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
在語文學習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從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層面,強調學生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而“咬文嚼字,辨別表達異同”便是深入體會語言運用的重要方式。考生通過對字詞、語句的細致揣摩,辨別不同表達方式在語義、情感、風格等方面的差異,能夠更好地理解漢語言文字的構成規則和運用技巧,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建構能力。
知識整合
在辨別表達異同時,可以從以下角度切入:
1.精妙的用詞。不同詞性的詞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動詞賦予事物動態感,展現行為過程;形容詞生動描繪事物特征,營造氛圍;副詞能精準修飾動作和狀態的程度、范圍等;疊詞能增強語言的韻律美與表現力……
2.獨特的句式。不同句式在表達效果上各有千秋。長句結構復雜,信息豐富,邏輯嚴密,適合表達嚴謹、深刻的內容;短句簡潔明快,節奏感強,能營造活潑、有力的氛圍。整句形式整齊,節奏和諧;散句靈活自由,富有變化。
3.巧妙的修辭。修辭手法能極大地提升句子的表達效果。例如比喻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擬人賦予事物人的情感與動作,夸張突出事物的特征,排比增強語勢與節奏感,對偶使語言整齊美觀。
4.表達方式的特色。各種表達方式在句子中各有其獨特作用。描寫能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受事物的特征與氛圍;抒情能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引起讀者共鳴;議論能表達作者的觀點與態度,增強文章的思想性。
5.表現手法的運用。表現手法也是考查的重點。對比能突出事物的差異,襯托能強調主要事物的特點,象征能賦予事物深刻的寓意,托物言志能借事物表達作者的志向,借景抒情能借景物抒發作者的情感。
6.語體色彩的差異。不同語體色彩的句子在表達效果上大相徑庭。口語語體具有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自然親切的特點,多用于日常交流、小說對話等場景。書面語語體則更為莊重、嚴謹、規范,常用于正式的公文、學術論文、文學作品中的抒情議論部分等。
7.特殊的語序。特殊句式相比陳述句更具獨特的表達效果。倒裝句強調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設問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句給人語氣強烈、擲地有聲的感覺;雙重否定句使肯定的意味更加濃烈,起強調、突出作用……
另外,還有人稱的選擇與使用、描寫角度、邏輯順序等,在實際答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結合具體語料和語境加以分析。
在作答時,可以按照以下思路:
第一,精準定位,明確角度。閱讀句子時,要迅速判斷其涉及的語言要素,如用詞、句式、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明確賞析的角度。
第二,結合文本,分析內涵。不能孤立地分析句子,而要將其放回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分析其與文章主題等方面的聯系。
第三,規范表述,條理清晰。采用“手法+內容+效果”的模式進行答題。“手法”即句子運用的表達技巧;“內容”是對句子所表達的具體意思的概括;“效果”則是該手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如生動形象、增強語勢、突出主題等。
第四,關注細節,深挖亮點。對于一些看似普通的句子,要善于發現其中的細節之美,如特殊的標點符號、獨特的句式結構等。這些細節往往蘊含著作者的獨特匠心,深入挖掘能使賞析更加全面、深入。
試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哈爾濱的文旅熱潮正在復現“淄博擼串”的盛況。昵稱南方游客的“小土豆”“小金豆”,喻指廣西小游客的“小砂糖橘”,不僅成為媒介傳播關鍵詞,(Ⅰ" )連續多日登上各類熱搜。①在互聯網上利用具有比喻義的詞語指代一個群體,②尤其是地域群體,③非常容易歧義。④但此次“小砂糖橘”“小土豆”卻傳遞了一種熱忱甚至寵溺的氛圍。
這種放低身段以主導議題的方式,在淄博的文旅宣傳中獲得過一次大規模的試煉,此次在哈爾濱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又得到了一次明顯的驗證。文旅部門的策劃推動固然是始動因,(Ⅱ" )大眾在媒介社交中所獲得的下意識訓練,所推動的集體敘事,才是兩座城市出圈的基礎。為了對沖“小土豆”“小砂糖橘”可能產生的誤讀,當地公眾自嘲北方“大地瓜”、東北“大凍梨”,就是一種在網絡社交生活中所形成的自覺與敏銳。在一個人人都是傳播主體的時代,傳播流向不是由一兩個主體、一兩個機構引導和策劃,(Ⅲ" )來自于這種集體選擇。
1.根據語境,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關聯詞,使內容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2.下列選項中,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句中可以將“利用”改為“使用”。
B.②句中可以將“尤其”改為“甚至”。
C.③句中“歧義”前應添加動詞“引起”。
D.④“熱忱”和“寵溺”不能調換位置。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果改成“下面所說的就是在網絡社交生活中所形成的自覺與敏銳,為了緩解‘小土豆’‘小砂糖橘’可能產生的誤讀,當地公眾自稱北方‘大地瓜’、東北‘大凍梨’”,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答: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三年自然災害的陰影漸行漸遠,但饑饉仍在中國城鄉的一些角落徘徊。現在回想起來,在人們咬緊牙關(①" " )扭轉天災帶來的巨大困難的關鍵時期,焦裕祿像一道光,一下子把人們困厄與重壓下的心照亮了。
新任縣委書記焦裕祿到職第二天,就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解情況、觀察災情;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來到蘭考火車站,目睹被災荒逼迫,不得已而(②" " )的群眾,連夜開會研究如何鼓舞干勁、留下群眾、領導群眾改變蘭考面貌;為了制服“三害”,焦裕祿帶頭冒雨涉水觀察洪水流勢和變化,經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糧,夜晚蹲在泥水處歇息;大雪封門的時候,連轉9個村子的焦裕祿走進雙目失明的老大娘家動情地對她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多年帶病堅持工作,肝痛得厲害時,焦裕祿就用手按、膝壓和硬東西頂,日子久了,辦公藤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
1.下列句子中引號的用法,與文中加橫線句子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這個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話。
B.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
C.“沒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聲說,“都是因為我出海太遠了。”
D.“一·二八”事變以后,他們的政策又改變了。
2.請在文中括號中填入恰當的成語。
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焦裕祿給困厄與重壓下的人們帶來了希望”,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