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5)03-0020-12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核心法則,在整個人類社會演進歷程中發揮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都改變了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力等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進而要求生產過程的管理與產品的分配方式與之相適應。特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科技的巨大進步一次次改變了土地、資本、技術、礦產、原料、機械、勞動力在生產過程及其在分配方式中的作用與地位,而新生產力催生的新的生產關系也往往較好地滿足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從而使這種新的生產關系穩定下來,制度化為上層建筑。當前,新產業革命已完成電動汽車、大健康、智能制造、智能社會等領域的源技術創新而在向縱深推進,并不斷改變著各種經濟要素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進而必將要求新的生產關系,特別是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
一、產業革命推進與經濟要素地位變遷
生產力推進必然改變生產過程中各要素的重要性,進而影響其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從而改變生產關系內部結構狀況,為其自身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推進社會發展。這一基本機制,突出地體現為科學技術重大進步影響生產關系的過程。其中,歷次產業革命發揮了主要作用。
(一)生產力與勞動剝削關系
在生產過程中剝削關系確立、深化與消亡的進程中,生產力進步造就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無產者和資本家,且逐步將剝削關系深化,并最終將因生產力進步而使剝削者被剝奪。
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生產力進步以珍妮機、蒸汽機為源技術[1],確立了近代工業體系的初始框架,發揮了最為核心的作用——造就無產者和資本家。由于紡織品的巨大出口需求,要求農地出讓為養羊用地,于是資本先是聯合封建領主(15—16世紀),在工業革命后則借助議會(18—19世紀)發起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將農民驅入城市,變為一無所有的勞動者。而無產者的出現,才使得資本的剝削成為可能,企業主才成為資本家。與此同時,生產機械的應用,使得資本家對物化勞動力也可以進行隱性剝削。
第二,生產力的進步,推進剝削關系的深化,形成發達國家資產階級對外攫取高額剩余價值,對內減輕對勞動者剝削的新框架。由于資本主義剝削本質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加以深刻揭示[2],在全世界無產者的斗爭下,發達工業國的工人階級的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待遇有所改善,同時發達國家借助其先發優勢,在第二次、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繼續保持了國際生產體系中的技術壟斷優勢,以不平等貿易殘酷剝削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時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從而為其本國勞動者改善待遇創造了有利條件。于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剝削關系出現了進一步的深化模式:資本家借助技術進步拿到國內外勞動者的相對剩余價值,在國際貿易中拿到超額剩余價值;而勞動者則受益于技術進步,薪酬有所提升,甚至在20世紀中葉形成了有一定財富盈余、可以介人投資過程、具有資本家性質的社會中產階層。
第三,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是消除勞動者,而剝奪者最終被剝奪。生產力的發展是曲折的,特別是重大生產力進步更是如此。因此,在生產力進步緩慢的歷史階段,資本對國內勞動者的剝削效率下降,特別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收入已經形成剛性,迫使資本家將生產過程轉移至勞動力價格更低的區域,特別是教育、醫療等狀況相對較好而工業化程度不高的發展中國家。這一進程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之后,到21世紀的今天,由于就業崗位外流,一些發達國家的勞動力中產階級已經顯現出收縮乃至消失的趨勢。隨著以智能技術為源技術之一的新產業革命興起和深化,生產效率和勞動力替代效應空前提升,無人工廠正在工業部門逐步展開,資本家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將剝削過程從物化勞動、活勞動兼有逐步轉向以智能機械為依托的物化勞動剝削為主。但與此同時,無產者的生存條件迅速惡化,在極端情況下將出現因為無勞存在而無法“按勞分配”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深刻化,最終必然導致社會革命爆發,不是無產者通過革命剝奪資本家,就是國家借助權力通過對資本家企業的收購完成社會主義化,但無論何種方式,最終都將走向剝奪者被剝奪這一必然歷史趨勢。
