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4-0193-04
Abstract:Inordertostimulatestudentslocalfeelings,cultivatestudentsresponsibilitytorevitalizeruralareas,andenhance theirprofessionalskilstostrengthenagcultureandstrengthenthecountrythisexplorationintroducsteconceptfIdeological andPolicalEducationinAllCurrcula\"intothecurriculumteachingofruralsocialsurveys,establishes\"nationalnds, \"Profesionalliteracy\"and\"ruraldevelopm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llCurrculagoals,andreconstructsthe curriculumteachingcontentinthecontextofnewagriculturalscience.Bydigingdepintoheideologicalandpliticalelements ofthecourse,buildingamateriallibrar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combinigdiversifiedteachngmethodstoforth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ofruralsocialsurveys,andimprov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feedbackmechaism 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llCuriculaindexsystem,thispracticeishelpingStudentshaveachieved remarkableresultsinclarifying\"nationalneeds\",understanding\"ruraldevelopment\"andimproving\"profesionalliteracy\",and promoting thesynchronization and paralel of profe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andforestryeconomicmanagem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l Curricula; rural social survey; practical explora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長江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三農\"事業發展同向,旨在為地方鄉村振興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農林產業經濟發展規律和相關政策,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情懷、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因此,引導學生立志于強農強國,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在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普遍不高的背景下,如何扭轉這一局面成為鄉村人才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課程思政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其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加強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教育中融合“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能夠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鄉土情懷及振興鄉村的責任擔當。
農村社會調查是長江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課,具有明顯的應用性,思政元素豐富,但該課程思政實施中仍面臨難題,厘清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以該課程為載體,探索課程思政有效路徑,對推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思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長江大學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設計指南》提出全面提高該校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育人目標。根據指南要求,農村社會調查從“國家需求”“專業素養\"\"鄉村發展\"3個維度設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在國家需求維度,加強家國情懷培養與鄉村振興教育。在家國情懷培養上,通過學習國家戰略(鄉村振興)與舉措(精準扶貧、“三產\"融合、數商興農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四情”,堅定“四個自信”。
在專業素養維度,培養緣事析理及開拓創新的能力。在緣事析理能力上,通過設置具體的調查主題,引導學生辯證看待鄉村社會問題,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思維,在開拓創新能力上,引導學生策劃并實施專業農村社會調查,從鄉村社會事實中總結出新的經驗,推動理論創新。
在鄉村發展維度,加強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意識,升華學生的憂農憂民之心、愛農愛民之情,堅定其服務“三農\"振興鄉村的決心。
2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的困境
目前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2.1課程思政元素具有相對隱蔽性和分散性
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同,農村社會調查作為非思政課,現存的教材重在說明特有的專業知識難以尋找顯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因此,授課過程中重點傳遞專業知識,而忽視意識形態教育是一種常態。因此,教師在準確理解專業知識的精髓基礎上,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精神引導必不可少。由于這門課程涉及調查內容范圍極廣,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豐富,如何選擇思政素材與專業知識有機銜接互相補充,無疑是教師面臨的新挑戰。
