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01-0;TV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084-04
數學是支撐現代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的脊梁,是科學技術理論數字抽象后推理計算的重要工具,是科學技術理論的重要支撐,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期刊中應用廣泛。現代科學起源于自然哲學的數學解釋,發展于人對自然認識和社會實踐的數學總結。可以說,一個沒有數學理論支撐的自然理論很難成為科學,一個帶有缺陷和錯誤數學思想的現代理論,本身就是錯誤和殘缺的。
水利科技期刊涉及工程科學內容較多,利用數學進行推理論證,符合學科科學嚴謹性要求。數學及計算機數學的快速發展,為水利科學、技術、工程科學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特別是計算機的應用,降低了人工計算強度,加快了學科發展速度。然而,在學科應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數學溯因不完整
(一)數學工具問題
部分水利工程設計使用的數學工具比較陳舊,在工程實踐中直接套用現有公式,對工具使用環境、條件不加分析,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從工程設計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例如,水利水電工程中,挑流消能設施的跳距計算問題。以普遍采用的《水力計算手冊》(第二版)挑流計算為例[1],鼻坎至下游水面的挑距 xp 計算公式:
式中: xp —鼻坎至下游水面的挑距(空中挑距),m;h 鼻坎出口斷面的水深,m;v 鼻坎出口斷面的流速, m/s θs 1 水舌射出角;Δs 鼻坎頂點與下游水面的高差,m;g 重力加速度。
結合該工程校核流量,由公式算得 xp=68 14m 試驗得到某工程在校核流量下的挑距 xp=38.8m 。通過比較計算與試驗所得結果,二者相差 29.3m 。而工程實際挑坎出口后的出水渠段長為 46m ,即該挑流水舌的落點在出水渠段內,達不到下游河床所設計的消能沖坑內[2]
(二)錯誤原因分析
蓄水建筑物導流泄洪建筑的設計挑距,多大于工程運行時的實際挑距。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挑距計算公式直接借鑒了物理學中固體拋物運動公式,忽略了水體是可變的。水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會發生摻氣現象,水體體積膨脹,從而導致水汽復合體阻力增大,受空氣阻力作用,運動速度降低、挑距縮短,消耗水體的動能,這是挑流消能的耗能方式之一。
(三)溯因類問題分析
溯因推理是最能還原自然運動特征的數學方法。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數學推理時省略了空氣阻力這一客觀存在項,導致數學溯因推理出現了問題。
同類問題有:分析材料特性時,只計算材料有利一面的性能,不計算不利的一面,導致工程出現問題。學科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數學工具的進步,工具創新是理論發展的基礎之一。
溯因推理是用數學公式為物理現象“畫像”,少畫一個方面,自然就畫不出事物本來面貌。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全面構建溯因推理公式、試驗驗證、實驗模擬和利用計算機完善算法、提高算力等,都可以消除誤差、矯正錯誤。
二、演繹計算不周密
演繹計算不周密的情況有三大類:一是分析問題只關心局部,只對目標問題和預設的有利于固有理論方向羅列數據,朝著簡化方向研究,對附帶問題及周圍環境條件不加分析,對導致問題發生的現場問題不加理會。二是通過設置預定研究結果,主觀分析文章,導致數學方法成了裝飾手段。三是對工程部件逐個分析,不把工程總體和環境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割裂整體與部分關系,不顧整體影響,只論個體問題。
(一)演繹推理案例分析
1.某輸水涵管問題概況
某水庫輸水涵管前段位于庫區中,后端位于壩體中,大壩為粘土心墻壩,輸水涵管三維建模,如圖1所示[3]

水庫蓄水多年后,泄水涵管共出現167條裂縫,裂縫總長 390m ,平均裂縫寬度 0.08mm 。從裂縫發展規律可見,墻體裂縫為豎向,少數靠近結構分縫段的裂縫存在傾斜現象,裂縫從下部倒角向上延伸,長度小于或等于墻高,少數裂縫延伸至頂板;底板裂縫均為橫向。采用鄧肯(Ducan)E-B非線性模型[4],模擬壩體填筑體裂縫產生機理,見圖2。

2.不同工況下粘土心墻壩內泄水涵洞位移及應力特性
根據材料參數,計算滲流一應力耦合作用下正常蓄水位( 1186.30m )、設計洪水位( 1189.63m 、校核洪水位(1191.76m)的輸水涵洞豎向變形情況,校核洪水位(最大應力)下,輸水涵洞豎向變形見圖3。

由計算結果可知,校核洪水位工況時,最大拉應力位于泄水涵洞A型第4段頂板內側,為 1.131MPa (圖4),小于C40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 2.39MPa 。根據《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191—2008中應力配筋法,A型涵洞內側最大配筋橫截面積為 2585mm2 ,遠小于該段截面面積實際配筋橫截面積 3436mm2 。經上述計算及分析,泄水涵洞在結構配筋及安全穩定方面有一定的富裕度。
(二)問題分析不全面
本次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輸水涵管各點受力情況正常,未找到引發輸水涵管變形和裂紋問題的根源。這只能說明受力涵洞本身能夠承受現有外力,單從輸水涵洞本身進行問題分析,其結果不能令人信服。
