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蘊。伏羲畫卦之地卦臺山,是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伏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黃河文化的重要標識。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首站即到天水,考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時指出,伏羲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要將這份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后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賽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強卦臺山保護開發,積極推動伏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卦臺山歷史文化資源概述
卦臺山又名伏羲畫卦臺,位于天水市麥積區渭南鎮,距秦州城區17公里、麥積城區30公里,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始畫八卦、肇啟華夏文明的古遺址,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A級旅游景區、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據考證,卦臺山早在 6000~8000 年前就有史前人類活動。隋唐時卦臺山稱白鹿山,建有白鹿禪院;宋代卦臺山稱蝸牛堡,由三陽寨所屬,當時就有伏羲廟存在。目前,卦臺山城垣內伏羲廟有先天殿、東朝房、西朝房、鐘樓、鼓樓、午門古建筑6座,古柏11株,匾聯19副,石刻4通。
卦臺山周圍分布有龍馬洞、分心石、樊家城、汝季、導流山等遺跡遺址。龍馬洞位于卦臺山對面渭河之北的龍馬山山腰,距地約60米,是一石質天然洞窟,相傳有龍馬負圖出于此洞,伏羲因之而畫卦,另外民間傳說龍馬洞也是伏羲女媧成婚的婚房,也被稱為“天下第一洞房”;分心石,實為封姓石,位于卦臺山東北渭河繞出峽口之中,相傳伏羲在此石上召集眾人,賜封姓氏;導流山,傳說因大禹在此疏導渭河而得名,山下留有“鐵門檻”等遺跡。
伏羲畫卦之說最早始于戰國時期。據先秦典籍《周易·系辭下》記載:“古者包羲(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明代的秦州十景中,“伏羲卦臺”以其著名的人文景觀而排名第一。我國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劉堯漢教授在《中國文明源頭新探》中認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伏羲太極陰陽圖。”在卦臺山東眺,渭河如“S\"型,由西環卦臺山經三陽川納葫蘆河東去,將三陽川一分為二,南北兩山呈外弓形環抱,三陽川山形水勢恰如一幅天然的太極原圖,因此被譽為“太極顯象無雙地,羲皇畫卦第一山”。
卦臺山是先民祭祀伏羲的重要場所。北宋時期,卦臺山伏羲廟就已祭祀伏羲。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成宗詔命全國各地同祭三皇,卦臺山伏羲廟建有三座殿,伏羲殿居中、神農殿居東、軒轅殿居西,確立了一年兩祭定制,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卦臺山為官方祭祀伏羲的重要場所和伏羲祭祀中心。元代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城始建太昊宮,明正德十六年秦州城建成伏羲廟,從此官方祭祀伏羲中心轉移至秦州伏羲廟,卦臺山逐漸成為民間祭祀的重要場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和夏至公祭伏羲大典期間,卦臺山都要舉行隆重的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典禮活動。目前,卦臺山景區已成功舉辦17屆公祭伏羲大典卦臺山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系列活動和33屆卦臺山正月十五民間祭祀文化活動,累計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
卦臺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力巨大。其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溫泉及自然生態良好,與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甘肅(天水)國際陸港、三陽高新技術產業園等項目毗鄰,寶蘭客專、隴海鐵路、天平高速、天巉公路、麥甘公路縱橫交錯,天秀隧道、皇城隧道已建成通車,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推動卦臺山保護開發基礎良好、前景廣闊。
二、卦臺山保護開發取得初步成效
卦臺山重建開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近年來,天水市搶抓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堅持以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為目標,深入挖掘卦臺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強化伏羲始祖文化保護傳承,加快推進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卦臺山保護傳承和開發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強挖掘整理,擦亮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卦臺山伏羲畫卦之源、易學之源、農耕文明之源等歷史文化資源,編印了《卦臺山》《卦臺山詩詞楹聯集》等文化旅游叢書,完善卦臺山景區講解詞等文化資料,拍攝卦臺山景區旅游專題宣傳片《華夏文明之源——卦臺山》。切實加大對卦臺山民間祭祀伏羲典禮非遺傳承保護,通過查閱、整理歷史文獻以及廣泛收集民間相關資料,進一步完善了卦臺山民間祭祀伏羲典禮儀程,將卦臺山民間祭祀伏羲典禮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名錄,正在積極爭取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名錄。這些重要舉措為推進卦臺山保護開發、加快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堅持統籌謀劃,強化項目建設。