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作為素質教育體系下的重點學科,能夠幫助學生不斷積累人文知識內涵,增加文學儲備。而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高度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充分意識到核心素養的作用,并通過更加多元的教學途徑,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義分析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維度。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作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石,語言能力強調實驗性、情境性、動能性、發展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豐富的語言實踐環境,引導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實現語言知識向語言能力的有效轉化。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主要陣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不僅要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做好課外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學會自主學習,幫助他們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提升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藝術價值較高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感受書中人物和事物帶來的美感與震撼,領略文字的魅力。教師還要幫助和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現美、感受美,從而提升自身的藝術賞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多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表達,可采用繪畫、寫作、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知生活處處皆有美好事物,進而愛上生活、愛上語文。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認知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認同其內在價值,形成文化自覺與自信。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不斷夯實文化基礎,積淀人文底蘊。學生唯有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才能為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教師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改變過于依賴教材的做法,注重結合教材內容拓展、延伸教學。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其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助力學生深化理解,引導他們在多元文化解讀中加深對文本的感知,深刻體會文章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核,從而持續提升文化感知能力。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絕句》時,教師應以人文內涵的視角解讀古詩,為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詩意,可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利用音頻、視頻等形式,能夠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直觀畫面,既有助于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又能降低學習難度,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與互動性。例如,教師可在教學前從網絡上搜集《絕句》的動畫視頻。在課堂播放時,旁白每朗誦一句古詩,便呈現對應的畫面:隨著“兩個黃鳴翠柳\"的誦讀,水墨動畫中兩只黃鳥在柳樹枝頭啼鳴;畫面切換,一行白鷺振翅飛向青天,呼應“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隨后,視角從天空下移至地面,以杜甫的視角,展現其立于古雅屋中,透過窗眺望遠方覆雪的山巒,而門口河面正停泊著來自東吳的船只。
(二)創設互動機制,營造活躍的閱讀教學氛圍
教師深入領會教材核心思想后,應以飽含情感的語調朗讀課文,并運用圖像、音效、旁白等多媒體手段,創設富有吸引力的課堂情境,營造舒適愉悅、充滿活力的閱讀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與探索興趣。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多角度閱讀文本,幫助其理解角色情感,并通過肢體語言展現角色特征。
以《將相和》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安排兩名學生通讀全文,再結合其朗讀情況進行示范,助力學生初步把握廉頗、葡相如、趙王、秦王等人物的性格特點與文章主旨。其次,教師播放“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動畫片段,生動呈現葡相如智斗秦王、廉頗負荊請罪等經典場景,增強文本的畫面感。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與課本劇表演,引導他們依據文中對角色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通過感染力強的朗讀和生動演繹,進一步深化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三)分組合作,增強學生實踐的能動性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教學應打破以往教師主導的格局,通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提升其實踐經驗,為知識遷移應用奠定基礎。語文作為典型的語言學科,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學重點應聚焦于語言能力訓練,包括詞句理解與運用,以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通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他們的自主實踐與探究精神,幫助他們的形成有條理的表達能力,持續發展語言素養。因此,教師應精選適合實踐的教學文本,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實踐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落花生》為例,為幫助學生掌握文本情感表達與語句運用,教師可組織小組合作情境演繹。依據文中“我”\"父親”\"母親”“哥哥\"\"姐姐\"5個角色,引導學生以5一6人為一組開展分角色朗讀,每組還可增設旁白輔助對話。活動中,學生先在組內交流討論、自主朗讀,再由小組長分配角色,結合人物情感進行對話練習。此外,教師可建議學生通過增加動作、表情,使用道具等方式拓展表演形式,進一步深化他們對角色的理解與詮釋。
小組合作能以更輕松活躍的氛圍,激發學生投入課堂學習,助力他們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每個角色。例如,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某小組經研究分析后,設計了類似舞臺劇的表演。小組成員根據分配的角色自主裝扮:扮演父親的學生用畫筆在嘴角畫上胡子,并以低沉的聲音對話,形象滑稽有趣;扮演母親的學生則用紙團代替\"收獲后的花生”,營造出逼真的情境,令人仿佛置身豐收現場。隨后,各小組在班級中進行對話展演。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同時,更融入了豐富的情感。
此類實踐活動將課堂交給學生,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索內容、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在揣摩人物性格特征的過程中,學生結合自身理解進行表述,有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小組合作中的人際溝通與交流,也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促進了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小組展演后,教師可組織激勵性的評選:根據情緒表達、語言流暢度及綜合表現等標準,投票選出“最佳表演小組”,獲勝小組可獲得教師準備的真實花生作為獎勵,其他小組也可獲得獎品以示鼓勵。教師還可延伸開展花生主題實踐創作活動,在增加課堂趣味性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在文學理解與社會協作中獲得雙重實踐經驗。
(四)以問題引思、以任務驅動、以活動促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整體構建語文課堂。通過對學習活動的多樣化設計,促成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確保核心素養得以切實培養。
1.以問題驅動深度思考。教師可精心設計并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驅動下深度思考、積極探究,嘗試創新解答。通過問題難度由淺入深的梯度設計,逐步引領學生深入課堂核心。區別于傳統課堂提問,基于核心素養整體構建的課堂問題應更具啟發性與開放性,能夠主導課堂進程并支撐教學環節。教師在設計時,應體現問題之間的遞進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解決問題及信息搜集能力。以《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可設計基礎認知問題:《草船借箭》出自哪部名著?課文主要人物有哪些?教師可設計文本理解問題:諸葛亮如何設計并實施“借箭\"?為何選擇第三天四更行動?擂鼓吶喊有何作用?教師可設計拓展探究問題:你還了解哪些三國人物及典故?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2.以任務驅動自主探究。教師應布置明確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間接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任務設計應確保難度與量級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并能有效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及單元主題形成更深刻、直觀的理解。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任務要求:借鑒《太陽》《松鼠》及習作例文的寫法,觀察并描寫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對象自選)。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實地觀察、訪談、查閱資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并獲取豐富素材。寫作要求:設定最低字數要求,不設上限。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嘗試運用課文中的修辭手法,借鑒其寫作風格,通過實踐全方位歷練學生,完善并提升其核心素養。
3.以活動促進多元實踐。課堂活動是整體構建教學課堂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精心設計、用心組織多樣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其提供充分的參與和表現空間。教師可設置獎勵機制,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課堂活動可以設計成表演活動、觀影討論、主題辯論、演講展示、小組研討、語文游戲等形式,力求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教學目標與育人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順應時代發展,及時創新、優化教學方式與方法,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分組合作、課后延伸等多元路徑,系統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不僅能拓展教學深度,優化教學模式,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漢琴.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初探[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4(5):31-33.
[2]楊麗紅.核心素養導向下學科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24(11):46-48.
[3]陳苗青.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J].天津教育,2024(9):44-46.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