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5-0025-04
群文閱讀,即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選取多篇相關聯的文章進行集中閱讀和比較分析,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深化其對主題的理解。而寫作教學則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思維邏輯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將兩者有效整合,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拓寬視野,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的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該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通過與環境互動,不斷建構和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整合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撐。學生通過多篇相關聯的文章閱讀,主動建構對主題或話題的深人理解,并在寫作過程中運用這些理解進行創造性表達,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
(二)遷移理論
遷移理論指出學習對象之間在態度、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相互影響。在閱讀與寫作之間,這種影響尤為明顯。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的語言素材、寫作技巧和情感體驗等,可以遷移到寫作過程中,提升寫作質量。反之,寫作也能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小學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的路徑
(一)通過群文閱讀,激發寫作興趣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注人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讀寫能力方面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群文閱讀可以圍繞同一主題或類型提供多篇文章,使學生在對比和聯系中發現新的知識點和趣味點,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單一文本的閱讀模式,使學生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和理解文章,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深度。而且,群文閱讀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多種寫作風格和技巧,通過模仿和學習,他們可以逐漸掌握這些技巧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在深人分析和比較多篇文章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章的結構和布局,這對他們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提高寫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進行群文閱讀“古詩中的四季”。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多描繪四季美景的古詩詞,這些詩詞不僅語言優美,而且情感豐富,非常適合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圍繞“古詩中的四季”這一主題,選取多首描繪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和深入分析,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首先,教師選取四首分別描繪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詞,如《春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山行》和《江雪》,讓學生自主閱讀,初步感受每首詩描繪的季節特點和情感色彩。然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每首詩中的意象、語言和情感,通過將四首詩進行對比閱讀,分析它們各自的特點和異同點,如季節特點、情感色彩、語言風格等。如《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描繪了春天的寧靜和生機。最后,在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創作一首描繪某一季節的古詩詞,或者寫一篇關于四季變化的小短文。
通過這次群文閱讀教學,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受,還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并且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他們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本。另外,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使他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了所學知識。
(二)通過群文閱讀,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群文閱讀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使他們在比較集中的時間內積累豐富多樣的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通過對比和分析這些文章,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從而為自己的寫作活動提供有益的借鑒。在群文閱讀之前,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精心準備多篇課文。這些課文應該具有相似的主題或風格,以便學生能夠從中提煉出共性的寫作素材和表達技巧。同時,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反饋,使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
比如,進行群文閱讀“動物世界里的奇妙故事”時,首先,教師選擇三篇關于動物的小故事,如《狐貍和葡萄》《烏鴉喝水》以及《龜兔賽跑》,并提出閱讀任務,如關注故事中的角色描寫、情節發展以及寓意等。這些故事不僅語言簡潔明了,而且情節生動有趣,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點,分析故事情節的起伏和轉折,理解故事所傳達的寓意。如狐貍的狡猾、烏鴉的聰明以及兔子的驕傲等。
在閱讀后,引導學生摘錄故事中的好詞好句,如描寫動物外貌、動作和神態的詞匯和句子,并分類整理素材。最后,引導學生模仿故事中的寫作手法,如使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動物,或者設置有趣的情節轉折。嘗試創作一篇關于動物的小故事,運用積累的素材和模仿的寫作手法,并鼓勵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如添加自己的想象和創意,使故事更加獨特和有趣。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興趣,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指導和素材積累建議。比如,對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鼓勵他們閱讀更復雜的動物故事或科普文章;對閱讀水平較低的學生,則提供簡單易懂的動物故事,幫助他們逐步積累詞匯和句型。
(三)通過群文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
1.連點成線,掌握寫作技巧
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它要求教師和學生雙方有持久的耐心和緊密的合作,特別是在面對認知能力尚在發展階段的小學生時,教師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由于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有限,往往難以獨立地構建起完善的寫作框架和豐富的表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和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將原本零散、無序的寫作素材整合成有邏輯、有體系的知識體系。而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不僅可以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型,還能夠學習到不同文體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技巧。這種“連點成線”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寫作思維,提高他們的寫作質量。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根據寫作教學的目標和主題,對相關的文章進行深人的挖掘和分析,多角度多層面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并通過文章中一些具體的描寫,比如,環境描寫、心理描寫以及動作、語言、神態等,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從而也學習如何在習作中表達自身的想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此外,教師還需要布置與主題緊密相關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寫作技巧。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也要注重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2.布線成網,構建知識體系
