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劇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了文學文本、聲音演繹和舞臺呈現等多重要素。在朗讀劇的諸多構成元素中,聲音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而聲音彈性作為聲音表現的核心能力之一,能夠使朗讀者在表演過程中靈活地調整聲音的音高、音量、音色、節奏等要素,從而為朗讀劇賦予豐富的變化和強大的表現力。深入研究基于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的獨特藝術魅力,對于提升朗讀劇的藝術品質、拓展其藝術邊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聲音彈性在朗讀劇中的表現形式
(一)音高的變化
在朗讀劇的藝術天地里,音高的變化宛如靈動的指揮棒,精準地引導著角色形象的塑造與情感的抒發。以經典朗讀劇《紅樓夢》為例,賈寶玉身為榮國府的寵兒,其音高通常處于較高且明亮的區域,展現出青春少年的活潑與不羈。在大觀園中與姐妹們吟詩作畫時,他的聲音輕快上揚,盡顯熱情與活力,仿若春日暖陽,充滿生機。而賈母作為賈府的最高權威,音高沉穩且偏低,每一個字都仿佛承載著歲月的重量,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她的言語如定海神針,把控著家族的秩序。當林黛玉吟唱《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音高輕柔且略帶顫抖,在較低音區徘徊,宛如秋風中飄零的花瓣,將她多愁善感、寄人籬下的哀怨與憂愁詮釋得淋漓盡致。在童話朗讀劇《小紅帽》中,小紅帽的音高清脆明亮,帶著孩童特有的天真與好奇,在與大灰狼對話時,音高的變化巧妙地展現出她從懵懂無知到驚恐害怕的情感轉變,使角色更加鮮活立體,觀眾仿若能透過聲音看到小紅帽在森林中穿梭的身影,沉浸于故事之中。
(二)音量的調整
音量在朗讀劇中猶如情緒的擴音器,巧妙地營造氛圍,強化情感表達。在法庭題材朗讀劇《十二怒漢》中,激烈的辯論場景堪稱經典。陪審員們各執一詞,音量不斷攀升,此起彼伏的高聲爭論,仿若洶涌的浪潮,將法庭上緊張激烈的氛圍推向高潮,觀眾仿佛置身于劍拔弩張的法庭現場,真切感受到思維碰撞的火花與強烈的情緒沖突。隨著劇情推進,當某位陪審員開始冷靜反思案件細節,聲音逐漸壓低,音量變小,恰似平靜湖面泛起的漣漪,其他陪審員也隨之安靜下來,整個氛圍瞬間從喧鬧轉向沉思,觀眾的注意力也被緊緊吸引到這細微的聲音變化之中,沉浸于對案件真相的探尋。在愛情題材朗讀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陽臺相會一幕,羅密歐輕聲訴說愛意,音量輕柔且飽含深情,仿佛生怕驚擾了這份美好的愛情,每一個字都如溫柔的春風,輕輕拂過朱麗葉的心田;而當得知朱麗葉“去世”的假消息,羅密歐悲痛欲絕,大聲呼喊,音量陡然增大,如涵涌的海嘯,將他內心的絕望與痛苦毫無保留地宣泄出來。這種音量的大跨度變化,生動展現了角色的情感起伏,緊緊抓住觀眾的心,使其沉浸在劇情營造的氛圍之中,深刻體會到愛情的美好與殘酷。
(三)音色的轉換
音色轉換堪稱朗讀劇表演中的神奇魔法,能夠變幻出豐富多彩的角色性格與氣質。在歷史題材朗讀劇《武則天》中,武則天從初入宮時的溫婉少女,到歷經權謀斗爭后的一代女皇,音色實現了驚人的轉變。初人宮時,音色柔和、清脆,帶著少女的嬌羞與純真,宛如春日里盛開的花朵,充滿生機與活力;隨著劇情發展,在權力斗爭的漩渦中逐漸成長,音色變得沉穩、略帶威嚴,胸腔共鳴增強,展現出她的果敢與堅毅,每一句話都仿佛帶著掌控天下的氣勢。在神話朗讀劇《封神榜》中,妲己的音色嫵媚動人,略帶魅惑,通過巧妙控制口腔共鳴,讓聲音如絲般纏繞,凸顯其妖媚的特質,恰似夜晚迷人的月色,充滿誘惑;而哪吒的音色則充滿活力,清脆響亮,帶著孩童的天真與無畏,運用明亮的頭腔共鳴,將其勇敢叛逆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如同一顆閃耀的流星,光芒四射。不同音色的精準運用,如同為每個角色披上了專屬的聲音外衣,使角色形象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記,極大地豐富了朗讀劇的藝術表現力,讓觀眾仿若置身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聲音世界。
二、聲音彈性對朗讀劇藝術魅力的重要作用
(一)助力角色塑造