2.2課程思政有效實施具有高難度
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授課教師能夠將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自然融合。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實施路徑尚在討論形成期,無固定可沿用的成熟路徑,主要依賴教師個人能力,這對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論的儲備提出較高要求。教學中強調要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潛移默化熏陶學生。以調查方法這一章節為例,能融合的思政元素應主要圍繞著科學素養與職業道德。但單一強調調查中要“實事求是\"\"方法科學\"過于生硬,思政只浮于形式,如何讓學生深入領會科學精神則是又一挑戰。
2.3 課程思政效果缺乏評價標準
傳統教學評價主要針對工作量(課時、論文數、專利數和著作等),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察依據則主要是學分、績點、獎項等,這些標準是可直觀量化的,而課程思政的效果可由學生專業知識和思政素養的同步提高程度來評價。目前,非思政課缺乏對學生政治信仰、價值理念、精神追求和科學思維等思政素養的有效評價。難以評估該課程課程思政的有效性,不利于課程思政體系的完善。
上述問題導致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難以真正達到培育滿足“國家需求”,具備“專業素養”,投身“鄉村發展”專業人才的自的。因此,需針對以上困境探索破解之路。
3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
3.1圍繞思政目標挖掘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元素并建庫
結合農村社會調查課程的特點及思政育人目標,從課程屬性、傳統鄉土社會精髓、時事與國家政策和方法技術應用4個方面將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融合。
課程屬性層面:該課程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與農村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群眾路線為核心理論基礎,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這一理論闡述中加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知。在深入認識農村社會調查方法論基礎-唯物辯證法及實施原則一“系統性原則\"基礎上,強化學生的“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此外。該課程是社會調查方法探索農村社會的應用型課程,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必要手段。研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調查報告可以引導學生認清中國農村社會變革的動因,比如毛澤東同志所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興國調查》體現出毛澤東同志理論聯系實際、重視農村調查,以此開啟改造中國的正確道路。引導學生反思當前中國如何走向鄉村振興。
傳統鄉土社會精髓層面:包括學術著作和鄉土文化。以《鄉土中國》為例,費孝通先生總結出中國傳統社會以村落社區為單位而體現出的“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禮治秩序”“無為政治\"“血緣和地緣\"和“無訟\"等標志性特征[2。而隨著改革開放鄉土中國正逐步向城鄉中國演進,鄉土社會過渡到城鄉縣域社會,作為鄉土中國最深層的社會底蘊一鄉土情結使得農民從離土不離鄉到回歸鄉土,重構城鄉縣域社會。以農為本、以村而治變成城鄉互動,鄉村旅游在促進城鄉互動的過程中,也為中國鄉土文化輸出提供了便捷的途徑,提高了城鄉居民對鄉土文化認可度,調動了農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比如李子柒營造出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牧歌,或者華農兄弟展示出的妙趣橫生的鄉村勞作,通過再現的原生態的鄉村風景,激發起人們的探索欲,在教學中選用上述素材,不僅增添了農村社會調查知識傳授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鄉土情懷、弘揚鄉村振興的擔當精神。
時事與國家政策層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4。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數字鄉村戰略、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農村“三產\"融合和數商興農工程等加強學生農村社會發展規劃認知的同時,讓其認識到國家政策。引入“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區”、“和美鄉村試點”特色產業“億元村\"和浙江部分區縣“智慧養老\"等案例素材[5-,讓學生了解在政策引導下中國農村社會變革中取得的種種成效,站在更寬廣的視野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大局意識,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強化學生振興鄉村的責任感。
方法技術應用層面:該課程核心知識點主要包括調查方法和抽樣方法,通過探索性調查的應用培養學生對農村社會新問題的探索精神,通過文案調查知識的講授培養學生對農村社會問題產生根源相關資料信息的獲取能力,通過因果性調查基于抽樣調查數據借助模型實證去檢驗,從探索、懷疑、實證和理性4個維度,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結合“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樹立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念,只有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農情,才能在農村社會調查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錘煉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3.2調整適應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3.2.1 采用翻轉課堂和PBL教學模式
