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琴是我的入室弟子,教齡僅25年,卻已是正高級教師、浙江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這無疑是對她多年潛心研究語文教學,積累豐富教學經驗的肯定。雖然對她的名字通過當時語文教研員屠素鳳的推薦早有耳聞,但真正結識她是在2009年前后。那年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在我的引薦下來柯橋小學錄制《生本課堂》專輯,她是四位上課的老師之一。當她拿著教案走進我的書房一一容膝齋讓我指導時,我發現這位年輕教師身上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她勤奮刻苦又不失靈氣,從言談間可見其對語文課堂的鉆研精神。后來,她成了“容膝齋\"的??停c我打磨課堂,讓我修改文章,幫我處理文稿。我見證了她從一位年輕教師成長為業務骨干乃至教壇翹楚的華麗蛻變。

2021年9月,張幼琴老師到柯橋區教師發展中心分管區域小學教學工作。自此,她的教學研究日趨成熟,更注重科學性,重視學情分析和實證研究,作風精細深人。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與扎根實踐的治學精神,使她所取得的成果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價值,在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產生了顯著的可信度與輻射力。近年來,她在多種小學語文教學類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聚焦幼小銜接、學情分析與低段語文課堂重構,展現了其深厚的教育情懷與扎實的專業功底。作為導師,我深感欣慰。她的教學主張以“學情驅動\"為核心,始終將學生的真實需求作為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通過科學分析與動態調整,實現課堂的精準重構,既彰顯了數據支撐下的教學理性,又飽含對兒童成長規律的深刻體察。其研究不僅是新課標理念的鮮活注解,更是一線教師破解低段教學困境的行動指南,為語文教育注人了理性與溫情并存的生命力。
學情分析: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
張幼琴老師的教學實踐始終扎根于學情調研。她通過大量實證調查(如對2247名新生前識字水平的分析、對多位教師備課習慣的問卷研究),揭示了低段語文課堂的典型問題:“學過 eq 學好\"\"認字 eq 識字\"\"經歷 eq 經驗”。她尖銳地指出,忽視真實學情的教學易陷入“平移重復\"或“超前夾生\"的困境。為此,她構建了“課前診斷需求、課中動態調整、課后跟蹤反饋\"的課堂學情分析框架,主張以數據驅動代替經驗驅動。
例如,在《田家四季歌》教學中,她通過學生質疑發現“桑葉正肥\"的理解難點,結合漢字文化與生活經驗巧妙化解,既尊重了兒童認知規律,又讓課堂成為學生真實需求的回應場域。這種“以學定教\"的智慧,體現了“兒童立場\"的教育哲學,為低年級教學提供了科學理性的邏輯起點。
課堂重構:從“知識傳遞”到“素養生長”
張幼琴老師的課堂重構實踐極具創新性。她提出“從單篇教學到任務群學習”“從知識傳授到學習品質培養\"的轉型策略,尤其注重幼小銜接的\"軟著陸”。其設計的“發現漢字秘密\"任務群,以“漢字是畫出來的\"為大概念統領,通過猜字、演字、造字等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親歷漢字演變,感受文化魅力。例如,“人字變變變”一課中,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模擬漢字形態,將抽象符號轉化為具身體驗,既契合低齡兒童的認知特點,又暗合“具身學習\"理論,實現了知識習得與興趣激發的雙重目標。
她倡導的“啟航周課程\"更是幼小銜接的典范。通過跨學科主題整合(如\"認識新朋友\"融合語文、美術、音樂),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身份轉換,彌合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斷層。這種“減速帶\"設計,既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又體現了學科啟蒙的漸進性,為“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提質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評價創新:從“結果量化\"到“育人導向”
