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年“祛魅”現象:現實表征、成因透視與引導路徑

2025-08-15 00:00:00湯楨子
高校輔導員 2025年3期
關鍵詞:內耗話語現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5)03-0053-07

近期,“祛魅”話題在青年中引發熱議,“我對XX祛魅了”同“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除了自己其他人皆是NPC(非玩家角色)”“拒絕精神內耗”等熱議話題一道,居于各大網絡社交平臺話題榜前列,形成一種以重構自我認知為內核的青年亞文化現象。截至2025年5月14日,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中,“祛魅”話題播放量達8.0億次,在“豆瓣”平臺中,“今天也祛魅了”“祛魅時代我們在焦慮中反思”小組成員人數達2.1萬人。“祛魅”一詞源于馬克斯·韋伯,后經過網絡空間的拼貼、挪用和復制傳播,“祛魅”被賦予更加生活化、具象化的內涵,成為青年用來對抗精神內耗、破解慕強自卑心理、紓解焦慮情緒的一種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祛魅”戲謔狂歡的背后也暗藏著弱化主流意識形態的風險。因此,深入剖析青年“祛魅”現象的現實表征,挖掘這一現象背后的生成動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策略,對于提升青年思維認知能力、加強青年價值引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青年“祛魅”現象的現實表征

不同于自我矮化、自貶自嘲的表現形式,“祛魅”并非青年通過自我污名化來達到情緒療愈和自我鼓勵目的,而是通過以自我為中心打碎對外界的層層濾鏡,重新確認自身價值。當前,青年“祛魅”現象的現實表征復雜多樣,勾畫出青年關注自身境遇、重構認知框架的群像圖譜。

(一)話語符號:宏觀轉向微觀的話語變遷

“祛魅”(disenchantment),從字義上看指的是祛除神秘化、魅惑性因素,是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政治哲學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馬克斯·韋伯從宏大的歷史觀考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演變,呈現了世界由神秘走向理性、由神圣轉向世俗的圖景。在韋伯的語境中,“祛魅”指的是使人們擺脫對宗教迷信、巫術魔法的盲目崇拜,把所有以魔法的手段來追求拯救的做法,都當作迷信和罪惡加以摒棄,使社會生活由神秘化走向理性化和理智化。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中,“一個人只要想知道,他任何時候都能夠知道,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么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而這就意味著世界的祛魅”。“世界的祛魅”意味著世界開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出理性精神,代表著西方國家從神圣社會向世俗社會的現代性轉型過程。因此,學術話語中的“祛魅”是一個政治哲學概念,旨在從歷史宏大敘事邏輯出發探討現代性社會問題,帶有理性主義的啟蒙意義。

作為網絡熱詞的“祛魅”在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年中廣泛流行,其內涵意義同學術概念的“祛魅”已然不同,拋開了對理性世界反思的宏大敘事邏輯,演化為青年個體對自身生活境遇進行描述分享的話語表達,指的是個體祛除對人或事物不切實際的光環,立足自我重新評估自身與外部事物關系的過程。在網絡空間中,青年通過拼貼形式對“祛魅”含義進行重組與重構,實現學術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變。經過對原初概念內涵的拼貼、挪用與改編,“祛魅”在網絡空間中獲得一種全新的符號化表達,青年以自身成長境遇為觀察視角,通過微觀化、生活化、具象化的話語符號,呈現自身思想動態變化,實現認知方式的重塑。

