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日益強調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閱讀和寫作作為語文能力的兩大核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與寫作常常處于分離狀態,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四階轉化模型整合了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跨學科理論、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以及元認知理論,為打破讀寫教學的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依托,探索四階轉化視域下的讀寫共生教學路徑,對于優化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四階轉化模型:多理論融合的學習架構
四階轉化模型是一個基于多種教育理論構建的、旨在促進學生知識建構與能力發展的動態循環體系。它由文本解構、意義重構、創意建構和反思迭代四個緊密相連的階段構成,各階段依托不同的理論基礎,相互作用、循環推進,助力學生實現從知識接收到能力轉化的提升。如圖1)
(一)文本解構:開啟知識建構之門
文本解構階段以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為基石。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非由教師直接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相關學習資料,通過主動的意義建構而形成。1在這一階段,學習者需對學習材料進行細致剖析,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構建對文本的初步理解。

微觀符號系統分析要求學習者關注文本中的基本元素,如字詞的含義、語句的表達、意象的象征等。通過對這些微觀符號的解讀,挖掘其背后隱藏的意義、情感和文化內涵。中觀結構建模則引導學習者梳理文本的組織架構、邏輯線索和情節發展脈絡。了解文本如何布局謀篇,各部分之間如何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整體框架和內在邏輯。宏觀主題關聯促使學習者將文本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中,思考文本所反映的時代特征、社會問題以及所傳達的核心價值觀念。
(二)意義重構:深化知識理解與拓展
意義重構階段依托跨學科理論與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跨學科理論強調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以獲得更全面、深入的認識。2“對話理論\"認為,人的思想和語言是在對話中形成和發展的,通過與他人、與文本的對話,可以不斷拓展和深化對世界的認知。[3]
在意義重構階段,學習者不再局限于對文本的表面理解,而是開展文本內多維度闡釋和文本外跨文化對話。文本內多維度闡釋要求學習者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和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挖掘文本的豐富內涵和潛在意義。例如,可以從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角度分析文本,以獲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文本外跨文化對話則鼓勵學習者將文本與其他學科知識、不同文化背景進行關聯和比較,通過跨學科的思考和交流,拓寬視野,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學習者還需運用多元闡釋實施策略,如小組討論、辯論、比較分析等,促進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實現對知識的深化和拓展。
(三)創意建構:實現知識應用與創新
創意建構階段以杜威的“做中學”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習者通過親身實踐和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是知識的重要來源。4]
在創意建構階段,學習者將前兩個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和理解進行遷移和應用,通過文化符號解碼、敘事重構與轉化以及跨學科創新實踐等活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文化符號解碼要求學習者解讀文本中蘊含的文化符號和意義,并將其運用到新的情境中。例如,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意象、象征等元素運用到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創作中。敘事重構與轉化則鼓勵學習者對文本的敘事方式、情節內容等進行重新構建和轉化,創造出具有獨特價值的新作品。跨學科創新實踐促使學習者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反思迭代:推動認知優化與持續發展
反思迭代階段基于元認知理論。元認知是指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和調節,包括對自己的認知目標、認知策略、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的認識和監控。5]
在反思迭代階段,學習者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反思和總結。通過問題收集與認知沖突,學習者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與他人認知的差異和沖突。認知升級路徑設計則要求學習者針對發現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改進策略和方法,尋求認知的升級和突破。過程性評價與反饋則為學習者提供了及時的信息和指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和效果,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反思迭代的結果又反饋到文本解構階段,為新一輪的學習循環提供經驗和啟示,推動學習者的認知不斷優化和持續發展。
綜上,四階轉化模型以\"文本解構一意義重構一創意建構一反思迭代”形成閉環,各階段緊密相連、彼此賦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該閉環不斷循環,助力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升閱讀、寫作能力,磨礪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從知識的被動吸納者逐步轉變為主動創造者,為高中語文素養的進階鋪設穩固且高效的路徑,深度契合高中語文教學培育綜合素養的核心訴求。
二、《祝福》教學:四階轉化策略驅動讀寫共生的實現路徑
在語文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承載著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力培養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維度的關鍵能力。四階轉化模型為達成這些目標開拓了創新路徑,以經典文本《祝福》為載體開展讀寫共生教學實踐,不僅是對傳統教學范式的有力突破,更成為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階的強勁動力。以下詳細闡述筆者這一教學實踐的具體過程與成效。
