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15-0121-04
一、新文科建設的背景及發展歷程
關于新文科起源時間和地點,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在國外,率先推行新文科(NewLiberalArts)建設理念的是美國希拉姆學院(HiramCollege),這一理念被諸多國內學者奉為典范,并被視為我國新文科建設的重要起因[1]。
2018年8月,中國官方首次使用“新文科”概念,中共中央相關文件明確指出,要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以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其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自的通知》發布,其中公布了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名單,新文科建設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2]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為應對時代變革和社會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旨在推動傳統文科的創新發展[3]。“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旨在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為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的學科門類。此外,現代信息技術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學科研究越來越多地打破壁壘、交叉兼容,“新文科”的提出就是從“分科治學”走向“學科融合”的一個創新改革[4]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化傳承功能的現狀分析
1.文化傳承的體系不完整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以中國古代和現代文學作品解讀為核心,涵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發展史和語言文字研究等多領域知識的綜合性人文學科,雖然在經典文本研讀與文學創作實踐方面已形成相對成熟的教學模式,但其文化傳承功能體系仍不完整[5]
在教學實踐中漢語言文學的課程內容呈現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其知識體系缺乏必要的邏輯關聯。這種局限性在有限的教學課時與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雙重制約下表現得尤為突出,二者也成為制約文化傳承效能的雙重瓶頸。以古代文學課程為例,當下高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普遍存在“見木不見林”的現象,教師往往將教學重心置于單篇或雙篇作品的孤立講解上,且多停留于文本背景介紹、基本內容梳理和藝術特色分析等淺層解讀和講授,既未能將作家的生平軌跡、創作歷程與代表作品進行歷時性串聯,又缺乏對作品所處特定歷史時期文學思潮與社會文化語境的共時性把握。這種割裂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導致學生對文學史的認知支離破碎,更嚴重削弱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本應具備的文化傳承功能。究其根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定位過于強調知識傳授而輕視文化浸潤,在課程設置方面各模塊間缺乏有機銜接,在教學方法方面重理論輕實踐,在評價體系方面偏重知識記憶而忽視文化理解。要突破這一困境,亟須構建以文化傳承為導向的課程新體系,在精講經典文本的基礎上,系統梳理文學發展脈絡,最終實現對中華文化精神的整體把握,從而真正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文化傳承中的主渠道作用。
2.文化傳承的意識不強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本應在堅定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內涵、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普遍存在文化傳承意識淡薄的問題。
從教師層面來看,專業教學往往過分偏重文學知識的單向傳授。例如,在講解魯迅的作品時,多聚焦于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分析,忽視了對其蘊含的文化基因及其在當代社會的現實價值的深入探討,這種教學取向直接導致文化傳承功能的弱化。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仍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文化實踐環節的設計。
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由于缺乏系統的文化引導和深度的文化體驗,學生對文學作品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概念化、碎片化的淺表層次,難以形成深刻的文化認同和自覺的傳承意識。
從教學資源配置來看,當下文化類課程比重偏低,且與文學史課程缺乏有機銜接。且教學資源分配缺乏對地方文化田野調查、口述史整理、方言保護等實踐平臺的投入,學生難以通過具身體驗感知文化內涵。
3.文化傳承的氛圍不濃厚
當前,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的數量雖多,但真正能夠營造出濃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氛圍的高校卻屈指可數。大多數高校的文化傳承活動仍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為零散舉辦學術講座、組織經典誦讀活動或開展非遺體驗第二課堂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數量有限、形式單一,更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文化浸潤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這些活動的參與度普遍不高,學生積極性有限。這些活動往往流于形式而未能真正深入學生內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活動設計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未能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接受習慣和興趣點;另一方面,則與數字化時代的文化消費特征密切相關,當代學生受短視頻、網絡文學的影響,呈現出對碎片化、快餐式文化內容的青睞,這種淺閱讀習慣與經典作品研讀所需的深度思考和沉浸式體驗構成矛盾,從而制約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化傳承氛圍營造。
三、新文科視下漢語言文學的文化傳承功能的創新途徑
1.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創新融合
在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以其語言與文本的雙重優勢,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傳播的關鍵媒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在信息時代,純粹的經典文學教育方法已不能滿足文化傳承的需求。因此,利用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路徑,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注人新的活力,使之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
首先,基于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側重于經典文獻解讀,忽視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現狀。引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資源重構課程體系、結合傳統文學解析與現代文化元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與創造力成為必然。教師應積極通過專題講座解析古今文化差異,引導學生參與實際案例分析。例如,對比分析古代詩詞與現代歌曲中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應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課堂外的延伸交流,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實踐能力。
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田野調查,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實地了解。并且鼓勵學生將傳統文學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嘗試創作出新型文學作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傳承。
