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076-04
一、引言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要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眰鹘y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期刊是展示傳統醫藥文化成果的窗口,肩負著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使命。這些期刊的編輯多為中醫藥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具備豐富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和科技期刊出版編輯能力。然而,優秀的編輯絕不滿足于此,應追求更高目標,除了關注學術動態和跟蹤學術前沿,還通過編校學習提升專業能力,使自己逐步成長為學者型編輯。學者型編輯是指在編輯業務上駕輕就熟,在某一學科領域有所建樹的融合型、復合型編輯人才[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醫藥的國際傳播與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此背景下,中醫藥科技期刊編輯必須不斷提升職業素養,與時俱進,拓寬視野,與國際化的中醫藥事業接軌,立足時代需求,繼承、發展和利用好這一寶貴財富。本文分析中醫藥期刊編輯在審稿過程中如何提升業務能力,促進自身向學者型編輯發展,旨在為中醫藥期刊編輯人員提供可借鑒的成長路徑,探索學者型編輯的培養模式,推動中醫藥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二、中醫藥期刊學者型編輯培養的重要性
在新時代,學者型編輯已成為醫學期刊質量的重要保障。隨著出版行業的不斷發展,這類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中醫藥科技期刊肩負著搭建高水平的中醫藥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平臺的任務,并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發展走向世界[2]。其主要任務之一是立足學術研究前沿,及時反映學術發展動態,引領學術發展方向。因此,作為中醫藥期刊編輯,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發展動態的能力。培養學者型編輯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與期刊核心競爭力,推動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編輯要深人學習中醫傳統經典理論,積極參與現代醫學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編校業務能力。借助期刊的發展推動編輯成長,同時,通過編輯的成長提升期刊質量。
三、中醫藥期刊學者型編輯培養路徑
(一)深化傳統中醫經典理論學習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經典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思維基于《傷寒論》《黃帝內經》《溫病學》和《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3]。學習中醫經典不僅能增長中醫藥知識,還能弘揚中醫藥文化。然而,深刻理解并運用中醫理論并非易事。一方面,中醫藥文化歷經數千年發展,博大精深,涉及范圍廣,即使中醫藥期刊編輯大多畢業于醫學高等院校,若無長期的理論及臨床實踐,也難以掌握其中的奧秘;另一方面,編輯工作繁重,在編校審稿之余進行業務學習的時間較少,所以很難深入理解中醫藥經典理論。
要提升中醫藥期刊的質量和競爭力,刊登內容豐富、學術價值高的文章是唯一途徑。除了作者的業務能力,編輯人員對中醫經典理論的準確理解和恰當運用,也是提升學術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強中醫藥經典的學習十分重要。中醫藥期刊編輯要培養中醫理論思維,通過翻閱大量理論文章、查詢文獻數據庫、接觸專家學者、參加學術討論和會議等[4],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重讀中醫經典,不斷創新理論認知,并提升自身的業務理論修養。以《中醫藥大學學報》為例,與中醫經典理論相關的欄目包括理論方法與研究、中藥研究、文獻研究,以及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和理論傳承創新類專欄。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類專欄中,“創校元老學術經驗擷英”專題,發表的文章多為品德高尚、理論扎實及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家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在理論傳承創新類專欄中,丁元慶教授的“營衛理論與臨床研究\"和“齊魯丁氏腦科六經心法”專題反響最好,下載量和引用率均高于其他同類文章,說明此類文章能帶給讀者新的啟示。這些優秀的中醫藥經典理論及創新文章,是中醫藥期刊編輯學習業務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重讀中醫經典,提升專業技能,編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指導作者修改稿件。