(一)文本解構:奠定語文知識與思維基礎
在《祝福》的教學進程中,筆者對標新課標“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7的明確要求,精心規劃并有序組織學生分組填寫“意象分析卡”。這一教學活動設計,不僅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強調的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的觀點,更能有效引導學生深人文本。
學生們圍繞“三次微笑”這一關鍵意象展開深度研討。從文學批評理論視角來看,意象是作者情感與思想的載體。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微笑\"有著深刻的內涵。有學生在研討中深刻剖析道:“祥林嫂的‘三次微笑’,絕非簡單的表情重復。從社會歷史批評理論角度出發,這是封建禮教對人性如鈍刀割肉般層層侵蝕的具象化體現。在看似溫情的表象之下,實則涌動著冷漠的暗流。封建禮教所構建的虛偽社會秩序,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無情地吞噬著祥林嫂的尊嚴。”學生們通過小組協作的方式,運用文本細讀法,對相關語句逐字逐句分析,不僅深度挖掘了意象的內涵,還積極探尋其在寫作中的遷移應用。這一過程與新課標中提升學生語言感知與運用能力的導向高度契合,也符合認知遷移理論,即學生在一個情境中學習的知識能在新情境中得到應用。
與此同時,學生們手工繪制魯鎮人物社會網絡圖,這一教學實踐參照了社會網絡分析理論,能夠幫助學生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理解文本。學生們清晰標注權力層級與互動模式,例如,用紅色線條著重勾勒出魯四老爺對祥林嫂自上而下的壓迫關系,這一關系映射出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權力不平等;用藍色線條細膩展現祥林嫂與柳媽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其中既有同階層女性間的同情,又有因封建禮教影響而產生的無意識傷害。這一舉措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精準把握文本結構,有效培育邏輯思維,為后續的意義重構筑牢堅實根基。
從教學效果來看,在后續的寫作練習中,學生們對意象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能夠精準地通過意象傳達情感、暗示主題;在分析其他文學作品時,也能迅速梳理出人物關系和結構脈絡,閱讀理解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二)意義重構:促進思維拓展與深度理解
圍繞“祥林嫂的階層困境分析\"這一寫作任務,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踐行新課標中“注重跨學科學習”8的理念,組織學生分組抽取理論并從文本中探尋證據,進而開展激烈的課堂辯論。在你來我往的辯論過程中,學生們深入剖析祥林嫂的悲劇根源,極大地加強了思維深度,隨后完成高質量的分析性寫作。比如,有學生指出祥林嫂作為底層勞動者,在封建經濟體系下遭受殘酷剝削,失去經濟自主權,這是其悲劇的重要根源。此外,教師組織學生表演《祝福》的關鍵場景,扮演柳媽的學生在表演后撰寫內心獨白:“我勸祥林嫂捐門檻,本以為是拉她出苦海,可細思量,這莫不是將她推向更深淵?封建禮教那一套規矩,真的是天理昭昭嗎?”借助角色代人,學生們深度共情人物,深刻理解人物行為動機,實現對文本的深度理解與闡釋。從實際效果來看,在后續解讀文學作品時,學生們能夠主動運用多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和主題,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極大鍛煉;在寫作議論文時,論證更加全面深入,能夠從多個理論層面支撐自己的觀點。
(三)創意建構:激發創新實踐與文化傳承
在創意建構環節,教師緊緊圍繞新課標中“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9的要求,引導學生開展民俗文化調查。學生們深入本地社區,走訪長者,收集傳統祭祀、婚喪嫁娶等民俗資料,并與《祝福》中的紹興民俗進行細致對比,撰寫詳實的調查報告或富有文采的文化散文,同時制作精美的手繪民俗對比圖冊。在文創作品設計方面,學生們以《祝福》意象為靈感源泉,設計出別具匠心的手繪書簽、靈動的剪紙等作品。例如,以“雪”為主題的書簽,學生們用白色卡紙精心剪出雪花形狀,搭配文中雪景描寫佳句,將文學與藝術完美融合。與此同時,教師舉辦故事新編交流會,學生小組合作改編《祝福》結局或視角,如創作以現代職場為背景的《祝福》新編,將祥林嫂的遭遇映射到職場女性的困境中。在班級“故事朗讀會”上,學生們相互分享、互評情節合理性與創意性,充分激發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現,設計的文創作品充滿創意,故事新編也精彩紛呈。通過民俗文化調查,學生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顯著增強,在寫作中能夠自然地融入文化元素,作品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四)反思迭代:實現自主成長與素養提升
在反思迭代階段,教師遵循新課標中“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原則,組織學生整理學習材料裝入個人檔案袋,定期舉辦展示會。師生依據精心設計的評價量表,從內容完整性、反思深度、創意表達等維度進行共評。在互動活動中,教師觀察到:學生在探討“如何巧用象征手法增強文章表現力\"時,自發提出“以雪景暗喻社會冷漠”的觀點,教師順勢引導其關聯魯迅其他作品(如《藥》中的“烏鴉”\"藥\"等意象)進行知識遷移。”學生們在完成學習環節后,從“閱讀理解\"\"寫作技巧\"\"思維創新\"\"文化理解”四個維度進行自評,精準定位自身發展態勢,明確后續努力方向,實現自主學習與語文素養的持續提升。從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們通過檔案袋整理和展示,能夠清晰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總結經驗教訓;在互動活動中,學生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不斷提高;自我評價則讓學生們對自己的能力發展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學習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明顯增強。
三、四階轉化賦能高中語文核心素養進階
在高中語文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教學的核心要義。四階轉化教學模型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路徑,為高中語文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經典文本《祝福》的教學實踐中,展現出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階式賦能的顯著成效。
(一)多維度語言實踐驅動能力進階
