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邁向現代化的浪潮中,畜牧業作為農業體系的重要支柱,正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助推農村經濟增長方面,在市場需求日新月異、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新形勢下,當地畜牧業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構建從養殖到加工、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平衡,成為擺在當地發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1高質量全鏈條發展的戰略必要性
1.1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訴求
當前,國內消費者對食品品質的要求在不斷提升,在這樣的形勢下,畜牧業實現真正的現代化轉型,必須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對于云南陸良縣來說,這種全鏈條的發展模式尤為重要。當地傳統的養殖業規模小、分布散、實力弱,如果能建立起涵蓋種源、養殖、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產業鏈,就能把零散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科學的飼養管理不僅能提高飼料利用率,還能有效防控動物疫病。當產業鏈各環節實現系統化運作后,可有效提升養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完整產業鏈能夠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質量管控體系,這正是當下高端消費市場最為看重的食品安全保障1
1.2實現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
傳統畜牧業的粗放發展模式已面臨嚴峻的生態約束。陸良縣是畜牧大縣,養殖體量大且密度高,廢棄物產生量大,導致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利用壓力大。全鏈條發展通過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生態低碳等創新模式,科學規劃調整畜禽養殖布局,大力發展綠色標準化、減量化、無害化規模養殖,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例如,推進“養一沼一種”循環產業鏈建設,采用沼氣工程厭氧發酵技術處理糞污,既能生產有機肥反哺種植業,又能通過沼氣發電形成能源閉環。“養殖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使單位產值的碳排放強度降低、水資源消耗減少,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2陸良縣畜牧業發展現狀分析
2.1畜牧業生產情況
2024年全縣生豬存欄78.1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8.89萬頭,出欄生豬148.59萬頭;牛存欄6.61萬頭,出欄5.01萬頭;羊存欄24.84萬只,出欄25.3萬只;家禽存欄331.51萬只,出欄585.2萬只;奶牛存欄1.75萬頭,奶山羊存欄11.5萬只;實現畜產品產量22.57萬噸(其中肉類15.99萬噸、奶類6.1萬噸、禽蛋0.47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58.57億元(其中生豬產值34.50億元占 58.91%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3.84% □
2.2設施畜牧業發展情況
陸良縣圍繞“兩區一基地”工作定位,穩步發展畜禽規模化設施化養殖,生豬、肉牛、奶牛、羊、蛋雞、肉雞規模化率分別從2020年的 59.74% ! 35% 、 100% 、 32% /64% 、 37% 提高到2024年的 66.04% 、 50% 、 100% 、 40% 、78% 、 40% ,建設設施養殖面積157.61萬平方米。畜牧生產管理自動控制、生豬生產動態監測等設備加快普及,以神農集團為代表的大型畜牧養殖場基本實現關鍵環節機械化自動化。目前,已經建成4個現代化母豬場(存欄3.4萬頭、年可提供仔豬90萬頭),4個現代化育肥基地(年可育肥商品豬25萬頭),發展生豬合作養殖76戶、年可出欄育肥豬50萬頭,累計建成種豬場45個,育肥場462個,培育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個、省級1個。但設施裝備與現代畜牧產業發展仍然有差距。發展設施畜牧業需要的用地難困境突出;近年由于市場的不穩定性、飼養收益下降及物價上漲,大多數業主在基礎設施升級上難以投入大筆資金。
2.3畜產品加工情況
陸良縣共建有5個生豬定點屠宰場,雖然陸良眾益可以進行肉豬屠宰、加工和銷售,但仍然存在畜產品加工體系不完善、無法進一步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不長的短板;同樣的,陸良縣奶山羊養殖雖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沒有羊奶加工廠,且農戶羊奶加工水平低、組織化程度不高、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戶經濟效益。
3全鏈條發展策略的系統構建
3.1養殖環節的智能化升級
推行“良種+良法”的集成創新,建設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區域性種質資源庫。推進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實施育種聯合攻關和遺傳改良計劃,持續加強滇陸豬良種繁育建設,同時開展陸良滇陸豬、麻鴨、花木山土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申報陸良麻鴨、花木山土雞省級地方保護品種。引進智能環控系統、智能全自動化喂水喂料系統,實現溫度、濕度、氨氣濃度及料水的實時監測與自動調節。探索“光伏+養殖”新模式,在養殖場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推廣“微生物+”循環經濟模式,通過添加復合益生菌,提升飼料轉化率2。引導龍頭企業建立養殖大數據平臺,加強全過程數據管理、重點環節預警預測和產業發展分析研判力度,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家庭農場)”模式帶動養殖戶推廣利用,同時深化規模養殖場備案賦碼工作,整合規模場數據,推動“一碼通辦”,全力打造數字化應用場景,深化數據共建共享,暢通數字賦能渠道。
