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5)03-0041-06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1.08億人”,其中10-29歲網民占比 26.1% 。在互聯(lián)網技術快速演進與變革的背景下,新媒體平臺上的網絡圈群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域。網絡圈群是“以趣緣、業(yè)緣、地緣等為紐帶的新型網絡矩陣復雜樣態(tài)”,2這種新型的信息接收、傳播和互動模式影響了大學生的情感體驗、認知過程和思維方式,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現實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已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空間,要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lián)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3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充分把握網絡圈群的特點,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困難挑戰(zhàn),并以適當的方法予以破解,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課題。
一、網絡圈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4在網絡圈群中,聚集著因興趣愛好、共同經歷、情感需要而相識的大學生,他們把網絡圈群塑造成興趣愛好高度一致的“想象共同體”。網絡圈群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模式和知識獲取的方式,也擴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創(chuàng)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教育資源。
(一)網絡圈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域
毛澤東同志指出:“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不僅把網絡當成工具,而且將互聯(lián)網作為自身虛擬身份所依附的環(huán)境。高校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課堂之外,增強其與互聯(lián)網的耦合聯(lián)系,占領網絡圈群這個新陣地,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網絡空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各方面。
列寧指出:“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也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一方面,相較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網絡圈群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去物理化”的教育互動模式。通過“鍵對鍵”“一對多”等新型交流方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超越了“面對面”“一對一”的傳統(tǒng)模式,在跨時空范圍內展開。另一方面,網絡圈群作為大學生社交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言論信息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智能化分析技術對圈群用戶的言論行為進行持續(xù)追蹤和動態(tài)研判,進而構建個性化的大學生圈群言行畫像。這種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不僅有助于形成“一人一策”的教育策略,還能夠預判學生的潛在需求和面臨的問題,從而使分眾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地。
(二)網絡圈群創(chuàng)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載體
一直以來,課堂、書籍、社會實踐等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它們在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由教育者精心設計好的教育形式不利于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存在學理性強而通俗性不足、思辨性強而感性直觀不足、單向灌輸性強而互動性不足的問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網絡圈群作為一個即時互動、交流方法多樣的社交媒介,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載體。
一方面,網絡圈群通過話題討論、視頻播放和圖文資源分享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生活場景或案例,讓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短視頻、網文和精彩評論在網絡時代呈現出獨特的要素價值。這種媒介形態(tài)的轉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貼近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鳴空間,因此在激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情感共鳴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另一方面,網絡圈群作為即時互動的社交媒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更靈活、更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發(fā)起或參與話題討論,在同一時間內與多個學生進行實時對話,實現即時反饋和引導。這種即時性不僅提高了教育的實時效果,為學生提供了更靈活的學習機會,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和需求,從而調整思想政治工作的進度。
(三)網絡圈群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
網絡圈群作為一個信息集中的輿論場,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包括熱點新聞、經驗分享、生活感悟、興趣討論等。這些信息種類繁多,既有輕松幽默的內容,也有理性深刻的討論。這種多樣化的信息來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池,使得話語內容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理論說教。
