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基礎學科,對小學生學習成長至關重要。傳統教學偏重知識灌輸和技巧訓練,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外閱讀教學,提供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廣泛接觸數學知識和思想,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一、小學數學課外閱讀的特點
(一)興趣導向性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其閱讀選擇往往受個人興趣影響。在小學數學課外閱讀教學中,若書籍內容枯燥乏味,則難以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相反,與數學相關的趣事、益智游戲和謎題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數學課外閱讀材料時,應注重突出內容的趣味性,將數學知識與生動的故事情節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刻體會數學知識的魅力。
(二)認知發展階段性
小學數學課外閱讀呈現出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漸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在選擇數學課外閱讀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應選擇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繪本,通過直觀的圖像幫助其理解數學概念。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則更適合閱讀包含文字描述及邏輯推理的數學故事或科普文章。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發展階段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培養正確的數學思維,實現數學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
(三)圖文并茂的偏好
小學生的識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通常更傾向于閱讀圖文并茂的材料。這類書籍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圖畫在課外閱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能直觀呈現數學概念、公式及原理,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數學表象;另一方面,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在閱讀過程中聯想到更豐富的數學情境與應用場景。因此,教師在選擇數學課外閱讀材料時,應關注圖畫的質量及數量,確保其與文字內容緊密配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能力。
(四)實用性與生活化的需求
小學數學課外閱讀內容還體現出對實用性及生活化的需求。學生往往希望在課外閱讀中接觸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以逐步增強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在選擇材料時,應突出其實用性和生活化特征。具體而言,實用性的材料可以介紹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應用,如購物計算、時間管理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深刻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熱情。生活化的材料則能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這不僅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與公式推導,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數學課外閱讀能為學生提供豐富且富有趣味性的數學故事、游戲以及實際應用案例。這些生動有趣的內容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深刻體會數學的魅力。興趣的培養不僅能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還能激發其課后自主探索數學的熱情,為其各方面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二)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
數學課外閱讀是開闊學生學習視野的有效途徑。課堂數學教學常受限于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難以全面覆蓋數學的各個領域。課外閱讀則能突破這一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更深入的數學知識。通過閱讀,學生可接觸不同的數學分支,了解其基本概念、原理及應用,同時認識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這種知識的積累不僅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還能為其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增強解決問題能力
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能接觸到多樣化的數學問題與挑戰。解決這些問題往往需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經歷分析問題、提煉關鍵信息、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驗證答案正確性等步驟。這一系列過程不僅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及推理能力,還有助于其掌握豐富的解決問題方法與技巧,逐步增強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能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更加得心應手,同時為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供有力支持。
(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數學核心素養不僅包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還涉及對數學思想、方法及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數學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及其文化價值,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數學學科的本質與意義。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更加從容自信,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這使其在面對復雜問題及挑戰時,能運用數學能力解決,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能力的途徑
(一)精心選擇閱讀材料,匹配學生需求
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情,還深刻影響其閱讀質量與效率。為確保所選讀物能有效激發學習熱情并助力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精心挑選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富有趣味性的課外讀物,使其契合學生認知發展需求,促進他們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
以“雞兔同籠\"問題為例,這是一個引導學生通過頭數與腳數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經典案例。該問題對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為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可推薦高度相關的課外讀物。例如,《數學樂翻天》一書通過生動的對話和提問,巧妙地將“雞兔同籠\"問題融入故事情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自然地接觸并理解該問題的解答邏輯。這種閱讀方式不僅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初步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法,還能有效激發其好奇心和探究欲,使數學學習更具趣味性。
(二)科學規劃閱讀活動,提升數學素養
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課外閱讀中往往缺乏有效規劃,導致閱讀質量不高。因此,教師需幫助學生制訂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特點,通過提供適宜的閱讀書目和計劃安排,穩步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與體驗。
以“植樹問題”為例,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和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帥應引導其在趣味閱讀中全面學習數學知識,激發閱讀積極性和自主性,提升閱讀效率。在講解\"植樹問題\"的基本概念和間隔規律后,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沒壓力的數學:大自然的秘密》。該書通過故事化和趣味化的方式融入“植樹問題”,幫助學生關聯課堂知識,深化理解。小學生能通過故事情節直觀感知“植樹問題\"的實際應用,增強閱讀感知力。故事化的閱讀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與內容的深度互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
(三)強化閱讀過程指導,增強閱讀能力
有效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生學習事半功倍,既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又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時,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傳授科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增強閱讀能力。
以“因數與倍數”為例,教師要清晰闡釋概念及其重要性,可推薦學生閱讀《因數與倍數的奇妙世界》,隨后組織討論活動,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因數與倍數是如何被理解和應用的?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具體例子能體現因數與倍數的重要性?通過此類交流,學生能主動分享閱讀體驗,逐步加深對因數與倍數相關知識的理解。
(四)精心設計閱讀問題,深化學習體驗
課外閱讀中的問題設計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效果的關鍵,能從根本上優化學習體驗,助力學生更有效地內化知識。科學的閱讀方法強調問題與思考的結合。開展活動時,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特別是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具有拓展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為發展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奠基。
以“線段、直線、射線”為例,教師在課前可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推薦《線段、直線與射線的奧秘》。閱讀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例如,線段、直線和射線在生活中有哪些具體應用?能否用實物舉例說明?三者在性質上有何本質區別?各自有哪些獨特屬性?如何在圖紙上表示一條無限延伸的直線?(理解抽象表示)實際應用中,三者分別有哪些不同用途?(體會應用價值)這些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其更全面地探索閱讀內容。
(五)深化閱讀實踐活動,豐富數學生活體驗
將實踐活動與課外閱讀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綜合學習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閱讀活動不僅是文本閱讀,還是通過多樣化實踐讓學生深刻體會數學魅力的有效途徑。積極組織開展以數學閱讀為核心的實踐活動,能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其數學生活體驗,為課外閱讀能力的持續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余收集相關的數學故事、歌謠、趣題或謎語,并在課堂分享。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如快速提煉故事主旨、解析歌謠中的數學原理、明確趣題的核心概念等。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并培養良好習慣。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深化其學習體驗的有效途徑,還是提升其綜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教師應以更全面的視角,探尋契合學生認知水平和需求的閱讀材料,并給予深入細致的指導。唯有如此,方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子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