3.2飼料供應鏈的綠色化再造
構建“本地化 + 專業化”供應體系,建設萬噸級苜蓿種植基地,開發菌酶協同發酵飼料生產線。建立飼料質量追溯區塊鏈平臺,實現從原料采購到終端配送的全流程監管。推行飼料精準配送系統,通過智能算法優化配送路線,使運輸成本降低。開展飼料替代技術攻關,利用酒糟、菌渣等農業廢棄物開發新型飼料,替代傳統飼料[3]。建立區域性飼料儲備機制,設置萬噸級應急儲備庫,平抑市場價格波動。
3.3疫病防控體系的智慧化轉型
打造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通過“天一空一地”立體化監測網絡提升防控能力。在地面監測上,在養殖密集區和交通要道等重點區域安裝智能傳感器設備;空中則部署無人機巡檢系統,這些設備可以24h不間斷地監測動物健康狀況和環境變化,實現疫病風險的早發現、早預警。為提高疫病檢測效率,縣里新建動物疫病分子診斷中心,采用PCR等先進分子檢測技術,將原本需要3d的檢測周期縮短至24h內,為疫情防控爭取了黃金時間。
在運輸環節的生物安全防控上,建設區域性洗消中心,并配備智能化洗消車輛,構成完整的運輸環節消毒閉環,從車輛進場清洗、消毒到烘干全程自動化,確保每輛運輸車都達到生物安全標準,有效阻斷疫病傳播途徑。
3.4加工增值的產業化突破
重點圍繞肉制品和乳制品打造兩大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全面提升產業附加值。在肉制品加工領域,縣里正在規劃建設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肉制品精深加工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云南神農、雙胞胎、利源等國內生豬養殖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將投資建設現代化的屠宰加工廠和冷鏈物流中心,形成從養殖、屠宰、精深加工到冷鏈銷售的全產業鏈閉環,這種“養殖 + 屠宰+加工+冷藏+銷售”的一體化模式,將改變過去單純調運活豬的傳統方式,實現向高附加值肉制品銷售的轉變。在乳制品加工方面,縣政府積極引導蒙牛、新希望、李子園等知名乳企加大研發投入,重點開發24h鮮牛奶、功能性益生菌酸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乳制品。針對中小養殖場轉型升級的難題,推出“共享工廠”模式,為養殖戶提供標準化的代加工服務,幫助他們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通過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和產品配方,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的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價值。
3.5市場渠道的立體化拓展
陸良縣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優勢,打造“陸牧優品電商品牌體系,通過培育粉絲量超千萬的直播賬號,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云南。同時,積極布局跨境電商業務,借助RCEP政策紅利,在東南亞地區建設海外倉儲基地,為農產品出口搭建便捷通道。為了保障養殖戶收益,推出“訂單養殖 + 期貨對沖”合作模式,聯合大宗商品交易所開發農產品價格保險,幫助農戶規避市場波動風險。此外,搭建智能化的數字供應鏈平臺,整合全國多地的優質供應商資源,打通農產品上行渠道,實現特色產品72h直達全國消費者手中,突破縣域農產品銷售的地域限制[4]。
3.6人才科技的協同化培育
在技術人才培養方面,與云南農業大學簽署“縣校合作”戰略協議,通過學習培訓,幫助技術人員掌握更先進的養殖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同時,構建“科技特派員 + 鄉土專家”的雙軌服務體系,實施“一村一技師”專項計劃,科技特派員帶著前沿技術下鄉,與熟悉當地情況的鄉土專家優勢互補,為養殖戶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技術幫扶,提升基層養殖技術水平。科技創新方面,打造畜牧業數字孿生實驗室,研發虛擬仿真培訓系統,精準模擬養殖全過程,為優化生產管理提供科學依據5。重點推進5G技術與智慧牧場的融合應用,在龍頭企業率先開展示范項目建設。通過部署智能物聯網設備和5G高速網絡,實現牧場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更為行業智能化轉型樹立了新標桿。
結語
陸良縣現代畜牧業的高質量全鏈條發展是實現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通過優化養殖環節、加強飼料供應鏈管理、完善疾病防控體系、推動畜產品加工產業、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及加強人才培訓和科技創新,可以有效提升畜牧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政策支持的加強和全鏈條發展策略的深入實施,陸良縣的畜牧業有望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為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支撐。
參考文獻:
[1]李軍,楊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內涵與路徑解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J].經濟問題,2024,(12):11-18.
[2]趙敏娟,杜瑞瑞.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畜牧業綠色發展的現實基礎、國際鏡鑒與路徑指向[J].世界農業,2024,(12):5-15.
[3]張舒.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與進路[J].飼料研究,2024,47(06):185-189.
[4] 王承啟,王彥華,張小玲.河南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J].中國畜牧雜志,2023,59(11):323-327.
[5] 巴格得力,李威.新疆畜牧業發展現狀與發展環境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22,(03):36-43.
收稿日期:2025-03-27
作者簡介:石仙(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生產、畜牧技術推廣、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