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大學教育國際化趨勢銳不可當的時代背景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于人才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解剖生理學”是該專業核心基礎課程,本文針對“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雙語教學進行了探討。通過詳細剖析教育政策與趨勢,深入研究教學策略與理論,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本文提出一系列針對性教學方法與措施,不僅助力學生扎實掌握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還能提升其專業英語水平,增強國際交流能力,為學生未來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學習、科研及職業發展筑牢堅實基礎,也能為高校同類課程雙語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國際化視角;雙語教學;人體解剖生理學;生物醫學工程;教學方法
1 概述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化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之一[1]。在高等教育中,培養學生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綜合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素質和對外交流能力,更好服務于眾多涉外企業,是當今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所有高等學校,特別是地方院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2]。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涉及醫學、工程學和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涉及人工智能、醫療儀器、生物材料、物理學等多個領域,具有交叉性強、技術要求高、發展迅速、位于社會科技前沿的特點,其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3]。由此可見,雙語教學的開展對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它是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形態、結構以及人體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動規律的學科。該課程涉及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兩部分內容,其目的和任務在于為本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打下一定的基礎。因人體各部分結構層次復雜,所以該課程內容繁雜,名詞術語眾多,但由于解剖生理學關注對象是人體自身,特別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相關專業英語既貼合日常生活又比較容易掌握,因此選擇這門課程進行雙語教學具有明顯優勢。它可以使學生在掌握人體解剖生理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了解解剖與生理學前沿動態的同時,熟悉常用的英語專業詞匯及表達,提高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這類專業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既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了解前沿理論、鞏固專業知識,又有助于學校推動教育國際化和對外開放,是一個雙贏選擇[45]。
此外,在全球化的科研環境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緊密。學生掌握專業英語,能夠更順暢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與國際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學術見解,提升個人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也為未來參與國際科研項目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2 教育政策與趨勢
生物醫學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生物學、物理學、信息學與工程學交叉滲透的新興交叉學科,是當今世界生命健康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由于我國起步較晚,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目前仍處于落后和發展階段,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仍然要從大量的國外文獻資料中了解最新的科研進展和學習先進技術。因此,對具有強專業技能和流利外語溝通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從促進學科發展和加速未來國際化人才培養兩方面來看,提升和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水平是十分必要的[6]。
雙語教學是指采取兩種語言教學,即在教材使用、課程講授、考試等教學環節中同時使用外語和漢語進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學活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要途徑與重要指標。21世紀初,在國家政策的指引與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下,雙語教學在各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并于近年來進入了自覺發展期。自2001年起,我國教育部分三次明確提出高等院校雙語教學的開設和應用。2008年到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批準支持403門雙語示范課程建設[7]。在我國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雙語教學已成為改革的一大潮流,其對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實現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解剖生理學雙語教學在我國高等院校已初具規模,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論課程的教學,包括雙語教學研究、雙語教材選編和雙語課程建設等。比如,1979年山東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設了“系統解剖學”的雙語教學,采用了自編雙語教材的做法。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后,湖北文理學院、河南城建學院等高校的“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就選擇了雙語教學,教材選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Fourth Edition),即《人體解剖生理學》(第4版),同時配備中文版教材,方便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從中英文兩種語言中學習專業知識。華南師范大學更是將《人體及動物生理學》建成了雙語精品課程,從教學大綱、教材、課件、考試等方面均采用了雙語模式。在此背景下,開展“人體解剖生理學”雙語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發展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在線教育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共享。許多國外頂尖高校在解剖生理學領域的線上課程、虛擬實驗室資源不斷涌現,為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素材和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這些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一些線上虛擬解剖實驗室,學生可以通過操作虛擬模型,用英語標注人體結構,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 教學策略與理論
開設雙語課的內容既要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又要響應國家號召,面向地方需求,適合學生水平,并在適宜的學期開設[8]。因此,從未來教育發展方向出發,以傳授國際性和前沿性學科知識為目標,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制定教學策略。
3.1 教學目標設定
“人體解剖生理學”一般在本科第3~4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逐步接觸和掌握越來越多的專業知識。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畢業生應具備扎實的解剖學基礎并掌握前沿理論[9],基于課程特點和學生情況,根據“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內容和學習要求,教學目標設定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開闊學生視野、掌握前沿理論、鞏固專業知識。二是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解剖生理學領域的基礎專業術語,靈活運用漢語和英語,進行專業性交流。三是學生掌握解剖生理學的基本概念、結構和功能,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和解決領域內一些實際問題??梢酝ㄟ^實驗和實踐活動,提高解剖生理學領域實際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技術素養和英語素養。
3.2 教學內容設計
3.2.1 雙語教學模式選擇
