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貫穿語文學習全過程,終結性評價包括學業水平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的綜合結果。并提出素養立意、依標命題、科學規范的命題原則。自2022年版課標頒布以來,各地市尤其重視培養教師命題能力,在教師技能賽中設置命題考核、舉行命卷比賽等,促進教師命題能力提高。通過對這些命題比賽的案例分析,閱讀題的命題問題較為突出:情境與題目內容關聯性不大、文段選擇與學段學情不符、題型多樣卻邏輯混亂、能力考查點重復、題目脫離文本語境等。其中閱讀思維能力考查不全面、題目設計邏輯不縝密問題較普遍,本文將從課內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課外閱讀這三種常見題型入手,解構命題思維與命題邏輯。
一、解碼一重構一對話\"的單篇閱讀題命題邏輯
閱讀文章的邏輯包括整體把握、分層解析、關聯整合、批判思考等步驟,是一個從表層理解到深層分析,從信息接收到意義重構的過程,須兼顧文本結構、作者意圖與讀者批判性思維的結合,可以概括為“解碼一重構一對話\"的過程。下面以課內閱讀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為例,分析單篇閱讀命題邏輯。
1.課內閱讀
課內閱讀題以教材文本為依托,其設計不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更是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深度滲透和教學目標的精準落實。命題時,既不能照搬教材課后習題,又不能偏離單元語文要素與學段目標;既要多角度考查思維能力,又要兼顧文體特點。下面以《觀潮》四上)一文為例: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 。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站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語言、結構、情感是閱讀散文的三把鑰匙。散文的語言是載體,通過品詞析句觸摸文字溫度。可以看到試卷中(1)、(2) ② (3)題分別涉及語言的積累、理解與分析,對于難句與難詞的理解,分別運用了互文、想象的思維方法,這就是對語言的解碼與重構。結構是骨架,理清線索避免“形散\"導致的思維混亂; (2)① (4)題分別從觀察順序與潮水樣子的變化順序理清作者的表達思路,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梳理能力重構信息。(4)題指向讀者的感受,這個感受的獲取需要與作者、文本及自我經驗進行對話。首先梳理錢塘江潮水視覺上由細變粗、形態上由平靜變壯闊的變化特點,再調動自我經驗聯想想象,充分感受潮水的涵涌與壯觀,從而觸摸散文的情感之魂。本套題在充分挖掘語言表達規律的基礎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非連續性文本從表現形式上看,具有“直觀醒目、簡潔易懂、概括性強、易于比較\"等特點,即文本多以圖畫、表格、圖文互補等形式呈現,簡明直觀、精練準確,易于通過比較發現文本信息之間的內在關系。學段不同,閱讀的篇幅與圖文呈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以四年級一道閱讀題一柳州螺螄粉的新聞為例(掃描二維碼查閱文章):
這是一則新聞,圍繞這則新聞,命制了以下四道題:
(1)這則新聞最有可能在下列哪個媒體欄目讀到?
A.《時事播報》B.《今日說法》C.《體育世界》
(2)圖中是柳州的熱門旅游景點,沒有出現在新聞中的是什么?
(3)新聞最后一段中的“大約”“左右”(能、不能)(用“√”選擇)去掉,因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學們紛紛將這則新聞轉述給家人,信息傳達準確的是________________
A.“五一”期間,最受游客追捧的旅游項目是“嘲\"螺螄粉。B.今年“五一”柳州游客量與消費數額均比去年爆增。C.“五一\"游客量已超出城市最大接納量,道路擁堵現象嚴重。
這份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以文字材料為主,在題目中融入圖像資料,讓圖文閱讀整合理解的指向性更聚焦。圍繞文本設計了四道題,分別考查學生整體感知、提取信息、理解詮釋、賞析評價的思維能力。從編排邏輯來看,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說新聞\"的教材編排體例相一致。指向解碼的第(1)題是為了“了解新聞來源”,指向重構的第(2)(3)題是檢驗學生是否“讀懂新聞內容”,指向對話的第(4)題希望學生讀完新聞之后能“談對新聞的看法”,為了降低學生表述的難度,以選擇題形式呈現。
二、“對比異同一深度整合一批判建構\"的多篇閱讀題命題邏輯
以多篇文章為載體的閱讀命題,旨在通過文本間的關聯找到表達、主旨、情感、邏輯等方面的異同,從而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在多篇文本為載體的閱讀中,“對比異同一深度整合—批判建構\"既是閱讀邏輯也是命題邏輯。“對比異同”是通過橫向比較多篇文本的共性與差異,形成對主題的立體化認知。“深度整合\"是將多文本信息進行結構化重組,形成系統性認知框架。“批判建構\"是基于多文本分析,形成個性化觀點并創造性輸出。
1.深挖教材內容,整合相關主題閱讀