(二)認知方式:自我取代他者的認知重構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青年正經歷一場以自我取代他者的認知重構之旅。在青年成長歷程中,價值標準、社會習俗、傳統觀念等無時無刻不在對青年產生影響,青年常常被動賦魅或接受他者所構建的價值體系和認知框架。這種他者主導的認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的個性發展和獨立思考能力,使青年在實現自我價值中出現迷茫和焦慮的情緒。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青年思考問題的方式“從共同體本位轉向個體本位,從我出發來建構外部世界”,將自我的需要和價值追求置于首位。“祛魅”現象反映出青年的個體化趨勢,深刻影響著青年的自我認知以及與他人、社會的互動模式。這種認知重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消費主義神話的理性解構。長期以來,在商業廣告、花式營銷的宣傳誘導和狂轟濫炸下,消費成了目的,部分青年掉入消費主義的漩渦,“對消費的渴求已經跟人類的真實需要完全失去了聯系”,通過無節制消費、虛假消費來確證自身社會地位,或裝點自我以迎合外部期待。但隨著消費主義的營銷套路逐漸為人所知,青年開始重新審視消費的本質,實現對消費主義神話的“祛魅”。如在熱議“偽精致”話題的同時,部分青年逐漸意識到所謂的“精致”生活不過是部分人精心營造的假象,“精致朋友圈”背后可能是“毛坯人生”,光鮮亮麗的背后可能早已負債累累、入不敷出。與此相對,一種反向消費、極簡主義生活趨勢悄然在部分青年中流行,青年將視野轉向自身真實需求,秉持“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只買對的不買貴的”等消費理念,追求一種更理性儉樸的生活方式,這是青年“祛魅”在生活消費領域的現實表征。二是對職業身份光環的重新審視。過去某些熱門職業或身份,如明星藝人、名校博士、金牌律師等,因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光鮮亮麗的形象而被賦予耀眼光環,使青年產生對這些職業的認知偏差。但隨著信息透明化和種種社會問題的披露,越來越多的青年試圖打破職業偏見,打碎職業濾鏡、學歷濾鏡,客觀理性地看待和評價他人,并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價值觀選擇合適的職業道路。三是對傳統社交模式的反思重構。在傳統社交模式中,社交被視為人們獲取社會資本和各種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帶有濃厚的“拓展人脈”的功利性目的。而青年“祛魅”的敘事話語則在悄然重塑著人際關系的建構邏輯,他們試圖擺脫人際關系的內耗陷阱,不再執著于維系表面上熱絡的人際互動,而是更注重情感共鳴、興趣契合、思想對話,通過降低社交期望值,稀釋同他人的情感黏度,在專注自我感受的人際互動中尋找合適的社交模式。當前,一些青年學生主動退出消耗性社交,減少投入到“點贊之交”中的時間和精力,轉而尋求基于共同興趣或價值觀的深度交流和情感連接,這正是青年“祛魅”現象在人際交往領域的現實表征。

(三)心態演繹:理性盲從交織的多幅圖景

青年“祛魅”現象呈現出不同的敘事樣態,主要包括理性反思型“祛魅”、自我防御型“祛魅”以及部分跟風娛樂型“祛魅”。這些不同的敘事樣態共同形塑網絡空間紛繁復雜的“祛魅”現象,深刻地反映出當代青年理性與反思、焦慮與無奈、娛樂與盲從并存交織的社會心態。一是理性反思的審慎心態。理性反思型的“祛魅”青年將“祛魅”看作維護自我、保持清醒的一種方式,通過打破人與事物的神秘光環、虛假濾鏡和刻板標簽,對傳統價值觀念進行深度反思。在此過程中,青年努力祛除慕強心理和自卑情結,接納和包容不完美的自己,追求一種“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的超然心態。步人數字化時代,青年對虛擬空間的重新審視成為理性反思的關鍵維度。技術營造的虛擬化世界圖景充斥著精心打造的完美人設、精致輕奢的生活方式、唾手可得的榮耀成就等敘事元素,曾一度使青年難以分辨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忽略背后細碎真實的生活場景、忙碌艱辛的人生百態,陷入無休止的焦慮與內耗之中。而在“祛魅”浪潮推動下,部分青年透過網絡世界營造的表象,開始以更加審慎的態度洞察數字空間的虛擬本質和平臺經濟背后的資本邏輯,思考如何在虛擬環境中保持自我。二是紓解焦慮的無奈心態。自我防御型“祛魅”背后映射出青年在白熱化社會競爭和現實重壓之下的焦慮紓解和無奈妥協。這些青年將“祛魅”作為自我心理防御的一種方式,在“大家都在虛張聲勢,只不過互不揭穿罷了”“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很多人都水到離譜”“人生不過三萬天,能活一天是一天”的話語戲謔中,試圖找到一種與自身處境相契合的認知方式,從而實現自我處境的合理化,避免陷入內卷和焦慮的漩渦。盡管這種方式展現出一定的消極色彩,但也是青年在壓力社會中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是青年在困境中努力尋找出路的真實寫照。三是娛樂跟風的盲從心態。跟風娛樂型“祛魅”呈現出另一種心態圖景,這些青年更多將“祛魅”作為吐槽、戲謔和調侃他人或事物的時興話語,并進行復制粘貼和傳播。他們缺乏理性反思的意識,秉持萬物皆可“祛魅”的態度,將一切納入“祛魅”范疇,在復制、套用和娛樂跟風中,可能會走向消解崇高、質疑權威、懷疑一切的虛無之境。