解剖學英語術語繁多,而且多源自希臘語和拉丁語,使得學生理解記憶困難[10]。因此在“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中,可以采用并行雙語教學模式,即在中文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使用英語解釋相關概念和術語,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英語。在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講解時,明確主要語言(英語)和輔助語言(漢語)的使用時機,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兩種語言。教師可以建立針對人體解剖生理學的專業英語詞匯庫,包括常用的解剖學術語、生理學術語以及與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的專業術語。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學習和詞匯練習來積累和掌握這些詞匯。
3.2.2英語聽說讀寫訓練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聽力訓練環節,播放相關英文資料或錄音,并組織學生進行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練習。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后參加英語角或英語沙龍等活動,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配置相關英文教材或文獻,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并撰寫相關的英文摘要或評論。教師可以通過批改學生的英文作業,指導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除了上述常規訓練方式,還可以引入英語演講比賽、英文短劇表演等活動。在英語演講比賽中,學生以解剖生理學的某個知識點為主題進行英文演講,鍛煉其英語表達的邏輯性和流暢性;英文短劇表演則讓學生將解剖生理學的知識融入劇情,在表演過程中自然地運用專業英語,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3.2.3 課堂教學方法
可以使用案例研究法,讓學生在小組中分析和解決解剖生理學相關問題,鼓勵他們在兩種語言中分享思考和結論,應用創造性思維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解剖學知識的熱情,提高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導向能力[11]。此外,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如圖像、視頻等,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同時提供雙語字幕或說明,配合精細化教學手段和工具,能更加有助于個性化實踐學習,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12]。
3.2.4 安排實踐活動
為促進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對解剖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安排實驗、模型展示等實踐活動。在實踐的同時,讓學生在雙語的環境下進行討論,以達到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此外,還可以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從而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創新實踐能力[13]。
3.2.5 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采用期末筆試和平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樣化考評方式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14]。期末筆試的主要內容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允許少量超綱內容以考查學生擴散思維能力以及對最新前沿知識的了解程度。平時考核可通過出勤率、課堂討論、問題回答、主題報告、課后作業、專業英語表達等多方面綜合評分。
3.3 課程教材選擇
解剖生理學英語教材雖然很多,但英語原版教材可能與本專業培養要求差異較大,而且內容偏多,對專業英語要求較高,可能未必適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直接使用。因此,可采用任課教師自編英語講義,作為輔助教學材料;或者同時選擇和英語原版教材內容相符的中文教材作為主教材,而英語原版教材作為輔助教材。
3.4 教師隊伍
“人體解剖生理學”雙語教學不僅要求課程主講教師掌握相關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較高的外語水平。同時達到這兩個方面要求,能夠更順利完成教學任務[15]。以筆者為例,一直工作在教學與科研第一線,目前,已經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生講授過“人體解剖生理學”“分子與細胞”“專業英語與文獻檢索”等。結合雙語教學的前期探索,授課教師要在雙語教學的背景下設計新的教學體系,與國際教育接軌,建立適配當下國際形勢的教學資源,同時深入了解學科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
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雙語教學培訓,邀請國內外雙語教學專家進行經驗分享和指導,提升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例如,開展關于如何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進行雙語教學,如何設計具有吸引力的雙語教學課件等培訓課程,讓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適應雙語教學的需求。
4 教學評估與效果反饋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確保達到教學效果;定期進行形式評估和期中考試,評估學生在主要語言和輔助語言中的解剖生理學知識掌握情況;定期布置寫作作業,讓學生用主要語言和輔助語言撰寫解剖生理學相關論文或報告;通過課堂測驗、作業考核、學生反饋等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此外,鼓勵學生參與口頭表達,進行小組或個人報告,以評估并培養學生在雙語環境中運用專業術語的能力。
5 結論與展望
“人體解剖生理學”雙語教學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國際交流能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崔嘉雯.基于國際化視角對《國際金融》雙語教學的課程改革研究[J].上海商業,2022(12):187189.
[2]邢江娃,白振忠,李生花,等.西部多民族高校生理學雙語混合式梯度教學實踐[J].大學教育,2024(02):7680.
[3]丁秋怡,黃靜芳,趙蔓平.中華優秀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課雙語教學改革的構想[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07):145146.
[4]劉沐熙.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涉外護理生理學雙語教學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09):138140.
[5]李玉超,張春梅,戰艷虎.普通應用型高校材料表界面雙語教改之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2):206208.
[6]婁向新.“生物醫學工程”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認識[J].紡織服裝教育,2017,32(03):248251.
[7]范純琍.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40(05):6677.
[8]盧曉寧,王增武,王永前,等.省屬普通高等院校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實踐[J].地理信息世界,2022,29(06):120124.
[9]林嘉鑫,黃仲慶,胡維晟.基于護理專業課的人體解剖學標準化教學內容制定與效果觀察[J].解剖學研究,2023,45(03):298301.
[10]王倩,張承玉,蔡鳳英,等.高職人體解剖生理學微課的設計與開發實踐[J].繼續醫學教育,2023,37(08):125128.
[11]劉冬播,石彥,陳傳好.創造性思維教學策略在神經系統解剖教學中的初步探索[J].包頭醫學院學報,2021,37(07):105109.
[12]謝暉,詹勇華,陳丹,等.基于網絡微平臺教學的微生物學實驗精細化及個性化教學改革[J].微生物學通報,2019,46(01):192202.
[13]張倩,崔燕,何俊峰.基于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改探索[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6(03):79.
[14]肖俊華,徐耀玲.基于思維能力和責任意識培養的復合材料力學教改探索[J].大學教育,2023(04):6365.
[15]劉鳳麗,曾鵬飛.微機械電子系統研究生雙語混合教學的教改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22):140141+145.
基金項目:2023年湖南工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人體解剖與生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探索(2023YB17);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產教融合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HNJG20230723);2023年教育部定向人才培養培訓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就業導向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2023122548555)
作者簡介:郭文炎(1985— ),男,漢族,湖南株洲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神經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