(二)生產力與其他生產要素
在市場經濟存在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生產力的進步必然改變生產過程參與要素的地位,進而改變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相互關系。
第一,技術進步改變了土地、資源等空間附著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進而改變了這些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第一次工業革命早期,紡織機基本上采取水力動力,使得擁有河道資源的土地領主對工廠主橫加盤剝,而當瓦特動力蒸汽機在資本家懸賞下問世之后,不僅迫使封建領主降低其地位,甚至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同時,歷次工業革命都存在著對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都為該資源的擁有者帶來地位提升,煤炭、石油、天然氣莫不如此;而隨著風能、潮汐能、太陽能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能源空間正在改變其格局,并出現能源生產泛空間化現象。同時,由于交通技術的逐步提高,資本選擇生產空間的先決條件逐步擺脫資源、市場距離的束縛,二戰后出現了依托于航海技術進步的港口工業,當前則因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空前提升而關注空間品質優越的空間[3]。特別是,由于數字技術的巨大飛躍,出現了與地理空間無關的虛擬空間,并成為產業和信息的集聚地[4]。
第二,生產力借助技術進步改變了其自身的地位,與技術直接相關的機械設備、生產管理者、金融業者、技術創新者等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存在長期上升態勢。技術要素本是生產力中最為積極的要素,但其自身地位在工業化之初并不高,科技要素以機械設備的方式介入生產過程,成為資本家的附庸,作用是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的份額。技術進步也帶來了大機器時代對投資強度提升的要求,使得金融業者也投身于剩余價值的瓜分隊伍之中,作為資本的幕后總代表,甚至有凌駕于生產過程之上的態勢。而由于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的程度逐步提高,使得大機器市場必須依靠一定的專業知識,使生產過程的管理者地位上升,在大機器時代成為僅次于資本家的利益獲取者。這種技術創新過程游離于生產過程之外而附庸于資本的現象,隨著新產業革命的到來而有了巨大改變。在當前的新產業革命中,創新技術的發明者不再僅靠出售專利使技術商品化來介人生產過程,而是借技術的壟斷性而自主募集資本、自主創業或與資本共同創業,從而逐步走進了生產過程中生產關系的頂端,成為新生產過程的組織者、決策者,當然也成為分配關系的決定者。
第三,數字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市場信息的對稱性,使得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并將信息要素的占有者(信息平臺)、集聚者(如網紅等)拉進生產過程,使之成為生產關系中的新貴,信息要素的擁有者和集聚者(如平臺企業)超越了企業層面的生產過程,甚至成為壓在企業主頭上的新勢力。此外,智能技術變革在社會服務領域的應用和深化,把消費者也拉進生產過程,讓消費者從理論上的“供給的決定者\"變成了現實中的市場主人。這一態勢雖然給消費者帶來參與分配的比例并不高,但卻大大削弱了資本隨心所欲的生產過程決定者地位。而隨著智能機械對傳統機械的完全替代,“無人工廠\"下的生產關系模式進一步演化,將推動生產關系從資本主義初期“資本VS勞動\"的簡單垂直模式向當前\"信息 + 技術 + 資本 + 消費者VS智能機械 + 勞動\"的多邊平面模式的方向發展。
(三)生產力與分配關系
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最終目的,是要為人類的生存發展需求服務,因此,生產力在形成、改變生產關系的過程中都將不可避免地改變產品分配關系。
第一,從人類私有制出現到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的全部進程,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對立統一的演化過程,使發展過程中人類借助生產力變化改變其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而改變其對產品占有的過程。這一過程都是必然發生的,不可避免的。人類社會早期的種植農業技術出現,是一場改變人類命運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私有制下的奴隸制、封建制等生產關系演進。幾千年后的工業革命,再次打破了生產過程中各要素地位的相對均衡,形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集團剝削勞動者集團的基本框架。而生產力的進步,必將進一步帶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特別是,在生產智能化技術的推進下,生產活動中勞動力參與者日益減少,“按資分配\"甚至“按勞分配”下的效率公平原則已無法解決消費公平、人權公平的問題,必將推動社會走向以“按需分配\"為基本原則的生產關系。
