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073-02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航空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航空制造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新收入準則的發布與實施,為各行業會計核算帶來了全新變革。航空制造業由于業務復雜、合同周期長、涉及金額大等特性,受新收入準則影響尤為顯著。準確剖析新收入準則變化對航空制造業會計核算的影響,并探尋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不僅有助于企業精準財務核算、提升財務信息質量,更對行業長遠穩健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收入準則的核心變化
(一)收入確認原則的調整
舊收入準則區分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不同業務類型,采用不同確認方法,導致收入確認標準不統一。而新收入準則以控制權轉移替代風險報酬轉移作為收入確認核心原則。企業需判斷客戶是否取得商品或服務的控制權,綜合考慮客戶是否有能力主導商品使用并從中獲得幾乎全部經濟利益等因素。在航空制造業中,以往飛機零部件銷售可能按交付時點確認收入,新準則下若合同約定客戶在生產過程中就對零部件有一定控制權,企業需根據控制權轉移進度分階段確認收入,這使得收入確認更貼合業務實質,能更準確反映企業經營成果。
(二)交易價格確定的變革
舊準則下交易價格確定相對簡單,主要基于合同約定價格。新收入準則要求考慮可變對價、重大融資成分、非現金對價等多種復雜因素。可變對價方面,企業需預估并合理確定可變對價金額,如航空制造合同中可能存在因提前交付獎勵或因質量問題罰款等情況,需合理估計并納入交易價格。重大融資成分上,若合同存在超過一年的付款期,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對交易價格進行調整。非現金對價則需按公允價值計量。
(三)信息披露要求的提升
新收入準則對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企業不僅要披露收入確認會計政策、收入金額及構成等基本信息,還需詳細披露與收入相關的合同信息,如合同中履約義務的識別、交易價格分攤方式、重大判斷和估計等。在航空制造業,需披露飛機制造合同中各階段履約義務完成情況、不同部件成本分攤依據等。豐富的信息披露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更全面、深入理解企業收入來源、確認過程及潛在風險,增強財務信息透明度,為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決策提供更詳實依據。
二、新收入準則對航空制造業會計核算的影響
(一)收入確認節點的改變
在舊收入準則體系下,航空制造業往往依據交付產品或完成特定階段里程碑來確認收入。而新收入準則以控制權轉移為導向,致使收入確認節點顯著前移或后移。對于長期復雜的飛機制造合同,若客戶在生產過程中逐步獲取對飛機部件的控制權,企業便需按照控制權轉移進度,分階段確認收入,而非等到整機交付。這一改變,使得收入確認與實際業務開展進程更為契合,能夠更精準地反映企業在各個期間的經營成效。但同時,也對企業把控生產進度、準確判斷控制權轉移時間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收入確認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二)履約義務識別的實踐操作
航空制造業業務復雜,合同條款繁多,新收入準則下履約義務的識別頗具挑戰。企業需細致剖析合同,明確各項商品或服務是否可明確區分,以此確定履約義務。比如,在飛機銷售合同中,除飛機本身外,還可能包含售后維修服務、飛行員培訓等項目。若這些項目可單獨區分,應分別作為不同的履約義務。這要求企業深入理解合同條款,綜合考量業務實質與客戶需求。準確識別履約義務,不僅關乎收入確認的準確性,還影響到后續交易價格的分攤。實踐中,由于業務的復雜性,企業可能在履約義務識別上出現偏差,進而影響財務報表的可靠性。
(三)收入計量的具體影響
可變對價方面,如因飛機性能達標給予的獎勵或因交付延遲產生的罰款,需合理預估并納入收入計量。若客戶分期付款且期限較長,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調整交易價格。此外,非現金對價需按公允價值計量。這些因素使得收入計量更為精準,但也大幅增加了計量難度。企業需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數據收集、分析與判斷,以確保收入計量的準確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收入計量偏差,影響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呈現。
三、新收入準則下航空制造業會計核算面臨的問題
(一)復雜合同判斷困難
航空制造業合同常涉及多項商品與服務,條款復雜且期限長。如大型飛機項目合同,融合機身制造、航電系統集成、定制化內飾設計等業務,各部分關聯緊密又存在差異。新準則要求精確判斷履約義務,企業需剖析合同細節,確定各部分是否可明確區分。但實際操作中,因業務專業性強、技術交叉多,不同業務人員解讀有別,導致對合同中履約義務判斷困難,影響收入確認準確性與及時性。
(二)成本分攤標準模糊
航空制造項目成本構成復雜,材料、人工、設備折舊等成本需在不同履約義務間分攤。新準則雖強調按各履約義務單獨售價相對比例分攤交易價格,但單獨售價確定難度大。例如,飛機制造中機身與機翼制造工序交織,共用設備與人力,難以精確衡量各自成本。同時,產品研發成本在不同機型、不同階段分攤缺乏明確標準,導致成本分攤主觀性強,影響收入成本配比,進而干擾利潤核算準確性。
