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實施“微短劇 + ”行動計劃,促進微短劇在更大范圍賦能千行百業。近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辦。大會聚光燈下,微短劇以其蓬勃的產業勢能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來自相關主管部門、平臺、制作方、學界等領域的代表匯聚一堂,圍繞微短劇產業升級、跨界融合與生態共建等話題展開探討,為微短劇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近幾年來,微短劇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用戶規模突破6億人,成為內容消費的“新賽道”
然而,隨著網絡微短劇的火熱,宣稱微短劇推廣“月入過萬”等信息也充斥諸多社交平臺。微短劇被推廣成“最強副業”的背后,隱藏著被層層包裝的消費陷阱:高價課程、虛假授權、誘導購買流量等套路重重,參與者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被騙錢。專家表示,平臺要對微短劇推廣培訓類的信息嚴格把關,保障消費者權益。那么,微短劇推廣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隱憂?我們又該如何擦亮眼睛,避免掉入陷阱?本期話題,讓我們共同關注——
“月入過萬”“愛看短劇就能賺錢”“免費收徒,能堅持的人來”…隨著網絡微短劇的火熱,近期,這類“副業創收”信息充斥各大社交平臺。
微短劇推廣到底是“致富新機遇\"還是“圈錢新套路”?筆者調查發現,這一看似低門檻的“財富密碼”背后,隱藏著被層層包裝的消費陷阱:高價課程、虛假授權、誘導購買流量等套路重重,大量參與者淪為被收割的“韭菜”。
對此,專家認為,互聯網平臺對微短劇推廣培訓類的信息要做好把關工作,有關部門要明確微短劇推廣等新興行業的法律屬性,消費者也應擦亮雙眼,警惕虛假宣傳和套娃式收費。
“零基礎上手,寶媽也能做”
“學費交了9000多元,半年收益只有69元。”35歲的待業者阿布(化名)向筆者展示了她的微短劇推廣后臺數據。她付費加入的\"微短劇推廣培訓營\"承諾\"零基礎快速入門” 50% 充值分成”,但半年后實際收益卻不盡人意。
近年來,微短劇熱度飆升,成為市場追捧的新風口。《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近6億人,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微短劇推廣作為與這一“風口\"直接相關的新興副業,吸引了大量關注。筆者在某社交平臺上以“短劇推廣\"“微短劇推廣”為關鍵詞搜索,發現大量“免費收徒”“教程分享”的內容,這些帖子聲稱短劇推廣是目前最有潛力的副業,“零基礎上手,寶媽也能做”。
筆者聯系到其中一名自稱“短劇推廣導師”的博主,添加對方聯系方式以后,他向筆者發來一套免費視頻課程。
打開課程后,筆者發現其中超過一半的內容都是在推銷價值980元的“超級玩家訓練營”:課程講師展示了大量微信轉賬截圖,并聲稱訓練營中有寶媽、外賣小哥等學員在導師的帶領下兼職月入過萬元。
據該“導師”介紹,該訓練營包含“全套進階課程\"\"一鍵剪輯工具\"及“導師一對一答疑輔導”,零粉絲、無基礎也能快速“上手變現”。
層層消費陷阱“暗藏殺機
沒有粉絲、沒有剪輯基礎、沒有互聯網運營經驗,僅購買980元的訓練營,就能輕松實現每個月有穩定的收益嗎?