二、青年“祛魅”現象的成因透視

“祛魅”現象是青年中廣泛存在的一種亞文化現象,是時代動因、主體需求、媒介因素、社會思潮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深入剖析青年“祛魅”現象的生成誘因,有助于深刻認知青年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點,發現背后潛藏的意識形態風險。

(一)時代動因:結構性矛盾下青年的反思與防御

青年“祛魅”現象的興起,折射出當代青年在社會結構深刻變革背景下的反思與防御。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結構性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重塑著社會階層關系,更深刻影響著青年的生存境遇與價值認知。研究表明,“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伴隨著居民的收人和財富分配格局的變化,突出表現為不同社會階層居民的財富分化程度不斷提高”。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經濟維度,更延伸至教育資源配置、職業發展空間、社會資本積累等領域。社會結構性矛盾導致社會流動通道逐漸收窄,“努力就有回報”的傳統敘事正面臨現實挑戰。在社會評價機制層面,當代社會以各種量化績效指標為評價標準,對成功與否的評判往往基于物質財富、社會地位等單一化的顯性指標。這種績效競爭邏輯與單向度評價體系,使個體不得不在同他人的競爭中維護自身岌岌可危的地位,在隱性規則的規訓下主動爭取更優異的成績、更體面的工作崗位或更高的社會地位等。近些年來,“內卷”“佛系”“躺平”“精神內耗”等網絡熱詞層出不窮,折射出青年在高強度競爭壓力下的焦慮心態。在過度競爭、無意義內卷的狀況下,在青年中進而衍生出一種以“祛魅”現象為表征的回歸自我、反抗規訓的逆流,這是青年在生存焦慮下的“觸底反彈”與批判性反思。在青年“祛魅”現象中,部分青年在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面前開啟自我防御機制,通過正視自我需求和理性評估,跳出自我懷疑、自我攻擊的怪圈,從而減輕焦慮和壓力,恢復個體心理平衡與穩定狀態,這體現出青年在當代社會對自我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認知。

(二)主體需求:青年拒絕精神內耗的抵抗策略

網絡流行語不只是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符號實踐,更是解碼當代社會精神文化圖景的關鍵文本。“祛魅”一詞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有其內在動因,體現出當代青年拒絕精神內耗、試圖讓心靈復歸寧靜的主體需求。當前,加速運轉的生活節奏、白熱化的競爭與“內卷”,使越來越多的青年“陷入無休止的自我懷疑、無止境的自我攻擊、無止境的糾結猶豫中”,5甚至引發青年抑郁、恐懼、失眠等嚴重的心理疾病。但值得關注的是,青年在陷人精神內耗的同時,也在自救抗爭和尋找出路。截至2025年5月14日,在小紅書平臺,“拒絕焦慮”“拒絕內耗”的詞條分別有34.7億、22.9億瀏覽量,而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拒絕內耗”“拒絕精神內耗”話題的播放量分別高達63.8億次和35.6億次。“擺爛”“社畜”“打工人”“鼠鼠文學”等網絡熱詞的流行,成為青年通過自嘲方式來紓解情緒的“減壓閥”;“懷舊文化”在青年中引起共鳴,反映出青年以理想彌補現實、用浪漫對抗理性的努力;“網絡新玄學”被青年大力追捧,成為青年試圖借助非理性手段擺脫生活迷霧、獲得對生活確定性和掌控感的方式;等等。“祛魅”現象同樣折射出青年拒絕精神內耗的內在訴求,青年通過實現從他者到自我的認知重構,不再因外部評價、自我貶低而陷入精神內耗,而是更加注重自我需求和情感體驗,增強自我認同的效能感。實際上,近年來這種以自我為主建構認知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文化現象越來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青年亞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這種文化現象既不同于依靠自我矮化與自我污名化來紓解壓力的自嘲模式,也異于寄希望追憶過去來獲得精神慰藉的懷舊模式,更區別于借助非理性神秘力量來尋找生活確定性的玄學模式,而是著眼于當下,以維護自我情緒感受為核心來重構自身認知的文化模式。如近年來興起的“發瘋文學”,以“放下個人素質,享受缺德人生”“拒絕精神內耗、有事直接發瘋”“與其委屈自己,不如為難別人”為信條,受到部分青年的追捧,同“祛魅”的內在邏輯如出一轍,都反映出青年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對抗精神內耗的主體需求。