聲音彈性宛如一把神奇的雕刻刀,能將朗讀劇中的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以莎士比亞經典劇目《麥克白》為例,麥克白初登場時,作為戰功赫赫的將軍,其聲音充滿力量與自信,音高適中,音色飽滿而堅定,音量沉穩有力,展現出他果敢勇猛的特質。然而,在野心的驅使下,他逐漸走向墮落,內心被恐懼與愧疚侵蝕。此時,麥克白的聲音發生了顯著變化,音高不自覺地降低,音色中多了幾分沙啞與顫抖,音量也時大時小,仿佛在極力掩飾內心的不安。在他刺殺鄧肯后,那段內心獨白“這雙是什么手!嘿!它們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夠洗凈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呢。”,朗讀者通過對音高、音量、音色的精準控制,將麥克白的恐懼、懊悔與瘋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觀眾深刻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掙扎與蛻變,使麥克白這一復雜角色形象躍然于舞臺之上。
在兒童朗讀劇《綠野仙蹤》中,多蘿西的聲音充滿活力與希望,音高較高且清脆,音色明亮而富有朝氣,展現出小女孩勇敢探索未知世界的純真與堅定。而鐵皮人的聲音則因自身材質設定,音高偏低,音色較為生硬,但在與伙伴們的相處中,又逐漸融入了溫暖與友善的特質,通過聲音彈性的巧妙運用,生動地呈現出鐵皮人從最初的機械冷漠到擁有情感的成長過程。不同角色憑借聲音彈性塑造出獨一無二的聲音標識,觀眾僅憑聲音就能迅速識別角色,深入理解其性格特點,極大地提升了角色的辨識度與吸引力,使朗讀劇的角色塑造更加立體、鮮活,充滿藝術魅力。
(二)強化情感傳遞
情感是朗讀劇的靈魂所在,而聲音彈性則是傳遞這靈魂的橋梁。在朗讀《平凡的世界》中,當孫少安面對創業失敗的巨大打擊時,朗讀者通過聲音的細微變化將孫少安內心的痛苦、不甘與頑強展現得淋漓盡致。音高略微降低,帶著沉重與壓抑,音色中透著沙啞,仿佛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音量由強漸弱,再到最后爆發式的宣泄,將孫少安在困境中掙扎的復雜情感完美呈現。觀眾仿佛能切身感受到孫少安所承受的壓力,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深刻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人性的堅韌。
在表現喜悅情感時,如在朗讀劇《歡樂頌》中,眾人慶祝新年的場景,朗讀者運用輕快的節奏、明亮的音色和逐漸增大的音量,營造出歡快、熱烈的氛圍,感染著觀眾的情緒,讓他們也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當劇情轉向悲傷情節,像朗讀劇《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在生命盡頭的告白,朗讀者用輕柔且飽含哽咽的聲音,緩慢而沉重的節奏,黯淡的音色,將瑪格麗特對愛情的不舍、對命運的無奈以及對生活的絕望毫無保留地傳遞給觀眾,引得觀眾為之動容。聲音彈性使情感表達更加細膩、深刻,能夠突破文字的局限,直接觸達觀眾內心深處,讓觀眾在情感的共鳴中,更深刻地理解朗讀劇所傳達的主題與內涵,極大地增強了朗讀劇的情感沖擊力與藝術感染力。
(三)營造舞臺氛圍
聲音彈性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師,能夠為朗讀劇營造出豐富多彩、身臨其境的舞臺氛圍。在歷史題材朗讀劇《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場景堪稱經典。通過快速且有力的節奏,較大的音量以及激昂、粗獷的音色,模擬出千軍萬馬奔騰、戰船相撞、喊殺震天的激烈戰場氛圍,觀眾仿佛能看到硝煙彌漫、火光沖天的宏大場面,感受到戰爭的緊張與殘酷。而在諸葛亮與周瑜在營帳中謀劃火攻之計的場景時,采用平穩的節奏、適中的音量和沉穩、睿智的音色,營造出一種緊張又充滿謀略的氛圍,展現出兩位智者之間思維的碰撞與冷靜的布局。
在表現奇幻題材朗讀劇《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場景時,運用輕柔的音量、神秘的音色和多變的節奏,營造出充滿魔法氣息的氛圍,如念咒語時獨特的音調變化,腳步聲在空曠走廊里的回響等,讓觀眾仿若置身于神秘的魔法世界。聲音彈性通過對音量、節奏、音色等要素的精妙編排,為觀眾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活的舞臺場景,使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沉浸在朗讀劇所構建的藝術世界里,極大地增強了朗讀劇的藝術感染力與沉浸感,讓觀眾在聲音的引領下,盡情領略朗讀劇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基于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的策略
