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崛起給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明確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以及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剖析了現有培養模式的現狀與問題,包括課程體系的特點與不足、教學方法的成效與局限,以及面臨的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差距、師資隊伍短板等問題。提出了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培養模式創新舉措,并通過成功案例分析總結可復制經驗與做法,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最后總結研究結論并展望未來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為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伴隨新質生產力的持續演進,數字經濟時代已然到來。在此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對各個行業均產生了深遠影響,財會領域也不例外。新質生產力既給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帶來了新挑戰,也帶來了新機遇,對其培養模式進行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挑戰方面來看,一方面,教育體系的滯后性致使人才培養難以緊跟行業發展步伐。當前財會領域教育體系仍偏重傳統知識體系,在信息技術、數據分析等技能的培養上相對不足。另一方面,技術更新速度飛快,財會人員需不斷學習新工具和新技術以保持競爭力。例如,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財會人員只有及時掌握這些技術,才能適應日益復雜的財務工作要求。而從機遇角度而言,首先,企業對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具有商業洞察力、數據隱私與安全意識以及良好溝通和協作能力的數智型財會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其次,數字經濟的發展為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和發展前景,像財務共享中心、大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急需大量專業人才。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對財會人才的新需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傳統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企業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創新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體來說,希望通過本研究明確新質生產力對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的能力要求,涵蓋數據分析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商業洞察力、數據隱私與安全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等。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探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指導。此外,通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資源,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總之,我們期望通過本研究為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財會人才。
一、新質生產力與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點,契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其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對各個領域產生著深遠影響,財會領域也不例外。
1. 創新驅動與新質生產力
以科技企業道氏技術為例,科技創新始終位于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地位。道氏技術作為一家具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自 2016年進軍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以來,構建了“鎳鈷資源、冶煉業務、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導電劑材料、電池循環回收利用”的一體化產業鏈。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如在碳材料和鋰電材料領域的持續研發和產品創新,實現了公司的快速發展。這充分體現了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地位,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2. 新質生產力對財會領域的變革
新質生產力深刻改變了財會工作流程與職業要求。在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下,財會工作不再僅局限于傳統的賬務處理與會計核算,而是更側重于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比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財會人員能夠快速從海量財務數據中篩選出有價值信息,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新質生產力也對財會人員的職業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掌握信息技術、數據分析等技能,具備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新質生產力還推動了財務共享中心、大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的發展,為財會人員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二)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
明確高職培養數智型財會人才的定位與能力標準,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
1. 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要求
數智型財會人才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包括財務會計、成本管理、財務管理、稅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掌握數據分析、信息技術等技能。據統計,在數智化時代,超過 60%的企業要求財會人員具備數據分析能力,比如能熟練運用主流數據分析工具在海量的財務數據中提取有價值信息,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支持。
此外,數智型財會人才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如溝通與協調能力,能夠與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作;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在工作中不斷提出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職業道德素養,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 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培養
為培養學生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創新。除了傳統的財會課程,應增加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在財會中的應用等前沿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其次,實踐教學要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參與企業的財務數據分析項目,了解企業實際需求。再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新質生產力下,技術更新速度快,學生要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和新技能。可以通過開設學習方法指導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在線學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要緊密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明確培養目標與要求,不斷創新培養方式,這樣才能為社會輸送適應時代需求的優秀財會人才。
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問題
(一)現有培養模式分析
1. 課程體系的特點與不足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方面呈現出一些特點。一方面,課程設置逐漸注重信息技術與財會知識的融合。一些院校開設了讓學生初步接觸到數字工具在財會領域的應用課程。同時,也有部分學校也在嘗試引入大數據分析相關的課程,如財務大數據分析基礎等,以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
然而,課程體系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課程內容更新相對滯后。新質生產力發展迅速,新興技術不斷涌現,但課程內容往往不能及時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以人工智能在財會中的應用為例,雖然這一領域發展迅猛,但很多院校的課程中對此涉及較少。其次,課程之間的整合度不夠。數智型財會人才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但目前的課程體系中,不同課程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銜接和整合。例如,財務會計課程與數據分析課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師授課,學生難以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2. 教學方法的成效與局限
在教學方法方面,高職院校也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對企業真實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掌握財會問題在現實中的表現和解決方法。例如,在財務管理課程中,教師引入企業的財務決策案例,讓學生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并提出決策建議。項目驅動教學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通過參與實際項目,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然而,現有教學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方面,教學方法的創新性不足。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學生需要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但目前的教學方法往往較為傳統,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還比較少。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環節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雖然很多院校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往往只能接觸到一些基礎的工作,難以深入了解企業的數智化財務管理流程。此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真正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1. 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的差距
當前,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一方面,企業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對財會人才的數據分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例如,企業需要財會人員能夠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從海量財務數據中快速挖掘有價值信息,為企業的經營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目前的教學內容中,數據分析相關的課程比重較低,且教學深度和廣度不足。據統計,僅有約30%的高職院校開設了較為系統的數據分析課程。另一方面,企業對財會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例如,熟練掌握財務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工具已成為企業對財會人員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學內容中,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更新速度較慢,難以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這種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的差距,使得學生在畢業后無法迅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嚴重影響學生就業競爭力。