(二)拓展現代多學科交叉知識
黃璐琦院士指出:在中醫藥領域,“創新”是在強化中醫學科主體意識的基礎上,依據時代發展與臨床實踐需求,加強中醫藥理論研究,以適應當前醫學領域從重治療向重預防、從改善病灶向重視改善生態環境、從生物治療向身心綜合治療發展的要求[5]。張伯禮院士指出,中醫藥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應增強中醫藥多學科交叉融合,教育方面注重在臨床實踐中自覺建立起中醫藥思維,技術方面促進中醫藥與多學科交叉研究,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理,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中醫藥發展需要創新,而這種創新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支持。
醫學期刊種類繁多,中醫藥期刊也不例外。除了專題雜志外,大多中醫藥科技期刊為綜合性期刊,涵蓋多個學科的專業文章。例如,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類文章,既包括中藥內治疾病的內容,也有針灸推拿等外治內容,還有中醫藥聯合針灸推拿治療疾病的探討。多學科的投稿,不僅有助于中醫藥期刊編輯及時追蹤研究熱點,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豐富知識庫,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還有助于他們向相關學科專家請教,參加學術論壇,與其他編輯、編委和作者密切聯系,提高約稿質量[6]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5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實質性貢獻。創辦一流期刊,推動交叉學科范式革新與能級提升,對“雙一流”建設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7]。理論上,中醫藥的守正創新需要各學科的交叉融合。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學科分化越來越細,中醫藥亦是如此。研究點的多元化會吸引相關領域專家的關注,推動各學科的創新發展。在此過程中,中醫藥期刊成為各領域專家與研究熱點的交匯點,中醫藥期刊編輯則是這一連接的關鍵促成者。首先,期刊整合了不同研究領域和機構的資源,建立起學科間的溝通橋梁,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和轉化。其次,不同學科的研究熱點相互碰撞,產出新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又反過來提升期刊內容質量,擴大其影響力。在此過程中,中醫藥期刊編輯不僅要承擔編校組稿的工作,還要對中醫藥學科有深入了解,參與甚至組織相關約稿,以提升自己的業務水準。
(三)增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把控能力
2023年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其官網通報了24起案情及處理結果,涉及多個單位,反映出學術不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作為中醫藥期刊編輯,需要學會識別和把控學術不端行為。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7月1日實施的《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CY/T174—2019),科研不端行為分為三類,涉及的主體包括論文作者、審稿專家和編輯。論文作者科研不端行為包括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違背研究倫理。審稿專家科研不端行為包括違背學術道德的評審、干擾評審程序,如無法完成評審卻不及時拒絕評審或與期刊協商等、違反利益沖突規定、違反保密規定、盜用稿件內容、謀取不正當利益。編輯科研不端行為包括違背學術和倫理標準提出編輯意見、違反利益沖突規定、違反保密要求、盜用稿件內容、干擾評審、謀取不正當利益。面對學術不端現象,編輯須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工作態度,通過多方面檢查投稿論文,防
范學術不端行為[8]
具體來說,應從三個方面加強把控:首先,通過文章及作者的研究方向,核實投稿信息是否屬實,并及時聯系作者,對有異議的地方進行修改。利用相關平臺查閱投稿信息,比如,通過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等渠道深人了解文章所屬課題基金,判斷文章是否與該課題相關,以及作者與課題的關聯性。其次,在審稿過程中,多方位審讀稿件,除了從編輯角度,同行專家對于文章數據、觀點的評判也至關重要。選擇專家應遵循雙盲原則,確保同行評議的保密性、高效性、科學性和客觀公正性。最后,在組稿階段,作者反饋也是判斷文章真實性的途徑之一。當作者對編輯或專家提出的問題模糊不清,或對文章數據解讀混亂時,應警惕該文是否為他人代寫??萍计诳鳛榭蒲谐晒闹饕d體,在科研生態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編輯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9。因此,中醫藥期刊編輯應發揮橋梁作用,提高職業敏感性,強化監控,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創新學術誠信教育形式;同時,根據實踐中發現的學術不端案例,持續修訂和完善學術規范管理制度。此外,還需加強與各方的溝通,構建期刊與相關利益方的聯動機制,杜絕編輯參與學術不端行為。