一方面,網絡圈群聚合了大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以宏觀論述和嚴謹邏輯為基礎展開敘述,這種形式雖然有助于理論的系統(tǒng)性闡述,但與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規(guī)律存在一定的背離,可能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和內化質量。而網絡圈群中的討論話題往往聚焦于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針對性。高校教師可以把主流價值觀的內容與網絡熱點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通過自媒體、智能媒體平臺轉化為大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視頻、圖片、文章等內容發(fā)布到網絡圈群中。這種基于網絡圈群的教育模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tǒng)教育在趣味性和吸引力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網絡圈群語境下產生的符號化表達(如“city不city”“偷感很重”“泰褲辣”“YYDS”等),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口頭禪,這些非正式語言形式雖然看似隨意,卻蘊含著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網絡隱蔽性和虛擬化的特性,在保持話語溫度的同時,實現對主流價值觀的潤物無聲式滲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
二、網絡圈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網絡圈群作為“一種新型的獨特網絡社會組織形式或人群聚集的虛擬形態(tài)”,具有主體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傳播效能流量化、話語泛娛樂化等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話語權被削弱、話語體系被解構、價值號召力被減弱的挑戰(zhàn)。
(一)從“單一主體”到“多點發(fā)聲”:被削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從形成方式看,網絡圈群可以分為先賦性圈群和自致性圈群。先賦性圈群是成員現實關系的網絡化,比如家庭群、班級群、老同學群等。這些群體具有明顯的組織性和規(guī)范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過建立并管理這些圈群來實現對話語的引導。自致性圈群是建立在非現實關系基礎上,具有強獨立性,且對外部資源依賴少,成員對圈群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網絡圈群。它往往由網民在相同的興趣、利益、目標等因素的影響下主動聚集,如明星粉絲群、cosplay群等。它是一種基于網絡客觀秩序和網民主觀意愿而形成的自組織傳播場域。這類圈群呈現出較強的“去中心化”特點,圈群中互動的主體不是先賦性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是人人都有發(fā)言權的平等個體。圈群中每個人都可以彰顯自己的個性、表達自己的看法,圈群中的話語權不再由“現實權威”的主體掌控,而出現多方主體共存的現象。在自致性圈群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影響力顯著削弱。
首先,網絡圈群呈現出“虛擬性”“隱蔽性”和“排他性”等顯著特征。網絡圈群的“排他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難以順利融入,他們在獲取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方面面臨諸多障礙,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個體在圈群內不易直接接受其引導和影響。這種現象不僅造成教育者與圈群內大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還造成了教育者“進不了圈”的無奈狀態(tài)。倘若圈群內傳播話語裹挾入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等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網絡圈群極易成為滋養(yǎng)錯誤意識形態(tài)的溫床,威脅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養(yǎng)與能力無法適應圈群化的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專業(yè)任課教師作為育人主體,在理論知識、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方面具有一定的積累,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社交媒體的興起,部分教育者對網絡圈群的發(fā)展趨勢理解不深,缺乏相關的理論素養(yǎng)和技術能力來有效適應這一新興傳播形式。這種能力不足會導致網絡圈群中的主流話語處于“失聲”狀態(tài)。最后,網絡圈群中復雜的話語環(huán)境稀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威。網絡圈群中“多元主體”有不同的價值觀、利益訴求和文化背景。由于人人都有話語權,一些錯誤言論和不良信息在網絡圈群肆意傳播,部分網絡圈群中還存在“斷章取義”“扭曲事實”的各種失實信息。在這種“喧鬧”的場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話語空間被其他言論“擠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圈群中陷入“缺位”的境地。
(二)從“信息碎片化”到“信息繭房”:被解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為了高效完成信息傳播,網絡圈群內的信息往往被加工成零散、缺乏連貫意象的形態(tài),“短、平、快”成了提高“流量”的重要策略。這種模式導致大量重復性、無內涵且缺乏邏輯性的信息充斥在圈群中,從而使網絡傳遞的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同時,隨著圈群的發(fā)展,圈群內部的信息同質化趨勢逐漸增強,形成了“信息繭房”現象。“不同的網絡圈群構筑了不同的‘信息繭房’,圈群內部越趨同,其社會黏性就越低,越容易解構青年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凝聚力。”這種“信息繭房”現象導致圈群內部與圈群外部之間形成“壁壘”,圈群內的大學生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愈發(fā)排斥。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需要以宏觀、系統(tǒng)、連續(xù)的話語體系進行傳播。然而,在網絡圈群中,這種完整的理論話語體系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碎片化”的信息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導致部分內容因缺乏“流量”而無法在圈群中有效傳播,而其他話語內容則被簡化、提煉和轉述,最終失去了原有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深刻性。