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陜西省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順應了數字化時代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需求,運用聲紋頻譜分析技術保存秦腔藝術特征,采用動態捕捉技術記錄皮影戲表演動作,基于數字孿生技術復原大明宮遺址景觀,通過元宇宙平臺建立非遺虛擬身份認證系統,從而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傳播與創新體系。
二、數字化存錄與活態傳承
(一)積極開展傳統文化藝術數字化保存工作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實現從簡單記錄向數字化保存的重要轉變。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綜合運用三維掃描、聲音采集和動作捕捉等技術,構建多維度的文化遺產知識圖譜系統。這一系統不僅能夠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孿生復現,還能借助區塊鏈技術建立具有防篡改特性的數字溯源認證機制。以秦腔藝術的數字化保護為例,該項目突破傳統音視頻記錄的局限性,創新性地建立包含聲紋特征分析系統、程式化動作力學模型和臉譜色彩光譜數據庫的復合型數字保存體系。這種數字化保存將文化遺產的各類藝術要素轉化為可解析、可重組的模塊,能夠為后續的文化傳承和傳播提供豐富的數字化資源。
2025年陜西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在陜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隆重開幕。作為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同期開放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以其47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成為關注焦點。該體驗中心采用主題化展陳設計,劃分為“秦蘊”“秦藝”“秦工”“秦風”四大主題展區及六大功能分區,系統展示了涵蓋十大門類的近2000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陜西聚力傳承傳媒依托其長期積累的非遺傳承人影像檔案庫,為展覽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傳承人影像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豐富了展覽內容,還通過創新性的數字化呈現方式,為活動的成功舉辦和展陳的精彩呈現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案例證明:數字化保存方式能夠實現文化記憶載體的轉換。其通過維度建模,將原本依賴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轉化為數字化資源,由此構建起突破時空限制的文化傳承新范式。以秦腔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實踐為例,該工程為戲曲藝術研究搭建起數字化的實驗平臺,使歷史悠久的戲曲藝術得以在數字生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創新傳統文化藝術展示方式
認知神經科學實證研究表明,多感官沉浸式體驗能夠有效激活大腦鏡像神經元系統,促進形成更深刻的記憶。相較于傳統的圖文傳播模式,基于多感官的記憶機制展現出更強的記憶持久性特征。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創新性采用全息復原技術,開辟了《霓裳羽衣舞》展示空間。在該空間觀眾可以享受兩項文化體驗:一是基于AI全息影像技術復原的歷史場景,包括“復活”的唐太宗李世民向游客講述大明宮歷史;二是以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為文獻依據,經由專家團隊考據研究,系統還原了唐代樂舞的樂器配置、音律特征、服飾樣式及舞蹈動作,并聯合浙江音樂學院專業團隊完成音樂創作、服飾設計和舞蹈編排,最終通過裸眼3D技術呈現《霓裳羽衣舞》全息影像。舞者妝容精致考究,服飾艷麗多彩,其舞姿融合了敦煌壁畫神女姿態與貴妃神韻,在全息投影技術的加持下呈現出縹緲唯美、剛柔并濟的藝術效果,為觀眾營造出虛實交融的沉浸式觀賞體驗。
(三)在傳承過程中保護傳統文化藝術本真性
在現代化和商業化進程中,傳統文化藝術面臨過度創新和失真風險,在傳承過程中對其本真性的保護十分必要。陜西省非遺數字化工程采用“雙軌制”存錄策略,一方面,建立了高保真原始數據庫作為文化基因庫;另一方面,開發了參數化生成模型用于活化利用。這種機制既保證了文化的本真性,又為其創造性轉化預留了技術接口。在秦腔數字資源庫建設中,開發者將傳統唱腔的顫音、滑音等進行聲紋標記,形成可量化的藝術表達參數,既保證了藝術本真性,又為現代藝術提供了創作素材。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數字化復原工程,特別設立了時間膠囊模塊,通過地面沉降數據、建筑力學模型等參數,動態演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宮殿形態。這種科學的數字闡釋,直觀體現了傳統建筑藝術之美,賦予了傳統文化藝術持續的生命力。
三、數字媒介賦能傳統文化藝術傳播
基于新媒體平臺的社交媒介矩陣正在重構文化傳播的時空維度。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實施的短視頻傳播實踐,彰顯了數字化語境下文化傳播范式的轉變。該院通過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構建文化傳播集群,借助微內容觸發網絡傳播的級聯效應。這種創新傳播模式有效突破了傳統戲曲演出的物理空間限制,擴大了傳統戲曲的傳播范圍。經典秦腔劇目《火焰駒》的精彩片段經由平臺算法推薦,實現目標受眾精準推送,并帶動該劇完整版線上播放量大量增加。傳播監測數據表明,用戶自發互動行為產生了顯著的漣漪效應,衍生出“戲腔挑戰”“臉譜模仿”等文化現象,促使傳統戲曲在青年群體中得到廣泛傳播。
在傳播形態創新方面,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推出的“云劇場”重構了傳統戲曲的演出空間,突破了線下劇場對物理空間統一性的剛性要求,構建起基于網絡連接的、去時空化的虛擬展演場域。在演出過程中同步開啟的點贊、評論及分享功能,促使用戶身份從單一信息接收者轉變為兼具內容生產與傳播雙重角色的參與主體。這種新型互動模式通過用戶與院團官方賬號的直接對話(包括點贊、評論、分享及私信等行為),顯著縮短了受眾與藝術創作主體之間的心理距離,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提升了傳播的有效性。
西安三意社采用演出付費直播模式,首演三天即吸引近6萬名觀眾在線觀看,標志著傳統戲曲藝術數字化傳播的重要突破。在持續推進“互聯網+秦腔”的創新發展過程中,該社構建了涵蓋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及快手等平臺的新媒體矩陣,其中快手官方賬號“百年三意社”已積累30余萬粉絲。除院團官方賬號外,多位秦腔演員及幕后工作者也通過個人快手賬號發布劇場演出及農村露天演出的實況短視頻與直播內容,這些優質內容屢次登上平臺熱門榜單,不僅有效提升了西安三意社的品牌影響力,還為傳統戲曲藝術的當代傳播探索出新的路徑。