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日積月累”中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第七單元王冕的《墨梅》,兩首詩都以“梅”為主題,適合展開對比閱讀。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她在叢中笑。
墨梅
王冕
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1)按原文默寫詩句,在橫線上補充完整。
(2)讀詩句,下列停頓最恰當的一項是_________
A.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B.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3)《卜算子·詠梅》中“只把春來報”的“只\"的意思是《墨梅》中“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兩首詩作者都在借梅表達情感或志向,“俏也不爭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贊揚了梅花__________“不要人夸好顏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 的志向和品格。
這道題中的第(1)(2)題指向的是語言積累與運用,第(3)題要求對兩首詩中相同的“只\"字,結合語境區分其不同含義。“只把春來報\"中的“只\"是“卻\"的意思,表示轉折。“只留清氣滿乾坤\"中的“只”是“只是”的意思,也表示轉折。同樣表示轉折,但是意思有細微差別,這就是對比異同。第(4)題抓住表現梅花品質的詩句,理解詩句意思,結合上一題表示轉折的語句,揣摩所托之物一梅花所言之志,完成閱讀思維的深度整合。
2.拓展教材助學系統,展開實用性文本閱讀
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觀察植物生長\"為主題,語文要素為“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圍繞這一語文要素,在《爬山虎的腳》(四上)一課課后習題中編排了觀察動植物生長的兩種記錄方式,分別是圖文結合、做表格,直觀地記錄動植物生長,語言較簡潔。《蟋蟀的住宅》(四上)一文的課后“閱讀鏈接\"則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觀察,文字表達更生動,情感抒發更真摯。結合這兩課的記錄方式,圍繞“連續細致觀察”這個主題設計了以下實用性文本閱讀題(見表1):
(1)小明一共進行了(4天、20天、21天)的連續性觀察。(用“√\"選擇)
(2)小明對兩種植物的(味道、顏色、形狀、用途、葉片數量)這三個方面的變化進行了觀察和記錄。(用“√\"選擇)
(3)結合觀察記錄,右圖畫的是(蠶豆、黃豆)(用“√\"選擇),你的理由是 ① 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把觀察到的蟋蟀當作人來寫,如以下例句。照樣子,選擇記錄表中的任意一句進行仿寫。
例: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
這份實用性文本閱讀以表格方式呈現文字材料,在題目中融人圖像資料的形式編寫,共設計了四道題。其中第(2)題對比閱讀兩則文字材料,找到相同的描寫對象,即顏色、形狀、葉片數量,考查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3)題,不僅考查學生對文字材料和圖像材料的提取信息能力,還考查學生將圖像與文字進行結構化重組,用語言文字概括總結的能力。第(4)題看似只考查仿寫擬人句,實則引導學生在寫觀察日記時,用擬人的表達會讓觀察記錄更細致、更動人。不僅是為了寫而寫,而是了解了表達效果和目的之后的積累,讓寫作方法深入日常生活,實現個性化的語言創造。
“對比異同一深度整合—批判建構\"的多篇閱讀邏輯鏈是學生從“信息接收者”向“意義創造者”進階的核心路徑,適用于多文本閱讀理解與命題設計,指向學生語言積累、思維能力的考查。
三、跨學段循序漸進,跨學科素養融合的 命題邏輯
1.同一要素在不同學段的進階考查
在閱讀題命題時,我們不僅要看一篇文章之下的命題邏輯,還要縱觀四至六年級的命題次序,尤其是同一語文要素在不同學段的細微差別。如關于細節描寫的要素學習,在不同學段的表述有所不同:(見表2)
從語文要素的梳理中可見,品讀人物形象需要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但是不同學段對人物品讀的側重點不同。其中四年級下冊的人物品質只需要“感受”,而六年級下冊則要求“體會”,程度不同。此外,學業質量描述的要求也不同,三、四年級要求解釋人物的行為,從某個角度分析和評價人物。而五、六年級對人物的評價則相對要求更全面,并能展開批判性評價。因此,在命制與此要素相關的題目時,要考慮學段間的差異。(見表3)
四到六年級的題目都考查了學生提取信息、理解揣摩、評價鑒賞的思維能力,三道題的設計也可以看到學段命題邏輯呈難度進階的特點。四年級首先讓學生圈畫出表示動作的詞,這是鎖定關鍵詞語,提取關鍵信息的過程,而五、六年級則沒有設計圈畫的要求,這是因為五、六年級的學生應該具備讀句判斷的能力。此外,判斷了細節描寫之后,四年級學生在感受人物品質之前設計了解釋人物行為的填空,要想理解黑螞蟻的動作特點,就要理解之前圈畫的動詞的意思以及表情達意的作用,這也就落實了學業質量描述中要求的“能結合關鍵詞句解釋作品中人物的行為,從某個角度分析和評價人物”。五、六年級則需要學生自主提取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理解揣摩進而鑒賞人物形象,但是五年級選取的語句指向人物內心感受,而六年級指向人物品質的體會。因此,在命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本學段的知識能力與題目的邏輯編排,還要縱向梳理,在要點考核與命題措辭上做出更精準的區分。
