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質生產力加速重構全球經濟格局的背景下,低空經濟作為融合新能源、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以成都市為例,基于新質生產力視角,從技術、要素、制度、場景四個方面系統剖析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成都市發展低空經濟具有核心優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存在技術瓶頸、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應用場景局限等問題。因此,從新質生產力與低空經濟的耦合邏輯出發,強化技術攻堅與融合創新、完善低空管理體制機制、培育市場化應用生態,以期進一步推動成都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市中圖分類號:F29;F1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10-0021-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作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生產力形態,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空域(通常指地面以上1 000 米以下的空域)為活動范圍,以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通用航空器等為載體,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形成的新型經濟形態[2]。它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之一,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載體。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都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2021 年,中國將低空經濟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3];2023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4];2024 年,深圳、合肥、成都等地出臺專項政策,試點開放低空空域。低空經濟近些年在我國發展迅速,2023年國低空經濟規模超 5 000 億元,預計 2030 年突破 2 萬億元[5],其中無人機領域已領先全球。eVTOL電池續航、自動駕駛等技術快速發展,低空通信導航監控體系如“北斗" ”等也逐步完善。
當前,低空經濟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門領域之一,已取得諸多研究成果。筆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關于低空經濟的現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公共安全治理、現代產業體系完善、監管規則制定、行政法治保障、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從地域視角出發,研究某一地區低空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成都作為中國西部低空經濟先行城市,通過政策創新、場景開放與技術突破,探索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徑。然而,將成都市作為樣本研究低空經濟建設的成果較少,現有成果主要涉及制約因素、法治保障、措施建議等方面,缺少以新質生產力作為研究視角分析成都地區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本文以成都市為例,從新質生產力視角剖析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經驗,以期進一步拓展該領域的研究視域,為地方發展低空經濟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一、新質生產力與低空經濟的耦合邏輯
新質生產力與低空經濟的耦合邏輯,本質上是科技創新、要素重構、制度變革與場景拓展四個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這種耦合不僅體現在技術突破對低空經濟的直接驅動,更表現為生產力形態的深層次變革。以下從技術耦合、要素耦合、制度耦合、場景耦合四大維度展開分析,并結合成都市實踐案例說明其內在關聯。
(一)技術耦合:驅動產業升級,重塑低空生產力邊界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顛覆性技術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替代,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低空經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創新是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低空經濟依賴新能源、人工智能、通信技術的融合創新,實現eVTOL、高精度導航(北斗" )、智能空管系統等技術的突破,打破低空飛行器的續航、安全、效率瓶頸,為新質生產力在低空場景的落地提供物理基礎,推動生產力從“二維地面”向“三維空域”擴展。例如,成都沃飛長空研發的 AE200 eVTOL 采用高能量密度電池,最大航程為 200—300 千米[6],使城際短途運輸成為可能,推動有人駕駛載人 eVTOL 在公務航空應用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驅動低空飛行器電池研發領域的迭代升級,體現了技術耦合對生產力的重塑。
(二)要素耦合:空域資源資本化與數據要素集成
新質生產力強調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與價值釋放,實現生產要素重構與場景賦能。低空經濟通過激活空域資源和數據要素,重構生產函數,釋放新價值。例如,成都開放 600 米以下空域試點,將閑置空域轉化為物流、旅游等經濟載體,2023 年產業規模突破 120 億元,同比增長" ;成都順豐大型物流無人機川藏線常態化運營,低空數字孿生平臺實時采集飛行器狀態、氣象等數據,優化航線規劃,將高原物流時效提升 。這些案例體現了空域從“管制對象”變為“生產要素”,數據從“附屬品”升維為“核心資產”,二者協同釋放新質生產力的乘數效應。