張幼琴老師對評價機制的革新尤為可貴。她跳出傳統紙筆測試的窠白,構建“伴隨式評價”“激勵性評價”“診斷性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將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納人評估范疇。例如,在“我是小學生啦\"評價日中,她通過觀察學生的傾聽、發言、書寫等行為,為學生形成個性化成長檔案;又如“傾聽習慣量表\"以具象化指標(如“身體前傾\"\"眼神關注”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使評價成為習慣養成的助推器。
這種評價改革,不僅呼應了新課標“教一學—評”一體化的要求,更凸顯了評價的育人功能:它不再是冰冷的等級劃分,而是兒童成長的見證與支持。正如她所言“評價即是導學”,其本質是以評促學、以評育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學情驅動”下的教學主張,是理論與實踐深度交融的產物,既具學術高度,又富實踐溫度。她的研究始終扎根課堂,以問題為導向,以數據為支撐,以兒童為中心,展現了青年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敏銳的教育洞察。尤為難得的是,她在探索中始終秉持人文關懷,關注兒童的“學習舒適度\"與“心理悅納力”,真正踐行了“教育是慢的藝術”。
導師寄語:深耕實踐,傳承創新
作為導師,幫助張幼琴老師回顧其24年專業成長軌跡,其教學主張的演變始終扎根于課堂實踐,以學生生命成長為核心,逐步形成“學情驅動\"的完整體系。早期“課堂作業隨堂化\"的探索是她教學主張的萌芽。自2009年起,她帶領團隊將課堂作業嵌入教學環節,讓40分鐘的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實踐的場域。她大膽調整師生角色:教師\"退居\"為觀察者,學生“躍居\"為實踐者。課堂時間分配與話語權的重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更讓語文學習回歸“實踐本位”。這一改革的背后,是她對低年級兒童認知規律的深刻洞察一唯有將知識轉化為真實體驗,方能激發內驅力。十年磨一劍,“隨堂化\"成果是一種基于教學生態的研究,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更成為\"雙減\"政策的基層預演,彰顯了她前瞻性的教育視野。
2014年的“城鄉兒童兩地書”,則是其教學主張的深化與升華。支教期間,她找到了以書信為媒,富有兒童生活情趣的生活日常,搭建起城鄉學生的生命對話橋梁。兩地兒童在真實的寫作任務中,既提升了語言能力,又完成了心靈的相互滋養。這一實踐突破課堂邊界,將語文學習置于廣闊的生活情境中,體現了“大語文\"的育人格局。更可貴的是,她以“心支\"替代“身支”,通過兒童間的平等交往推動教育均衡,為城鄉教師協作提供了新范式。從“隨堂化\"到“兩地書”,老師始終以問題為起點,以生活為基點,以數據為支撐,以生命關懷為歸宿,其研究兼具理性高度與人文溫度,這正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典范路徑。
她的教學主張演變印證了教育研究的真諦:真正的創新并非顛覆傳統,而是基于現實痛點的持續優化。從課堂時間分配到跨區域生命聯結,從知識傳遞到素養生長,每一步都緊扣兒童生命發展的真實需求,每一程都滲透著對教育本質的思考。這種“貼著地面飛行\"的研究姿態,讓她的成果既具學術高度,又能在基層課堂生根發芽。
結語:扎根·聯結·生長一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啟示
張幼琴老師的成長歷程為青年教師提供了三重啟示:其一,扎根課堂的韌性。無論是“隨堂化\"的十年堅守,還是“兩地書\"的情境突破,她的研究始終以課堂為土壤,在瑣碎中總結規律,在平凡中孕育突破。其二,聯結生命的自覺。她善于將教學問題轉化為育人契機,讓知識學習與生命體驗交融,這種“目中有人\"的教育觀,正是青年教師突破職業瓶頸的關鍵。其三,持續生長的勇氣。從作業改革到學情驅動,從單篇教學到任務群設計,她不斷打破固有框架,在傳承中迭代創新。
教育需要理想主義者,更需要如張幼琴老師一般的行動派。她的實踐表明: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始于對細微問題的敏銳捕捉,成于對教育初心的持久堅守,終于對兒童生命的深切關照。愿更多青年教師以她為鏡,在日常課堂的三尺講臺上,書寫美好教育的宏大詩篇
2025年3月于越中容膝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