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118-02
一、引言
在金融市場快速變革的背景下,金融“五篇大文章”成為金融業發展的新引擎。縣域農小金融機構作為農村經濟的關鍵金融服務提供者,其財會工作急需與時俱進,深度融入這五大金融領域。這一融合不僅涉及財會管理理念的更新,還意味著服務農村經濟方式的轉型升級,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二、金融\"五篇大文章\"概述
(一)科技金融
通過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導各類資本進入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初創期到成熟期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科技金融的發展,為縣域農小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創新空間,有助于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綠色金融
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運營、風險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務。綠色金融的發展,有利于縣域農小金融機構實現綠色轉型,提高社會責任感。
(三)普惠金融
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縣域農小金融機構扎根當地的特性,使其天然具備發展普惠金融的基因。
(四)養老金融
圍繞老齡化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養老金融的發展,為具備人緣地緣優勢的縣域中小銀行提供了新的業務增長點。
(五)數字金融
借助數字化技術突破傳統金融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提供更便捷和個性化的金融體驗。不僅聚焦于效率,更是通過數字化改變金融業作業方式,更重視數據要素的使用。數字金融的發展,有助于中小銀行挖掘自身的數據價值,促進經營發展。
三、財會工作與五大金融融合的重要性
財會工作是銀行運營的核心環節,與五大金融領域的融合至關重要。
(一)科技金融賦能,財會工作再升級
科技金融的發展推動了財會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使財務部門能夠高效處理和分析數據,提升核算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通過智能化工具進行風險預測和財務報告生成,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財務預測的前瞻性。
(二)綠色金融引領,財會工作綠色轉型
綠色金融要求銀行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納入經營戰略。財會工作需進行綠色轉型,加強環境成本核算和綠色信貸管理。通過設立專項賬戶追蹤環保投入和污染治理費用,制定綠色信貸政策,優先支持環保項目,確保貸款用途的合規性。
(三)普惠金融普惠,財會工作提效增值
普惠金融要求銀行為更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這促使財會工作提升效率和價值。通過采用先進會計軟件和自動化工具,簡化會計流程,降低成本。同時,加強信貸風險評估,利用數據分析技術識別潛在風險,通過產品創新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務的普及率和滿意度。
(四)養老金融發展,財會工作精細服務
養老金融要求財會部門建立健全養老金核算體系,確保養老金的準確核算和發放。通過多元化投資策略提高養老資產的收益水平,并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客戶的需求,如提供財務規劃、資產管理和退休金咨詢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五)數字金融創新,財會工作轉型升級
數字金融為財會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財會工作的智能化水平。線上服務渠道的建設為客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財會服務體驗,并加強了數字財會風險的防控,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融合策略探討
(一)財會工作與科技金融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財會管理流程,提升數據分析能力,構建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當前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各銀行紛紛加快科技金融的布局與推進,力圖通過引入新技術提升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并尋求業務模式的創新。然而,在科技金融快速迭代的同時,相應的評價體系卻未能同步跟進,導致了一些不均衡的現象。一方面,各銀行在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不斷推創新產品和服務,如智能投顧、移動支付、虛擬貨幣等;另一方面,科技金融評價體系卻相對滯后,未能及時適應科技金融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傳統的評價體系往往基于傳統的金融業務模式和風險特征進行設計,對于科技金融等新興業態適用性不足。例如,對于科技金融產品的風險評估、定價機制、市場反應等方面,傳統的評價體系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和模型支撐,難以準確反映科技金融產品的真實價值和風險水平。這種不協調的狀態給銀行帶來了諸多挑戰。首先,由于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科技投入難以得到準確衡量和有效激勵,影響到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持續投入和創新動力;其次,不完善的評價體系也可能導致科技金融風險管理存在漏洞,增加風險口和潛在損失;最后,還可能影響到銀行科技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利于科技金融長期健康發展。
為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金融評價體系,財會人員可提供與科技金融活動相關的財務數據,從產品定價、成本控制、效益分析、風險評估、創新應用結果等角度探索科技金融評價體系建構的可行性,包括加強科技金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深入了解科技金融的特點和規律;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和定價機制,準確反映科技金融產品的真實價值和風險水平;加強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為科技金融的評價提供有力支持。
(二)財會工作與綠色金融融合,在資金配置和風險管理上加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等業務的發展
2024年5月,《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實行,強制4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銀行業ESG信息披露的質量和透明度要求持續提升,但縣域農小機構在這方面的準備尚未開始,縣域農小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項目社會與環境風險評價的標準與規范也不一,同時企業碳排放相關的信息披露十分有限,綠色信貸業務也未能單獨核算,基本通過標簽方式識別或人工統計,嚴重阻礙了綠色信貸實踐。縣域農小金融機構財務人員通過多渠道積累綠色金融相關信息,結合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環境效益等指標的核算,探討綠色金融交易的會計確認、計量、處理和報告等問題,將綠色金融相關成本與收益納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與利潤考核,為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為可持續披露積累財務會計信息,結合非財務信息的披露,縮小與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綠色金融披露的差距,助力農小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