通過分析裂紋成因,根據本工程結構應力,反推結構受力情況,原因是蓄水后,輸水涵管地基的材料性能減弱(現有技術下,任何建筑材料浸水后都會出現這一問題),導致基礎出現不均勻沉降,壩內側輸水建筑受力不均變形,導致裂紋產生。涵洞結構承載力符合要求,不能代替基礎缺陷。
通過進一步分析,輸水涵洞底部為礫巖,建議在水庫空庫運行或低水位運行期間,對輸水涵管基礎進行混凝土固結灌漿,以避免基礎變形加劇。
(三)全面、整體、系統地分析推理,克服推理局限性
數學建模作為一種水利工程模擬演繹工具,在水系運行、水工建筑設計優化中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通過精確的數學模擬和超大的數據計算,能夠詳細還原各種工況下工程受力情況,再現不可拆卸水工構件的受力情況,實現對問題的分析解決。由于數據采集、計算量巨大,常出現以下問題:一是沒有收集重要關聯結構的數據;二是收集數據偏少,達不到發現問題的概率下限;三是數學建模只體現了常規性規律,忽略了突變性規律,造成研究結果偏執一方;四是分析問題不夠全面,側重于現有資料和數據成果等,得出較為片面的分析成果。
要解決此類缺陷,就要全面、整體、系統地收集數據、分析問題,根據不同情況建立不同的數學模型。著眼常規問題,盡可能完整地呈現事物全貌,提高分析問題的準確性以及結論的預見性。
三、數學歸納法的應用缺陷
(一)歸納法洪水預報
1.洪水預報研究
洪水預報,是制定防洪減災決策的重要依據。根據洪水預報結果,可提前對流域控制性工程進行防洪調度,采取應急措施;提前安排分蓄洪區超限洪水攔蓄工作,有效減輕洪水災害和損失;事先加高、加固堤防和薄弱環節,提高受災建筑抵御洪水能力;提前做好洪區的群眾轉移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研究案例
研究選取汾河水庫——寨上段流域,使用國家基本站網數據[5],洪水預報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雙超模型預報[6。雙超模型結構按三水源(地表徑流、壤中流和地下徑流)設計,流域匯流采用納什模型計算,河道匯流采用擴散模擬法計算,預報精度 66% 。
(2)信息融合技術洪水預報。信息融合是綜合由多信息源產生的冗余信息,達到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目標[7]。從全局角度提高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預報精度 76.3% 。
(3)機器學習隨機森林洪水預報。機器集成學習是將單個分類器聚集起來,通過對每個基本分類器的分類結果進行組合,來決定待分類樣本的歸屬類別,預測精度80.6%[8]
(4)BP神經網絡預報。運用數據挖掘手段篩選寨上站洪水預報的關鍵因子,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洪水預報模型。只需要在模型中輸入汾河水庫—寨上段流域內站點的雨量信息,數秒(約10s)之內就能得到預報結果。通過分析可知,BP神經網絡總體優于雙超模型計算結果,洪峰流量合格率為 81.82% 峰現時間合格率為 100% ;確定性系數均達到0.9以上,均值為0.9801,利用BP神經網絡進行洪水預報的精度最高[9-18]
3.區間流量衰減分析法計算
例如,2020年,太原理工大學數據學院、太原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分局發布的《汾河水庫——寨上區間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的洪水預報研究》中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汾河水庫——寨上段區間經歷6次大洪水[19]。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汾河流域河道的水情變化信息,對流域內河道的洪水傳播及洪峰衰減進行分析。采用馬斯京根法和流量衰減分析法[20-21],選取該區間6場洪水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馬斯京根和流量衰減分析法計算的洪峰相對誤差分別為0.22和 0.25[22] ,平均衰減率 1.25%/km ,河長 20.546km ,洪水到達寨上段將衰減 25.68% ,洪峰流量降為平時引水流量。此外,采用雙超模型、信息融合技術、隨機森林、BP神經網絡等洪水預報模型分析,汾河流域降雨呈逐年下降趨勢,水資源量逐年減少。
(二)歸納型預報模型存在的問題
1.晉中洪水
2021年10月2日至7日,汾河流域發生大范圍強降雨,晉中地區處于暴雨中心,10月3—6日降水量193.4mm[23] 。根據BP神經網絡預報,上游洪水流量衰減系數為0.22到0.25,設防洪水不會對下游造成威脅。通過上游兩座大型水庫的聯合調度,洪水期間沒有向下游泄洪。事實是,下游晉中、臨汾、運城三市的沿汾市縣,遭受了嚴重洪澇災害。原因是河道淤積增大,堤身下部被淤泥埋沒一大截,導致沿河堤防淹沒,堤基、堤壩破損嚴重,洪水越過堤防造成災害。
2.鄭州洪水
部分學者對黃河中上游降雨、洪水研究表明,近年來黃河中、上游降雨呈逐年下降趨勢。黃河上游的山西段,有四座大型水庫,分別是天橋水電站、萬家寨水電站、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通過聯合調度可以控制上游特大洪水平穩通過。“ 7?20° 河南強降雨期間,上游沒有向下游泄流。下游鄭州在洪水沒有形成疊加情況下,受災情況嚴重。
兩個案例表明,水文預報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存在重大設計缺陷。
(三)歸納法的缺陷
歸納法的長處在于對同一規律性問題的總結,對不同規律會產生不同的結論,而不同的結論互不聯系。歸納法缺陷在于,無法將不同結論組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就像每個部件的樣子可以近似正確,但將每個部件組合成一個正確的真相的概率,卻只有 1/n! (20號(n是部件的個數)的可能性[24]。根據真實前提的歸納推理得出的結果,不僅未必正確,還可能造成災難性錯誤,這就是歸納推理的巨大缺陷所在。
