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2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ode of Vocational and General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Ethnic Regions
(Hechi Bama Normal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Hechi,Guangxi )
AbstractThe integratedteaching modelfor vocational-regulareducationintegration is aninnovative educationalmodel that promot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regula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Itcan enhance students'cultural quality and vocationalskills,enabling diversified pathways tosucces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ethnic minorityareas can build a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centered around \"co-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and regular education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basedonthe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cultural resources, thus promoting the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regulareducationand vocational education.Tothisend,Bama Normal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 has caried out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vocational-regular education integration,integrating thecurriculumcontentofregularhighshoolsandsecondaryvocationalshools while highlighting ethn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exploring a culturally immersive teaching model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hrough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creating diversifiedcultivation paths,implementingclassified and stratified teaching,and opening up multiple channels for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to meet stude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needs.
Keywordsethnic minorityarea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vocational-regular education integration; 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方向。202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即“職普融通”[2]。這標志著職業教育在法律層面得到了與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也為職普融通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與產業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教育方針要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要相互融合,打破教育系統內部的壁壘,實現兩類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模式協同、教育成果互認[3。這要求職業教育從傳統的技能型教育向多層次、綜合化方向發展,不僅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還需注重文化素質、人文素養、數字思維、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全面提升,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協同設計,實現通識能力與職業技能的雙向提升。基于此,本文將深入探究中職學校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提出針對民族地區的中職學校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并以河池市巴馬民族師范學校為例,探索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在民族地區中職學校的實踐路徑,旨在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經驗。
1民族地區中職學校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1.1構建職普融通綜合教學的課程體系
民族地區中職學校應立足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需求,全面梳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課程資源,構建具有普適性和區域特色的職普融通課程體系。改革應注重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與模塊化設計,為學生提供文化素質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和綜合素養課程的多維組合,滿足其升學與就業的雙重需求。同時,應積極探索區域民族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提升課程的實踐性和針對性,為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2構建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改革應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融合與創新。民族地區中職學校需要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靈活調整,創新教學方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此外,注重引導學生從課程學習延展到實際應用,將區域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優勢,通過實踐活動和社會情境的參與,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文化素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1.3形成中職學生多樣化成才、多元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多樣化成才路徑是職普融通教學模式的重點方向。民族地區中職學校應結合學生的學情和特點,建立分類分層培養機制,提供靈活的學習通道與升學選擇。學校應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探索職教高考、普通高考及國際化升學路徑的有機融合,推動升學與就業雙向發展。成才路徑的拓展還需注重區域經濟特色領域的培養方向,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發展機會。
2巴馬民族師范學校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河池市巴馬民族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位于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地區特色的中等師范學校。在專業建設方面,學校始終堅持民族教育特色,開設了學前教育、旅游服務與管理、中餐烹飪等專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而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現有教職工170人,其中高級教師46人,“雙師型\"教師占 50% 以上, 95% 以上的教師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專業技能精湛。
此外,學校還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壽鄉國際旅游集團等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致力于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2.1構建職普融通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
馬克思全面發展理論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個體在文化素質與實踐能力兩方面得到協調提升。基于此理念,學校深入調研了民族地區學生的特點和區域經濟需求,充分認識到中職學生在文化素質基礎和職業技能需求方面的實際差異,并明確了職普融通課程體系的構建目標: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為升學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基于此目標,學校從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創新入手,系統設計了職普融通課程體系。