(三)媒介推動:數字時代技術營造的話語狂歡

青年“祛魅”現象既包含著青年對自身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也夾雜著圈層效應下青年的話語狂歡,背后都離不開數字時代媒介因素的深度參與。網絡社交媒體既是青年獲取海量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青年進行話語表達和情緒發酵的互動空間。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技術使海量信息得以呈現,為青年“祛魅”提供了現實條件。互聯網能夠匯聚大量信息并進行快速傳播,使青年在輕松獲取多樣化資源的同時,進行信息比對和互證成為可能。當不同來源的信息被相互印證后出現矛盾時,青年開始打破對某些事物的固有認知和盲目崇拜,推動“祛魅”現象的產生。如近些年來國內娛樂行業“塌房”事件頻出,促使青年開始反思如何理性看待流量至上時代所謂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網絡媒介為青年話語傳播提供重要的平臺與空間,也無形中塑造著青年的話語實踐。“媒介技術更迭引發了青年話語實踐的變遷,包括語詞、文本、社交及思維的轉變”,青年以一套個性化話語符號同主流話語相區隔,以此彰顯群體的身份和地位。“祛魅”話語在青年中的流行,背后映射的是青年對秩序世界中權威的質疑,在對抗性話語中完成青年的自我價值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圈層化的出現則會使青年對“祛魅”問題的理性化思考淪為娛樂化的話語狂歡,存在消解主流文化的潛在風險。青年在社交媒體平臺以設置標簽、建立小組等方式搭建起關于“祛魅”的話語空間,如豆瓣平臺建立的“今天也祛魅了”“草臺班子鑒賞聯盟”等小組,從而形成具有排他性符號、風格和話語的網絡圈層。在臨時組合和搭建的社交“圈”中,青年通過分享“祛魅”的個人經歷,獲得圈層內部情感支持和即時滿足。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圈層成員對“祛魅”話題的理性討論極易演化為情感的肆意宣泄,“情感代替理智成為公共討論的中心,它是壓倒性的趨勢并且成為轉發的主要驅動”,帶來的消極后果是部分青年在話語狂歡中遮蔽了“祛魅”的理性反思維度,在話語戲謔中將自我處境合理化,從而喪失進取奮斗的動力和決心。

(四)思想誘因:社會思潮在背后的“推波助瀾”

社會思潮是指在“某一時期內,某一階級或階層中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狀況而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會存在為基礎,以特定的思想理論為理論核心,并與某種社會心理發生相互作用,具有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作用”,8是一種相對獨立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潮流,與主流意識形態既可以是包含、補充關系,也可能是對其的偏離或挑戰,在某種程度上對主流意識形態具有沖突、消解和抵抗作用。當前,以網絡空間為主要活動場域,后現代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精致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思潮同青年“祛魅”現象如影隨形,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網絡“祛魅”話語的建構和青年的思想觀念。其中,后現代主義思潮在“祛魅”現象中扮演的“推波助瀾”角色尤為顯著。后現代主義思潮以反傳統、反權威、反理性等為基本特征,主張以懷疑和否定的思維方式解構權威的主流意識形態,提倡價值觀念的多元與差異,是一種異質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與青年“祛魅”現象存在相當程度的內在關聯,深刻影響著青年的精神生活走向。“祛魅”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圍繞人們關于“內卷”“精神內耗”等熱點話題的討論應運而生的流行語,原初內涵帶有自我反思和提升認知的積極意義。但隨著“祛魅”話題討論熱度的增加以及圈層化現象的出現,“祛魅”被部分青年作為“時尚名詞”進行自定義解讀,部分脫離了話語本身的理性化意味,其內含的反對權威、“解構一切”、去中心化、價值多樣化等傾向體現出鮮明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一部分青年在徹底“祛魅”之后,喪失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期待,被巨大的無意義感所圍困,失去人生發展的意義和動力。這種帶有強烈虛無主義和叛逆色彩的觀點在網絡空間蔓延,同主流意識形態中所倡導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等價值觀念背道而馳,帶有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潛在風險。