第二,以維持中產階級規模為主要目的而在新產業革命上持觀望、猶疑態度的思維方式,并不能確保中產階級的穩定,相反會遲滯生產力的進步[5],并延緩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的進程。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形成有四個方面的基本條件:其一,歷次產業革命特別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進步使資本主義世界獲得世界市場的壟斷優勢,并通過全球化的方式使其足以獲取對發展中國家剝削超額剩余價值的穩定渠道,并形成了發達國家幣值高估的國際貨幣體系,使其有條件將個別產業優勢擴大為整個西方世界的勞動力價值優勢;其二,二戰后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存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會作用增強等無產階級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從而使發達國家資本家為緩和社會矛盾,不得不減少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提高其收入;其三,生產力進步的程度恰好在前三次產業革命中都處于產業體系增容態勢,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但還可以保有一定數量的勞動力需求,足以使因技術進步而排出的勞動力被新增產業吸收,從而使社會就業保持長期增長態勢;其四,發達國家人口總量相對較少,勞動力人口規模也比發展中國家小很多,這使得上述國際剩余價值剝削、產業技術需要、工人階級斗爭等要素所帶來的工資收入增長可以滿足拉動較大部分的產業工人財富增長的需要,從而形成了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期間的中產階級增長、形成橄欖型社會的盛況。但是,由于工人收入提高壓制了資本家剩余價值率提高,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后原材料價格上漲使發達國家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剝削效率下降,迫使資本以跨國公司方式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于是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走向衰落,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而在當前新產業革命態勢下,發達國家追求重建中產社會則時境已遷,發展中國家培育中產階級的成就也將受到限制,生產力的發展已經跳躍過了可以培育中產階級的歷史階段,因此要求生產關系在分配制度上從企業主導轉向社會主導,從微觀層面的生產關系主導向宏觀層面的生產關系主導轉移。
第三,當前的新產業革命在推進各國國內生產關系調整的同時,也在承擔著改變國際生產關系、推進世界大同的歷史使命。如前所述,以智能技術為主要源技術的新產業革命將給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帶來生產關系調整的要求。而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新產業革命中崛起,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垂直分工的剝削體系被逐步打破,國際生產關系的調整拉開序幕,以世界大同為最終目標的新型國際化模式正在緊張調整中。美西方國家的逆全球化,也是其對國際生產關系變動的一個反應過程,但切斷其自身與國際生產體系的關系,則使其將不再可能通過國際生產關系剝削發展中國家,加之其自身經濟\"服務化\"導致工業部門相對衰退,使得資本剝削路徑更加窄化;與此同時,中國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則正在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發展中國家正在朝著掙脫發達國家剝削體制的方向聚力共進。
二、生產力影響生產關系的中介機制
生產力進步改變生產關系的進程,在現實中是通過經濟增長過程、介由勞動力市場來實現的。在此,我們需要了解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以及經濟增長態勢下勞動力市場的一般機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生產力進步對生產關系的作用方式。
(一)市場運行的深層邏輯