(三)制度耦合:生產關系適配生產力變革
新質生產力要求制度體系突破傳統框架,解決“生產力解放但生產關系滯后”的矛盾。低空經濟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形成多層級的政策體系,完善機制體制建設,通過動態適配的空域管理、跨區域協同機制,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提供制度保障。在動態空域管理方面,成都推動空域審批由“一日一申請”轉為“一事一審批”,為企業提供飛行便利[8];在跨區域協同機制方面,四川目前劃設了7個協同管理空域和8 條低空目視飛行通道。成都市近1/3 的區域處于四川低空改革試點空域范圍內,試點空域為公共屬性,常態化開放,報備即可飛行,且以低空目視通道的方式連通德陽、眉山、自貢等城市[9]。
(四)場景耦合:從技術可能性到經濟可行性
新質生產力需通過規模化應用實現價值閉環,場景創新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低空經濟以場景創新打通“技術—市場”轉化路徑,通過民生普惠與消費升級雙輪驅動,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社會認同與商業可持續發展。在拓展普惠性服務場景上,成都市已拓展包括高原醫療物資遞送系統、城市急救 AED 投送、“無人機郵路”工程、立體化治安防控、社會化眾包運營等在內的普惠性服務場景;在消費升級場景方面,成都市開展高端低空旅游體驗、構建都市空中休閑新業態、探索智慧零售創新、加快文化娛樂升級。
新質生產力與低空經濟的耦合,既是技術革命的產物,更是生產要素、制度規則、應用場景的系統性變革。成都市的實踐表明,這種耦合能夠釋放“空域紅利”,為山地城市、區域協同發展提供新范式,也為全球低空經濟貢獻中國方案。成都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耦合,形成“技術突破—要素激活—制度松綁—場景落地”的閉環(見圖 1)。技術突破使低空資源開發具備可行性,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進一步釋放生產力活力,制度變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變化發展需求,最終場景拓展將技術、要素和制度轉化成現實的經濟價值,進而推動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成都市發展低空經濟的優勢與成效
成都市作為我國西部低空經濟發展的先行示范城市,憑借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創新能力,在低空經濟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展現出巨大潛力。以下從核心優勢與突出成效兩個維度,系統梳理成都低空經濟的創新發展實踐。
(一)成都市發展低空經濟的核心優勢
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高地、西部低空經濟的先行者,成都正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目標打造“西部低空經濟中心”。成都市擁有豐富的空域資源、完善的航空產業基礎以及政策支持,低空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創新驅動與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1.產業基礎雄厚
在航空制造方面,成都市是中國重要的航空產業基地,航天軍工產業基礎雄厚,擁有成飛、中國商飛、航空工業成都所等龍頭企業;在無人機產業方面,成都市在我國工業級無人機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聚集了縱橫股份、騰盾科技、傲勢科技等知名無人機企業,覆蓋工業級、軍用級無人機研發制造。依托航天軍工產業基礎,成都市工業無人機產業規模保持年均" 以上增速,工業無人機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前" ,并初步形成工業無人機產業集群效應;在科研支撐與人才培養方面,成都市擁有國內唯一一所飛行員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還有中國民航局二所等科研機構,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也為成都市發展低空經濟不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2.空域條件優越,空域資源豐富
成都市地處西南腹地,平原空域開闊,低空空域較為開放,氣象條件穩定,全年可飛行天數超 300 天,適合無人機、eVTOL測試和應用,是低空測試和商業化的天然試驗場。成都市所處地區自然條件多樣,高山、丘陵、森林、河流、湖泊等多樣地貌為低空飛行器在救援、勘探、環保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成都市擁有雙流國際機場和天府國際機場,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航空運輸網絡。2024年成都市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驗區,并率先投入使用國內首個階梯式低空空域,該空域涵蓋了文旅空域、個人娛樂空域、特技空域等六種類型。
3.政策支持力度大
2020 年以來,成都市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2020年發布的《成都市航空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指出,著力構建“一核、一極、多點”總體布局結構;2022年發布的《成都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發展低空經濟,推動無人機物流、低空旅游等新業態;2022 年發布的《成都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強調重點發展防務整機、無人機、通用飛行器等領域;2023 年發布的《成都市促進工業無人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并在 2024 年發布《成都市促進工業無人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實施細則》,對申報條件、支持標準、申報材料、政策咨詢方式進行了明確;2024 年制定的《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 2024 年工作要點》明確將低空經濟列入成都市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打造的重點產業鏈之一,并對其進行政策、資金、人才、載體等層面的扶持;2025 年印發的《成都市加快提升低空飛行能力培育低空經濟市場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包括支持新建市級低空飛行服務管理平臺、鼓勵企業積極開展適航取證等 14 條具體舉措。