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能夠甄別農村社會問題,掌握調查技能,基于調查結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因此,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并思考問題的能力是關鍵,要重點突出學生主體和問題導向(表1),具體來說:
一是基于翻轉課堂模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專業知識授課前給予學生2周時間從視頻、文字材料或者農村實地觀察中了解農村社會現象,發現農村社會現存待解決的問題,自主選擇調查主題并形成調查小組和調查方案。課中給予思政教育和調查方案修正,課后學生實施調查形成報告,并在課堂進行展示和集體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強化理論知識和思政教育。在這整個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關心鄉土中國的發展,增強“四情\"的了解及鄉村振興的使命感。
表1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農村社會調查教學組織示例

二是問題導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有助于思政教育內化。如講\"鄉村振興\"專題調查時,引出“數字化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問題。讓學生主動去了解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現狀,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狀態,加深對數字鄉村戰略的理解和認知。
3.2.2 采用多元化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一是案例穿插式,如講農村社會調查的重要成果時,融入費孝通先生認識鄉土中國研究鄉土中國的故事,使得學生對農村社會調查有直觀認識的同時,感受到大師“立足中國鄉土,尋求富民之路”的仁心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家國情懷;二是討論辨析式,如中國農村養老問題,學生在了解“機構養老”“互助養老”及“家庭養老\"模式之后,基于家鄉農村養老的現狀討論不同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及利弊,利用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在討論中培養學生辯證思維。三是專題嵌入式,比如“農村貧困問題\"專題調查中,通過梳理人類減貧史,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在感受中國脫貧攻堅偉大成就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四是實踐體驗式,鼓勵學生圍繞農村社會調查主題實踐實地調查,在鄉村實地調查中,切實體會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困境,感受農民的勤勞自強不息精神,扎根鄉土文化,升華鄉土情結,砥礪鄉村振興經世濟民的責任擔當。
3.2.3 建立思政教學考核和評價機制
1)強化“課前課中課后” + “線上線下\"思政反饋。課前通過播放農村社會調查相關微視頻,或“雨課堂”QQ群等線上平臺分享農村新動態,課中多元化方式等融人“思政”,實施PBL課程思政模式,學生分享“思政故事”,課后,采用討論辨析式,教師在QQ群分享與專業相關思政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思政問題”,進行生生或師生討論,將思政要素與知識點有效融合強化思政育人效果。
2)優化思政教學評分機制。優化課程思政評分機制,比如平時考評中設置調查方案及抽樣方案設計等知識的課前思考分享和課后方案完善討論的過程得分,引導學生圍繞調查目標,思考中不斷完善調查方案,系統性設計調查過程,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期末考核給予因果性調查更多得分權重,有意識引導提升學生緣事析理的能力。
4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
教師通過課程結束后學生就所選主題提交的調查報告來掌握專業教學與思政成效。2023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提交的調查報告顯示思政教育初見成效。
從調查主題來看,主題涉及“農村留守兒童”“智慧農業\"\"農村老齡化\"\"返鄉創業”,調查主題選取上體現了學生對國家需求的高度重視,關心關注鄉村振興和農民幸福;從報告內容來看,約 42.9% 的學生論述了“黨的二十大”“鄉村振興”與所調查問題的聯系,反映出學生對國家戰略與政策的高度關注,對國家戰略舉措的高度認同;從調查方法來看,文案調查與實地調查結合,利用電話訪問和網絡調查使調查過程便捷化,體現學生對調查方法掌握與靈活運用;從調查感悟來看,學生提到“希望能為鄉村振興作出一份貢獻”“返鄉創業,帶領鄉村振興”“關注養老事業的發展,能為養老事業作出一份貢獻”“感受到農場主鄉土情懷”反映出農村社會調查激發了學生對鄉土的熱愛與振興鄉村責任感。
5 結束語
該課程圍繞思政教育、“三農”情懷、“鄉村振興\"深入探討農村社會調查課程思政實踐路徑,在明確“國家需求”,了解“鄉村發展”及提升“專業素養”上取得顯著成效,并在實踐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圖激發并提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振興鄉村的志愿與能力,培養能夠強農興農的高層次人才,可為其他農林院校的“三農”人才培養提供參考。針對此次實踐中反映出的新問題(比如學生對國情農情的了解趨同,“兩山理論”“農業綠色發展”“數字鄉村建設”等更多熱點未引起該班級學生的關注),筆者將進一步思考繼續優化改革,力圖完善該課程的思政建設,為其他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舒迎花,王建武,章家恩.農學類專業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以“農業生態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2(1):63-38.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麗娟.鄉村旅游中“鄉土性\"的傳承與保護[J].社會科學家,2021(5):57-62.
[4]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理論導報,2021(10):1.
[5]史清華,韋偉,魏霄云.共同富裕:浙江農家的努力與行動—來自浙江觀察點的報告[J]農業經濟問題,2022(3):29-43.
[6]譚九生,胡偉強.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析探——基于湖南湘西州18個貧困村的田野調查[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1):31-36.
[7]賀雪峰.農村養老實踐模式及其應對——以H省F縣調研為例[J].求索,2022(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