面對筆者的追問,該“導師\"含糊其辭:“收益多少取決于自己是否認真執行。\"當筆者詢問付費入營是否有合同或書面協議時,對方表示“金額太小”:“市面上其他課程都要上萬元,我們就不到1000元,沒有合同,全靠信任。”
“這種行為涉嫌違法,可能構成違規經營或詐騙。\"北京論法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任培榮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收費行為需公開透明。無論金額大小,付費服務均應有書面或電子協議,不得以“金額小”為由拒絕提供憑證。
有付費進人類似訓練營的網友表示,人營僅僅是開端,后面還有更多收費項目:“按照訓練營里的教程照做了一段時間后,機構告訴我免費的版權期限已滿,需要購買價值4980元的‘一級代理權'才能繼續。”
此外,還有的學員在交費后,被導師以“賬號權重低、流量不好\"為由,推銷價值上千元的“獨家流量包”,聲稱可突破平臺限流,然而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自媒體博主小萌告訴筆者,自媒體是經驗性較強的工作,即使是微短劇推廣這種相對較新的領域,也需要一定的基礎技能和知識儲備。此外,平臺上內容競爭非常激烈,即使是有經驗的博主也很難保證每個視頻都能獲得高流量。因此,不管是創作還是運營,短時間內想要依靠所謂課程“速通\"甚至“變現”并不現實。
多重手段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國家廣電總局2022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要將網絡微短劇“依法依規納入管理”。推廣環節作為網絡微短劇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如何走向健康發展?專家學者提出了相關建議。
“當前微短劇推廣、小說推文等業務在法律上缺乏明確定義,常被包裝成‘課程培訓’逃避監管。\"任培榮建議,可進一步明確微短劇推廣等新興行業的法律屬性,明確此類業務屬于網絡內容推廣廣告代理或版權分銷范疇。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表示,互聯網平臺對微短劇推廣培訓類的信息要做好把關。如果發現發布在平臺上的信息為廣告,平臺需要按相關法律法規審核并明確標注;同時,也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落實身份認證,及時暢通舉報渠道,防范虛假宣傳、詐騙等犯罪行為。
針對許多機構偽造“一級代理\"資質高價“授權\"行為,任培榮認為,可建立微短劇版權登記與授權公示備案制度。“消費者可通過要求機構出示含公章的版權方直接授權協議、登陸版權方官網或聯系官方客服交叉驗證等方式進行識別。”
“如果消費者發現自己掉入了消費陷阱,應立即收集聊天記錄、付款憑證、機構宣傳材料等固定證據,并通過與機構協商退款、向平臺投訴、向行政部門舉報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任培榮表示,如涉案金額達到詐騙罪立案標準,消費者應向公安機關報案,說明機構“虛構事實、非法占有財物”。
→延伸閱讀
‘偷偷搬運”微短劇 當心侵權
近年來,小體量、快節奏、低成本的微短劇已經成為視聽內容領域賽道的“新力量”,一集幾分鐘的“爽感”劇情讓觀眾們直呼“很上頭”。但是,隨著微短劇“野蠻生長”,各類盜版現象日益凸顯。近日,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偷偷搬運”微短劇的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
2023年6月9日,某視頻公司委托某科技公司根據該視頻公司提供或確認的微短劇劇本制作單集時長不超過3分鐘的視頻短劇。雙方確認微短劇劇本及其他相關文字作品、短劇作品的著作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和其他衍生權利由某視頻公司享有。
當年6月20日,以小說《重某某》為劇本改編拍攝的網絡微短劇《恰某某》在某科技公司短劇管理后臺上架。9月4日,該微短劇授權在平臺“某夏視頻”小程序播放,其中第18集至第99集均需付費觀看。該微短劇上線后,市場反應熱烈,在某網絡社交平臺話題閱讀量高達116.3萬,“反轉”“打臉”的劇情讓觀眾直呼“過癮”。
精心制作的短劇上線后廣受觀眾喜愛,權利人某視頻公司卻發現,在某科技公司經營的“某小劇場”微信小程序中播放的微短劇《這某某》展現的故事主線、劇情設計、人物設定、出演人員、視頻時長均與《恰某某》完全一致。某短視頻App 的搜索結果顯示,用戶甚至以為《這某某》是微短劇《恰某某》的別名,某短視頻App中微短劇《這某某》的跳轉鏈接還將用戶引導至某科技公司經營的“某小劇場”微信小程序。其后,某視頻公司以著作權侵權為由將某科技公司訴至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要求其消除影響、賠償損失及合理開支50萬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案涉短劇《恰某某》根據相關小說改編攝制,每集時長為2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具有獨創性,屬于法律規定的視聽作品。某視頻公司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其享有案涉微短劇著作權。某科技公司未經許可,在其平臺賬號發布案涉微短劇推廣鏈接,并在其微信小程序上發布了與案涉微短劇名稱不同、但集數與內容等完全一致的微短劇,且對第18集至第99集的觀看進行收費,以此獲利。這侵犯了某視頻公司對案涉微短劇享有的修改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今年3月,法院最終判定由某科技公司賠償某視頻公司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支出共計4.6萬元。判決后,雙方當事人服判息訴,主動履行相應義務。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寧立志認為,解決微短劇版權爭議、加強行業版權生態建設,對于實現該行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為了確保微短劇在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中能夠享有良好的環境,應當通過加強事前審核、事中監管和事后保護,引導市場回歸理性,從而有效提升微短劇版權保護的效果。微短劇版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多措并舉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微短劇版權保護體系。這不僅能夠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創意和創新的持續涌流,還能夠推動我國微短劇行業向著更加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作出貢獻。 (整理易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