(一)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是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的根基。拿到劇本后,朗讀者需全方位剖析,不能僅停留在文字表面。以經典朗讀劇《哈姆雷特》為例,哈姆雷特這一角色內心極為復雜,其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背后,蘊含著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探尋、對復仇的糾結掙扎以及對現實世界的失望。朗讀者要研究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思想的變革與沖突,方能精準把握哈姆雷特復雜情感的根源。在不同場景中,哈姆雷特的情感微妙變化,與母親對話時的痛苦與無奈、與奧菲利亞相處時的愛意與迷茫,都要求朗讀者依照情節發展和角色情感脈絡,靈活運用聲音彈性。哈姆雷特裝瘋賣傻試探叔父時,聲音要呈現瘋癲特質,音高忽高忽低、音色扭曲怪異、節奏紊亂,通過對文本深度理解,使聲音成為展現角色內心世界的精準表達,讓觀眾仿若透過聲音走進哈姆雷特靈魂深處,感受其每一絲情感波動。在《雷雨》中,蘩漪這一角色性格鮮明,她的壓抑、反抗與掙扎貫穿全劇。朗讀者需深入挖掘蘩漪在封建家庭束縛下的痛苦,以及對愛情、自由的渴望,在演繹其與周萍、周樸園的對手戲時,根據情節和情感變化,巧妙調整音高、音量、音色,將蘩漪復雜的情感層次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角色躍然于舞臺之上。
(二)加強聲音技巧訓練
加強聲音技巧訓練是提升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的關鍵。音高訓練可借助鋼琴等樂器,從基礎音階練起,逐步拓展音域,通過模仿不同動物叫聲,如小鳥的高音鳴叫、老牛的低沉眸叫,鍛煉對高低音的靈活轉換能力。音量訓練中,呼吸控制至關重要,腹式呼吸能為聲音提供充足動力,通過控制氣息強弱,實現音量從耳語般輕柔到激昂呼喊的自如變化。音色訓練則要充分了解人體發聲共鳴原理,通過改變口腔、鼻腔、胸腔共鳴的比例,創造多樣音色。模仿老年人聲音時,降低喉頭位置,增加胸腔共鳴,使音色變得沙啞、厚重;塑造精靈般的角色時,抬高軟腭,增加鼻腔共鳴,讓音色變得空靈、清脆。此外,節奏訓練可通過朗誦不同風格詩歌來實現,從舒緩的抒情詩到節奏明快的現代詩,感受節奏變化對情感表達的影響。經過長期、系統且科學的訓練,朗讀者的聲音駕馭能力將大幅提升,在朗讀劇表演中,能根據角色和劇情需要,隨心所欲地運用聲音彈性,為表演增添豐富層次與感染力。如在《簡·愛》朗讀劇中,簡·愛與羅切斯特對話時,朗讀者需通過精準的聲音技巧,靈活調整音高、音量、音色與節奏,展現簡·愛自尊自愛的性格與復雜情感,使觀眾能深刻感受到角色魅力。
(三)注重與舞臺表演的融合
注重與舞臺表演的融合是基于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途徑。在朗讀劇《雷雨》中,當蘩漪與周萍發生激烈沖突時,演員不僅要通過聲音彈性展現蘩漪內心的痛苦、憤怒與絕望,音量加大、音高變尖銳、節奏加快,還要配合強烈的肢體動作,如揮舞手臂、身體前傾等,面部表情扭曲,眼神中流露出瘋狂與不甘。聲音與肢體、表情相互呼應,共同將蘩漪這一復雜、壓抑又充滿反抗精神的角色形象立體呈現。走位同樣關鍵,在表現角色內心的徘徊與掙扎時,演員可通過緩慢、無序的走位,配合聲音中猶豫的停頓、節奏的變化,強化角色的情感表達。舞臺上的燈光、道具也能與聲音彈性協同營造氛圍。在表現陰森恐怖場景時,燈光調暗,演員用低沉、顫抖的聲音,配合緩慢、沉重的腳步聲,借助道具制造的輕微聲響,使觀眾仿若置身于恐怖環境之中。通過聲音與舞臺表演各要素的緊密融合,能全方位調動觀眾感官,讓朗讀劇的藝術魅力得到更充分的展現,使觀眾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之中。在《屈原》朗讀劇中,屈原在吟誦《離騷》時,配合著大幅度的肢體動作、激昂的表情,聲音彈性與舞臺表演完美結合,將屈原的愛國情懷與悲憤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深受感染。