緊緊圍繞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的戰略目標,結合三陽川新區總體規劃和功能布局,確立了以卦臺山為核心,以“一山一河一川道”為重點的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發展總體思路。編制完成《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同時謀劃了伏羲文化博物館、易學論壇、易經學院等一批特色文旅項目。緊盯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圍繞健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編制了《卦臺山4A級景區建設規劃》《卦臺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實施方案》。積極爭取國家一般債券資金1500萬元、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491萬元,自籌資金500萬元,啟動實施卦臺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一期)工程和卦臺山遺址保護修工程等項目。目前,卦臺山伏羲廟彩繪修、卦臺山堡門改造、卦臺山伏羲廟原址環境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卦臺山遺址保護修繕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 98% ,卦臺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總量的 80% 以上。扎實開展了卦臺山及周邊山體綠化、道路景觀提升改造、周邊村莊風貌管控和生態環境整治工程。這些重點項目的實施,為推進卦臺山保護開發、加快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講好畫卦故事,推動文旅融合。搶抓“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的機遇,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種媒介,以尋根祭祖、文化體驗、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等為重點,通過播放卦臺山景區專題宣傳片,采取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形式,著力加大卦臺山文化旅游品牌、產品、線路的宣傳促銷力度。結合公祭伏羲大典活動,精心籌辦卦臺山正月十五民祭、公祭伏羲大典卦臺山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活動,策劃開展了《卦臺山頌》實景樂舞表演、迎賓禮活動以及秦腔惠民演出、書畫展、武術表演等活動和央視新聞直播活動,打響了卦臺山民祭活動文化旅游品牌。加強與周邊縣區的文化旅游協作、互動交流,著力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推動卦臺山伏羲文化旅游資源共享、品牌共建、線路互聯、市場互動,切實增強卦臺山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深入挖掘伏羲畫卦歷史文化資源,運用先天八卦、易經太極、河圖洛書、龍馬負圖等各類文化元素,策劃開發了以卦臺山文化為主的鑰匙扣、掛件、書簽、項鏈、雨傘、布包、鏤空折頁等各類文創產品5大系列10多種品類,不斷豐富游客體驗,有效延伸文旅產業鏈條,提升了旅游綜合消費水平。
三、卦臺山保護開發存在的問題
盡管卦臺山保護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建設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的目標相比,與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態勢相比,與國內著名文旅景區發展相比,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卦臺山景區及周邊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與卦臺山伏羲文化直接關聯的龍馬洞、分心石及樊家城、汝季遺址、三陽川太極原圖自然風貌等文化遺存,因發展思路不清、開發理念落后、管理機制不順等因素制約,保護開發還停留在原始粗放狀態,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對外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沒有真正將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成為產業發展優勢和具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優勢。
(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夠。目前正在實施卦臺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一期)工程,但景區游客中心、停車場、游步道及購物中心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配套不夠,不能滿足高峰期旅游需求,加之旅游交通條件不便利、服務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游客的出行體驗,致使游客吸引力和承載力不足。
(三)文旅產業發展要素不全。以卦臺山為核心的伏羲文化旅游產品及線路單一,缺乏特色餐飲、旅游購物及游客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文化娛樂項目,能帶動和吸引游客消費的項目開發不夠,與其他產業融合不深,帶動作用不明顯。同時,保護開發專業人才缺乏,特別是以卦臺山為核心的伏羲文化研究、文物保護、文旅產業發展、營銷策劃等方面的人才較為短缺,相關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覆蓋面不夠廣,管理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卦臺山保護開發戰略構想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以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為目標,深入挖掘卦臺山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開發利用力度,講好伏羲畫卦故事,擦亮伏羲始祖文化品牌,推動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將卦臺山打造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肇啟文明圣地、世界“卦都\"與易經文化交流聚集地、中華始祖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基地、華夏農耕文明發源地、溫泉養生養老康養基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二)發展目標
