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20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可豐富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還可推動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進而助力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故本文著手探索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策略。
一、適合小學英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元素類型分析
小學英語教學中適當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學習興趣。教師可選取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剪紙、書法和國畫等。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這些藝術品,并用適用于本班級學生英語水平的英文對這些元素進行簡要介紹,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利用京劇臉譜或民間故事等元素作為教學素材,還能豐富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提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帶領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等形式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人課堂,幫助學生在趣味的實踐中掌握英語知識。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策略
1.教材內容整合策略
教師進行教材內容整合時,應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切人點,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分析教材各個章節與傳統文化元素之間潛在的聯系,然后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有聯系的章節,使教材知識與傳統文化文化相互交織。由此使小學英語教材內容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此舉有助于教師為學生搭建更具趣味性和文化底蘊的學習平臺,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對英語學習的熱情。
以“Gostraighton”為例,教師在教學初始,可先向學生展示一些中國傳統園林的照片或者視頻,展示時,教師可先用漢語描述畫面,再用英語進行描述,比如當教師播放有曲徑通幽處意蘊的園林圖片時,可先說:“這張圖片中有許多小徑,小徑的周圍都是綠植,看上去很美麗,這是傳統的園林格局”。緊接著可以說:“Lookat this beautiful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There aremanypathsandbeautifulscenery.”接下來,教師可展開方位和問路的教學。教師可展示一張有假山、亭臺等元素的照片,開始向學生講解方位的詞匯,教師可指著照片中的亭臺問學生:“Whereis the pavilion?Is itbehind thesmallbridge?”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behind”這個單詞,同時,教師還可與教材中“Where areyou,Tom?I'mbehindthetree.”的內容聯系。
在講問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換一張包含代表性地點標志的園林俯瞰圖進行展示,接著提出問題:“Ifyouar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garden and you want to go to thelotuspond,howcanyou getthere?”并引導學生運用“Turnleft.Gostraight.Turnright”等語句來回答。教師還可讓學生將園林俯瞰圖中的小徑看作街道,為街道命名,然后引用課本的內容對學生說:“Inthis garden,these pathsare like the streets in our city.Just like when we look for No.2ParkStreet.”教師可標記園林中可能存在的小型售賣傳統工藝品的店鋪,并將其命名為“supermarket”,為學生講解“It'snextto...”的用法。練習環節,教師可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向每個小組發放一張帶有傳統園林部分區域俯瞰圖和一些寫有景點名稱和方位指令的卡片,要求小組成員合作將卡片擺放在地圖恰當的位置并使用英語描述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的路線,例如\"Excuse me.Where's thebamboo forest,please?Turn leftatthesmall pavilion.Gostraightandit'sbesidetherockery.\"此教學環節可強化學生對問路和指路語句的掌握。講解完這些之后,如果還有時間,教師可提問學生迷路后應如何用英語問路,或遇到迷路的人應該如何為其指路,幫助學生鞏固本節所學內容。教師選用此種結合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元素的教學方式,令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欣賞了園林的美景,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2.教學方法創新策略
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時可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充分考量在內,教學時可借助多媒體資源向學生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教師還可設置情景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令學生在教師營造的課堂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用英語表達所學內容,這種形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提升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效果。
例如,在“It'satthestation”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對教學場景進行布置,在教室中擺放課本中的場景元素,利用桌椅搭建類似場景,還可購買簡單的模型進行擺放。教學開始時,教師可扮演課本中尋找Sam的角色,將提前準備的剪紙拿出來傳遞給后門的學生,并告知學生剪紙的英文表達方式為:“paper-cut”,詢問學生“Where is the paper cutting?”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教室門后區域尋找剪紙,并鼓勵其按照課本中“He'sbehindthedoor”進行回答。這種對課本的扮演與改編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behind”這個方位詞的含義,同時還能認識剪紙這個傳統文化元素。然后教師可在教室地板無課桌的地方劃分一條線路作為剪紙運行軌道,讓學生記住這條軌道的位置,將提前準備的剪紙給學生,讓學生將其放置在不同的位置,隨即用英語進行提問:“Where is the paper cutting?”并引導學生進行回答。詢問時,教師可借助表情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帶動學生進入此情境中。教師還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為每組學生分配不同的區域場景,比如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車站、房屋、超市等不同的場景。分配完畢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剪紙藏在自己小組負責的某個區域或者某位同學手中,讓另外小組的組員對藏模型的小組進行提問“Whereisthepapercutting?”小組成員則回答“It'satthestation.”等,這樣的小組活動使得教學課堂更具趣味性,還能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方位和地點詞語的記憶,進而提升小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同時,隨著剪紙在同學們手中不斷傳遞,每位同學都將有接觸剪紙的機會,這也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熟悉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剪紙,從而為學生認識剪紙提供一個契機。經過此節內容的教學,對剪紙感興趣的學生會主動在課下查詢相關資料,從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埋下希望的種子。
多媒體教學法在如今這個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已然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可豐富英語教學內容。教師借助多媒體還可將課本一些靜態的圖片轉變為動態的小視頻,以此帶來教學內容展現方式的改變,使得借助多媒體呈現的課堂教學內容較之傳統教學方式呈現的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也更容易獲得學生的關注。以“Welivedinasmallhouse”為例,教師應在進行教學前收集有內容的資料,比如教師可收集一些能體現四合院格局的照片或視頻,比如故宮、王府,或者更胡同中較有代表性的房屋,同時還要收集一些看上去較為現代化的照片,比如中央商務區大廈及晚上較為繁華地區的街景。反差較大的照片,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視覺沖擊,加深對此節內容的印象,同時還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
