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語境,幫助他們在情感、文化、語言等多方面進行全面體驗和提升。情境教學法通過多樣化的情境設計,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參與、積極表達,培養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并運用語言,提高語文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情境教學法還幫助學生體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運用,提高他們的文化理解力和審美素養。通過在情境中深人理解課文的情感、思想以及背后的文化價值,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應用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不僅是手段,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它強調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通過沉浸式參與,能夠更自然地融人課文的語言環境與思想情感之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文內容與學生特點,設計與文本相匹配的情境,使學生既能直觀感受語言的魅力,又能主動參與其中,從而形成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這種方法適合學生形象化思維的特點,有助于他們將語言學習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增強語文學習的吸引力。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引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講述豆莢的故事背景,讓學生對豆莢和豆子產生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豆莢生長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豆莢的生長環境和豆子的成長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扮演豆莢里的五粒豆,通過模擬豆子之間的對話和互動,讓學生深入理解豆子們的性格和命運。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豆子們的選擇和結果,以及這些選擇對它們命運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投入地閱讀文本,還能夠在情境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你是豆莢里的一粒豆,你會如何選擇?”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思考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和問題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他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夠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情感。
2.角色扮演,體驗情境魅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角色扮演作為一種有效的情境創設策略,能夠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深人體驗文本內容,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能夠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還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語言,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他們在模擬情境中探索和發現,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手指》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活動來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不同角色,例如手指的主人、手指的朋友等。教師可以先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手指的特點和功能,讓學生對手指的形象產生初步的認識。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手指在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例如,用手指指向物體、用手指寫字、用手指彈奏樂器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手指的動作,還能夠通過對話與同伴進行互動,增強對手指功能的理解。為了進一步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情景劇,例如“手指的冒險”,讓學生在劇中展示手指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可以通過對話和動作展現手指的靈活性與重要性,體驗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種角色。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在表演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與理解。通過這種互動,學生能夠在角色扮演中獲得更多的啟發,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角色扮演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語言的魅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通過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與價值。
3.展示情境,促進理解深化
理論分析表明,通過具體、直觀的情境展示,學生能夠在感官上直接體驗文本所描述的場景,這種體驗有助于學生在情感和認知上與文本建立聯系,進而加深對文本主題和深層含義的理解。情境展示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同理心和想象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至關重要。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與情節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少年閏土”背景相關的圖像或視頻,例如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象,閏土和漁民的生活環境等。這樣的情境展示不僅讓學生對課文的環境有所感知,還可以引發他們對課文中人物性格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閏土這一角色的成長過程,深入剖析他在故事中的心理變化與情感波動。例如,在教學閏土因突遭戰亂而表現出堅毅與勇敢的一段時,教師可以先通過播放戰爭背景的視頻片段,使學生對那個時代的背景有所了解,進而理解閏土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閏土為何能夠保持如此堅定的態度?他的成長歷程中有什么樣的變化?”這樣的問題不僅幫助學生深入思考人物性格,還能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境再現的活動,比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排一幕短劇,扮演閏土和其他角色,通過表演來體驗閏土的情感世界和社會矛盾。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動,這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夠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創造力。通過這樣的情境展示和角色體驗,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閏土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所代表的社會現象和時代精神。
總之,通過展示情境,教師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將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呈現得更加生動和具體。通過多樣化的情境創設,學生不僅能在感知中理解課文內容,更能通過參與思考,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
4.情感滲透,營造教學氛圍
情感滲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滲透不單單是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共鳴與互動,通過這種情感的交流,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熱情與關懷,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產生更為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要從內心去理解課文的情感內涵,并通過自身的情感表達,使學生真正進入到教學情境之中。
以《北京的春節》這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講解課文中的情節,更要通過語氣的變化、表情的傳遞來激發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情感認同。例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傳統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中的描述,放慢語速,帶著溫暖與期待的語氣,向學生介紹春節的熱鬧與喜慶氛圍。當講到“家家戶戶掛燈籠,放鞭炮,張燈結彩”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帶有節日氣氛的語調,讓學生感受到春節的濃濃年味。同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講述自己小時候過春節的經歷,分享那些年味十足的春節習俗,這種情感的交流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更可以深刻體會到春節所蘊含的情感價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演繹課文中的某一節,進一步提高情感滲透的效果。比如,當課文中提到“春節的到來意味著辭舊迎新,家人團聚”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故事,或者是自己期待春節的心情。這種互動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生動與活躍,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對春節這一節日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將課文的知識與學生的情感需求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更加有溫度,培養學生的情感認同感與責任感,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文化與傳統。
總的來說,情感滲透不僅僅是課堂氛圍的渲染,更是教師通過自身情感的表達與學生情感的共鳴來深化教學內容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情感滲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情境創設中更加深人地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進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認知水平。
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發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人情境元素,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并提高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刻體會到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它不僅能夠通過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借助多媒體技術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手段,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未來,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價值,激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點燃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王朝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應用》,《讀寫算》2024年第34期。
[2]蘆明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設情境的策略探索》,《語文世界》2024年第17期。
[3]張瑩琳《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推進策略——以〈水滸傳〉為例》,《語文新讀寫》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