其次,“信息碎片化”改變了大學生的認知習慣。他們大量接觸的是“碎片新聞”“碎片哲理”和“碎片真相”,這種淺層次的信息獲取方式使得學習者的學習毅力和耐心顯著下降,并削弱了其抽象思維和深層思考能力。一些高校學生產生惰性心理,對具有較高理論性和邏輯性的教育內容產生抗拒心理。最后,“信息繭房”效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阻隔在圈群之外。“信息繭房”現象揭示了網絡圈群的傳播規(guī)律:大學生根據個人偏好選擇進入圈群,這種選擇性的參與使得他們在圈群內能夠迅速找到共鳴,并在此基礎上深化表達和交流。然而,由于對異質信息(即與圈群主題無關的內容)的排斥心理,大學生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圈群內部,從而形成了“信息繭房”。這種現象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難以突破信息傳播的局限性,最終在圈群內呈現“失語”狀態(tài)。
(三)“泛娛樂化”減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號召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網絡空間情況復雜,主流當然是好的,但也有很多雜音噪音,甚至有很多負面言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各種思潮多元多樣多變,如不加強防范,則會削弱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號召力。在這種網絡環(huán)境下,圈群中也出現了一些導向錯誤的信息。圈群中展示的信息大都來源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現實,有大量“炫富”“享樂”“曬”等“泛娛樂化”的內容。這些信息背后往往有經濟利益驅動,通過刺激信息接收者的感官來實現信息廣泛傳播。部分大學生很難透過現象看本質,容易被“泛娛樂化”的信息影響價值觀,產生“讀書無用”“躺平”“擺爛”等錯誤觀念。總之,一些圈群中泛濫的“泛娛樂化”信息,減弱了高校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的號召力。
首先,大學生知識閱歷、社會經驗還不成熟完備,對圈群中的信息缺少科學的判斷,過早接觸圈群中紛繁復雜的信息,加之“圈內朋友”的影響,以及許多信息難鑒別真假,容易對主流價值觀產生不信任感。其次,網絡中的不同經濟主體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圈群傳播“小眾”文化,高校在話語號召力爭奪中面臨相當大的壓力。例如,“飯圈”是由演員經紀公司推動組成的網絡圈群,他們在圈群里號召粉絲為“偶像”站臺、投票等,甚至為了獲得“微博熱搜”故意引起不同演員粉絲的“對戰(zhàn)”,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在“對戰(zhàn)”中將理性、團結、互敬互愛的價值觀拋之腦后。最后,“泛娛樂化”的盛行轉移了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注意力。“泛娛樂化”在圈群中大行其道,“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讓部分大學生沉溺其中,陷入追求“享樂”和“名利”的虛幻中無法自拔,導致大學生把很多時間、精力、金錢用于追求“奢華”的生活品質。
三、以優(yōu)化網絡圈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面對大學生網絡圈群化帶來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極尋求破解方法,筑牢網絡圈群的紅色地帶,發(fā)展中間地帶,減少灰色地帶,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構建網絡圈群管理機制、提升教育主客體的網絡素養(yǎng)、優(yōu)化話語內容設計、搭建線上線下育人共同體,不斷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生命力。
(一)加強分類指導,積極建構高校網絡圈群管理機制
高校要從建構針對網絡圈群的管理機制入手,支持并培育優(yōu)質圈群,引導優(yōu)質圈群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
首先,高校要規(guī)范對基于“校緣”建立的先賦性圈群的管理,強化此類圈群的功能性,通過制定“班級群”“學生會群”“社團群”等網絡圈群管理辦法,明確圈群中的角色與規(guī)范,規(guī)定指導老師的管理職責,增強大學生在網絡圈群中的規(guī)范意識與角色意識。輔導員和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發(fā)揮此類圈群在事務管理、活動通知、信息統(tǒng)計方面的作用,鼓勵學生在圈群內提問、交流,強化圈群的答疑解惑的功能,增強大學生對圈群管理者的信任,拉近師生距離。
其次,高校要積極培育和支持學生自行組成的優(yōu)質自致性圈群,對其進行登記和動態(tài)管理,安排教師或者學生骨干成員進人這些組織,實現從“圈外人”向“圈內人”的角色轉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定期跟進圈群發(fā)展情況和最新動態(tài),引導圈群核心成員提升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將優(yōu)質圈群打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新陣地
最后,高校要加強對網絡圈群“意見領袖”的教育、培養(yǎng)和管理。網絡圈群中話語權較重的“意見領袖”在促進圈群團結、引導圈群價值方向上有一定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及時甄別大學生中“意見領袖”的身份,通過線下教育提升其思想認識,增進其政治認同,充分引導他們在網絡圈群中做“弘揚主旋律”的帶頭人,確保網絡圈群的良性發(fā)展。
(二)強化主體要素,努力提升高校師生的理論基礎和網絡素養(yǎng)
網絡圈群的發(fā)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課題,因此,學校要與時俱進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升教師的理論闡釋能力和新媒體使用水平。同時,高校也要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從主客體兩個方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筑牢育人根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隊伍建設,加強對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理論培訓,鼓勵教師們積極參加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術研討,不斷提升教師理論素養(yǎng)與專業(yè)水平。輔導員和任課教師要不斷增強理論教學和日常教育的針對性,用自身堅實的理論涵養(yǎng)在各類網絡圈群中唱響“主旋律”。