(四)培養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意識是基于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的強大動力。在角色聲音塑造上,可打破傳統思維定式。比如在演繹經典童話朗讀劇《灰姑娘》時,不將繼母的聲音簡單定義為兇狠、尖刻,嘗試用一種表面溫柔,實則暗藏心機的音色來塑造,通過細膩的聲音變化,展現繼母復雜的性格,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在聲音表現手法上,大膽引入現代科技元素。例如,利用電子音效模擬奇幻場景中的神秘聲音,將其與朗讀者的原聲巧妙融合,在科幻題材朗讀劇中,創造出充滿未來感的聽覺氛圍。還可嘗試跨藝術形式融合,將說唱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融人朗讀劇,在表現青春活力題材時,為朗讀劇增添時尚動感。創新意識能讓朗讀劇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吸引不同年齡段、不同審美需求的觀眾,拓展朗讀劇的受眾群體,使朗讀劇在競爭激烈的舞臺藝術領域始終保持獨特魅力與強大生命力,持續煥發出新的光彩。像在一些先鋒朗讀劇中,通過創新運用聲音彈性,結合新媒體技術,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讓朗讀劇藝術不斷突破邊界,展現新的活力。
四、結束語
基于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是一個復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過程。聲音彈性在朗讀劇中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諸如音高、音量、音色及節奏的靈活變換,為其藝術魅力的展現鋪就了廣闊通途。憑借助力角色塑造,賦予角色鮮明且獨特的聲音標識;通過強化情感傳遞,將角色復雜的內心世界細膩呈現;依靠營造舞臺氛圍,使觀眾仿若身臨其境,聲音彈性無疑成為朗讀劇藝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而深人理解文本內涵,把握作品靈魂,為聲音彈性的運用找準方向;加強聲音技巧訓練,提升專業能力,為聲音彈性的施展筑牢根基;注重與舞臺表演融合,實現全方位協同,讓聲音彈性與舞臺元素相得益彰;培養創新意識,突破傳統局限,為聲音彈性的發展注入活力,這些策略為基于聲音彈性構建朗讀劇獨特藝術魅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在未來的朗讀劇發展中,我們應進一步挖掘聲音彈性的潛力。一方面,持續深化對聲音彈性理論的研究,探索其與不同風格朗讀劇的適配模式。例如,在古典題材朗讀劇中,如何運用聲音彈性還原時代韻味;在現代先鋒朗讀劇中,怎樣借助聲音彈性打造新穎聽覺體驗。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實踐創新,利用新興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音效輔助等,拓展聲音彈性的表現邊界。還可鼓勵跨領域合作,融合音樂、電影音效等多元藝術形式,為朗讀劇帶來全新聲音元素。唯有如此,不斷探索創新,朗讀劇才能憑借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舞臺藝術的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持續吸引觀眾目光,在藝術長河中穩步前行。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韓琪.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的思考[J].戲劇之家,2022(30):9-11.
[2]陳麗芬.芻議傳統戲曲的蛻變與現代戲曲的形成[J].大舞臺,2022(5):31-36.
[3]許永貴.戲曲編劇的藝術性研究[J].戲劇之家,2022(26) :34-36.
[4]杜宜軒.淺談舞蹈演員舞臺表演能力的培養[J].戲劇之家,2022(28) :132-134.
[5]薛夢雅.戲曲演員舞臺表演中的交流以及藝術修養[J].戲劇之家,2022(2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