深入挖掘卦臺山伏羲畫卦之源、易學之源、農耕文明之源等文化資源,以卦臺山為核心,以“一山一河一川道”為重點,保護和展現“三陽開泰、八卦始成”的中華源頭自然風貌,講好伏羲畫卦故事,打造獨特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建設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
1.近期目標(2025-2026):實施卦臺山文物保護和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推進景區提檔升級,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及周易八卦研學基地,卦臺山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遠期目標(2027-2035):分期推進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建設,統籌推進各類項目建設,將卦臺山打造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肇啟文明圣地、世界“卦都\"和易經文化交流中心、溫泉養生養老康養基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三)空間布局
1.近期規劃布局(2025-2026):近期規劃面積1375畝,包含卦臺山核心區308畝,渭南鎮吳家莊南側、霍盧村西側空地約258畝。
按照“一心一軸三園”(一心,即游客集散中心;一軸,即創世之祖核心軸;三園,即畫卦臺伏羲廟始祖園、桑蠶狩獵部落體驗園、洞房愛情主題園)的空間布局,重點打造卦臺山4A級旅游景區,配套建設4A級景區入口景觀墻、入口大門、沿路景觀提升、道路拓寬改造、游客服務中心、洞穴酒店、農耕狩獵文化園、二十四節氣農業體驗園、中藥花海、六十四卦路、景區標識系統等基礎服務設施。
2.遠期規劃布局(2027-2035):遠期規劃面積5000畝,范圍為天巉公路以西、渭河以南、隴海鐵路以北,張石村隴海鐵路與渭河交匯處。
按照以“兩軸三帶、三垣聯動”(兩軸,即朝圣軸、祭祀軸;三帶,即狩獵農桑農耕體驗帶、開天明道文化體驗帶、華夏第一洞房嫁娶文化愛情體驗帶;三垣,即以伏羲象天法地、始畫八卦為結構,以伏羲十四大功績文化為主題,打造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結構功能區)的空間布局,建設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配套建設龍馬洞景觀提升改造、卦臺山周邊村村落改造、華夏文明博物館、伏羲大型文化演藝、易學小鎮、太昊商旅文化街、羲皇文化研學小鎮、生態民宿街區、溫泉度假康養小鎮等項目。以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為統領,實景體驗為特色,以“歡樂體驗,科技尋宗,度假生活”為項目理念,打破傳統始祖文化莊嚴肅穆的形象,以輕松活潑的方式,打造集朝拜、自然觀光、生態休閑、文化體驗、養心度假為一體的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區。
五、卦臺山保護開發對策建議
為加快卦臺山保護開發、打造獨特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促進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推動伏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天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保護傳承,再現歷史風貌。卦臺山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學術研究和活化利用價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天水市伏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著力推動卦臺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一是嚴格依法保護。相關景區要自覺扛起卦臺山伏羲文化保護傳承的主體責任,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充分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是先進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對以卦臺山為核心的周邊伏羲文化歷史遺跡、文物遺址、古樹名木和古碑石刻等歷史遺存的有效管護,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伏羲文化保護傳承。二是修復重點遺址。加大遺址文物修復力度,加快實施卦臺山遺址修復保護工程,修繕好卦臺山伏羲廟主體建筑,重點對卦臺山遺址文物本體城堡6個馬面、6段堡墻因自然風化、地震、降雨、排水不暢和人工干預造成的坍塌、裂隙、表面風化、基礎掏蝕、植被破壞等進行修復治理。同時,精心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分心石、龍馬洞、伏羲洗腳石等伏羲文化遺跡恢復工程,再現這些景觀的特色風貌,與卦臺山交相輝映,為伏羲畫卦臺增光添彩。三是持續挖掘研究。深入挖掘卦臺山伏羲文化有關歷史遺跡、傳說史料等資源,深層次整理,全方位研究,積極編寫伏羲、女媧歷史傳說故事,編輯出版卦臺山伏羲文化研究叢書。四是提升祭祀典禮規格。對標伏羲公祭大典,進一步強化卦臺山民間祭祀典禮非遺保護傳承,及時整理非遺傳承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豐富祭祀典禮文化內涵和內容形式。綜合古今伏羲祭祀沿革、祭祀儀式、禮儀變遷和風俗習慣,本著“隆重、肅穆、神圣、和諧\"的祭祀原則,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民祭伏羲大典流程,積極爭取進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加快形成具有伏羲畫卦之源和文化內涵的祭祀特色文化體系。