展開教學時,教師可利用班級中的多媒體設備播放此前收集的關于四合院的照片組,播放時教師可對這些資料加入旁白,講述過去四合院中的人如何居住,如何生活等,為接下來展開本章內容的教學做好鋪墊。教師在對資料加人旁白的過程中,可為學生擴展一些詞匯量,比如講述過去的詞組“usedto”,進而讓學生初步了解這個詞組如何運用及其適用的情景。之后,教師順勢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這種較為自然的過渡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現實生活與課本內容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進行課本內容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將課本中的人物對話場景轉換為動態模式,使其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例如,教師呈現Sam與其同伴討論椅子上貓咪數量變化的對話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動態呈現貓咪在椅子上跳躍的場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句子所表達含義的理解。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課本中的描述或者借助教師在課堂的描述,描述自己家人過去常常做的事情,或者描述自己過去的家庭生活,以此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一些詞組的使用情景的了解。
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一段過去農村夜晚的聲音,錄音中可包含蟋蟀叫聲,如果是夏天可包含青蛙的叫聲;或者為學生播放一段春節時的錄像,錄像中可以包含一些小孩子放鞭炮、一家人在露天的灶臺煮飯的場景,還可包含為春節專門張貼的紅色對聯,讓學生了解過去夜晚“開演唱會”的小動物的歌聲,了解之前物資較為缺乏的時代,大家在過春節時所呈現出的儀式感。教師可用英語與漢語兩個形式為上述音頻和視頻進行旁白,之后鼓勵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表達自己對視頻內容或音頻內容的理解,當學生的表達出現問題,或者詞匯量不足以支撐一些完整句子的表達時,教師可為其進行補充或訂正,進而鞏固學生所學,并幫助學生擴展詞匯量。這種形式的教學還增強了小學英語課堂的趣味性,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提升了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在小學英語課堂中了解春節這一傳統節日。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在課下制作一些互動性強、符合學生品位、能幫助學生進步的游戲,比如教師可設置單詞配對游戲,對于較長的單詞,教師可將單詞在中間進行拆分,比如would,教師可分別用兩個卡片,一個卡片寫wou,一個卡片寫ld;而對于詞組比如usedto,教師可一張卡片寫used,一張寫to,以此類推。教師可制作多個卡片,并將其混合在一起,讓學生再線下進行配對組合,最終出完手中所有卡牌的視為勝利。教師在此游戲中還可添加一些課堂中展開過的或者學生之前學習過的傳統節日或傳統藝術的詞語,同時為了防止卡片丟失的情況,教師可為卡片制作一個盒子,盒子表面可以標注卡片所包含的全部詞匯、詞語,并在相應的詞匯、詞語后標注其含義及用法,如果是傳統文化詞匯,教師則可以在后邊備注此節日的介紹。這種游戲可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小學階段學生正是愛玩的年紀,這種游戲有助于豐富小學生課下的互動方式,并使其在課下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通過此種游戲,教師可幫助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加深對詞語、詞匯的了解,還可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
3.課外活動拓展策略
教師在開展小學英語課外拓展活動時,可添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體驗。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教師在課外活動環節可引導學生自主查詢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并了解其英語表達和文化內涵,以此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英語知識的理解,并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在Weflykitesinspring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可向學生介紹國畫作品,并用英語進行介紹:“These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They show thebeautyofspring.”接著,教師可準備與國畫與風箏有關的工具材料,比如毛筆、顏料、木骨架以及紙張等。活動開始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習如何用國畫描繪春天放風箏的場景,教師可邊向學生示范邊用英語講解步驟:“First,weuse the brush to paint the greengrass and blooming flowers,because spring is full of colors.”當學生開始繪畫時,教師可引導其用英語描述風箏的顏色和形狀,比如學生會說:“I'mpaintingadiamond-shaped kite with red patterns.”與此同時,另外一組學生可用做風箏的紙畫出第一組學生描述的風箏。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揮,當遇到不會用英文表達的詞語時及時向教師求助,以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第一組學生完成國畫創作后,教師可讓學生用英語來介紹自己的作品,如“Inmy painting,there is abeautiful kiteflyingin the springsky.The grassisgreenandthe flowers are colorful,just like a real spring.”而第二組學生完成后,教師可幫助或者帶領學生將其安裝到風箏骨架上,然后讓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學生組隊,一起跟隨教師到操場或者空曠的地方進行風箏放飛活動。學生開始放飛風箏時,教師可用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提醒學生一些注意事項,比如“Let out the string slowly.”(慢慢地放線)“The wind is too strong.Pull the string back a little.”(風太大了,把線往回拉一點)等。教師還可在教室設立一個國畫和風箏作品的展示區,并要求學生用英語在作品旁邊標注出對自己作品的描述,以強化此次活動的效果。此種課外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對“Weflykites inspring”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活動中還能感悟國畫這一傳統文化元素的獨特魅力。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具有積極的意義,它能為小學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知識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元素的相互交織,也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學方法的創新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自發探索相關知識,課外活動拓展更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課外,令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體驗。今后,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這一領域,不斷探索和實踐,使小學英語教學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新陣地,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民族情懷的新一代青年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苑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小學高年段英語語料庫建設的實踐研究》,《教育信息技術》2024年第10期。
[2]陳迎娣、孫淑貞《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融合的路徑》,《中學生英語》2024年第38期。
[3]曾嘉敏《例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英語學習》2024年第9期。
[4]趙俠、馮瑞《中國傳統節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新課程》2024年第27期。
[5]項柳艷、鮑芳《讓傳統文化生根發芽—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設計》,《英語廣場》202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