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23-0014-03【作者簡介】,初中部教師,一級教師。
逆向設計理論,也稱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更多關注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該理論要求教師首先明確預期結果,然后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評估手段和評估證據,最終規劃教學過程并設計學習活動。這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要求的\"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深度契合。
本文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上Unit8Grammar板塊的教學為例,說明教師如何在逆向設計理論的指導下開展語法教學。
一、目標驅動,聚焦語法“形、意、用”
根據逆向設計基本的步驟框架,教師首先應確定預期的結果,即確定教學目標。根據義教課標要求,教學自標有三個層次,即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教師應根據單元的主題語境和意義,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后能在新的情境中利用所學知識處理什么問題,進而確定知識遷移目標;隨后,根據單元內的文本內容和相關練習,確定應用實踐目標;最后,回歸文本知識,明確學生學習這些知識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策略,確定學習理解目標。
本單元語法板塊以暴風雪后城市的變化為背景,集中呈現過去進行時和when,while,as的語法運用。學生需掌握過去進行時的基本結構,區分時間狀語從句中when,while,as的異同,并熟練掌握其正確的用法。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確定以下教學目標。首先,學習理解目標:明確本課時涉及語法的形式與構成,理解該語法的使用意義,掌握when,while,as的基本用法和常見搭配,理解其基本含義和用法,能夠識別并分析句子結構。其次,應用實踐目標:準確運用when,while,as造句,并能夠在對話和語篇中識別和糾正錯誤用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與本節課有關情境的信息交互之中。最后,遷移創新目標:在不同語篇中綜合運用正確的時態對事件進行敘述,在真實語境中準確運用when,while,as表達時間關系,并能夠將其用法遷移到其他語法知識的學習中。
二、以評促學,確定教學評估證據
逆向設計理論中,評價是判斷是否促成學生深度理解、是否有效推進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本階段,教師需要依據已經確定好的教學目標,為各個目標匹配適切的評估證據。
對于學習理解目標,教師應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清楚、正確地復現過去進行時的組成結構,如提供一段連貫的短文或對話,在使用when,while,as的地方設置填空,要求學生根據語境完成;也可提供關于when,while,as的對比表格,學生填寫其用法區別、常見搭配,完成例句;還可以觀測學生能否口頭陳述,能否在變換人稱后正確使用該語法結構。
對于應用實踐目標,教師可以觀察學生能否運用所學語法描述同語境下的類似事件,如提供一幅圖片或一段視頻,要求學生用when,while,as描述圖片或視頻中的事件;設計一個連貫的情境,要求學生兩人一組編寫對話,并在對話中正確使用when,while,as。
對于遷移創新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寫作或者口頭陳述,將when,while,as的用法遷移到新情境中并進行創造性表達。教師可提供故事開頭,要求學生續寫故事,并在故事中至少使用when,while,as各兩次;還可以設計一個真實性任務,要求學生用when,while,as寫一篇短文,描述事件的時間順序和人物關系。
三、階梯整合,規劃語法教學過程
1.以多模態語篇呈現語法,引導學生自主總結規則
教師在語法教學中應關注形式、意義、語用的有機統一,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先借助多模態語篇為學生構建可觀可感的蘊含目標語法的主題語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語法知識,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新知。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呈現地震的相關新 聞圖片,并引導學生復習Reading板塊中有關地 震的信息,快速進人語境,同時回顧Reading板塊 中相關的時態表達,呈現一般過去時和過去進行 時,讓學生比較二者的異同。隨后,教師呈現三 組句子:“(1)Timmywas sleeping at two o'clock last night.(2)People were running in all directions at that time.(3)He was trying to find his way out thewholenight.\"以此引入過去進行時這一語法 現象,為之后的學習作鋪墊。
對于when,while,as在時間狀語從句中的運 用,教師通過貼合語境的文本進行集中呈現。學 生閱讀文本,回答三個指向目標語法句子的問 題:(1)What was Sandy doing when the snowstorm started?(2) What were many people doing while thesnow was falling down?(3) What did Millie do asSandy'sdad was ringing someone?隨后,教 師針對三個時間連詞使用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 進行辨析,明確延續性動詞和非延續性動詞的 使用對于選用時間連詞的影響,最終總結規律: when,as后既可以是延續性動詞也可以是非延 續性動詞,而while后必須是延續性動詞。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語法規律,在達成學習理解目標的基礎上促進思維的提升,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2.借助相關話題語篇,引導學生內化語法意義
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動識別語法現象、提取結構、領悟意義、遷移所學。在語法的意義層面,教師要設計契合主題語境的教學活動,實現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統一。為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語料,拓展、補充與主題語境相關的語法訓練活動。
在學生感知語言形式和提煉語法結構之 后,教師呈現文中四個人物在地震之前的活動: (1)Alice wasdoing homework from 7 to 8 p.m yesterday.(2)Bob was reading books at that time.(3) Cathy and his husband were watching TVat 8p.m .yesterday.(4)David was cooking dinnerthen.學生需要根據不同的時間狀語填補 正確的時態,即過去進行時。由于時間連詞會 因為延續性動詞前后位置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因此在運用“when,while,as\"這組連詞時,需要 學生提供多種變式。
以上教學活動以課本第98頁的練習為基礎,遵循由短到長、由單句到語篇、由半開放到全開放的原則,環環相扣,邏輯嚴密。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觀測學生對不同難易程度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評估學生對目標語法的掌握情況,從而對教學過程進行動態調整。
3.遷移主題語境,綜合運用語法
學生在學習語法后,能夠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所學,根據不同情境、不同交際對象、不同交際目的,準確得體地進行表達,實現形式、意義、語用的全面融合。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思維習慣的理解。運用語法在不同語境之間順利遷移所學,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調動自己的真實生活體驗。
在寫作環節中,教師提供南京初雪的照片,每張照片配以不同的描述性關鍵詞,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時間連詞造句。而在重述練習中,教師呈現一段通篇用一般過去時描述南京初雪的短文,要求學生用目標語法改寫這篇短文,并比較兩個版本的差異,引導學生發現過去進行時在提升文章生動性方面的意義。這樣的教學不僅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對文章意義層面的理解,還借助現實生活的文本促進其學習遷移。最后,以南京初雪為題讓學生描述初雪來臨前后自己的體驗與活動,在回答“Whatwere you doing whenthe snow started?”“During the snow,what werepeople doing outside?”“During the snow,whatwere you doing?\"\"Whatabout yourparents?\"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寫作。
寫作活動是本課的最終環節,學生在全開放式的任務下靈活運用所學進行內容的生成,同時還要思考如何恰當地將新學語法內容運用于其中。這不僅是從形式、意義、語用層面要求學生進行一次融合性的呈現,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把課堂所學遷移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在情境中體會、判斷、實踐語法,提升其綜合語言素質。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薔,李亮.推動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課堂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5):114-120.
[3]趙鈺蓮.逆向教學設計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1):13-17.
[4]羅許霞.UbD理論指導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Unit2\"Success”為例[J].校園英語,2021(5):146-147.
[5]侯妹琛,楊娜.基于三維動態語法觀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活動設計例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43(10):42-47.
責任編輯:李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