(三)財會工作與普惠金融的融合,降低服務門檻,擴大服務范圍,通過成本控制和風險管理策略,確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縣域農小金融機構有點多面廣的優勢,以及長期農戶建檔立卡基礎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大量的普惠客群信息,通過對轄內網格化區域的精耕細作,夯實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隨著利差的收窄和大行下沉競爭壓力的提高,縣域農小機構財會管理通過精細化管理,降本增效,讓中小銀行以更合理的成本提供更普惠的金融服務。一是優化服務流程,提升客戶體驗,減少等待時間和繁瑣手續,提高服務效率。同時,加強員工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二是通過精細化的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例如,采用線上服務渠道、簡化審批流程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三是可以運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手段對普惠金融服務的風險進行精準識別和評估,降低風險成本。四是積極參與產品設計、定價和風險管理等環節,通過差異化定價策略降低客戶融資成本。財會部門通過深入分析歷史數據、客戶需求和市場環境,為管理層提供價格與風險匹配的定價建議,確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合作與信息共享,共同構建普惠金融服務的風險防控體系。
(四)財會工作與養老金融的融合,結合縣域特點,開發適合當地老年人的金融產品,提供個性化的養老金融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金融成為縣域農小銀行的重要業務領域。長期以來,縣域金融機構客群中老年齡占比普遍較高,以某縣農商為例,其客戶中50周歲以上客群占比37% ,一方面,客群年齡結構偏大對科技金融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縣域金融機構天生具備發展養老金融的土壤。縣域農商銀行在設計養老產品方案時,財會部門積極參與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工作。通過收集和分析客戶數據、市場趨勢、同業產品等信息,在產品凈值準確計量、合理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風險水平等方面,為管理層提供詳細的分析報告。同時,財會部門還可結合資金實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提供合理的產品定價和風險控制建議。并通過規范產品運營和養老金融核算,提高凈值可比性和透明度,促進受托機構增強風險意識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保障投資者利益。
(五)財會工作與數字金融的融合,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推動數字化轉型,挖掘數據資源價值
數字金融的發展為縣域農商銀行帶來了全新的服務模式和業務流程,而2023年8月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為數據資源入表提供了規范和指引,隨著國家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將數據要素納入資產負債表。而縣域金融機構在長期的業務發展中積累了海量的數據資源,財務人員可通過數據要素資源核算促進財會工作與數字金融的融合。這需要一系列的財務準備工作,包括財務制度流程適配:基于數據資源的初步梳理結果,對現有的財務制度流程進行細化。這涉及會計制度中關于數據資產如何計量、認定的調整和優化。例如,明確在何種條件下數據資源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存貨或損益進入當期費用。業務管理辦法配套:與財務的認定和判斷原則相對應,業務部門或業務聯合數據科技部門需要頒布配套的管理辦法。這包括數據產生過程的維護管理、核算、信息披露以及信息采集等方面的詳細流程。同時,還需要選擇或配置適合的具備數據導入、清洗、整理、驗證和入表等功能的數據管理系統工具,對數據庫性能進行優化等,以確保數據庫能夠高效、穩定地支持數據資源入表工作;保障數據安全性要求符合準則和監管要求。
五、結語
在金融市場日益深刻變化的今天,縣域農小金融機構迎來了空前的挑戰和機遇。財會工作是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之一,與現代金融融合是重中之重。財會工作如何拓寬思路,創新財會管理理念,提升專業財會人員專業素質,充分利用縣域農小金融機構自身優勢,推動財會工作的轉型升級,從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制度體系,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可以不斷增強財會工作融合意識與能力,讓縣域農小金融機構更符合現代金融發展需要,提升縣域農商銀行的科技創新能力、綠色價值核算、普惠金融服務、養老產品設計和數據價值挖掘。這樣既有利于增強機構競爭力,又可以為農村經濟和農村發展提供更多優質高效金融服務。本文提出的融合策略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對于縣域農小金融機構的財會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沈陽.商業銀行科技金融創新能力的評估[D].浙江大學,2020.DOl:10.27461/d.cnki.gzjdx.2020.002113.
[2]袁穎超.綠色金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碳交易核算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8.
[3]陶進偉.新金融準則實施與養老產品凈值化計量[J].中國社會保障,2022(03):86-87.
[4]張龍耀,袁振.金融科技對縣域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影響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6):12.
[5]趙玥.基層金融統計工作的挑戰與對策[J].當代縣域經濟,2023(10):103-104.
[6]宋科,李宙甲,劉家琳.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立能夠促進縣域經濟增長嗎[J].中國農村經濟,2023(03):81-100.
[7]曾子堯.數字金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約束研究[J].當代縣域經濟,2022(07):4.
[8]楊斌,蓋康,吳廉誠.對縣域金融機構金融標準貫標工作的調查思考[J].金融科技時代,2023,31(08):93-95.(作者單位:福建石獅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石獅362700)[
作者簡介:吳聰媚(1988一),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本科,中級會計師,中級審計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業財融合、預算管理。]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