三、青年“祛魅”現象的引導路徑

面對青年“祛魅”現象,我們既要認識到它對青年群體發揮的積極效應,也要高度重視其中潛在的意識形態風險,要通過提升思維認知、教育引導、網絡治理、社會保障等舉措,化解青年“祛魅”現象中的現實隱憂,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一)培養思維能力:提升青年認知水平

青年“祛魅”現象反映出青年對自身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重新審視,這種“以己觀世”的認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青年的自我意識和確證自我價值,但也容易使青年依據個人預期、經驗等非理性因素對事物進行評判,從而導致青年出現認知偏差和思維固化。有效化解青年“祛魅”的負面效應,應當首先培養青年辯證客觀的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看待自身與外部世界關系的認知模式。一方面,我們要幫助青年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認識自我是青年群體成長發展的必經階段,“認識自我是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主體性,基于內在的自由信奉價值觀,決定自己的行為并承擔責任的過程”。而認識自我的過程需要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得以完成,只有通過他者視角的確認與反饋,個體才能在互動中不斷校準對自我的認知,進而獲得社會認同和身份認同。針對青年“祛魅”過程中出現的遮蔽自我價值、非理性認知等問題,我們要積極引導青年在社會關系中評估個人價值、形成正確自我認知,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避免陷入人生無意義的窠白。另一方面,我們要幫助青年形成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認知。部分青年在“祛魅”過程中存在著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極化思維,即從盲目崇拜他人逆轉為“祛魅”之后的全盤否定,產生對外部世界片面化、主觀化的錯誤認知。這就要求我們要引導青年培養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方式,辯證客觀、理性全面地評估外部世界。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們要培養青年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青年能夠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準確識別有效信息、摒棄無效信息,抓住事物的主流和本質,避免給他人或事物賦予不切實際的光環和濾鏡。

(二)加強教育引導:增強青年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指引青年人生發展方向,是青年戰勝各種困難的強大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0]在各種社會思潮影響下,部分青年在“祛魅”話語的狂歡中,將崇高的理想信念視為不切實際的幻想,在理想與現實的糾葛中產生價值迷茫,選擇功利化的生活方式,進而弱化了對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喪失持續奮斗的精神動力。因此,學校要強化對青年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積極回應青年的價值訴求。一是要幫助青年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針對青年“祛魅”現象中存在的虛無主義等問題,教育者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及時回應青年關于理想與現實、主義與問題、小我與大我、利己與利他等方面的思想困惑,使青年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在黨史國情教育中理解自身擔負的時代使命。二是要引導青年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青年“祛魅”現象背后映射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取向,有可能走向個人主義的窠臼。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學校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的集體主義觀念,豐富青年參與集體社會實踐的經驗,引導青年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青年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兼顧他人利益,將個人小我融入國家大我,以奮斗姿態書寫青春篇章。三是要推動青年達成價值共識。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在青年“祛魅”現象背后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容小,學校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引導青年,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解決青年中存在的相對主義等問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凝聚青年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同時,學校要重視青年中存在的“消解崇高”“泛娛樂化”等問題,培育和選樹貼近青年現實生活的平凡英雄和榜樣人物,教育青年樹立正確的英雄觀,發揮榜樣人物對青年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三)強化網絡治理:營造良好輿論空間