在四階轉化教學體系里,各個階段均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展開了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文本解構階段,學生通過對《祝福》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如對祥林嫂“三次微笑\"的研討,精準把握其背后蘊含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戕害,同時提取諸如“鈍刀割肉”“冷漠暗流”“虛偽面紗”等生動且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詞。這一過程促使學生深入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豐富了語言儲備。
在意義重構階段,學生圍繞“祥林嫂的階層困境分析”這一寫作任務,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分析寫作,不僅拓寬了思維視野,還在語言表達上更加嚴謹、深刻,學會運用專業術語和邏輯清晰的語句闡述觀點。創意建構階段的文創作品設計和故事編寫活動,更是讓學生將積累的語言知識靈活運用。例如,在設計以《祝福》意象為主題的文創作品時,學生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為作品撰寫介紹,在故事新編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塑造人物、推動情節發展。多樣化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升了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流暢性和創造性,高度契合課程標準對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培養的要求。
(二)多階段思維培育實現能力躍遷
四階轉化教學模型在各個階段精心設計了相應的教學活動,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文本解構階段,學生通過對《祝福》文本結構的細致分析,如梳理小說的情節發展脈絡,從序幕、結局、開端、發展、高潮到尾聲的完整結構,以及對主題的深度關聯,探究小說所反映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迫這一深刻主題,有效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清晰地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聯系。意義重構階段,學生結合跨學科理論進行思考,從不同理論視角剖析祥林嫂的悲劇根源,在課堂辯論中對各種觀點進行批判性審視,極大地鍛煉了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理性地分析問題、評估觀點。創意建構階段,學生開展民俗文化調查、進行故事新編等創新實踐活動,在對比本地民俗與《祝福》中的紹興民俗時,發揮想象力,將不同文化元素進行融合創新,在故事新編中大膽突破傳統,創造新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充分激發了創造性思維。反思迭代階段,學生通過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自我評估和總結,如定期回顧學習檔案袋中的材料,分析自己在閱讀理解、寫作技巧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制定針對性的改進計劃,提升了元認知思維能力,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調整。通過這一系列階段的思維培育,學生實現了思維能力的躍遷。
(三)沉浸式審美體驗激發創造潛能
四階轉化教學模型在《祝福》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和創造機會。在對《祝福》中文學意象的深入分析過程中,學生領略到文學作品中意象所蘊含的獨特美感,如對“雪”這一意象的解讀,它既營造出寒冷、孤寂的氛圍,又暗示著社會的冷漠,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在藝術作品創作方面,學生參與《祝福》關鍵場景的表演,通過肢體語言、表情等詮釋人物內心世界,從表演的角度體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民俗文化探究活動讓學生深人了解地域文化的獨特之美,增強對文化多樣性的審美感受。創意建構階段的文創作品設計,如學生以《祝福》意象為靈感設計手繪書簽、剪紙等作品,將自己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創作,培養了審美創造能力,使學生能夠將內心的審美感悟通過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高度契合課程標準中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培養的目標。
(四)深度文化探究厚植文化根基
四階轉化教學模型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助力學生深人理解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認同感。在民俗文化調查活動中,學生深入本地社區,走訪長者,收集傳統祭祀、婚喪嫁娶等民俗資料,并與《祝福》中的紹興民俗進行細致對比。這一過程讓學生深人了解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價值,增強了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在文學作品與地域文化融合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將《祝福》所反映的時代文化背景與本地文化進行關聯思考,深刻體會到文化的傳承與演變。例如,在對比本地婚俗與祥林嫂再嫁相關情節時,學生能清晰地看到傳統婚俗的時代變遷,以及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在文化傳承中的體現。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培養了文化傳承意識,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切實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培養的要求,為學生厚植了文化根基,使其在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楊佳睿.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J].作家天地,2024(17).
[2]王艷華.跨學科理論及其發展綜述[J].科技創新導報,2009(33).
[3]劉錕.巴赫金的對話主義與跨文化詩學[J].學習與探索,2024(12).
[4]譚天美,胡錦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理論根基、現實基礎與實踐維度[J].教學與管理,2025(7).
[5]時悅琪,楊俊瑤.“能力—習慣—品格”:學生學業發展指導的實踐路徑探析[J].人民教育,2024(23).
[6]
[7]
[8]
[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作者:章俊,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學特級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張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