最后,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嘗試突破傳統文學教學的篇章限制,引入跨文化視野,討論漢語言文學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例如,通過與外國學生的聯合研討,深化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賞。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自主尋找解決方案,提升其研究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綜合而言,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教學路徑在強化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增強了其對新興媒介的適應能力,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通過此路徑,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傳承能力,也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更具創造性和現實適應性的學術后備力量。
2.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傳承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改革中致力于發掘和整合資源,推動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探索跨學科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傳統的單一學科研究很難再適應現代社會綜合性的文化研究,因而交叉、融合、協同的跨學科研究方式既是漢語本有的特性,更是新文科建設的要求。結合文化傳承的核心需求,開發結合語言學、文學理論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課程,以漢語言文學為基礎,引人新傳、歷史學、哲學、藝術學等相關領域知識,構建一個多元鏈接、互動融合的教學體系。
在課程設置方面,嘗試新增“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媒介融合與文化創意”等課程,旨在讓學生在接受經典文學熏陶的同時,了解并運用現代新聞傳媒技術進行文化的傳播與創新。結合語言學理論,嘗試增設“計算語言學應用”課程,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程序編寫等技能,處理和分析大規模文本數據,以新方法挖掘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創設一系列結合實際應用的跨學科課題,如“語言技術在文化保護中的應用”等,培養學生用創新視角去分析和解決文化傳承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案例研究法,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例如,在學習方言的課程中,分析方言保護工作的實踐策略,實地調查方言使用情況,提出保護措施。
課堂教學采用小組合作、翻轉課堂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考與參與熱情。學期末則以小組項目形式,為學生設置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研究項目的考核,如“傳統戲曲在現代傳播中的再創造”[]。此類項目不僅驗證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協作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按照新文科建設的主旨和要求,創設跨學科教學模式,強調在保持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的同時,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學科間的信息交流與知識融合。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漢語言文學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角色,并為其將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跨學科知識基礎。
3.社會文化活動的拓展與創新傳承
一是與文化機構聯動,以高校身份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計劃。鼓勵學生在古籍修復的過程中應用專業知識,并在實踐中反思不足。這一過程既促使積壓在倉庫里的珍稀古籍重新煥發活力,讓蘊藏其間的優秀傳統文化再一次流傳。又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實現“學習一反思一再學習”的教學模式的應用。
二是進社區開展文化推廣活動??烧偌瘽h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組建文化志愿者隊伍,到社區舉行詩詞朗誦會、書法講座、古典文學鑒賞等活動。經由這些活動,把漢語言文學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生活,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修養,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氛。例如,在詩詞朗誦會上,學生不但會朗讀經典詩詞,而且會解說詩詞背后的歷史文化淵源,讓居民在感受詩詞魅力的同時,深入認識優秀傳統文化。而在書法講座中,學生講授書法技巧的同時,敘述漢字發展進程和書法藝術包含的哲學理念。這些活動縮小了優秀傳統文化與普通群眾的差距,讓文化傳承的根基更為牢固[1]
三是涉足文化產業。當下文化產業快速崛起,成為國家經濟發展與地方民眾生活必不可少的環節。文化產業依托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對充滿厚重文學氣息內容的期盼愈發強烈。漢語言文學學科學生可涉足影視腳本撰寫、游戲情節構思、文創產品設計等工作,憑借對文學資源的運用,助力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四、結語
文化傳承需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長期推進、持續實踐。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讓他們通過閱讀經典、親臨文化現場,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借助數字化教學資源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互動性與趣味性,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在當下永葆活力。另一方面,跨學科交叉融合面臨教師素養有待提升、資源有待整合優化、課程設置合理性不足等挑戰,亟待高校、教育部門、專家攜手打造開放創新文科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文科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革新任重道遠,既要堅守傳統,又要吸納科技成果,探索契合學生特點與需求的教學方法,為文科教育創新提供支撐。這一工程兼具理論與實踐意義,未來還需繼續深化探索。
參考文獻
[1]莫函蓓.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研究J].廣西開放大學學報,2024(3).
[2] 陳國元.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研究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6).
[3] 張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研究:以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課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揚州大學文學院,2023.
[4]關莉紅.新文科視域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一核三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大學,2024(S2).
[5] 陳壽琴.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研究].教育觀察,2023(28).
[6] 韋曉蘭.“雙一流”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花溪,2022(28).
[7] 諶盼.“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究[].高教研究與實踐,2021(1).
[8] 吳強.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探析: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Ⅲ].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5).
[9]張明輝.《新文科建設宣言》背景下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學課程建設研究[].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
[10]姚武.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融合”育人途徑探索:以邵陽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Ⅲ].老區建設,2023(2).
[11]李鵬飛.非遺融入一流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F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Ⅲ.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2).
(特約編輯 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