為充分理解經濟增長機理和勞動力市場的一般機制,應重新理解市場運行的一般機制。這是因為,我們發現,作為西方經濟學理論核心根基的價格機制對經濟現實中的大量現象并不能作出解釋,如房地產等生活商品價格上升而需求增加,幾乎所有工業品都存在的價格下降而供給擴大,等等。而究其原因則不難發現,價格機制存在著完全市場條件下的一般商品機制和供給不足條件下的吉芬商品機制兩種理論總結,說明其本身還遠遠沒有實現在同一前提下形成一個機制的全面解釋,而只是半成品。為此,我們提出以預期機制替代價格機制作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其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基本機制。
第一,需求第一性,即強調需求是經濟活動的決定力量。無需求則無供給,無經濟活動,亦無需供矛盾。對此,馬克思多有經典論述,強調了需求是經濟活動的起源,是供給的量和質的決定者[7]。
第二,市場機制就是需求對市場活動的作用機理,是通過需求預期影響供給預期以配置資源進人或退出市場來實現的。在此,需求預期包括對次期消費效用(物理上的功用和心理上的偏好)滿足度和效益獲益性(省錢或賺錢)兩個方面的預期;供給預期則主要是對次期供給獲利性的預期。其運行機制參見圖1。在某種特定商品出現之前,需求方首先存在需求預期(在縱軸左側),供給方在不完全市場條件下獲取相關信息并產生獲利預期后,進人該商品生產領域,帶來資源流入并產出一種商品來滿足需求預期,逐步形成社會需求預期擴大、供給預期膨脹的態勢;而當需求方對該商品失去興趣,社會需求預期則逆轉下行,供給方也隨之預期下降,導致資源流出甚至完全退出該商品市場。
第三,在不完全市場前提下,供給方不可能恰好滿足需求預期,市場必然是失衡的,因此,市場管理必不可缺。而由于需求是原動力,市場調節的基本原則是供給管理。
上述市場基本原理說明,生產力發展的終極目的在于滿足需求,而生產關系則是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進一步確定了人們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或份額。這種能力或份額則成為新需求的支付能力,在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預期下,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構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關系。
(二)預期機制下的經濟增長與分配邏輯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作用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表現為需求結構升級預期推動技術進步一技術進步推動生產關系調整一生產關系調整改善分配方式—分配方式改善推動需求結構升級預期的循環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機制。
圖1心理預期決定市場交易行為的雙羽模型
資料來源:趙儒煜.智人時代[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44。
第一,關于經濟增長動力之源問題,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周期變化的主因[8;希克斯[9]、薩繆爾森[10]等認為,外部沖擊借助乘數效應(投資)和加速原理(收入和消費)帶來總需求有規律的周期波動。但是,這些不斷推進的討論均不能解釋周期循環、拐點形成的機制。經濟增長源于需求方的功能預期(消費結構升級)與供給方科技創新之間的矛盾演進,這一對矛盾的演進導致了經濟周期發生并帶來了周期長短以及繁榮、蕭條幅度等特征。其中,消費結構升級基于人們對新產品功用預期的提高,由此帶來技術創新和供給對新產品獲利的預期,投資由此增加,雇傭隨之擴大,帶動經濟繁榮。而隨著新產品達到一定市場飽和程度,形成社會消費的市場剛性之后,則有新的商品功用預期出現,得到技術創新回應后將誘發新的經濟增長,參見圖2。而如無技術創新回應,則經濟不可避免轉向衰退[]。
圖2消費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機制示意圖
第二,在上述機制下,經濟增長過程必然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必然要求生產力的進步。這種進步主要體現為新產品的創出,而非傳統產品的生產效率提升,參見圖3。由于新商品功用預期往往是既有技術所不能充分解決的,所以新商品在供給之初總是價格高于預期需求而功用低于需求預期的。這種差距形成了圖3中的陰影部分,而供給方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規模經濟擴大等逐步縮小這個陰影部分,到T點則基本達到社會需求預期,而后帶來消費的社會性擴大和供給的擴張,推動經濟進人繁榮。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陰影部分,只有通過技術進步才能使新商品市場化取得成功,換言之,這個功用的增量部分、價格的下降部分都是技術進步的結果。這個技術進步同時也帶來了雇傭者預期的勞動力功用和價格的量差,構成了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影響要素。
圖3需求功用預期升級與供給的技術創新