(四)提升臨床業務技能
掌握中醫藥經典理論后,通過醫療實踐積累疾病診療經驗,能夠提升醫者的臨床技能。盡管中醫藥期刊編輯無法直接參與一線醫療工作,但仍需重視中醫臨床思維和技能的培養。在接收和組稿過程中,臨床研究和臨床用藥數據挖掘的文章占比較大,這使編輯在大量閱讀類似文章時,積累了相關臨床文獻,并熟練掌握了獲取信息的方法。
培養中醫臨床思維和技能,有助于編輯判斷和把控來稿內容,提高組稿質量,拓展學術視野,實時追蹤研究熱點,精準約稿,增強期刊競爭力。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結合專業方向,學習專家審稿意見,提升專業論文審核能力,并注重與審稿專家交流聯系,維系專家資源[2];二是通過編校工作,熟練掌握并運用醫學統計等方法,對來稿文章進行初步判斷,提升自身臨床認知,為驗證臨床實踐成果做準備。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醫藥大學學報》和《中醫雜志》開設了“新冠肺炎專題研究”欄目,從中醫理論出發,傳播中醫藥治療疫病的歷史,并結合臨床實際,報道中醫藥治療經驗與思路,為抗擊新冠肺炎貢獻力量。在此過程中,中醫藥期刊編輯不僅發揮業務能力,認真審讀編校稿件,還從各個角度提升了自身的臨床經驗。
持續的臨床實踐積累有助于準確把握中醫藥科研論文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作為中醫藥學術期刊編輯,應以研究者的視角進行編校工作。若僅憑理論認知進行編校工作,不僅難以保證期刊的學術質量,還可能影響其專業服務水平[10]。此外,還應注重臨床經驗的積累,保持學術敏感性,及時跟蹤學科發展動態,以拓寬專業視野,提升編校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中醫藥學術傳播事業。
四、結語
中醫藥科技期刊是我國中醫藥臨床醫生與教師學術交流的窗口,也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媒介。作為中醫藥期刊的編輯,除了提升編校水平,深入學習中醫藥相關專業知識也至關重要。中醫藥期刊作為學習陣地,對編輯而言可謂“近水樓臺”。當今,許多科技期刊鼓勵教學科研人員與編輯雙向流動,中醫藥期刊也應促進編校與一線科研成果的結合,推動學者型編輯的成長。在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探索學者型編輯的成長路徑,是期刊從業者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學者型編輯不僅要具備較高水平的學術素養,還肩負著傳播高質量學術作品、推動學術期刊發展的職責。通過向專業研究人員學習,編輯要提高編校技能,拓寬視野,積累深厚的專業理論和科研臨床知識,增強期刊競爭力。中醫藥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尤其是青年編輯,應將學者型編輯作為自己的成長目標,以促進中醫藥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潔.“淬火成鋼”—探索新時代學者型期刊編輯的成長路徑[J].新聞傳播,2024(1):79-81.
[2]徐一蘭,高杉.當代中醫藥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提升途徑——以《天津中醫藥》辦刊實踐為例[J].天津科技,2024,51(1):106-108.
[3]趙鯤鵬,李金田,陳光順,等.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循序漸進的中醫經典課程教學體系[J].中醫教育,2018,37(5):36-39.
[4]龐丹丹.中醫藥期刊編輯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思考[J].出版與科技,2023(6):91-97.
[5]黃璐琦.關于中醫藥理論研究的思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第四屆學術周上的講話[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1) :2.
[6]鄭宏,華強.新時代中醫藥期刊編輯職業素養探析[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3,47(3):124-126.
[7]劉穎,姜紅,季景玉,等.科技期刊引領新興交叉學科發展模式探究——以我國中醫藥類期刊與網絡藥理學互動發展為例[J].編輯學報,2020,22(4) :212-215.
[8]李金龍,李溢倫.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評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4):440-441.
[9]盧嘉錫.既是“龍尾”也是“龍頭”:要重視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0(1) :2.
[10]駱歡歡,郭桃美,鄭鋒玲.論中醫學學術期刊編輯身份的復合性質—以《新中醫》期刊近兩年工作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6(10):30-32.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