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師的眼里,學生就如同一棵棵小樹,在努力地向上生長。
但是,如果語文教師只看到這些“小樹”外在的枝葉是否長大,樹冠是否繁茂,而忽視了生長的根源,也就是來自地下的根的力量,那就沒有觸及成長的根本所在。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道:“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可見,一位優秀的植樹者從事的是培根的工作。樹根想要舒展,培土就要均勻,用土就用舊土,搗土就需密實。把根的力量喚醒了,樹就能長高、長天。
同理,若要把學生這棵\"小樹\"培養成\"大樹”,語文教師最應做好的也是培根的工作,即喚醒根的力量,像郭橐駝那樣耐心地去選土用土,舒展樹根。
喚醒根的力量,就是要做好選取和改良土壤的工作。語文課程的土壤是由千千萬萬的前人作品所構成的,它們形成了語文教育的大地。如果要從中選取最有營養的土壤,就需要語文教師了解古往今來的作品,擁有廣闊的視野和優秀的鑒賞能力。當然,如果要讓這土壤更加健康、優質,還需要給其添加各種元素一一吸取多學科的知識,把它們融合起來,使其具有長遠的生命力。
喚醒根的力量,就是要仔細地做培土和搗土的工作。培土和搗土,是為了讓土壤得到疏松,讓根得以呼吸。在語文教育中,就是指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作出精當的指導,引導他們在語文的土壤中扎得更深,伸展得更加自如。對學生作出恰當的引領,是一項辛苦而仔細的工作。小到一個漢字,大到一部名著,語文教師既需要自己深入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又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找出存在的問題,細致且不厭其煩地為學生作出科學而富有藝術的指導。這種情形,不正像種樹人在烈日下揮動鋤頭嗎?
喚醒根的力量,更要做舒展樹根的工作。根是自由的象征。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語文世界中獲得自由。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舒展自己的語文生命,樹立學習理想,學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最終獲得語文學習的自由。同時,根也是意志的象征。語文學習從來不是一條坦途,要獲得學習的成效,就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讓根不斷地深人、不斷地拓展。意志有多堅定,根就有多深,就有多廣。在語文教育中,激勵、賞識、提醒、點撥、啟發、辯論、探討、沉思、自省等等,其實都是在做舒展樹根的工作。
語文教育要從事培根的工作,喚醒根的力量。語文教師要培育出有根的人,使其深深扎根在語文的大地上。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創造文化!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