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身是\"龍津鄉學”,創辦于清朝嘉慶十九年(1814年),歷經歲月變遷,成為一所擁有200余年辦學歷史的學校。近年來,隨著城區的加快發展,學校面臨學生生源多來自周邊村鎮、眾多學生未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挑戰。為此,學校聚焦閱讀這一著力點,家校社協同推進,構建一體化閱讀生態。
一、營造“人人悅讀、處處可讀”的濃厚氛圍
學校注重營造濃厚的家校社閱讀氛圍,讓閱讀融入學生生活的每時每刻,培育“人人悅讀、處處可讀\"的閱讀生態。開展“家庭讀書角”創建評選活動,從藏書量、環境布置及親子閱讀計劃等方面,引導家庭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秉持“用書架代替宣傳墻,讓走廊飄滿書香風”的理念,精心打造學校圖書館、走廊讀書吧、班級讀書角等閱讀場所;與臨川區圖書館簽訂“校館共建\"協議,學生可免費辦理借閱卡,隨時走進圖書館暢游書海。
二、構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協同機制
學校打破行政壁壘,成立“閱讀教育委員會”,成員包括學校校長、區圖書館館長、社區負責同志、學校家長委員會主任等,建立月度聯席會商、季度資源評估、年度成果共享機制,構建起學校主導課程開發、社區提供實踐場域、家庭參與效果反饋的責任共擔模式,使閱讀資源更豐富、活動更扎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進閱讀教育的生動局面
三、構建“學校主力、家社合力”的閱讀生態
四、創新“全員共讀、古今對話”的閱讀活動
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學校注重引領開展全員閱讀,推進教師、學生、家長“共讀一本書”,創新開展晨讀、晨誦、晨談和讀書分享、繪本創編、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舉辦學生語文整本書閱讀素養大賽,幫助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增強自信。利用校園廣播站、學校微信公眾號、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搭建線上線下一體的讀書分享站,創設“古今對話\"場景,讓學生化身歷史人物開展跨越時空對話,領略閱讀的魅力。
學校依托基礎教育研究省級龍頭課題“以‘三同三有'家校社共育模式,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注重“學校聚力、家庭助力、社會給力”,實現“同心發力、同向而行、同題共答”。在學校層面,開展家長讀書沙龍等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定期推薦閱讀書目、推送名人家風故事等;在家庭層面,將家長參與學校閱讀活動情況作為評比“書香家庭”的重要評價指標;在社會層面,學校與臨川區圖書館開展\"校館共建”,將其館藏《臨川縣志》轉化為AR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圖書漂流\"計劃,形成良好的閱讀生態。
六、完善“積分為主、榜樣引領”的評價體系
五、探索“整本閱讀、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
學校積極探索運用學習任務單,上好整本書閱讀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科學思維能力。如《愛的教育》導讀課上,教師設計學習任務單,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理清人物關系,通過視頻直播推薦此書,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學校采用“閱讀 + 實踐”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如閱讀《昆蟲記》后,讓學生制作昆蟲標本、設計班服、舉辦畫展等。
評價是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有效手段。學校引導學生從閱讀量、思維力、實踐力三方面積攢閱讀積分,并將閱讀積分納人“爭章評星\"評選指標。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參加閱讀社會實踐活動等均可獲得閱讀積分,從而兌換閱讀章和“幸福幣”。閱讀章也是學校評選“閱讀之星\"的重要依據,以此表彰先進、樹立榜樣。
臨川區第一小學構建家校社一體化閱讀生態的實踐表明,根植鄉土的協同育人模式,使閱讀教育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深層次改變了學校的教育生態,使教育的亮麗風景無處不在。 ? (作者單位: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