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費、擴大內需不僅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關鍵所在。甘肅歷史悠久,世界文化遺產的數量位列全國第二,旅游資源富集度位居全國前五,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厚的文化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區域民俗風情決定了甘肅在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稅務部門調研發現,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背景下,甘肅文旅消費產業呈現“量質雙升”的突破性發展態勢。
一、近三年來文旅產業成績亮眼
(一)規模增長“加速度”
近年來,甘肅省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動下,全省文化旅游業呈現出規模平穩擴張、活力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游客量與收入雙攀升,支柱地位凸顯。一是游客規模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全省2022-2024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近10億人次,其中2022-2024年甘肅省分別接待游客1.35億人次、3.88億人次、4.51億人次。二是收入貢獻跨越式提升。全省2022-2024年文旅產業綜合收入為6660.8億元,三年分別為665億元、2745.8億元、3250億元,2023年和2024年較上年同期增長 312.9% 和 18.36% ,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 102.6% 和 121.45% ,增速位居西北省份前列;文旅產業收入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也在不斷提升,盡管2022年受疫情影響,占比僅為 11.68% ,但2024年已達到 46.8% ,整體呈現向好趨勢,成為服務業增長主引擎。三是稅收貢獻持續增強?!俺宰⌒杏螉寿廫"等相關產業迅速增長,涉稅經營戶數逐年增多,稅收貢獻度逐年提高。2022-2024年,甘肅省涉稅經營戶數凈增約7萬戶,年均增長近 10% ,同時,2024年繳納稅收相較2022年增加約70億元,年均增長近 12% ,同樣呈上升態勢。人均稅收貢獻更是大幅提高,2022年甘肅旅游消費人均493元,稅收貢獻人均3.4元,到2024年人均消費756元,稅收貢獻人均85元,較2018年人均消費提高了1.1倍,人均稅收貢獻增加近24倍,文旅產業稅收貢獻穩步提升,形成“流量一消費一稅收”正循環。
(二)結構升級“強引擎”
近年來,甘肅依托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傳統工藝稟賦,大力開發特色文創旅游商品,同步深化“文旅 + 科技、文旅 + 非遺\"融合,拓展“文化 IP+ 消費場景 + 數字傳播\"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文創引領消費新浪潮,業態深度革新。一是文創產業爆發增長。截至2024年,全省文創企業288家、省級及以上非遺工坊121家,文創產品涵蓋生活家居、服飾配飾、學習用品、創意玩具、文創美食、出版類、復制類、非遺產品8大類1752種系列產品。二是“文旅 + 融合深化。2024年1-8月,全省共接待研學旅行游客近124萬人次,研學旅行收入近3.46億元。2024年1-10月,全省共接待研學團隊2.16萬個、294.8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 8.3% 和 9.2% 。非遺體驗也成為了甘肅文旅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第十九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集中展示多種非遺項目,實現總銷售額5188.54萬元,旅游綜合收入14.78億元。夜間經濟、冰雪旅游等場景消費不斷增長,2024年雪季,全省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次達300萬,產生直接經濟效應6556萬元。三是數字文旅突破發展。線上預約、VR云游等數字化服務覆蓋率顯著提升,衍生數字藏品、直播帶貨等新商業模式?!耙徊渴謾C游甘肅\"平臺接入113家景區VR導覽,平臺累計服務游客超3600萬人次,全省A級旅游景區和文博場館中,有405個接入了相關平臺,其中93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有導游導覽和VR實景體驗信息,含景區點位2185個、語音講解2296條、圖片2萬余張、VR全景1476幅;數字敦煌工程完成295個洞窟高清采集,全球訪問量突破2300萬人次,覆蓋全球78個國家,此外,“云游敦煌”小程序在2020年上線,超過2億人次參與線上互動,累計訪問量超過6000萬次。
(三)全鏈消費“增動能”