(二)統籌謀劃布局,拓展發展空間。卦臺山保護開發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區域資源,既要重點保護開發卦臺山,也要聯動周邊景點,還要輻射整個三陽川新區。一是創新管理機制。卦臺山保護開發項目—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規劃用地5000畝,涉及周邊的渭南鎮霍盧、程村、吳村、張新、張石5個行政村,共1750戶7870人。為確保保護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建議將這5個村整體納入景區管理范圍;同時將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用地納入三陽川片區城鎮規劃,由省市統籌推進項目用地調整報批。二是打通文化廊道。搶抓國家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將伏羲文化與生態屏障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大三陽川南北兩山綠化、生態治理力度,建設渭河流域鳳凰山一卦臺山一導流山段綠色生態文化廊道,實施渭河三陽川段河道天然“S”形自然風貌管控和保護工程,保護和展現“三陽開泰、八卦始成”的中華文化源頭自然風貌。三是融入產業園區。將伏羲文化與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相融合,加強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與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甘肅(天水)國際陸港、三陽高新技術產業園聯動發展,并將其產業園打造成為卦臺山產業園的“飛地”,讓伏羲文化與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等交織交融,大放異彩。
(三)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能力。圍繞建設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產業園和創建卦臺山4A級旅游景區,加快實施卦臺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一是建設公共設施。新建入口景觀墻和景區入口大門,拓寬入口主道路,提升沿路景觀,建設生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及廣場等設施,實施景觀綠化、亮化、美化工程。二是健全服務設施。安裝標識牌和導引牌等景區導覽系統,搭建智慧旅游系統,建設星級旅游廁所,配套環衛等設施。三是改善交通條件。改造提升渭南火車站,延伸公交線路至景區廣場,投放環保觀光游覽車,建設房車露營基地,探索低空飛行游覽模式,大力提升游客出入景區的便捷度。
(四)促進活化利用,推動文旅融合。一是精心籌辦祭祀典禮。創新方式、豐富內涵、凸顯特色,持續辦好卦臺山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活動,打響伏羲文化旅游節卦臺山民祭文化活動品牌。二是策劃編制旅游線路。重點圍繞尋根祭祖、農耕體驗、考古研學、康養休閑、觀光體驗等主題,串聯市內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文化遺址、文化體育場館、康養休閑設施等,著力打造伏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三是創新文旅新興業態。聚集\"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積極推進伏羲始祖文化與旅游產品相融合,加快發展新產品、新業態,持續提高文化旅游消費比重。以人文始祖、一畫開天、肇啟文明等為主題,積極策劃推出一批歌舞、秦腔、戲曲、歌曲、電影、動漫、連環畫、專題片等多種形式的演藝劇目、文化藝術作品和文創產品。四是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深化“互聯網+ 文化旅游”,用現代科技手段,演繹弘揚伏羲始祖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伏羲文化生活化、大眾化,豐富游客旅游體驗,延伸產業鏈條。
(五)拓寬融資渠道,加快項目建設。以打造卦臺山伏羲文化地理標識為目標,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加快建設集尋根祭祖、文化傳承、旅游觀光、養生休閑于一體的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和4A級旅游景區。一是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將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納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強化卦臺山4A級景區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二是努力擴大招商引資。創新工作方式,堅持招大引強,積極引進國內綜合實力強、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文化旅游投資企業,加快卦臺山伏羲始祖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開發建設。三是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倒排工期,強化保障,攻堅克難,加快進度,全力實施好卦臺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一期)工程,加快推進卦臺山遺址保護修繕工程、卦臺山遺址文物保護管理用房及步道改造提升、卦臺山伏羲廟彩繪修繕、卦臺山堡門、原址環境改造工程等項目,爭取早日竣工投入運營。
(六)加力宣傳推介,擴大對外影響。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卦臺山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作用,制作伏羲文化專題展板、圖文宣傳資料、拍攝宣傳專題片等,開展伏羲文化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鄉村、進社區“四進”宣傳活動,活化傳承伏羲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展示伏羲畫卦之源的獨特歷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加強宣傳推介。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種媒介,策劃舉辦伏羲文化主題宣傳推介會,開展文化專訪活動,通過網絡直播、達人踩線等形式,加快形成內外互聯、相互支撐的伏羲文化旅游品牌發展格局。三是加強國際傳播。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加強海內外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讓世界了解伏羲畫卦臺及中華文明,不斷提升卦臺山伏羲文化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讓伏羲文化及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