四、結語
丘成桐教授在如何培養數學大師中提出需要關注的三個方面:一是視野,學習借鑒數學史上大數學家的視野;以世界一流數學家為師。二是工具(基本數學工具是基礎),理解重大數學成就都使用了什么工具;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科學最新工具。三是把不同學科融合在一起的能力[25]
片面使用數學的推理性,即使局部再精準,也會造成系統性的大崩潰。因此,我們要注重宏觀數學,克服片面性,不能把別人的東西不加分析地拿來。數學是科技、科工理論的重要手段和輔助工具,只有建立用數學分析問題的宏觀思維、創新數學工具,采用合理的數學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才能實現分析問題的嚴密性,進而全面解決問題,徹底根除問題隱患。
參考文獻:
[1] 李煒.水力計算手冊[M].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力學流體力學教研室,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 張紅武.導流泄洪洞水力分析計算與試驗研究[J].山西水利,2014(12): 19+43
[3] 王振海,賈偉,董勤喜,等.基于三維實體模型的注塑成型保壓過程模擬[J].計算機輔助工程,2024,33(1) : 43-51+56
[4] 劉怒濤.壩內開裂泄水涵洞滲流-應力耦合有限元計算分析[J].山西水利,2022(6): 31-33+48
[5] 孫建芳.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的汾河流域汾河水庫——寨上區間洪水預報[J].山西水利,2024(7) :21-24.
[6] 張宇,祝雪萍,孫小平,等.基于雙超—GIUH耦合模型的山洪預報研究[J].人民黃河,2022,44(1) :47-51.
[7] 張洪滔.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數據技術在災害預警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4,36(17) :80-82.
[8] 劉和昌,趙博華,孫波.隨機森林算法在西江洪水預報中的應用研究[J].人民珠江,2023,44(10):132-139.
[9」王竹,楊旭,張靜,等.基于BP 神經網絡的大伙房水庫洪水預報[J].水電能源科學,2016,34(4):31-34.
[10]胡健偉,周玉良,金菊良.BP神經網絡洪水預報模型在洪水預報系統中的應用[J].水文,2015,35(1) :20-25.
[11]王炎,王船海,王妮,等.BP神經網絡在感潮河段水動力洪水預報中的應用[J].水力發電,2016,42(2) :21-25.
[12]朱東海,張土喬,任愛珠,等.BP 神經網絡用于給水管網模擬試驗時的構造參數設計[J].給水排水,2001(2): 10-13+1
[13]沈花玉,王兆霞,高成耀,等.BP 神經網絡隱含層單元數的確定[J].天津理工大學學報,2008(5):13-15.
[14]高大文,王鵬,蔡臻超.人工神經網絡中隱含層節點與訓練次數的優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2) :207-209.
[15]Rumelhart D E,Hinton G E,Williams R J.Learningrepresentations by back-propagating errors[J]. Na-ture,1986,323(6088) :533-536.
[16]Karunanithi N,Grenney WJ,Whitley D,et al.Neu-ral Networks for River Flow Prediction[J]. Journal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1994,8(2):201-220.
[17]許永功,李書琴,裴金萍.徑流中長期預報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建立與應用[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1,19(3):104-108.
[18]劉國東,丁晶.BP網絡用于水文預測的幾個問題探討[J].水利學報,1999(1):3-5.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應急管理部發布2022 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EB/OL].(2023-01-13)[2025-06-18]. hps://www.mem. gov.cn/xw/yjglbgzdt/202301/t20230113_440478. sht-ml.
[20]梁暉.河道洪水演進馬斯京根模型參數及最優參數估計方法研究[D].桂林:廣西大學,2015.
[21]陸桂華,建強,楊曉華.遺傳算法在馬斯京根模型參數估計中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9(4):4.
[22]汪增濤,曹玉濤.汾河上游河道洪峰流量衰減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24(3):33-35.
[23]吳偉偉,胥濤,高志強,等.山西晉中地區“2021 ? 10\"暴雨特征與洪災分析[J].中國防汛抗旱,2022,32(12) :82-88.
[24]埃里克·J·拉森.造神:人工智能神話的起源和破除[M].滕加琪,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
[25]丘成桐,劉克峰,楊樂,等.數理與人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