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偉"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行政副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江蘇省醫學會高血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介入醫學工程分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代謝心臟病學組委員,江蘇省安中醫療服務與健康管理研究院理事。擅長高血壓、結構性心臟病和心力衰竭的藥物和介入治療,近年來主要專注于高血壓的神經調控新機制及超聲干預新技術、動脈硬化診斷新技術等應用基礎與轉化研究。
門診時間:周三下午
“得了高血壓,就得吃一輩子藥?” 這可能是很多患者拿到體檢報告時的第一個大問號。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2.79億,平均每4個成年人里就有1個面臨血壓超標的問題。雖然降壓藥的效果相對明確,是治療的“主力軍”,但是,長期服用降壓藥確實會給患者帶來一些困擾,經濟負擔較重、心理壓力增大,還可能出現頭痛、干咳、乏力等副作用。人們不禁會問:“難道一旦患上高血壓,就只能天天吃藥,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血壓升高的原因很復雜,而各類降壓藥就像不同的鑰匙,能精準地對準這些復雜原因,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利尿劑能夠幫助腎臟多排鈉和水,減少血容量,減輕血管里的負擔,從而使血壓下降。也因此,市面上的降壓藥物針對不同的病理機制發揮作用,各司其職、各顯神通。
經過幾十年的臨床使用和大量臨床研究,各類降壓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充分證明。全球無數高血壓患者通過規范的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大大降低了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依舊將藥物治療作為控制高血壓的核心方法。
但是,藥物治療并非完美。長期用藥的心理負擔及潛在的副作用,促使著醫學界不斷探索全新的、非藥物的治療方案。腎周脂肪超聲改性技術和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術就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兩種突破性新技術。
我們身體里有一套自動控制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負責調節血壓。醫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既能安全有效地調整該控制系統、把異常的血壓降下來,又不影響正常生理血壓的辦法。
近年來,研究發現腎臟周圍堆積的脂肪(腎周脂肪)并不只是簡單的脂肪,它其實是高血壓的“隱藏幫兇”!當人體代謝紊亂導致腎周脂肪堆積過多時,這些脂肪細胞就會持續釋放一些“壞東西”(炎癥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質),而這些“壞東西”會讓血管收縮、變硬、彈性下降,從而導致血壓持續升高。更糟糕的是,過多的腎周脂肪猶如無形的繩索,會勒緊腎動脈,影響腎臟血流,進一步加劇血壓升高。

針對這個“幫兇”,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團隊自主研發了一種創新技術——腎周脂肪超聲改性技術,并配套設計了特殊的功率超聲系統。簡單來說,就是運用精準聚焦的超聲波能量加熱并改造腎臟周圍的有害脂肪,達到長期控制血壓的效果。
那么,它是怎么做到既精準又安全呢?治療過程中,醫生通過高質量的超聲影像實時監測治療區域的情況,精確把握超聲波能量作用的位置、組織結構以及溫度的變化。這就大大減少了誤差、提高了治療的精準度,確保超聲波能量只打在腎臟下方的特定有害脂肪上,而不傷及周圍組織或器官,實現個體化的精準無創治療。
目前,對200余例高血壓患者進行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60%—70%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該技術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安全、無創、無輻射。治療后,患者的診室收縮壓(高壓)降幅可達10—15毫米汞柱(相當于使用一種降壓藥的效果)。然而,該技術并非適合所有患者,嚴重腎功能不全或者存在腎臟腫瘤的患者,并不建議采用該治療技術。
在我們身體深處,腎動脈周圍分布著重要的神經(腎動脈交感神經),它就像一個精密的血壓控制中心。正常生理狀態下,這組特殊的神經通過三重機制精細調節血壓動態平衡:其一,通過調整腎動脈血管的舒縮程度,控制腎臟的血流量,調節血壓;其二,通過調節腎臟回收鈉離子和水分,維持體內滲透壓與容量平衡,調節血壓;其三,精密調控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一種血壓控制系統),通過控制腎素的分泌量,調節血壓。
但在高血壓患者體內,這個控制中心卻異常興奮。它不停地向腎臟下達錯誤指令:“多存鹽,多存水,加快分泌腎素的速度!”。結果導致血管里的液體增多、血容量異常擴張,全身小動脈持續性收縮。此時,血管就像被不斷加壓的水管,壓力不斷攀升,最終突破正常范圍,形成頑固性、難治性高血壓。
針對這個“失控的開關”,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術應運而生。該技術采用 “釜底抽薪” 的策略,醫生在大腿根部的一根血管(股動脈)中,放入一根特制的細長而柔軟的射頻消融導管,一直送到腎動脈里;然后導管頭端會釋放一種高頻的熱量,精準地阻斷腎動脈壁上的“壞指令”神經(交感神經纖維)。當異常興奮的神經信號被阻斷時,腎臟的水鈉代謝、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會回歸平靜,血壓也隨之下降至正常狀態。這種手術全程在血管內操作,體表并無明顯創口,術后臥床休息 6—8 小時即可恢復活動。

多個臨床試驗證明,接受該技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平均收縮壓下降 12毫米汞柱;對于難治性高血壓患者,血壓降幅可達 15—20毫米汞柱。與腎周脂肪超聲改性技術相比,這個技術側重調節神經功能,更適用于頑固性、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然而,腎動脈明顯狹窄或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可用該項技術降壓。
腎周脂肪超聲改性技術和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術的出現,讓 “不吃藥,降血壓”的想法從夢想逐漸走向現實,尤其為那些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和難以堅持服藥的患者帶來了新希望。目前,腎周脂肪超聲改性技術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而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術已正式投入臨床使用,有需要的患者可咨詢當地醫生。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的創新療法,幫助廣大高血壓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壓,減少對藥物的依賴、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編輯" " 周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