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2.0030.04
DOI: 10.3969/j.issn.2096-2665.2025.12.010
小腸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由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組成,其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免疫保護功能、分泌功能等。小腸惡性腫瘤是起源于小腸黏膜上皮或間葉組織的惡性病變,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2% ,分為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淋巴瘤、間質瘤等類型,其中腺癌最為常見(約占 50% ),常發于十二指腸及回腸,臨床表現隱匿,需結合影像及病理多模態評估綜合診斷[1]。美國相關流行病學報告顯示,小腸惡性腫瘤發病率已從20世紀末的1.1/10萬升至2018年的 2.4/10 萬[2-3]。早期診斷并進行根治性手術是改善小腸惡性腫瘤患者預后的關鍵。近年來,小腸疾病診斷技術取得顯著進展,膠囊內鏡可通過無創的方式提升小腸癌早期病變檢出率,減少傳統腸鏡活檢操作對患者的影響,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4;腹部增強CT掃描聯合胃腸道鋇劑造影的綜合影像學評估,可優化對小腸惡性腫瘤位置、性質及分期的診斷流程[5];新型生物標志物如微小RNA(miR)-7-5p在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中的表達特征研究,為腫瘤診斷和預后評估提供新方向[]。本研究結合文獻復習分析1例小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診療過程,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入院病例患者為女性,82歲,伴隨間歇性腹脹、腹痛且肛門排氣、排便頻次減少(癥狀持續1個月),于2023年12月4日就診于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入院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部間歇性疼痛,呈陣發性加重,伴腹脹、排便不暢及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于2023年11月24日前往當地醫院就診,經腹部CT檢查診斷為小腸梗阻,臨床對癥輸液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遂轉入北京市垂楊柳醫院進一步診治。患者自述既往身體健康,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
1.2入院查體患者神志清晰,精神狀態良好。心、肺及體格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腹部視診顯示無胃腸型及蠕動波;觸診未發現腹部包塊,中上腹存在輕度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活躍(約5次 /min );叩診呈鼓音、移動性濁音(-)。
1.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7.20×109/L ,紅細胞計數 4.05×1012/L ,血紅蛋白 120.00g/L 血小板計數 210.00×109/L ,均未見異常。肝功能指標結果顯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25.27U/L ,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28.54U/L ,總膽紅素 15.31μmol/L ,白蛋白 42.96g/L ,均未見異常。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顯示:癌胚抗原(CEA) 3.50ng/mL ,糖類抗原(CA)19 920.07U/mL ,均未見異常。大便潛血試驗(OB)弱陽性 (+) 。其余實驗室檢查均未見異常。
1.4影像學檢查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顯示:腹腔內節段性小腸腸壁增厚,病變處管腔狹窄,近端腸管擴張,內見多發液氣平面,疑為惡性腫瘤性病變,見圖1。
1.5診斷與治療經過經多學科會診,并完善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后,于2023年12月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發現,距回盲部約 60cm 處小腸段出現明顯狹窄,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見圖2。行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為腺癌,遂行小腸惡性腫瘤根治性切除術與腸吻合術。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部分小腸)中-高分化管狀腺癌,腫瘤浸透肌層至脂肪組織,雙側手術切緣均未見腫瘤累及,見圖3。術后患者腹部癥狀逐漸緩解,胃腸功能增強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腹腔引流減少后拔除引流管,于病情穩定后出院。出院后隨訪6個月,截至隨訪期末,未發現局部腫瘤復發及遠處器官(如肺、肝、骨、腦等)轉移證據。
2討論
小腸惡性腫瘤是消化系統中發病率較低的惡性腫瘤,但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 1.54:1 ,中老年人為該病高發人群,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7歲[7]。目前,小腸惡性腫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臨床多認為其與飲食、環境及遺傳因素相關,例如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克羅恩病、大腸癌或其他腹腔疾病者,發生小腸惡性腫瘤的概率較高[8]。小腸惡性腫瘤好發于十二指腸,其次為空腸和回腸。現有研究已發現40余種不同病理組織學類型的小腸惡性腫瘤,按發病率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依次為腺癌、類癌、淋巴瘤本研究患者的發病部位及病理類型與文獻報道相符。
