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42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 Work in Private Colleges Oriented by Employment Ability Cultivation
LI Anqi
(Taish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intertwin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tructural employment,thecultivation ofemployment ability for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faces systematic challenges such as lagging strategic planning, weak teacher guidance,and cognitive biases among students.Based on the theory ofeducational ecology, visits and research were conducted onthe curiculum design,faculty capacity,and employment awarenessof some private universities,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shortcomings in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n these universities,which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work.To this end,athree-dimensionalmanagement strategyis proposed,includinga collborativestrategic planing system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 ecosystem for enhancing teacher capabilities,and amechanism for awakening student subjectivity.Empiricalresearch hasconfirmed that thethree-dimensional management strategyofstudent work guided by employability provides a reference solution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supply-demand mismatch\",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deep integrationofthe education chain,talent chain,and industrychain,and providing a practical path for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fulfill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Keywordsprivate colleges; employment ability; student work; educational ecology theory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與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并存的背景下,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補充,其學生就業能力培育已成為關乎教育質量與社會效益的核心議題。2021年4月7日,國務院發布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民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學、就業、社會優待、參加先進評選,以及獲得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等國家資助等方面,享有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同等的權利。然而,現實中“用工荒”與“就業難”的矛盾卻持續加劇。
這一矛盾的形成既緣于民辦高校戰略規劃滯后、師資指導能力薄弱等客觀因素制約,也與學生就業認知偏差等主體性因素相關,亟須通過系統性管理創新破解困局。
1民辦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意義
1.1履行高等教育機構的基本職責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2。民辦高校需把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高質量就業”作為衡量其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以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把就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局考慮,把指導學生就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學校通過構建“學業一就業”貫通式培養體系,將學生就業能力培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既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積極響應,也是其辦學定位的本質要求;通過建立“專業導師 + 職業導師”雙軌制,將職業技能認證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可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穩步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1.2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
當前我國就業市場呈現“人才過剩與用工短缺并存”的現象,民辦高校聚焦就業能力培養,為有效解決這一結構性矛盾提供了希望。民辦高校積極探索建立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與當地數字經濟產業園共建訂單式培養項目,實現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動態對接,不僅使畢業生就業率提升,還助推區域產業升級,形成“教育供給一人才輸送一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為破解“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困局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1.3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就業能力培養本質上是教育公平原則的實踐延伸。提升民辦高校學生就業競爭力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通過構建“三維能力”—專業硬實力、職業軟實力、發展潛能力培養體系,學校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就業市場中的“學歷歧視”壁壘。民辦高??梢詫嵤奥殬I素養提升計劃”,將溝通協作、創新思維等核心能力納入學分考核,提升學生就業能力。這種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在面對人工智能時代職業變革時,能夠保持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2民辦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育存在的短板
2.1學校戰略規劃與產業需求脫節