(二)成都市低空經濟已取得的突出成效
1.創新生態構建: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
成都市低空經濟發展推動技術攻關與協同創新,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聚焦于解決行業痛點和技術瓶頸,搭建科技成果對接平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持續助推創新項目實現產業化。例如,成立四川天府新區低空經濟產業聯盟,鏈接、聯動、集聚政產學研資源,聚集低空經濟企事業單位 30 余家,推動聯盟成員間的資源共享,促成技術、市場、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合作,構建以無人機整機制造為核心,關鍵系統及設備、新型材料、先進測試等環節協同布局的產業生態[11]。
2.產業鏈垂直整合:基本形成“研發" 制造" 運營 服務”全產業鏈圖譜
成都市依托獨特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和廣闊市場,推動“空域端”“產業端”“應用端”同向發力。目前,成都市已引育中航無人機、騰盾科技、沃飛長空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上下游企業 220 余家,涵蓋航空器研發制造、運營服務、飛行培訓、航空旅游等多個領域,基本形成“研發" 制造" 運營" 服務”的全產業鏈圖譜。在成都市低空經濟產業鏈中,上游企業多涉及雷達、傳感器、發動機等原材料、零部件的生產和航空系統的研發;中游企業專注低空經濟裝備制造;下游企業主要涉及低空經濟的場景應用,如低空物流、低空文旅、應急救援等(見下頁圖2)。
3.制度突破:破解“低空飛不起來”的桎梏
成都市進一步完善低空管理體制機制,提升服務管控能力。例如,成都打造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臺,為低空飛行提供“智慧大腦”,從適飛監管、航路規劃到探測反制、設備管理,該平臺全鏈條提供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實現空域管理從“靜態管制”向“動態適配”轉型。此外,西南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與西南空管局等相關機構開展合作,利用“軍方支持、局方指導、政府牽頭、企業建設、協會運營”的多方聯動模式,對天氣、風向、風速等數據進行實時共享和交換,實現對無人機飛行情況的實時監測。
三、成都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實現路徑
當前,成都市低空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仍面臨技術瓶頸難突破、管理體制機制需完善、應用場景較為局限等多重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成都市亟須通過技術
圖2 成都市低空經濟產業鏈圖譜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攻堅、制度創新和生態培育等系統性舉措,突破發展瓶頸,釋放產業產能。
(一)面臨的問題
1.技術存在瓶頸
這是我國各城市開展低空經濟建設的共性問題。低空經濟應用各項高新科技,對科技進步依賴度高,科技水平是制約低空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成都市在發展低空經濟過程中雖致力于推動技術攻關與協同創新,但仍存在技術瓶頸,如能源動力系統局限、自主飛行技術缺陷、空管系統短板等,這就制約了應用場景的進一步拓展。并且,低空經濟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尚未完善,政府端、企業端與學術端的“鐵三角”組織框架尚處于初建階段,在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構建、產業成果孵化轉化、人才生態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這些因素制約了成都在低空經濟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
2.管理體制機制尚需完善
成都市雖在低空管理體制機制構建方面有所突破,但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飛行審批效率、低空空域使用率、空域管理水平、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成都市現有的低空管理體制機制尚不能滿足低空經濟的發展需求,應進一步細化管理機制,引入先進的動態管理機制和分級分類管理服務模式,優化審批流程。
同時,成都市針對低空經濟的管控缺乏適于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尚未形成完善的低空經濟監管體系,存在監管主體不明確、職責劃分不明晰、監管效率不高、監管范圍不全面等問題。此外,成都市缺乏低空經濟標準體系的構建,尚未細化標準制定流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低空經濟各參與主體、各個環節的監管。
3.應用場景較為局限
成都市低空經濟應用場景雖有創新突破,但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而言仍較為局限。市場治理機制的完善對于應用場景的拓展至關重要,政府主導規則制定、市場主體自治、健全信用評價體系、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多方協同發力才能促進低空經濟市場安全有序發展,釋放發展潛力。然而,現階段成都市尚未形成完善的低空經濟市場治理機制,航空器與各類產業形態的深度融合不夠,“低空" ”拓展不足。同時,成都市缺乏拓展應用場景的物質基礎,智能起降平臺、飛行器充電站、監測設備等與低空經濟相關的基礎設施供給不足。此外,公眾對低空經濟的接受度較低,也會影響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進一步拓展。成都市現階段對低空經濟的宣傳引導不足,公眾缺乏正確認知,“低空經濟" ”與公眾日常生活聯系不夠密切。
(二)高質量發展路徑建議