網絡空間是青年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祛魅”現象展演的重要場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1.08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160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 78.6% ”。[12]其中,10—39歲的網民占比達到 45.1% 。可見,青年已成為網民群體的主力軍。優化青年的成長發展環境,迫切需要強化網絡空間治理,打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一是要加強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以黨報黨刊為代表的各級主流媒體,是弘揚社會主旋律、凝聚青年共識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13更好發揮主流媒體在青年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就要創新傳播的理念、方式、話語,瞄準青年思想動態發展的最新趨勢,以青年喜聞樂見的優質內容、大眾化的話語方式進行創作生產。同時,主流媒體也應當關注青年情感需求,加強對社會熱點事件和現象的深入解讀和宣傳闡釋,提升青年辯證全面看待問題的能力。二是要加大對各種媒體的監管力度。在平臺資本和變現紅利的誘惑下,不少媒體以“流量至上”作為內容生產的主導邏輯,熱衷于樂此不疲地“造神”與“毀神”,打造完美人設騙取流量,又在“墻倒眾人推”的輿論浪潮中謀取雙重利益。這種媒介亂象顛覆了青年對偶像的認知,是導致“祛魅”現象的重要動因之一。因此,主管部門應落實好治理責任,強化落實工作責任制,在內容生產、審核、反饋等不同環節制定實施監管細則,推動網絡空間更加清朗。三是要提升青年的媒介素養和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學校應當加強對青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青年對多元多樣多變的信息的甄別能力,使青年學習和了解網絡空間“信息繭房”、圈層化效應的形成機理,幫助青年在媒介使用中規避這些效應對思維認知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

(四)完善社會保障:回應青年利益訴求

青年“祛魅”現象映射出青年社會心態的嬗變。有關部門只有進一步完善青年的社會保障制度、人文關懷機制,解決與青年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痛點、難點問題,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贏得青年。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制度保障,積極回應青年的物質利益訴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針對青年成長與發展制定和出臺《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一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青年提供更堅實和可靠的制度保障。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加強青年的社會保障舉措,有關部門應當落細落小落實法規政策要求,著力解決青年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回應青年的思想困惑和利益訴求,重點推進青年人才培養、就業創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形成全黨全社會關心青年、幫助青年的良好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干部以及全社會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熱情關心青年、嚴格要求青年”,[4將做好青年工作作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完善青年的社會保障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有關部門必須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共青團主導、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青年工作大格局。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青年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積極回應青年的精神訴求。“祛魅”現象折射出青年焦慮倦怠、緊張不安、迷惘無措等社會心態,深刻影響著青年群體的身心健康。因此,學校應當關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完善心理咨詢的相關配套設施,大中小學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尤其應重點關注邊緣青年、弱勢青年等群體的心理疏導和教育,使青年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青年心理調適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76.

[2]王陽,張攀.個體化存在與圈群化生活:青年群體的網絡社交與圈群現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02):83-88.

[3]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孫愷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109.

[4]龔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階層結構變遷[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01):14-24.

[5]王樂樂,李偉.糾結與治愈:青年精神內耗的表征、根源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23,(03):40-47.

[6]汪振,姚德薇.新媒體引導下的青年話語:呈現、表達及促因[J].當代青年研究,2020,(01):37-42.

[7]盧嘉,劉新傳,李伯亮.社交媒體公共討論中理智與情感的傳播機制——基于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02):73-79.

[8]劉舉.當代社會思潮專題解析[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2.

[9]姜新東.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迷失與引導探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5):112-116.

[10]

[14]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9,214.

[11]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0L].(2025-01-17)[2025-05-07].https://www.cnnic.cn/NMediaFi1e/2025/0428/MAIN17458061595875K4FP1NEUO. pdf.

[13]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55.

(責任編輯:郁有凱)

猜你喜歡
內耗話語現象
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的社區矯正話語互動研究
干眼不舒, 中醫外治有妙招
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生成、表征與風格
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載體研究
中國德育(2025年13期)2025-08-16 00:00:00
基于SETT框架的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研究
醫務人員職業高原現象的成因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
經濟師(2025年7期)2025-08-14 00:00:00
被泛化了的“精神肉耗
政工學刊(2025年7期)2025-07-21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午夜毛片福利|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欧美在线视频a|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91高清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91久草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欧美在线网|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欧美劲爆第一页|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一级裸网站|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欧美日韩激情|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91毛片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91精品综合|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va|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综合在线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操|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538国产在线|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青青|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人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午夜久久影院|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精品久久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