其次,高校要不斷強化育人隊伍的互聯(lián)網思維,主動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提升網絡思政育人能力。育人隊伍應主動融入各類網絡圈群,在平等交流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用輕松幽默、深入人心的話語將主流價值觀講深講透,努力成為大學生網絡社交的“圈內人”。
最后,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提升他們對錯誤言論的辨別能力,引導他們在圈群內積極傳播正確價值觀。任課教師要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幫助學生識別網絡信息失真和內容偏差等負面特征,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客觀看待自身遇到的困難,主動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踐行者。
(三)優(yōu)化內容設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
網絡圈群的話語以大眾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其主題多樣、復雜,每個圈群通過獨特的話語內容來吸引新成員,有的圈群甚至發(fā)展出一套脫離傳統(tǒng)話語秩序和框架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因此,抽象而嚴謹的理論話語難以深人到這些圈群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改變話語表達方式,優(yōu)化內容設計,要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親和力和趣味性。
首先,教育者要堅持走群眾路線,積極回應大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訴求。網絡圈群的形成動力來源于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千篇一律的說教性話語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訴求。教育主體要深入分析網絡圈群的熱門話題和話語規(guī)則,積極回應大學生在學業(yè)、情感、人生方向、價值選擇、利益追求等方面的困惑,構建基于大學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模式。
其次,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優(yōu)質紅色影視文藝資源,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對直觀影視內容的解讀中。新時代以來,一批優(yōu)質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它們既弘揚了正能量又具備極高的傳播度,圍繞這些作品展開討論和二次創(chuàng)作是網絡圈群內容傳播的優(yōu)質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提煉這些作品中的精華內容,并用生活化語言進行解讀和分享,將價值引領自然融人日常交流與討論之中。
最后,高校網絡圈群引導者要抓住互聯(lián)網熱點議題,合理設置議題導向。互聯(lián)網上的熱門話題往往呈現出熱度突增、流量快速衰減的“快起快落”特點。教育者應在把握關鍵時點的基礎上,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前熱點議題相結合,主動占領網絡圈群的話語高地,把黨治國理政的故事用最新的話語模式闡述出來,進而最大化地提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四)增強工作聯(lián)動,構建線上線下育人共同體
網絡圈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引導其不斷加強和高校主陣地、主渠道的整體聯(lián)動,充分調動多方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構建線上線下育人共同體。
首先,高校應有效收集、統(tǒng)計、分析網絡圈群中的數字資源,使之與傳統(tǒng)線下資源互通,積極推動資源共享。大學生在網絡圈群中的討論產生了豐富的數據資源,教育者應基于對這些資源的大數據分析來研究在網絡圈群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規(guī)律。同時,圈群管理者要提前預判輿情走勢,提高工作的預判能力,避免圈群“群體極化”
其次,高校宣傳部門要加強高校官方媒體與網絡圈群的良性互動,實現互通有無,合作共贏。高校官方媒體平臺要積極與網絡圈群對接,以數據共享的方式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分享至網絡圈群,打造主流輿論傳播矩陣。同時高校官方媒體可以與正能量的圈群大“V”進行聯(lián)動,共同打造服務大學生成長的新媒體作品,邀請大學生熟悉的網絡名人來解答大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增進大學生對學校官方媒體的關注度。
最后,管理者要精心設計“跨圈群”交流活動,推動大學生網絡社交從“有圈”到“無壁”的良性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積極開展調研,深入了解網絡圈群的發(fā)展現狀和熱點活動,將優(yōu)質圈群(如漢服群、手工制作群、美食群)的特色活動引人校園文化活動中,鼓勵優(yōu)質圈群文化從線上延伸至線下,在寓教于樂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圈群文化相結合,發(fā)揮網絡圈群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0L].(2025-01-17)[2025-04-10].https://www.cnnic.cn/NMediaFi1e/2025/0428/MAIN17458061595875K4FP1NEUO. pdf.
[2]張俊.網絡圈群視域下高校青年認同的現實困境及構建路徑[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4,(11):58-65.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00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3.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6-287.
[6]列寧.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7]玄錚.大學生網絡圈群化及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56-59.
[8]李艷艷.增強網絡空間青年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現實挑戰(zhàn)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2,(12):90-95.
[9]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49.
[10]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0.
(責任編輯: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