(三)數據收集整合難題
為滿足新收入準則對收入確認、計量及披露要求,航空制造企業需收集大量數據。從合同條款細節、生產進度數據,到可變對價預估相關市場信息等,來源廣泛且格式多樣。企業內部各部門數據系統獨立,如銷售部門側重客戶合同,生產部門聚焦生產流程,財務部門關注財務數據,數據整合難度大。此外,數據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數據缺失、不準確,難以支撐精準的會計核算,影響新準則實施效果。
(四)會計人員準則適應慢
新收入準則理念與核算方法變動大,航空制造業會計人員習慣舊有模式,對新準則理解與運用存在滯后。復雜的控制權判斷、可變對價估計、重大融資成分調整等內容,要求會計人員具備更高專業素養與業務理解能力。但當前部分會計人員知識更新不及時,缺乏系統培訓,難以準確把握新準則要點,在處理實際業務時易出現錯誤,無法為企業提供可靠財務信息,制約企業適應新準則步伐。
四、航空制造業應對新收入準則的對策
(一)強化合同解析能力
航空制造企業應組建專業合同解析團隊,成員涵蓋法務、業務、財務等多領域人才。法務人員從法律合規層面審查合同條款,確保合同合法有效;業務人員憑借專業知識,闡釋合同中各項業務的技術細節與操作流程;財務人員依據新收入準則,判斷合同履約義務及收入確認方式1。建立合同評審流程,在合同簽訂前,組織團隊全面剖析合同,對復雜條款進行充分研討,形成統一解讀。定期開展合同案例分析會,總結過往合同解析經驗教訓,持續提升團隊合同解析能力,保障收入確認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二)明確成本分攤規則
企業需制定詳細的成本分攤制度,針對飛機制造各環節成本,依據生產工藝特點,確定合理分攤基礎。例如,對于機身與機翼制造共用的設備與人力成本,可按工時占比或材料消耗比例分攤;產品研發成本,按照不同機型預計銷售量、研發階段投入強度等因素綜合分攤。建立成本數據庫,實時記錄各項成本數據,為成本分攤提供準確依據2]。定期對成本分攤結果進行復核與調整,確保成本分攤與實際業務相符,實現收入與成本的精準配比,提升利潤核算準確性。
(三)搭建數據整合體系
企業要投入資源搭建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打破各部門數據壁壘。通過接口開發,將銷售、生產、財務等部門獨立的數據系統接入平臺,實現數據實時共享與整合。運用數據清洗技術,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去噪、補缺、糾錯,確保數據質量。制定數據標準規范,統一數據格式與口徑,方便數據對比與分析[。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對合同條款、生產進度、市場信息等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為收入確認、計量及披露提供有力數據支撐,提升新準則實施效果。
(四)組織準則專項培訓
企業應定期組織新收入準則專項培訓,邀請業內專家、資深財務人員授課,系統講解新準則核心內容、核算方法及與舊準則差異。培訓內容結合航空制造業實際案例,增強培訓實用性。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線上提供課程視頻、電子資料供員工自主學習,線下組織集中研討、案例演練,促進員工交流互動。設立考核機制,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將考核結果與員工績效掛鉤,激勵員工積極學習新準則,提升會計人員專業素養,使其能熟練運用新準則處理業務,為企業提供可靠財務信息。
(五)構建業財溝通機制
建立業財定期溝通會議制度,業務與財務部門定期共同商討項目進展、合同執行情況,及時解決新準則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設立業財聯絡專員,負責日常信息傳遞與溝通協調,確保業務與財務信息對稱。開展業務與財務交叉培訓,讓業務人員了解財務核算要求,財務人員熟悉業務流程,增進雙方相互理解。搭建業財協同工作平臺,業務部門在簽訂合同、執行項目時,可實時獲取財務指導;財務部門能及時掌握業務動態,實現業財深度融合,保障新收入準則在企業順利落地執行。
五、結語
新收入準則的變革對航空制造業會計核算影響廣泛且深刻,從收入確認節點、履約義務識別到收入計量,均促使行業重新審視傳統核算模式。在實踐中,企業面臨合同判斷、成本分攤、數據整合等諸多難題。但通過強化合同解析能力、明確成本分攤規則、搭建數據整合體系、組織專項培訓及構建業財溝通機制等一系列措施,航空制造企業能夠有效適應新準則要求。
參考文獻:
[1]孫真真.新收入會計準則下電商企 業的會計核算探究[J].商訊,2024(24):45-48.
[2]鄧悅.新收入準則對企業會計工作的影響分析[J].上海企業,2025(02):235-237.
[3]平書陽,李麗陽.新收入準則實施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優化策略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27(24):43-45.
[4]胥智昊.新收入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其要點分析[J].財訊,2024(22):123-125.
(作者單位:中國航發長春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長春 130012)
作者簡介:趙旭珂,中國航發長春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研究方向:資金管理、稅務管理、應收款項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