首先,學校梳理了普通高中與中職課程的標準和升學要求,科學設置文化素質課程模塊,涵蓋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學科內容,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能力,還為學生升學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為突出巴馬地區民族文化特色,課程中還融入了民族語言與文化教學,推動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其次,在職業技能課程模塊中,學校根據區域經濟特點,開設了學前教育、旅游服務與管理、中餐烹飪等職業技能課程,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實用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再次,在特色課程模塊,學校深度挖掘了巴馬長壽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技藝傳承”“長壽健康理念傳播”等特色課程,旨在通過課程培養學生對區域特色產業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最后,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學校設置了思政教育與綜合素養課程模塊,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團隊合作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2探索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中職學生
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文化為核心,通過將文化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技能的創新教學方法。學校在探索該模式時,立足于馬克思全面發展理論和民族地區學生實際需求,將民族文化作為教學核心資源,注重學生文化認同、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的實踐中,學校首先從課程內容入手,將民族文化特色與職業教育內容相結合。通過梳理地方文化資源,將瑤族傳統禮儀、民族歌舞等特色文化融入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其次,學校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通過體驗式教學、情境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最后,學校將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展,為學生提供文化與技能結合的實際應用平臺,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以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學校充分發揮巴馬瑤族自治縣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中深入實踐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首先,學校為該專業設置了民族歌舞與民族禮儀課程,將巴馬瑤族傳統文化的獨特元素融入教學。在民族禮儀課程中,學生不僅學習現代服務禮儀,還通過對瑤族傳統禮儀的場景模擬和細節演練,掌握如何在接待游客時靈活運用民族文化,體現服務的獨特性。其次,教師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在課堂上設計“接待國際游客”“主持民族婚禮”等模擬任務,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熟悉禮儀規范,并感受文化與服務的融合。再次,學校結合案例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的方式,在民族歌舞課程中讓學生學習和表演瑤族傳統舞蹈。教師通過展示民族舞蹈背后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其文化意義,并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團隊合作排練舞蹈,通過表演強化對文化細節的掌握和對藝術表現力的提升。最后,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與地方旅游節慶活動,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歌舞表演運用到實際服務中,為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體驗服務。
2.3打造多樣化培養路徑,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提供了多元化的課程選擇,確保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的成長路徑。學校根據不同學生的稟賦和需求,實施分類分層教學。
第一,學校結合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學校在文化素質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之外,進一步細化和擴展課程體系,增加了多領域的選修課程設置。例如,在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中,學校設置了不同方向的課程模塊,包括基礎禮儀服務、景區導覽技能、旅游策劃與管理等,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和發展目標選擇模塊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學校增設了藝術教育、幼兒心理健康與教育游戲設計課程,為不同興趣傾向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發展路徑。
第二,學校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個性特點,實施分類分層培養,精準對接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將學生大致分為以升學為導向和以就業為導向兩類,在教學內容和目標上實施差異化培養。針對升學導向的學生,學校強化文化素質課程,并開設升學輔導課程,幫助他們適應普通高考和職教高考的需要。例如,學校針對普通高考學生開設數學、英語等專題輔導班,通過課后習題講解、模擬測試等形式,幫助學生穩步提升文化課程成績。針對就業導向的學生,學校則重點加強職業技能課程的實訓教學,確保學生能熟練掌握崗位所需的實操能力。例如,對于中餐烹飪專業的學生,在課程設置上加入了實際操作評估模塊,結合實踐案例幫助學生完成從基礎學習到崗位勝任的能力提升。
第三,學校充分整合內外部資源,打通多種升學路徑。在普通高考路徑中,學校為文化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普通高中文化課程輔導,使其具備參加普通高考的能力;在職教高考路徑中,學校針對職教高考的考核特點,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能與文化課程雙重培訓;在境外升學路徑中,學校與國際職業教育機構合作,為有意向出國的學生提供語言和專業能力輔導,幫助他們實現境外深造的目標。此種多層次、多通道的升學設計,滿足了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為其職業生涯和學術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
3結語
綜上所述,職普融通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成才路徑,還可有效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以民族地區中職學校為研究對象,結合區域經濟與文化需求,提出了以“民族特色職普共育模式\"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以巴馬民族師范學校的實踐為例,探討了職普融通課程體系構建、文化浸潤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及多樣化培養路徑打造的具體實踐過程,旨在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拓寬其升學與就業的發展通道。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民族地區中職學校職普融通綜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一一以巴馬民族師范學校為例\"(GXZZJG2023B241)。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體系[EB/OL].(2024-09-02).http://paper.people.com.cn/rmlt/pc/content/202409/02/content_30027868.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年修訂)[EB/OL].(2022-04-20).https://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3]曾天山,蘇敏,李杰豪,等.我國推進職普融通的實踐探索、現實困難與應對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4(5):42-47.
[4]劉海濱.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科學路徑探究—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視角[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42(11):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