四、數字賦能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
(一)媒介融合創作:傳統藝術的基因重組實驗
皮影藝術的數字化轉型反映了技術進步帶來的藝術形態革新。數字繪畫技術通過精確模擬傳統雕刻技法,在保留皮影藝術“五分臉”等傳統造型特征的同時,實現了高清晰度的視覺呈現。動態材質渲染技術的應用,使皮影角色能夠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效果,突破傳統單色表現的局限。通過建立系統化的數字資源庫,如紋樣庫、動作庫、聲效庫等,皮影藝術的構成要素被轉化為可靈活組合的數字單元,為藝術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皮影藝術的表現力,還拓展了其創作和傳播的維度。
在動畫領域,創作者動態捕捉皮影藝人的操縱手勢,通過AI算法將其轉化為數字角色的運動軌跡。這種人機協同的表演模式既保留了皮影戲“一口道盡千古事”的敘事傳統,又實現了3D空間中的動態呈現效果。數字特效的介入催生出皮影元宇宙實驗,通過構建虛擬皮影劇場,觀眾可實時調控燈光角度、景別參數,參與故事創作,形成“觀眾即導演”的交互創作新范式。
(二)智能文創開發:文化藝術元素的多元應用
在產業模式創新方面,通過數字文創實驗室能夠建立用戶共創平臺。利用AI算法分析社交媒體平臺的文化熱點,動態生成文創產品方案庫。用戶可在虛擬試衣間體驗壁畫紋樣服飾,通過壓力感應筆參與陶俑造型再設計,這種“用戶參與式設計”模式使文創開發從B2C轉向C2M。區塊鏈智能合約的應用則能實現文創衍生品交易的自動分成,從而構建創作者、開發者、消費者的價值共享生態。
西安工程大學戲劇影視美術(中國古代服裝)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系統構建了中國古代服飾數字化仿真教學體系,以歷史時期為脈絡,重點開發了唐代常服及配飾、秦代軍戎服飾、漢代冠飾等系列虛擬仿真實驗模塊。通過整合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實現了歷史劇中人物服飾的款式造型、裝飾紋樣、色彩搭配、材質表現等要素的數字化重構與虛擬試制,構建了集教學實訓、科研創新、產業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其不僅為戲劇影視美術專業學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實踐訓練環境,同時還為影視制作企業提供了歷史服飾設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在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人物造型設計的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傳播與創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陜西省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在非遺數字化工程等方面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范例與深刻啟示。從數字化存錄與活態傳承的角度看,陜西省通過三維掃描、聲音采集和動作捕捉等技術構建起文化遺產的知識圖譜,實現從簡單記錄向數字化保存的轉型,既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又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建立起不可篡改的溯源認證體系,為文化傳承構建起數字孵化器。沉浸式交互展示,使觀眾從被動觀賞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而傳統文化藝術傳承過程中對文化本真性的保護避免了過度商業化。在數字媒介賦能方面,社交媒介矩陣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傳播路徑,讓傳統文化元素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在數字賦能創新領域,媒介融合創作實現了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創新,讓傳統文化藝術元素成為可自由組合的文化基因組件;智能文創開發則構建了“文化基因—數字模型—產業應用”的創新鏈,實現了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數字化時代雖然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但也存在著一些潛在問題。例如,過度依賴技術可能會導致文化內涵的流失,數字化傳播中的文化誤讀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在未來,應在利用先進科技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確保技術始終服務于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文穎.非遺的數字化保護[J].文化產業,2025(07):115-117.
[2]趙靖.數字技術作傳統文化傳承新篇[J].文化產業,2025(06):40-42.
[3]黃穎翠,史曉倩.基于VR技術的傳統文化傳承路徑探究——以瓷文化為例[J].天工,2025(06):34-36.
[4]張燕.緣起·驅動·路向: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J].延邊黨校學報,2025,41(01):19-23.
[5]張義莎.數字化技術在優秀傳統文化產業
轉型中的應用探索[J].產業創新研究,2025(10):
63-65.
[6]歸妙玲.運河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內在邏輯、問題與路徑研究——基于平陸運河欽州段的分析[J/OL].北部灣大學學報,2025-06-26.
[7]劉冰清,鐘健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的脈絡和熱點——基于知網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53(03):90-99.
[8]聶靜虹,李肖楠.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保護
的方法邏輯和創新路徑[J].學術研究,2025(05):
91-96.
[9]馬偉華,王鈺蓓.民族文化現代化的意蘊、邏輯與路徑:基于數字化傳播的視角[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5,46(02):27-33+82.
[10]林莉,孫璇.從虛實相悖到相生:元宇宙賦能傳統村落文化空間數字化[J].湖南社會科學,2025(02):70-77.
[11]張玲玲.淺議新媒體如何賦能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J].明日風尚,2024(21):163-165.
[12]李謝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研究[J].參花,2024(24):35-37.
(作者簡介:翁娜,女,碩士研究生,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