第三,在需求結構升級的推動下,經濟增長過程必然帶來生產力進步,而生產力進步則必然改變參與經濟活動的要素的地位與相互關系。在此,最為直接而普遍的作用是借助勞動力市場來構建穩定的剝削關系。在市場預期機制下,勞動力市場作為特殊商品,其預期機制發生了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變異,參見圖4。其中,勞動力供給在功用預期和價格預期上都參照前期勞動力雇傭需求而形成,較早介人勞動力培育過程(T1)。而在勞動力進人市場時(T2),如前所述,勞動力需求因消費結構升級所必然要求的技術進步而必將提升對勞動力的功用預期和價格預期,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勞動力供需之間的差距。為解決現實人力需要,資本選擇高學歷多技能人才錄用,通過一人多用的方式,節省其他崗位開支,以抵消新人無法滿足更高工作功用要求所產生的低效率,同時也不必支付其應得的高工資,由此,實現了相對剩余價值剝削,甚至還可以通過加班等方式進行絕對剩余價值剝削。
圖4勞動力市場預期機制的特殊性
綜上所述,生產力作用于生產關系的機制,可以總結為需求結構升級預期推動技術進步一技術進步推動生產關系調整一生產關系調整改善分配方式一分配方式改善推動需求結構升級預期的循環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機制。在現實中,無論是技術創新飛躍發展的產業革命還是小幅的、分周期的技術進步,都是通過經濟增長過程實現的。而經濟增長過程中技術的進步不僅會改變生產要素的參與度,更會直接帶來勞動力剝削的深化。從總體上看,由于生產力進步、經濟增長過程是由需求結構升級推動的,其結果必然是社會總財富增加、社會一般消費剛性提高,因此勞動力生產成本也將隨之水漲船高,以求得到足夠的分配份額,以支撐勞動力再生產并形成進一步提高消費結構的支付能力。因此,從長期看,在經濟增長態勢下,勞動力收人必然是一起上升的,而當技術進步不能達到勞動力收入提高這一環節時,上述循環發展、螺旋上升的機制將被中斷,或誘發經濟危機、引起社會動蕩,則要求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
三、當前的新產業革命與分配制度調整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生產力的進步過程必然帶來生產要素參與度的變化,帶來相關生產要素地位的變化和對勞動力剝削的深化,必然要求分配制度的調整。特別是,在當前正在逐步深化的新產業革命推動下,新質生產力建設的加速推進,必然強烈要求生產關系的改變,特別是分配關系的改變。
(一)新產業革命的特殊性
新產業革命具有更大的負面效應,這是新產業革命不同于以往產業革命的特殊之處造成的。
回顧產業革命的歷程,歷次產業革命雖然都是“破壞性創新”,但一直保持著產業體系增容的態勢,這就使得其破壞性被新增產業帶來的投資和就業所緩沖、抵銷,并帶來長周期的經濟增長。第一次產業革命以珍妮機、蒸汽機為源技術,構建起紡織、交通運輸、煤炭、鋼鐵、機械加工等近代產業基本框架;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以電力、石油、內燃機為源技術,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汽車、化工、建筑、電力等相關產業,基本完成了重化工業體系的構建;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微電子等為源技術,進一步增加了家用電器、辦公機械等新產業;20世紀90年代的IT革命,則快速壯大了信息服務業、信息機械制造業。
但是,此次新產業革命不同于以往的產業革命,幾乎所有推進新產業革命的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下行,以往技術創新帶來繁榮的認知被打破。這是因為,新產業革命之所以發生,是人類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群體需求和追求體力腦力勞動解放、更好生活的消費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既有對以往工業化耗竭資源、破壞環境錯誤的糾正,也是由于生產過程乃至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的效率提升。為此,新產業革命集中于三個領域:以電動車、新能源、新材料為源技術的“再工業化”領域;以基因工程、生物技術為源技術的大健康領域;以數字機械、信息網絡為源技術的智慧生產領域和智慧社會領域。由此,新產業革命不再具有以往產業革命增加產業分支、擴大產業體系、吸收大量勞動力、提高自然資源重要性等效應,而是在推進可持續發展、創出新產業、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出現了降低自然稟賦重要性、排出勞動力、產業體系瘦身、增長區域窄化等負向效應[12]。
(二)新產業革命對市場公平及社會公平的影響
正是由于新產業革命對生產過程帶來了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度的調整,使得傳統生產關系下的分配方式并不能實現社會公平,甚至市場公平。
一方面,市場公平受到嚴重沖擊。由于傳統制度對壟斷約束的主要指標在于市場占有,而新產業革命下出現的新的壟斷現象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其主要表現在于數據要素的壟斷性占有和利用,主要體現在數據平臺、網絡電商領域。其中,少數超大平臺對入駐企業深度壓榨,導致企業一般利潤率下降、擴大再生產能力下降等經營困難,是具有宏觀效應的沖擊力量;少數\"網紅\"借助流量占有優勢,帶貨銷售,在極短時間內聚斂相當于一般勞動力數十年收入的巨額財富,卻沒有相關稅法對其收入征收合理的稅費,使這種現象愈演愈烈。這種壟斷新形態不僅破壞了競爭環境,而且傷害了一般市場公平原則。