2. 師資隊伍的短板
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財會專業的師資隊伍也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首先,教師在新質生產力相關知識方面存在不足。新質生產力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而大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以傳統財會知識為主,對這些新興技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例如,在一項針對高職財會專業教師的調查中,僅有約 40%的教師表示對大數據分析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師的實踐經驗相對缺乏。新質生產力下的財會工作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和應用,而許多教師缺乏在企業中從事數智化財務管理的實際經驗。這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影響了教學效果。此外,教師的培訓機制也不夠完善。由于新質生產力發展迅速,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但目前的教師培訓往往難以滿足這一需求。例如,一些教師培訓課程內容陳舊,無法及時涵蓋新興技術和行業動態。
三、新質生產力驅動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一)課程體系優化
1. 增加前沿技術課程
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增加前沿技術課程。大數據分析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財務數據采集、清洗、存儲、分析和可視化等新技能,從而能夠快速從海量的企業財務數據中提取有價值信息,為企業的經營戰略決策提供支持。人工智能在財會中的應用課程則可以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場景和方法,如智能財務機器人、智能審計等。據統計,目前已有超過 50%的大型企業開始使用智能財務機器人進行財務流程自動化處理,這一趨勢將在未來幾年內繼續擴大。通過學習這些前沿課程,學生能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應用,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 跨學科課程融合
為了培養綜合型的數智型財會人才,高職教育需要整合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跨學科課程融合。經濟學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經濟行為,為財務決策提供經濟理論支持。例如,學生可以學習宏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理論、貨幣政策等知識,以及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成本效益分析等知識,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企業的財務決策和經營行為。管理學課程則可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例如,學生可以學習管理學中的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知識,了解企業的管理流程和團隊協作機制,從而能夠更好地與不同部門的人員進行溝通和合作。
通過跨學科課程融合,學生可以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下的數智型財會人才需求。
(二)教學方法創新
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的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1. 案例教學與項目驅動
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數智技術解決財會問題。案例教學是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到課堂,學生通過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中,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智技術在財會領域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入某企業的財務數據分析案例,讓學生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找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數據采集、清洗、存儲、分析和可視化等技能,以及財務會計、成本管理、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綜合運用數智技術和財會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項目驅動教學是一種以項目為導向,組織學生參與實際項目,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教學模式。在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中,項目驅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智技術在財會領域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例如,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財務數據分析項目,讓學生參與項目的全過程,包括項目的需求分析、方案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結果呈現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財務會計、成本管理、財務管理等知識和技能,與團隊成員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
2. 虛擬仿真教學
利用虛擬平臺模擬真實財會業務場景,提高學生實操能力。虛擬仿真教學是一種利用虛擬仿真平臺模擬企業真實業務場景,學生在虛擬業務環境中進行學習操作,提升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數智型財會人才的培養中,虛擬仿真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智技術在財會領域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利用虛擬仿真平臺,模擬企業的財務會計業務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財務會計業務的處理,包括記賬、算賬、報賬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財務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工具,以及財務會計、成本管理、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綜合運用數智技術和財會知識,處理實際業務問題。同時,虛擬仿真教學還可以模擬企業的財務決策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財務決策,包括投資決策、融資決策、股利分配決策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財務分析、財務管理等知識和技能,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數智技術,綜合運用數智技術和財會知識,進行財務決策。
(三)師資隊伍建設
1. 教師培訓與專業提升
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的培養質量。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開展數字化技術培訓至關重要。
一方面,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培訓課程。例如,與專業的培訓機構合作,為教師提供系統的大數據分析培訓,讓教師掌握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在財會領域的應用方法。據統計,經過專業培訓后,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字化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顯著提高。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參與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通過參加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活動,教師可以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拓寬視野,更新教學理念。同時,參與科研項目可以促使教師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下財會領域的熱點問題,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
此外,建立教師教學反饋機制。定期收集學生對任課教師的反饋意見,幫助教師們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觀摩和相互交流,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學能力。
2. 引進企業專家與合作教學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引進企業專家授課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企業專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行業最新知識,能夠為學生帶來真實的案例和實際操作技能。學校可以邀請企業的財務總監、數據分析師等專家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他們可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為學生講解數智化財務管理的流程、方法和挑戰,分享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和技巧。這些企業在大數據分析、智能財務機器人應用等方面的實踐經驗,便于讓學生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同時,也可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教師與企業專家的合作教學模式。教師和企業專家可以共同設計課程內容、制訂教學計劃,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理論知識的傳授,企業專家負責學生的實踐操作指導,提升教學效果。
此外,通過校企合作,為教師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教師可以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數智化財務管理項目,了解企業的實際工作流程和需求,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這樣,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四、結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通過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現狀與問題以及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的研究,為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未來,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領域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俊清,王琳.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4,39(03):27-31+60.
[2]王羽菲,和震.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職業教育數智化轉型:價值定位、邏輯向度與行動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11):45-52.
[3]張獻瑩.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財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經濟師,2024(09):54-56.
[4]陳克兢,郝夢媛,劉凌冰.數智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商業會計,2024,(16):138-141.
[5]秦娜,周書菡.數智化背景下復合型財會人才的培養[J].產業創新研究,2024(07):172-174.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哲學社會科學)“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數智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4WTSCX263)。
(作者單位: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