低空經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作為新興事物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法規標準的制定、應用場景的拓展、體制機制的完善,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協同、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強化技術攻堅與融合創新
(1)加大科研力度,攻克核心技術。針對目前存在的能源動力系統局限、自主飛行技術缺陷、空管系統短板等技術瓶頸,成都市應繼續加大在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發力度,加大對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的融合應用。針對“卡脖子”的核心零部件、關鍵原材料不足等問題,成都市應聚焦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的整機研發,做到芯片、電池、發動機、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本地化,自主研發飛行控制、機載系統等核心系統。完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鼓勵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聯合攻關,啟動重大科技專項,共建創新中心和實驗基地,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2)推動低空經濟產業成果孵化轉化。成都市應進一步完善產業孵化加速機制,制定梯度培育計劃,按照不同企業類型實施不同扶持政策:對于新創企業給予啟動資金、免費場地等支持政策,為企業快速成長提供支持;為獨角獸企業開通上市綠色通道,幫助其上市融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和行業影響力。進一步完善政府端、企業端、學術端“鐵三角”組織框架,搭建更多科技成果對接平臺,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優化成果轉化通道,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將創新鏈與產業鏈相結合,建立“概念驗證—中試—量產”三級跳平臺,加速前沿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3)完善人才生態建設。建立定制化人才培養體系,鼓勵企業與高校在專業培訓、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實驗實習等方面加強協同,依據行業發展前景和市場需求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如高校開設與低空經濟相關的微專業、聯合企業設立無人機駕駛培訓基地等。激勵企業通過系統的培訓與發展,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員工能力和素養,培養一批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優秀員工,以適應低空經濟領域快速發展的需求。完善人力資源儲備,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吸引緊缺的科研人才、技術工人來蓉求職、創業,充分發揮人才效能、激活創新動力。
2.完善低空管理體制機制
(1)優化飛行審批流程,提升低空空域使用效率。成都市應加快空域分類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建立空域動態管理機制和分級分類的低空管理服務模式。例如,科學合理規劃低空數字空域地圖,評估并明確低空空域功能屬性,將低空飛行空域實時劃分為三類,即自由空域、管控空域和禁飛空域,按照不同的準入條件進行審批:自由空域備案即可飛行,管控空域需提前申請,禁飛空域需經特殊審批方可飛行。以此優化飛行審批流程,提高審批精度和透明度,精準高效開發和使用低空空域資源。
(2)完善空域管理,確保飛行安全。成都市應進一步完善低空安全監管系統,建立民航、工信、公安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提升低空空域通信、導航、監視等管理水平,形成全過程、可追溯的安全監管體系[12]。完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系統,依托原有或新建的飛行服務站,提供低空氣象、低空情報、低空監視、飛行警告等空中交通服務。建立空域資源精細化管理系統,實施動態網格化管控,根據氣象、活動等要素實時更新空域狀態,對飛行器密度閾值、安全間隔、流量預警等進行實時監測,以確保低空飛行活動安全、有序、可控。
(3)加快構建法規標準體系。成都市應加快制定針對低空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明確監管主體,明晰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將監管范圍擴展到低空經濟各個環節與整個流程。構建低空經濟標準體系,進行標準層級規劃,按照規劃將標準制定劃分為基礎通用、行業專用和地方特色三個層級,分別對應不同標準制定主體,細化標準制定流程。針對重點領域開展標準攻關,例如,動力系統中的電池安全標準、導航控制系統中的通信延遲標準等,設立標準專項基金,培養標準化工程師。
3.培育市場化應用生態
場景培育也是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通過應用場景拓展優化基礎設施供給、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崗位,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完善低空經濟市場治理機制。完善低空經濟市場治理機制是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需要兼顧安全、效率與創新,既要破除制度壁壘激發市場活力,又要守住安全底線防范系統性風險。成都市應重構低空經濟市場治理框架,形成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治理體系,由政府主導制定規則,劃定監管底線,并結合市場主體自治,促進低空經濟市場安全有序發展。健全信用評價體系,對于信用良好、服務質量高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對于嚴重違規的企業進行制約,如限制飛行、行業通報等。進一步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建立多元化解平臺,通過調解、行業仲裁、司法訴訟等方式優化處理流程,縮短處理時間,提升處理效率。