另一方面,社會公平也受到影響。其一,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鄉村的資源配置差距加大。新產業革命對高端科技資源投人要求極高,因此大城市、超大城市擁有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既有產業需求,也有人才儲備,更有區域市場對新產品的支持[13],具備加速推進技術進步的豐裕條件,地方政府也因此樂于將資金、人才向大城市、超大城市集聚[14];同時,高端人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更傾向于向空間品質高、營商環境好的城市集聚,使得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大幅增加;此外,由于新產業革命對傳統產業沖擊較大,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就業安置、社會穩定需求更高,對財政投人要求更迫切。這些因素都將使資源以效率最優的方式投向大城市、超大城市,但在財政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影響中小城市、鄉村的資金投入。其二,勞動力替代很難得到及時補償。新產業革命的沖擊使大量批發零售業乃至汽車制造業等曾發揮重要勞動力池功能的傳統產業企業逐步退出產業體系,新的替代技術由于效率的提升而不再需要同等的就業規模。而與此同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增量部分一方面對勞動力要求提升,行業門檻大幅提高,不能吸納因傳統產業退出而轉崗的勞動力再就業;另一方面,這些新增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遠遠不敵傳統產業。這種現象進一步導致市場消費乏力,因為即便新就業者收入總量超過了被替代勞動力原來的收入總量,但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其消費規模也大打折扣,缺乏社會效應,難以拉動經濟增長,導致市場信心下降、企業增聘猶疑不決、個人消費節衣縮食,進一步帶來就業壓力增大。這種新技術模式下少數人攫取原來產業級別的收人而缺乏足夠回饋社會機制的狀態,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破壞因素,也嚴重影響了社會公平。
(三)新產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問題
新產業革命使勞動力需求預期長期下降,進而誘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如前所述,新產業革命的產業體系瘦身、增長區域窄化、勞動力排出、城鄉差距擴大等多重負面效應,歸結到微觀個體上都會形成勞動力就業形勢的預期下行。
其一,網絡暴利集聚于少數網絡從業者以及超大平臺企業手中,卻沒有相關法律使其暴利再分配至被淘汰的就業人群,最終造成了市場收縮的顯性表現。
其二,數字技術的進化與社會應用相互促進,使其成為當前最為核心的產業革命領域,使得當前絕大多數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未來就業信心受壓劇增。在智能生產方面,無人工廠開始涌現,并因其加工精密度高、節省勞動力成本的優勢而成為越來越多未來產業柔性生產平臺建設的主要方向;在服務業領域,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代表、家政機器人等新型人力替代服務型智能機械正在蓄勢待發,網絡辦公、無人公交等社會服務無人化、便利化正深人推廣。上述數字技術的巨大進步和迅猛推廣,都預示著一個少量、高端的勞動力時代的到來。
其三,教育不能解決如此巨大的社會問題。大學教育已明顯落后于時代,文科教育因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而失去許多文案處理、商務溝通、日常辦公等通識性崗位需求;理科教育也嚴重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有崗無人、有人無崗\"的結構性失業狀況,少數熱門專業則競爭加劇,使得本已擁擠的高考路徑,自幼兒園起就陡然難度增加;而適應大機器、技術工人時代的工業職業學校、技校等教育模式,則已經顯然不能適應產業智能化發展需要,也不能滿足國人對下一代出人頭地的培育傳統需求;處于技能補充領域的社會培訓產業,則面臨轉型壓力,財會、法律、MBA等傳統培訓項目都是AI勢必取代的領域。
其四,年輕人的社會價值取向發生重大變化,個人獨立性提高,希望從事自由、個性化的工作。于是,一些年輕人選擇了“啃老”——享受改革開放以來前輩積累的成果,傾向自由職業,并照顧老人。同時,結婚生育愿望大幅降低,造成老齡少子化社會態勢。
(四)新產業革命召喚新型分配關系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新產業革命正在改變傳統生產力體系下的生產關系,特別是分配方式,并通過經濟增長過程、勞動力市場發出諭示,新的生產力迫切需要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這是因為,在排出勞動力的共性之下,新產業革命與以往歷次產業革命的差異性在于總量和結構的窄化,因而其調整生產關系的方式不能再通過市場自下而上地自發解決,而必須通過制度來自上而下地自覺調整。