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能夠根據給定的主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故事。為此,教師應設計富有創意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并引導他們建立系統化的寫作體系,為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幾篇與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確保材料中包含多種表達技巧和情節設置,先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文章中的表達技巧和情節設置,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將這些技巧和設置遷移到自己的故事中。然后,學生根據之前的構思和學到的技巧,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能力,獨立完成故事創作。教師對學生的作品要給予積極的反饋和建議,鼓勵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活動過程,總結學到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分享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收獲和感悟。教師提出進一步的寫作建議,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和實踐。
這樣,通過設計富有創意的課堂活動,教師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同時,通過閱讀與寫作的銜接,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表達技巧,并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使作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真情實感。
3.通過仿寫,以群文閱讀促學生寫作
仿寫訓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通過模仿與創新來提升自我表達能力的平臺。這一方法鼓勵學生基于兩篇或多篇文本,創造出結構上與原文相呼應的新文段,旨在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及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大化地實現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細致梳理每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特別是那些能夠彰顯獨特寫作技法的部分,如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構思、深刻的議論等,為學生搭建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庫。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深入分析這些語句背后的寫作技巧,比如,修辭手法、敘述視角、情節構建等,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技巧如何有效服務于內容的表達。這一過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也能為后續的仿寫訓練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接著,教師應根據前期的分析,設計有針對性的仿寫練習,鼓勵學生在模仿中創新,即在保持原文某些結構或風格特征的同時,融入個人的思考與情感,創作出既有原作影子又不失個性的作品。在這樣的實踐中,學生不得不進行深入思考,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深化了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真正實現了從閱讀到寫作的有效轉化。
(四)利用群文閱讀,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
首先,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基本學情,精心篩選閱讀素材。這些素材可以圍繞同一主題展開,以便學生深入探究不同作者對這一主題的多元解讀;可以是寫作風格相似,有助于學生把握特定文風;抑或是聚焦于同一作者,通過其不同作品的分析,理解作者獨特的創作理念與技巧。其次,在群文閱讀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引領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不僅關注文章內容的異同,更要深人探討寫作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這一環節,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在對比中深化對寫作規律的認識。隨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群文閱讀中最觸動自己的一點,無論是深刻的主題、獨特的視角,還是精妙的構思、生動的語言,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火花。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創作中融入個人思考與情感,實現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創新,從而在寫作實踐中鍛煉語言綜合運用技能,并增強寫作的靈活性。
比如,進行“自然之美”的群文閱讀時,教師精心篩選了以下三篇關于“自然之美”的文章:《春》《瓦爾登湖》(節選)以及《山中訪友》。先讓學生閱讀三篇文章,并記錄下各自的閱讀感受。然后,再分組討論三篇文章在描繪自然之美時有哪些異同?哪篇文章的寫法最讓你印象深刻?學生經討論得出以下結果:《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通過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傳達了對自然寧靜與和諧的向往。《山中訪友》以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物視為朋友,表達了作者與自然的親密無間。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描繪自然時,可以從哪些角度人手?如何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篇文章,結合個人經歷或想象,創作一篇關于“自然之美”的文章。同時,要求學生在創作中融人個人創新,可以是新的視角、新的構思或新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他們的寫作思維得到了激活,語言建構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寫作思維的靈活性,最終也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利用群文閱讀,深化學生寫作的主題
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素養是當下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群文閱讀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通過群文閱讀,學生能夠接觸到多樣化的文本,從而拓寬視野,豐富想象。
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探討文本主題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主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應將群文閱讀與自主創作緊密結合。在學生閱讀了多篇相關主題的文章后,應鼓勵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這些主題對自己思想的影響。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主題的理解,還能將這些理解和感悟轉化為文字。他們在寫作中不再僅僅是對文本內容的簡單復述,而是能夠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使文章更加豐富和深刻,這樣的寫作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促進了他們思維品質和素養的提升。
比如,進行“友情的力量”群文閱讀,教師精選了三篇關于“友情的力量”的文章,分別是《管鮑之交》《友情的力量》《友誼地久天長》。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友情的內涵和價值,如友情的重要性、如何維系友情等,并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友情對自己成長的影響。如朋友在你遇到困難時是如何幫助你的?你又是如何回報朋友的?這樣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友情的內涵和價值,還學會了如何將這些理解和感悟轉化為文字,他們在寫作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個人思考和見解,使文章更加豐富和深刻。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將小學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群文閱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還能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深化他們的寫作主題。未來,我們要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優化整合模式,以適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建雄.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整合[J].甘肅教育,2019(7):105.
[2]蔣春暉.淺議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的優化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2(3):35-36.
[3]陸玉珠.探究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整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0(56):37-38.
[4]張珊珊.探究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整合策略[J].文存閱刊,2020(12):116.
[5]董艷.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整合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