從2022-2024年涉文旅產業的各項數據來看,文旅產業從“門票依賴\"轉向“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協同,呈現從單一觀光向全鏈條消費躍升,彰顯消費升級與產業融合雙重動能立體化發展格局。一是基礎服務成支柱。從旅游產業構成要素來看,主要是“吃住行游娛購\"等相關行業,餐飲、住宿等剛性消費板塊增速領跑,成為文旅產業鏈“穩定器”。2024年“吃住行游娛購\"等相關行業收入4115.3億元,旅游餐飲和旅游住宿實現稅收收入149億元。二是涉稅主體擴規模。從涉稅經營主體來看,其中旅游餐飲和旅游購物兩個方面增長較快,2024年相較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別增加近2萬戶和4萬戶,年均分別增長約 10% ,市場活力持續釋放。三是綜合消費顯韌性。從行業看,2022-2024年旅游出行、旅游娛樂增長較快,實現稅收收入增幅由負轉正,2024年較2022年和2023年,分別增長15.5億元和1.5億元;2024年旅游住宿年均稅收收入實現了翻倍增長;2024年旅游門票、旅游購物稅收同比增長 45% 和5% 。購物、門票等彈性消費增長,折射游客“深度體驗\"需求升級,產業附加值提升。
(四)區域協同“開新局”
近年來,甘肅依托全域旅游資源統籌優勢,重點培育甘南扎尕那、隴南官鵝溝等縣局文旅標桿,實現全域旅游帶動縣域經濟,東西部資源聯動破壁,縮小區域差距激活開放經濟戰略協同新格局。一是縣域文旅異軍突起。2022-2024年甘肅鄉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分別為0.89億人次、1.53億人次及1.76億人次,年均增長 40.4% ,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65.47億元、481.93億元、553.17億元,鄉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文旅總收入分別為 39.9%.17.6% 及 17% ,展現出鄉村旅游的蓬勃活力。二是四大文化旅游圈輻射增強?!按蠖鼗腿"以敦煌為核心,聯動嘉峪關、張掖等地的西線文旅經濟帶、以蘭州為核心的“中國黃河之都”以天水為核心的隴東南始祖、絢麗民族特色四大文化旅游圈等對全省文旅收入貢獻不斷增強。以“大敦煌圈\"為例,2024年敦煌市接待游客總數1800萬人次,輻射瓜州縣接待游客總數9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2.9億元。三是東西協作效能釋放。與東部省份共建“絲路文旅走廊”,2023年,甘肅共接待江蘇游客676萬人次,江蘇是甘肅文旅和研學市場的重要客源地。2024年,甘肅在與陜西的文旅合作中,簽約了12個文旅產業鏈招商項目,總投資額高達39.38億元,跨區域協作進一步拉動了甘肅文旅產業的發展。
二、稅收數據透視甘肅文旅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
(一)基礎設施供給結構存在矛盾。資源承載與需求適配之間還有差距,“重景區建設、輕系統配套”的傳統模式導致基礎設施供給與游客體驗需求、全域協同發展要求匹配不足。一是交通網絡聯通瓶頸。2022-2024年度甘肅省旅游出行行業涉稅主體整體呈下降趨勢,年均減少約 20% ,2023年和2024年與2022年相比,旅游出行行業數量分別下降 42.62% 和
而同期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分別為1.35億人次、3.88億人次、4.51億人次,2024年比2022年增長 234% ,比2023年增長 16.2% ,反映出甘肅在旅游交通保障方面發展緩慢。二是住宿供給“冷熱不均”。文化旅游業涉稅經營主體新增數量較多,但多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2023年為例,全省住宿業小規模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占 96.31% ,限額以上住宿企業占 3.69% 。在旅游旺季,敦煌、蘭州等熱點區域游客大量涌入,住宿缺口較大,且敦煌等熱門城市旺季酒店價格漲幅達 200% ,經濟型酒店覆蓋率不足,導致中低預算游客選擇受限,而隴東南地區,由于旅游淡旺季差異明顯,淡季酒店入住率低,閑置率超 40% 。同時,隨著游客對旅游品質要求的提高,高端民宿、主題酒店等住宿需求增加,但甘肅這類住宿占比較低,與消費升級需求匹配還有差距。三是抗季節波動能力薄弱。因受氣候條件限制,甘肅旅游市場季節性特征明顯,夏季和秋季是旅游旺季,游客量占全年 70% 以上,冬季和春季為旅游淡季,文旅產品相對匱乏,除臨夏松鳴巖滑雪場等少數項目有一定熱度外,其他冬季特色旅游項目較少。
(二)服務供給體系存在系統性短板。標準化與智慧化雙滯后,“重硬件投入、輕運營創新\"的服務供給邏輯,難以適應游客對品質化、便捷化體驗的新需求。一是服務標準化水平低。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增長的游客人數、更高的服務需求同景區服務水平與旅客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景區服務標準化程度低,目前甘肅部分景區在服務流程、服務質量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游客在景區內體驗參差不齊,景區服務標準覆蓋率不高。二是智慧化應用平臺效能不高。智慧應用不足,服務體驗感有差異。一方面,全省八成景區雖建成智慧系統,但各個系統間數據共享不足,存在數據孤島現象,預約、導覽、支付未全鏈打通,未能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游客在使用時較為繁瑣,體驗感不佳。2022年-2024年度甘肅省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項目投資增長速度分別為 -19.7%.-6.4%.0.9% ,占同年項目投資比重 1.4%,1.1%,1.1% 。反映出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項目投入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文旅企業對文旅大數據分析和精準營銷等深度應用率低,數字化治理能力薄弱,無法精準把握游客需求,從而影響進行有效的市場營銷。