2.1臨床表現小腸惡性腫瘤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主要癥狀包括腹痛、腹脹、排便不暢等;次要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腸梗阻、腫瘤穿孔所致腹膜炎、發熱、黃疸、貧血等。部分患者伴體質量下降、腹部包塊、乏力等全身表現,少數患者無消化系統癥狀。本研究患者表現為間歇性腹痛、腹脹、排便不暢、惡心、嘔吐。這提示臨床診斷有上述癥狀的患者,經相關檢查排除結直腸、胃等消化道疾病后,需考慮小腸疾病的可能性。
2.2診斷方法目前,臨床診斷小腸惡性腫瘤可通過影像學、消化道內鏡及腫瘤標志物等方法進行定位與定性診斷。診斷金標準為消化道內鏡或腫瘤組織病理檢查結果,若影像學檢查或內鏡檢查結果顯示腸腔向心性狹窄或僵直、腸腔內充盈缺損、腸壁不規則增厚伴黏膜皺襞消失、腸壁連續性中斷、腫瘤侵犯鄰近血管或臟器、腹腔積液、區域淋巴結腫大及肝、肺等遠處臟器多發性轉移灶等征象,應高度懷疑小腸腫瘤,并需進一步完善病理學檢查以明確診斷[10]
2.2.1影像學檢查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1)腹部超聲。腹部腫塊檢出率約 86% ,具有操作簡便、無輻射、成本低及可重復性強等優勢,是初篩的首選方法[11]。但該方法易受腸道氣體干擾,單獨使用時漏診率和誤診率較高,需聯合其他檢查方法。(②小腸X線鋇劑造影。可完整顯示小腸黏膜形態并定位病變部位,對小腸惡性腫瘤具有較高診斷價值,但無法顯示漿膜外及黏膜下病變[12]。(3)腹部CT增強掃描。對腫瘤定位及定性均有重要價值,典型表現為動脈期明顯強化,靜脈期呈“快速上升-平臺”型強化曲線,有助于判斷腫瘤侵犯范圍[13]。
(4)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PET-CT)。通過18氟-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DG)標記腫瘤代謝活性,可多方位顯示腸壁全層結構,不僅能確定腫瘤的位置與性質,還能反映轉移情況(如有研究報道18F-FDGPET/CT顯像診斷小腸原發惡性腫瘤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 96.0% 、 94.7% 、 95.4%[14] )。但該方法存在定位偏差、無法識別微小黏膜病變等局限性,目前尚未普及。
2.2.2內鏡檢查目前用于小腸腫瘤診斷的內鏡技術主要包括:(1膠囊內鏡。屬于無創性檢查手段,可直觀顯示腫瘤的位置、形態及大小,顯著提高小腸病變檢出率[15]。其優勢在于操作便捷、患者耐受性好、無交叉感染風險;局限性為對小腸近端及黏膜下病變漏檢率較高,存在膠囊滯留、出血、穿孔等風險。(②小腸鏡。可直視觀察小腸黏膜,并對可疑病變進行活檢取樣,適用于膠囊內鏡檢查陰性但臨床高度懷疑小腸惡性腫瘤。有研究顯示,其檢出率為 13.1%~44.2% ,顯著高于膠囊內鏡[16]。此外,對于合并腸腔狹窄且無法行根治切除術者,可通過小腸鏡置入覆膜支架緩解梗阻。但小腸鏡屬于有創檢查,受腸攀結構影響,難以觀察黏膜皺襞后方及深部病變,且無法反映黏膜下層侵犯及腸外轉移情況;同時,小腸鏡操作時間長、步驟復雜,會引起小腸穿孔、出血、黏膜損傷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中需結合影像學檢查以提高診斷效能。
2.2.3腫瘤標志物檢查腫瘤標志物是腫瘤細胞在發生、發展及侵襲轉移過程中分泌的特異性生物活性物質,對腫瘤診斷具有輔助參考價值。小腸惡性腫瘤相關的血清標志物主要包括CEA、CA199、CA50及甲胎蛋白(AFP)等[7]。本研究患者入院后,其CEA、CA199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這提示腫瘤標志物陰性不能完全排除小腸惡性腫瘤的可能。目前,針對小腸惡性腫瘤的高敏感度、特異度血清標志物仍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2.3手術治療策略手術是根治小腸惡性腫瘤的核心手段,適用于高度懷疑惡性腫瘤且術前檢查無法明確診斷,或已確診需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根據病變位置、分期及患者全身狀況,臨床可選擇腹腔鏡或開腹手術。
2.3.1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是目前廣泛采用的微創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術中視野清晰、術后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等優勢。對于早期小腸惡性腫瘤患者,腹腔鏡可在探查的同時完成根治性切除術及腸吻合術。本研究患者通過腹腔鏡探查發現距回盲部約 60cm 處小腸狹窄,結合術中冰凍病理確診腺癌后,同期行根治性切除及腸吻合術,術后恢復良好。但腹腔鏡手術的實施效果依賴專業設備及術者操作經驗,存在觸覺反饋缺失、腸深部及腹膜后術野受限等問題,且術中若發生腸穿孔、大出血等緊急情況,處理效率低于開腹手術。
2.3.2開腹手術開腹手術適用于腫瘤體積較大、存在周圍組織侵犯、多發轉移或合并腸梗阻等急重癥患者。其優勢在于術野清晰,可通過觸覺精準評估腫瘤浸潤范圍及系膜淋巴結轉移情況,適用于復雜情況的處理。但該術式創傷較大,術后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腹腔鏡手術,且患者恢復時間較長。
2.3.3術式選擇原則臨床需綜合評估腫瘤特征(部位、大小、浸潤深度)、患者全身狀況及醫療技術條件,遵循“微創優先、根治為要”的原則[18]。腹腔鏡手術在早期病例中已展現良好療效,而開腹手術仍是進展期或復雜病例的重要選擇。二者無法相互取代,應根據個體化需求相互補充。
2.4預后與隨訪小腸惡性腫瘤的預后與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治療方式密切相關。根治性手術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早期患者(I/Ⅱ期)5年生存率可達 50%~70% ,而晚期患者(ⅢI/V期)僅約 20%[19] 。由于其發病率較低,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隨訪指南,臨床多參考結直腸惡性腫瘤隨訪方案,建議術后2年內每3\~6個月復查影像學(CT/MRI)、腫瘤標志物(CEA、CA199等)及消化道內鏡檢查,之后每年1次,持續5年[20]