2.跨學科素養融入問題思考與解決
跨學科的命題須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核心,通過真實情境任務設計與多元文本整合,自然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看到許多教師在命題情境、閱讀素材、題型呈現等方面都做了積極探索,以實現跨學科融合。但在打破學科壁壘,運用不同學科的學科素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還有所欠缺。這就需要有意識地增加跨學科命題,同時在評價標準上進行跨學科解題的方向引領,讓廣大教師和學生都能培養跨學科素養。
以五年級的一道材料閱讀題為例:
鍵盤輸入改變了我們使用漢字的方式,它使得信息的溝通更方便更快捷,但國內一家調查機構對中國人書寫漢字的情況展開調查, 94.1% 的人都曾有過提筆忘字或寫錯別字的情況,其中 26.8% 的人經常提筆忘字。
(1)從 94.1% 和 26.8% 這兩個數據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資料和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減少寫錯別字、提筆忘字的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發現問題:材料中用數據統計的方式反映了鍵盤輸入改變了我們使用漢字的方式,這與數學的統計學習有關。
其次分析問題:數學的條形統計圖在四年級已經學習過,回顧條形統計圖的學習方法:
(1)明確統計內容:標題和 圖例。 (2)理解數據意義:橫軸、縱軸、圖例。
(3)描述分析數據:發展變化趨勢或總體與部分的關系。
(4)判斷預測:依據數據規律。
由圖1可知,讀懂條形統計圖的第一步是從標題和圖例中明確統計內容;第二步需要理解數據的意義,因此要看橫軸數值與縱軸數值分別表示什么,還要看圖例的數值分布;第三步描述分析數據,即要看到數值在不同投球者或不同距離的差別,或者數值變化的趨勢,以及數值之間的關系;第四步依據數據的規律做出判斷預測,這也是數據統計的意義,要根據數據反饋情況做出有利的策略調整。
最后解決問題:當我們回顧了數學學科中條形統計圖的學習步驟之后,再回到這道題的解答中,我們完全可以運用數學學科學習的邏輯解決這兩道題。
第一步明確統計內容, 94.1% 和 26.8% 這兩個數據統計的對象是“提筆忘字”和“寫錯別字\"情況。第二步理解數據意義, 94.1% 數值大, 26.8% 數值小,結合統計對象來看,就說明“提筆忘字”現象普遍存在,而“寫錯別字\"現象則相對較少。第三步描述分析數據:這兩個數值是什么關系?閱讀文段,抓住“其中\"這個詞可以知道, 94.1% 和 26.8%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 26.8% 占了 94.1% 近三分之一,那么 26.8% 這個數值就不小了。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國‘提筆忘字'和‘寫錯別字'的現象較為普遍,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此現象嚴重。這與鍵盤輸入取代手寫漢字有一定關聯。\"第四步是依據數據判斷預測,這與第二題有關。思考時可以針對不同對象,多角度提建議。如:第一是關于提筆忘字建議:(1)提高手寫漢字的概率,如:職場工作中的會議記錄、教師上課板書、聽課筆記等。(2)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在日常生活記錄中運用漢字。(3)休閑時間,練練硬筆字或毛筆字,愛上漢字文化。第二是關于寫錯別字建議:(1)學習字源字理,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識記漢字。(2)進行漢字的歸類梳理,在對比中區分漢字。(3)及時做錯別字積累,有針對性地降低錯誤率。…此外,還要考慮建議的可操作性與可行性。
跨學科閱讀題的命題要在知識層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整合性認知網絡;在能力層培養信息時代所需的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最終指向素養層,培養多學科素養共融、共生、共長的終身學習者,實現知識鞏固、能力進階、素養沉淀的三級躍升。
總之,一套閱讀題的命題在充分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上,要考慮命題邏輯次序。一個閱讀材料的命題設計要遵循學生學習該類文本或文體的閱讀邏輯。不同學段的閱讀命題,要關注同一要素的差別。積極探索跨學科素養融合類題型,既能全面檢驗教師的命題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素養。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香山里小學]
責任編輯 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