任何生產力的進步都必將帶來生產關系的調整,其中最為直接和重要的是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的調整。自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所有的重大生產力進步雖然在參與生產過程的要素選擇上各有所異、各有取舍,但都會帶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排出勞動力的效果。新產業革命的不同之處在于勞動力排出的總量和結構上。
在總量上,以往的歷次產業革命都是產業體系增容、擴大的過程,特定產業的技術革命往往是大工業生產對傳統手工生產的替代或者是全新生產領域的創出,也包括更高效率的機械替代如內燃機替代蒸汽機等,這些過程一方面增加產業分支,另一方面也擴大了生產規模,因此,不僅在財富總量上是增長的,在就業崗位上也是總量增加的;而新產業革命則通過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淘汰不可持續產業、全面排出勞動力,在帶來財富總量增長的同時,減少了就業崗位總量。
在結構上,已有的三次產業革命實際上是完成了一個覆蓋人類社會基本需求的產業體系的初次構建。其中,第一次產業革命為其初建過程,第二次產業革命則完成了構建其重化工業技術體系基本框架的任務,第三次工業革命不過增加了微電子家用消費品及辦公機械等產業分支。20世紀90年代的IT革命,既是信息要素介人的產業體系豐富過程,也是此次新產業革命的序曲。但直到此次新產業革命之前,這些產業技術都服從于重化工業技術所要求的大機器生產的總體邏輯,沒有產業部門間的嚴重技術斷代現象,這使得產業技術進步期間的勞動效率提高帶來的傳統部門排出的勞動力仍然有能力轉移到其他產業部門,轉移到新興產業部門。而新產業革命則不同,通識教育下的一般勞動力很難再就業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失業的結構性調整機制不復存在。
正因如此,以往歷次產業革命帶來的分配關系調整,是由市場來完成的,介由經濟增長過程和勞動力市場調整來實現,是傳統部門排出勞動力、新興產業部門吸收勞動力的過程,在長期上具有社會總財富和勞動者個體財富都能增加的效應。但是,新產業革命則不同,市場的作用難以解決如此規模巨大的勞動力排出,經濟增長過程所要求的勞動力技能對于一般勞動者而言是斷代式的提升,勞動力市場所能提供的崗位總量和結構都力不從心。因此,新產業革命要求政府部門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自上而下地調整分配關系。
由此可見,新產業革命已通過經濟增長過程的下行壓力加大,召喚新型分配關系的出現。這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所有新產業革命涉及的國家,特別是美歐等其他主要推進國都面臨的挑戰。美國已有新技術發明者預見其對勞動力排出的巨大影響,主張通過新技術盈利創建民間基金以彌補勞動力最低收人差的第三次分配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加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與經濟活動多樣性,在總體的經濟增長態勢上具有相對有利的條件,更應及早作出相關制度安排,以科學合理的稅制改革約束技術暴利、以精準方式使低收入家庭達到社會一般消費剛性水平、以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以提高人們的未來預期,增強市場信心,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結語
綜上所述,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更好的生存發展服務,因此,生產力在形成、改變生產關系的過程中都將不可避免地改變產品分配關系。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作用,在現實中是通過經濟增長過程、介由勞動力市場來實現的。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表現為需求結構升級預期推動技術進步一技術進步推動生產關系調整一生產關系調整改善分配方式一分配方式改善推動需求結構升級預期的循環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機制。與此同時,技術進步直接帶來勞動剝削關系的深化。
新產業革命與以往的歷次產業革命不同,既有對以往工業化耗竭資源、破壞環境錯誤的糾正,也有對生產過程乃至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的效率提升。它在推進可持續發展、創出新產業、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出現了減低自然稟賦重要性、排出勞動力、產業體系瘦身、增長區域窄化等負向效應。特別是在對生產關系有關鍵影響的勞動力排出問題上,新產業革命與以往歷次產業革命不同,勞動力雇傭的總量和結構都出現了窄化現象,使得調整生產關系的方式不能再像以往產業革命那樣借助市場自下而上地自發解決,而必須通過制度來自上而下地自覺調整。
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應及早作出相關制度安排,以促進新質生產力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趙儒煜.產業革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6.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312.
