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尾閭,徒駭河下游,地理坐標為北緯 37°34′-38°24′ ,東經 117°43′-118°37 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四季差別顯著。該區氣候環境非常適合冬棗的種植,沾化冬棗自1984年林業普查被發現以來,歷經40年蓬勃發展,小冬棗做成大產業,現已成為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民強區的支柱產業。當地冬棗主要品種有沾冬2號、早冬1號等。
1 棗銹病病原
棗銹病由擔子菌亞門的棗多層銹菌引起,該菌為嚴格的寄生菌,具有高度的變異性,對作用點單一的殺菌劑極易產生抗藥性。棗銹病,俗稱棗霧、串葉病、霧煙病,是一種由棗多層銹菌侵染引起的、專門危害棗樹葉片的流行性病害。這種病害的特點是只會對葉片造成傷害,不會影響棗樹的根部或其他部分。
2 流行與危害
2.1 流行
濱州市沾化區在每年的6一7月,由于雨水充沛,空氣濕度大,越冬的夏孢子開始萌發。夏孢子通過葉片上的氣孔侵入,進入棗樹內部,開始潛育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2d。7月中下旬,夏孢子開始發病,形成新的孢子堆并逐漸成熟。隨著風雨的傳播,成熟的孢子堆再次侵染。8一9月,夏孢子的數量增多,不斷再侵染,病情進一步惡化,達到了高峰。一般年份病葉率 10%~30% 、病株率 30%~60% ,流行年份占比在90% 以上。
2.2危害癥狀
危害初期癥狀不明顯,葉背上散生一些淡綠色的小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點逐漸轉變為淡灰褐色,后期為黃褐色角斑,逐漸干枯脫落。病情嚴重時,棗樹上的葉片會全部脫落,只剩下枝干和未成熟的青棗掛在枝頭,青棗失水變軟,失去食用價值(圖1)。

3 綜合防治措施
3.1 加強栽培管理
3.1.1合理密植過度密植是導致棗銹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棗樹種植過密時,葉面積系數過大,導致樹與樹之間的通風透光條件變差。這種情況會使得棗樹的生長環境惡化,抵抗力下降,從而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過度密植還會導致棗樹的生長空間不足,根系發育受限。根系是植物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主要途徑,根系發育不良會導致植物的生長發育不良和抵抗力降低。在過度密植的情況下,棗樹的根系生長空間受到限制,棗樹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引發棗銹病等病害。以冬棗品種為例,株距不小于 3m ,行距應不小于 4m 。
3.1.2合理修剪進入盛果期后,要及時對棗樹進行落頭開心修剪。要剪除樹冠頂部的過密枝、交叉枝等,使樹冠內部通風透光,有利于果實生長和預防病蟲害。修剪過程中,還要注意清除樹干上的萌生枝,以保持樹體結構的穩定。同時,要及時剪除病蟲枝,減少病蟲害的傳播途徑。要重點疏除樹冠外圍和內膛的過密棗頭,使樹冠內部保持合理的空間分布。
3.1.3清園修剪、刮除老翹皮是冬季果園管理的關鍵任務之一。通過修剪,促使樹木生長更加旺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刮除老翹皮有助于消除藏匿在樹皮縫隙中的病菌和蟲卵,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在修剪和刮皮過程中,要注意遵循正確的操作方法,避免對棗樹造成傷害。摘除殘留越冬的老棗吊也是冬季果園管理的重要環節。及時摘除老棗吊有助于消除潛在的病蟲害隱患,減輕來年病蟲害的發生。樹體噴布
石硫合劑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手段。石硫合劑具有殺菌、殺蟲的功效,可以有效消滅樹體上的初侵染源(圖2)。

3.1.4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是一種天然的肥料,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生物。這些有機質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樹體生長。此外,有機肥還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樣性,從而增強植物的抗病能力。通過增施有機肥和增強樹體抗病力,可以有效預防棗銹病。施肥量以沾化冬棗為例,幼樹施 50kg/Ω 株,結果期樹施 100~150kg/ 株,并加入多元素果樹專用肥 1~2kg/ 株,采用放射狀溝或環狀溝施入。
3.2做好病害的預測預報
孢子捕捉法是生產上常用的測報方法,于6月上旬至7月中旬在棗園內放置孢子捕捉器監測夏孢子數量,結合7月降雨預報,預測銹病發生趨勢,指導生產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此外,5一7月露、霧次數和8月降雨次數和雨量可作為發病輕重的預報指標。凡5一7月露、霧次數合計超過30次、8月降雨在7次以上、雨量合計在 90mm 以上,當年棗銹病發病嚴重(圖3)。

3.3化學藥物防治
3.3.1藥物選擇對歷年落葉嚴重的重病區,從6月下旬至7月上旬始結合病蟲害防治噴保護性殺菌劑進行防治。所用保護性殺菌劑有: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80% 大生M-45、精銅等;也可用兼具鏟除與治療作用的 1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以上幾種藥物的使用濃度均為500倍液;或用1:2:200倍量式波爾多液單獨噴施。發病輕的棗園,最遲在大暑后,7月25日左右第一次噴上述殺菌劑中的一種防治棗銹病,隔10~15d再噴1次,雨水多的年份在6—7月第一次大降雨后,及時噴施。棗園一旦發病,改用保護、治療、鏟除功能的 43% 戊唑醇5000倍液噴施,或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與 1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混合溶液噴施,間隔7~10d噴1次,連噴2次。
3.3.2注意事項夏季,施用農藥需謹慎,特別是在高溫和強陽光照射的條件下。農藥在 20~30°C 施用效果最佳。然而,如果溫度過高,超過 32°C ,農藥的揮發性和活性會大大增強,可能導致農藥在空氣中迅速分解,從而降低其在樹冠表面的殘留量,影響其防治效果。此外,高溫還可能使農藥在樹冠表面的滲透能力增強,導致樹冠內部農藥濃度升高,從而增加樹體對農藥的吸收量。另外,雨天或露水大的時候也不適宜施用農藥。這是因為,雨水或露水可能會沖刷掉農藥,使其在植物表面的殘留量減少,降低防治效果。建議晴天下午5時以后用藥。
3.4 保葉抗逆
為提高化學藥物的防治效果,在采用藥物防治時,應添加適量的磷酸二氫鉀,磷酸二氫鉀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而鉀元素是果樹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鉀元素能促進果樹的光合作用,提高葉綠素含量,使果樹生長更加旺盛。同時,鉀元素還能提高果樹的抗逆能力,使其在惡劣環境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能有效提高棗銹病的防治效果。如 ①1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 磷酸二氫鉀混用。噴霧的時候要以葉背噴施為主,尤其是果實附近的葉片,噴霧要均勻,磷酸二氫鉀添加的濃度一般是 0.5%~1% ,間隔5~7d噴1次,共噴2~3次,一般高溫的季節不建議使用。 ②40% 百菌清懸浮劑1500~2000倍液 + 磷酸二氫鉀,并在陰涼的天氣、早晨或晚上噴灑,以避免高溫情況下發生藥害。此外,混合使用的順序是首先在水中加入磷酸二氫鉀,攪拌均勻后再加入百菌清溶液。
4總結
通過以上藥物防治和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減少棗銹病的發生和危害,提高棗產量和品質。在實際生產中,還需根據沾化冬棗的生長狀況、地區氣候和病害發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