本研究患者行根治性切除術后,隨訪6個月未見腫瘤復發及轉移。這提示早期診斷并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患者近期預后良好。但小腸惡性腫瘤存在遠期復發的可能性,需長期規律隨訪。
綜上所述,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是發病率較低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由于患者無特異性的臨床癥狀,且小腸的解剖結構較特殊,臨床醫師需提高對該疾病的認識,及時診斷并予以相關治療,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SHENOY S.Primary smal-bowel malignancy:Update in tumorbiology,markers,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JGastrointestCancer,2014,45(4):421-430.
[2]ALFAGIHA,ALREHAILIM,ASMIST.Smallboweladenocarcinoma:lO-yearexperienceinacancercenter-theottawahospital (TOH)[J]. Current Oncology,2022,29(10): 7439-7449.
[3]BONEKAMPD,RAMAN SP,HORTONKM,etal.Role of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in detectionand stagingof smallbowel carcinoid tumors[J].WorldJRadiol,2015,7(9):220-235.
[4]LIX,GUI Y,SHENF,etal.Theapplicationvalue of cap-suleendoscopy in diagnosing small intestinal carcinoma[J]. J Cancer ResTher,2018,14(1): 57-60.
[5]吳筍,王剛,車江濤,等.腹部CT掃描聯合胃腸道造影診斷小腸惡性腫瘤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47(1):69-71.
[6]HEVERHAGENAE,LEGRANDN,WAGNERV,et al.Overexpres-sionof microRNA miR-7-5p isapotential biomarkerin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of the small intestine[J].Neuro-endocrinology,2018,106(4):312-317.
[7]張碩文,顧于蓓.2023年小腸疾病診治進展[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24,23(2):119-125.
[8]那睿思,郭影,時佳琪.小腸腫瘤罕見原因[J].實用腫瘤學雜志,2022,36(6):526-530.
[9]彭瑩瑩,王方園,楊振弢,等.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的診治研究進展[J].癌癥進展,2019,17(3):256-259,283.
[10]田恩照,朱院軍,劉明珠.MSCTE征象在小腸惡性腫瘤診斷中的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8,28(5):805-807,812.
[11]NORTONJC,SLAWINSKIPR,LAYHS,etal.Intelligent magneticmanipula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ultrasound[J].Sci Robot,2019,4(31): e7725.
[12]梁向陽.小腸惡性腫瘤的X線診斷(附16例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2):362-363.
[13]陳盈秀,劉淺淺,姬慧君,等.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對原發性小腸腫瘤診斷的臨床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23,33(1):70-74.
[14]謝昌輝,尹吉林,李向東,等.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18F-FDGPET/CT顯像與病理特征探討[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195-198.
[15]吳昊,張斌.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9,36(6):433-435.
[16] ELLIL,CASAZZAG,LOCATELLIM,etal.Useof enteroscopyfor the detection of malignant and premalignant lesions of the smallbowel incomplicatedceliacdisease:AMeta-analysis[J].GastrointestEndosc,2017,86(2):264-273.
[17]王居詳.常用腫瘤標志物臨床手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123-125.
[18]李金星,陳志宏,孫銘均,等.原發性十二指腸水平部惡性腫瘤二例及文獻復習[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24,18(4):423-427.
[19]吳春曉,顧凱,龐怡,等.2002—2016年上海市胃腸間質瘤發病和生存分析[J].腫瘤,2022,42(7):489-498.
[20]趙明,趙同偉,馬杰,等.惡性胃腸道神經外胚層腫瘤臨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分析[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7,46(11):75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