[3]楊開忠,顧蕓,董亞寧.空間品質、人才區位與人力資本增長:基于新空間經濟學[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1(12):3065-3078.
[4]王如玉,梁琦,李廣乾.虛擬集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空間組織新形態[J].管理世界,2018(2):13-21.
[5]IMBERTC,SEROR M,ZHANGYF,etal.Migrants and firms:Evidence from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2,112(6) :1885-1914.
[6]趙儒煜,肖模文,王媛玉.從“一帶一路\"倡議看全球經濟失衡的治理路徑創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34-41,189.
[7]趙儒煜.智人時代:預期支配的市場原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35-38.
[8]KEYNESJM.The general theoryof employment interestandmoney[J].Journalof theAmerican StatisticalAssociation,1936,31(196):791-795.
[9]HICKSJ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of the Trade Cycl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0.
[10]SAMUELSONPA.Alvin Hansenand theinteractions betweenthe multiplieranalysis andthe principleofacceleration[J].TheReview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59,41(2):183-184.
[11]趙儒煜,楊楊.中國產業發展對周期理論的證偽與創新[J].云南社會科學,2024(2):100-108.
[12]趙儒煜.中國式現代化產業發展的特殊性與新產業革命的雙重效應[J].社會科學輯刊,2023(3):114-124.
[13]趙儒煜,許嘉銘,劉迎春.區域創新市場化及其機理探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1(7):252-257.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the reform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ZHAO Ruyu1,2 (1.Institut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211,P. R. China; 2. Schoo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 P. R. China)
Abstract: Productivity determines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and its specific mechanism of action lies in thefactthat significant progressin productivityadjusts the status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theirrelationships in the distributionmodebyaltering their degreesof participation intheproduction process.Especiall after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advancement of productivity gave rise to the most important proletarians and capitalists in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hip,gradually deepening the exploitativerelationship,and ultimately,theexploiterswill be dispossessed.Similarly,theprogressof productivity will inevitably change the status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These elements include not onlyspatially atached elements such as land and resources butalso information elements whose influence is increasing currently,and even technological elements themselves.The progress of productivity alterstheabove-mentioned elemen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thereby chang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wners of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statu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owners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 product distribution.In economic activities,the mechanism by which productivitydetermines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process and via the labor market.The progress of productivity does not emerge outof thin airbut is stimulated by th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In the economic growth process, when the expectation of demand structure upgrading driv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s the adjustment of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the adjustment of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improves the distribution mode,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tribution mode promotes the expectation of demand structure upgrading,forming a mechanism of cyclical development and spiral upward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technological progress directly deepens the labor exploitation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labor market.Due to the early formation of labor supply expectations, there are gaps between theutility and price expectations of labor demand under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labor supply expectations,which continuously deepens the explo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The general mechanism bywhich productivitydetermines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has undergone new changes in the current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era.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ffrs from previous ones.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higher,while their total quantity decreases and their statusdeclines.Meanwhile,the labor factor has shown a narrowing trend both in terms of total employment volum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This means that the way in which productivity adjusts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can no longer be mainly resolved spontaneously from the bottom up with the help of market forces as in previ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s.Instead,more conscious adjustments need to be made from the top down through the system.With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China should make releva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production relations; expectation mechanism
(責任編輯 傅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