(2)優化基礎設施供給。成都市應設立更多可供飛行器起降的智能平臺(屋頂垂直起降場、可移動式應急起降平臺等)、方便飛行器充電的充電站(超充樁、換電站),加強低空通信導航和監視設備、低空反制設備、低空氣象設備、低空電磁環境監測設備、低空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拓展更多應用場景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加大低空制造、服務、運營保障等產業園的培育建設力度,通過整合航空資源、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打造一個集研發、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此外,成都市應進一步完善包括低空飛行服務系統、低空數字網格空域、低空航線網絡、城市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等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未來低空經濟發展的需要。
(3)培育新型消費市場。遵循從“政府主導”到“市場驅動”的場景孵化路徑,通過政府主導推動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率先進入低空經濟領域,再通過市場驅動逐步轉向商業應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適配,控制飛行成本適度降低飛行費用,技術創新突破簡化低空飛行器操作流程,深入滲透社區醫療、家校通勤、家政服務等民生場景,構建普惠化的民用生態體系,最終讓低空經濟“飛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做好低空經濟的宣傳引導工作,構建立體化、分眾化、互動化的傳播體系,從民生改善、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科技自信等方面宣傳低空經濟價值主張,讓公眾對低空經濟相關概念有正確認知,通過思維方式的轉變增加公眾對低空經濟的好感度,進而進一步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向普適性方向發展,將“低空經濟" ”與公眾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低空經濟服務更多群體,滿足高效、快捷、安全的生活需要。
四、結束語
成都市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新質生產力在空域資源開發中的實踐映射:通過技術創新重塑低空生產力邊界、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與價值釋放實現生產要素重構、通過制度突破使生產關系適配生產力變革、通過場景創新釋放消費潛力。其經驗表明,低空經濟不僅是交通工具的變革,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產業生態與生活方式的系統性升級。未來,成都需進一步強化“科技—產業—制度”協同演進,為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山地城市范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5-03-01].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 劉松林,張虹,楊青龍,等.低空經濟現代化水平的統計測度與時空特征[J].統計與決策,2025,41(05):109-115.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EB/OL].(2021-02-24)[2025-03-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3440.htm.
[4] 敖萬忠.發揮三大驅動力,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引擎[EB/OL].(2024-03-20)[2025-03-01].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320/c432208-40199663.html.
[5] 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EB/OL].(2024-02-28)[2025-03-0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828.htm.
[6] 劉俠“. 成都造”飛行汽車AE200完成首飛:續航最高 ",可坐5人[EB/OL].(2024-01-28)[2025-03-01].https://news.qq.com/rain/a/20240128A0132Z00.
[7] 雙流區委宣傳部.2025四川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在成都雙流舉行 [EB/OL].(2025-03-28)[2025-03-29].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3/28/content_316595.html.
[8] 劉俠,滕繼濮.低空經濟看成都:探索按需飛行,支持保障生產作業、公共服務等飛行場景[EB/OL].(2025-03-14)[2025-03-28].https://www.sohu.com/a/870947609_204321.
[9] 全國首批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區 成都加速“入場”低空經濟[EB/OL].(2024-05-30)[2025-03-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65714.
[10] 劉泰山.成都已形成低空經濟完整產業鏈[EB/OL].(2024-09-17)[2025-03-15].https://www.pidu.gov.cn/pidu/c125560/2024-09/18/content_4bf6813051984f02a86e7c5a5abc22b4.shtml.
[11] 四川天府新區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EB/OL].(2024-11-29)[2025-03-15].http://www.achie.org/news/cygh/2024/1129/23736.html.
[12] 張曉蘭,黃偉熔.低空經濟發展的全球態勢、我國現狀及促進策略[J].經濟縱橫,2024(08):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