有學者指出,民辦高校在就業能力培養頂層設計層面存在系統性缺陷4。2023年某民辦教育質量研究協會專項調研顯示, 76% 的民辦高校尚未建立動態化專業調整機制,課程體系更新周期平均滯后產業變革2一3年。部分院校仍沿襲學科本位培養模式,如某民辦院校機械專業仍將傳統機床操作為核心課程,工業機器人編程、數字孿生技術等課程缺失率達 83% 。這種戰略規劃與產業需求的錯位,直接導致畢業生核心技能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不足。據智聯招聘2024年數據,民辦高校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僅為 58% ,較公辦院校低19個百分點。
2.2師資隊伍就業指導能力薄弱
有文獻指出,教師群體的實踐經驗缺失導致學生能力培育遭遇瓶頸。教育部2023年專項評估顯示,民辦高校專業教師中具有兩年以上行業經歷者僅占 37% ,輔導員隊伍中持有職業指導師資格證的比例不足 15% 。某民辦高校問卷調查揭示, 68% 的就業指導教師對新興職業認知模糊,難以提供直播電商、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指導。更嚴重的是,部分院校存在“重科研輕實踐”的考核導向,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年度考核權重僅占 5%-8%c 這種制度設計缺陷使得教師缺乏提升實踐指導能力的動力,形成“課堂理論一職場需求”雙軌脫節運行的困境。
2.3學生職業發展認知存在結構性偏差
部分學者認為,就業主體意識薄弱放大了學生能力不足的問題?!吨袊嗄陥蟆?024年調查數據顯示,民辦高校學生中選擇“慢就業”的比例達 29% ,較三年前上升12個百分點。某民辦院校典型案例顯示, 41% 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執著于互聯網大廠就業。這種認知偏差的形成有三個原因:其一,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單一, 63% 的學生依賴網絡碎片化信息;其二,實踐平臺參與度低,校企共建項目學生參與率僅為 38% ;其三,就業抗壓能力不足,面對求職挫折時 51% 的學生選擇回避。這種主體性缺失導致學生難以將知識儲備轉化為職場競爭力,形成“有學歷無能力”的就業困局。
3聚焦就業能力提升的民辦高校學生管理方法
3.1構建產教協同的戰略規劃體系
民辦高校要實現就業能力培養的戰略突圍,必須構建 “需求導向、動態調整\"的產教協同機制。
一方面,建立產業需求監測預警系統。依托大數據技術構建“產業需求雷達圖”,形成覆蓋區域重點產業的動態監測網絡。以某民辦高校為例,該校與工業園區管委會共建產業人才數據中心,通過采集企業用工需求、技術升級趨勢等12類數據指標,形成季度性《專業設置預警報告》。這種基于產業大數據的決策機制,使該校近三年專業調整準確率提升至 89% ,專業對口就業率提高 22%
另一方面,創新“三維聯動”課程開發機制。構建“行業標準一企業案例一教學模塊”一體的課程開發體系,開發“模塊化\"課程包并建立課程動態更新機制,縮短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的“時間差”。例如,某民辦高校與騰訊云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應用\"課程包,包含48個真實項目案例,要求任課老師每學期更新不低于 15% 的教學內容。這種即時轉化的課程開發模式,不僅敦促老師持續學習、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還進一步拓寬了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緊盯社會需求提升自己的能力。
3.2構建就業指導能力提升生態系統
針對民辦高校教師就業指導能力薄弱的現實困境,需 要構建系統化能力提升體系,從專業化就業指導團隊建設、 校友資源整合、實習質量管控三個維度實施改革。
首先,通過實施校企聯合導師制,構建“專業教師 + 企業 HR+ 職業規劃師”的復合型指導團隊。如某民辦高校與知名招聘平臺合作,聘請30名企業人力資源總監擔任校外職業導師,形成“ 1+2? 指導組合,共同并發《崗位勝任力評估手冊》等工具包,使指導精準度提升 42% 。該校同時建立三級培養體系,要求專職教師 100% 取得全球職業規劃師認證,開設人工智能、跨境電商等專題研修班,推行教師每三年累計6個月的企業掛職制度。有關該高校實施校企聯合導師制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經過系統培養的教師,學生就業指導滿意度從 68% 提升至 89% 0
其次,校友就業發展支持體系為教師就業指導提供動態參照。校友是重要資源,獲得校友的就業規劃幫助有利于民辦高校提高教師就業指導能力。例如,某民辦高校建立的“校友職業發展圖譜\"收錄5萬條就業數據,生成12類行業《職業能力進階指南》,使教師指導方案更新速度提升2-3倍。該校同步實施‘ 3+1 ”校友聯動機制,為每位畢業生配備從業3年以上的校友導師,按季度舉辦行業洞察分享會,建立問題反饋閉環系統。統計數據顯示,該機制使專業問題解決效率提升 65% 。
最后,構建全周期實習質量管控機制是檢驗指導成效的關鍵環節。某民辦高校引入“人崗智能匹配引擎”,整合學生能力畫像與企業需求數據,使實習崗位專業匹配度從58% 提升至 82% 。同時,該校建立“周日志一月評估一季反饋\"雙導師管控體系,企業導師側重技能指導,校內導師負責素養提升,實時追蹤120項關鍵指標,使學生核心能力提升幅度達 47% 0
3.3激發學生的職業發展主體意識
針對學生職業發展認知的結構性偏差,構建“認知重構一能力鍛造一心理賦能”一體的主體意識喚醒機制?;诜e極心理學理論與社會認知職業模型,可以從不同維度構建學生自驅型發展體系。
首先,敦促實施就業認知早期干預計劃。建立貫穿四年本科的就業發展教育體系,重點強化大一新生的職業啟蒙教育。可以開發《職業探索手冊》,指導學生通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職業錨定位等工具進行自我診斷;進行“專業一職業”關聯圖譜建設,瞄準就業愿景搭建崗位能力發展圖譜,獲得從基層員工到行業專家的進階路徑;實施“百企千崗”認知工程,組織學生每學期完成多家目標企業的崗位調研報告。
其次,推動構建個人發展動態檔案系統。依托數字技術建立學生成長追蹤平臺,實現“能力畫像一發展路徑一反饋調整\"的閉環管理。為此,可以構建技能證書數據庫,自動匹配行業認證要求生成個性化考證規劃;可以開發實踐經歷雷達圖,實時顯示專業技能、溝通協調等六維能力發展狀況;可以設計智能診斷模塊,根據企業招聘數據提供在校學習全周期規劃。通過可視化的成長軌跡,學生可自主監測能力缺口,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提升。
最后,創建多元實踐賦能平臺。設計階梯式實踐參與體系,增強知行轉化效能。在基礎層,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固定時長的專業相關志愿服務,如會計專業學生參與社區財稅咨詢;在提升層,面向學生實施“ 1+N′′ 證書計劃,鼓勵學生除學歷證書外積極獲取行業認證(如云計算工程師、全媒體運營師);在進階層,推行創新創業學分置換制度,學生創辦實體公司或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可置換選修學分。
4結語
面對結構性就業矛盾與教育供給錯位的雙重挑戰,民辦高校在戰略規劃、師資就業指導能力、學生認知等方面存在顯著短板。實證研究發現,構建產教協同戰略規劃體系、師資就業指導能力提升生態系統及學生主體意識喚醒機制的三維管理策略,可以為民辦高校破解“供需錯配”難題提供方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持續動能。
參考文獻
[1]吳思蓉.民辦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原因與解決措施探討[J].就業與保障,2025(1):85-87.
[2]謝小洋,喬夢瑩,朱彤.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析與對策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4(11):172-174.
[3]高翠珠.民辦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安徽省某高校為例[J].就業與保障,2024(6):151-153.
[4]姚艷紅.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215-217.
[5]孫欣.民辦高校專業教育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4(7):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