(三)產業價值鏈位勢不足。低端鎖定與稅收貢獻失衡,“重規模擴張、輕價值升級\"的產業生態,導致文旅經濟處于價值鏈中低端,未能充分釋放富民強省效能。一是產業鏈附加值偏低。很多景區仍過度依賴門票收入,對景區內的文創產品開發、二次消費場景打造不足,文創衍生品種類較單一。目前,門票經濟占比仍為主力,文創衍生品收入貢獻較低;在文旅跨界融合方面規模較小,“文旅 + 科技\"\"文旅 + 康養\"等新業態規模占比不高,缺乏真正有影響力的產品和服務。二是稅收貢獻與規模增長不匹配。甘肅文旅產業近年來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都有增長,但稅收貢獻相對較低。2022-2024年,全省文旅產業稅收收入超千億,同期文旅產業綜合收入近6700億元,稅收收入分別占當年全省文旅產業綜合收入的45%,13% 和 11% 。文旅產業稅收收入占比較低,人均稅收貢獻度有限,對稅收收入的貢獻未能充分體現產業規模的增長。文旅產業納稅主體多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多、規模小,受資金、技術、管理等因素制約,成長較為緩慢;盈利能力弱、納稅額較少,規?;?、品牌化企業稅收貢獻能力較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足。
三、繁榮文旅消費培育經濟增長點的路徑分析
文旅產業鏈涉及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商務等眾多行業。面對新形勢,要通過制度設計解決結構矛盾、要素配置激活資源效能、技術創新重塑產業形態,推動甘肅文旅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躍遷,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甘肅范式”。
(一)制度設計層面,構建“三位一體”治理新體系
1.破解基礎設施結構性矛盾。制度創新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出臺《甘肅省全域旅游交通協同條例》,建立“交通 + 文旅\"聯席規劃機制,做好新建高速公路、鐵路項目預留景區接駁端口,打通“最后一公里”。以蘭州、天水、甘南為輻射基地,與省道、國道等交通干線形成全區域性的旅游網絡體系,實現省內主要城市與熱門景區之間的高效連接,完善機場建設,開通航空口岸,引入國際包機業務,開通旅游專列和客車,從而形成多節點、全過程、便捷化的文化交通旅游新模式。
2.重塑服務供給體系。完善數字治理,依托“一部手機游甘肅”平臺,建立景區服務質量動態評價模型及“文旅服務效能紅黑榜”,通過政務大數據動態監測景區智慧化應用水平,對連續不達標的景區實施降級或退出機制。
3.提升產業價值鏈位勢。政策激勵融合試驗,對文創衍生品銷售額超千萬元的企業授予“甘肅文創先鋒\"稱號,鼓勵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景區等與高校和企業建立產學研聯盟,進一步深挖IP價值,設計出更具文化價值、符合潮流的文創產品。設立“河西走廊文旅融合創新示范區”,允許文旅企業跨界申請康養、科技等領域牌照,試行“一企多業\"經營許可制度。
(二)要素配置層面,實施“精準滴灌”資源重組戰略
1.交通基建靶向投入。做好空間重構和資本引導,優先布局蘭州一張掖一敦煌高鐵沿線“文旅黃金走廊\"的智慧服務區、旅游集散中心。在蘭州西站建設“絲綢之路文旅大數據中心”,實時監控沿線景區客流量,根據旅客人數動態指揮交通,避免發生堵塞。發行“絲路文旅新基建專項債”,募集資金定向用于支線機場改造、景區索道建設等“卡脖子\"工程。對納稅信用度高的文旅企業提供背書信用貸款支持,鼓勵企業用好用活資金,積極投身于企業轉型升級。
2.住宿業態分層激活。做好存量盤活和增量提質,對隴東南地區閑置酒店實施“國有平臺托管 + 品牌化改造”,引入品牌連鎖集團運營,降低淡季空置率。在敦煌、甘南等熱點區域劃定“高端民宿集聚區”,吸引品牌入駐。
3.全季產品組合開發。做好資源整合和人才培育,打造“春賞花一夏避暑一秋觀色一冬冰雪\"全季產品矩陣,推動“隴東南溫泉養生\"品牌建設,將甘肅溫泉養生打造成高端康養項目。并在省屬高校開設“全季旅游運營\"專業方向、打造雪上項目訓練基地,定向培養冰雪運動教練、溫泉療愈師等緊缺人才。
(三)技術創新層面,打造“數字孿生”文旅新生態
1.基礎設施智慧升級。發展智能調度和數字孿生,建設“甘肅文旅交通網”,接入高德、攜程等平臺,整合全省景區數據,實時預測并分流景區擁堵車流,提升旺季通行效率。對莫高窟、麥積山等核心景區進行三維建模,開發“虛擬修復\"“AR導覽\"功能,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至常規游覽的1.5倍。
2.服務場景深度再造。提升無感體驗和智能客服,推廣票根經濟,實現門票、住宿憑證、登機牌等票根紐帶的消費場景串聯,給予餐飲娛樂、打車等方面的優惠,最大限度擴展游客活動范圍。部署AI導游,支持多語言實時翻譯與個性化路線推薦,爭取全省景區全覆蓋。
3.價值鏈數字躍遷。發展IP裂變和數據變現,聯合騰訊、字節跳動打造“敦煌數字IP宇宙”,建立二創平臺,鼓勵合規二創,提高景區知名度和討論度,發行限量版NFT藏品,提高年銷售收入。建立“甘肅文旅消費大數據交易平臺”,向企業開放游客行為畫像,提高年數據服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