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高校財務人才培養模式亟須改革,以適應快速變化社會環境,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智化人才需要。本研究通過分類調查代表性高校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情況映射當前高校財務人才培養的現狀,在厘清人才培養邏輯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數智化課程的構建、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打造、多元化教師團隊的組建和產教融合資源平臺的搭建5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智能財務;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40
1數字經濟時代財務管理的變化
數字經濟是通過大數據識別,使資源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從而實現經濟快速發展[1]。“大智移云物區”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元素,被快速融入各行各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財務管理從電算化、信息化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企業財務的組織形式、運作流程、管理體系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智能財務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2]。
1.1業務智能化重塑財務職能
數字經濟時代,財務業務的自動化、智能化使很多重復性、規則性的財務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財務工作更多地向為企業提供戰略支撐、決策支持、業務服務、風險防控和價值創造轉變。新興財務崗位隨著新職能的重塑不斷涌現,如實現跨部門協同的財務業務合作伙伴,負責財務數據分析和預測的財務需求分析師,負責報表開發、數據價值挖掘的財務BI工程師等。
1.2數字技術打破財資壁壘
企業依托數字化技術構建財資一體化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經濟資源的高效配置,保障資金運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3]。企業也可通過與銀行間的數據共享,如建立司庫體系,盤活上下游融資,從而進一步強化企業生態圈[4]。或借助數字經濟的流量紅利進行資本擴張,增加對供應鏈資金的占用,進而進行再投資[5]。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對全產業鏈財資流動實時監測管理,能夠促進上下游協同合作,優化產業財資配置。
1.3數據挖掘精益成本管理
數字技術與成本管控的有序銜接,實現了業務和成本的有效匹配[6]。以數據挖掘技術作為工具,快速獲取業務端口所有數據,構建成本數據庫,剖析業務與成本的內在聯系,精準識別成本動因,準確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有效地剔除無效或低效成本,優化成本結構,以實現對成本的精益管理。
1.4數據算法驅動財務決策
傳統財務決策主要建立在企業內部的“小數據”分析上,礙于決策者的能力及數據支撐的不足,決策往往具有局限性。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決策能夠建立在更為海量的數據上,并通過AI算法,給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數據算法解決了決策中的非理性問題,減少了主觀臆斷的風險,降低了信息成本,提高財務決策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企業決策的動態管理[7]。基于數據算法驅動的財務決策具備靈活性,能夠根據持續變化的環境和需求進行調整。
2高校財務人才培養現狀
2021年11月,財政部印發《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數字化技術支撐會計審計工作的數字化轉型,強調未來財會人員應注重數字化技術能力。次月,財政部又印發《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進一步明確了會計信息化的目標和任務。高校財務專業培養數字化轉型是實現目標和任務的必然路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當前,已有不少高校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積極開設智能財務的專業或方向。全國70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財務管理專業,600多所開設會計專業,其中約有27%的高校已設立智能財務(或會計)專業方向[8]。近千所高職院校開設大數據與會計專業,40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可見各層次高校均積極加入向智能財務教學轉型的行列,雖然程度不同,但對數字經濟時代財務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重要性與必然性已達成共識。而對于已經開設智能財務(或會計)方向專業或實驗班的高校,其差異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上。比較而言,財經類的院校側重于培養智能財務決策類人才,強調管理會計的職能,并增設大數據與財務決策類課程;理工類院校則側重于培養開發型人才,更多的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創新類人才,開設高級建模等創新課程;綜合類的院校更偏向于運營規劃類人才,其課程設置上更注重前沿[9]。
本研究依據經濟地理及高校是否為雙一流院校,以表中6所高校為例,從專業及方向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及數智化課程開設情況來分析當前高校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情況。
通過總結和提煉,不難發現6所高校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目標大致趨同,只是側重點不同。雙一流大學更看重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普通本科則更多強調專業化和復合型。而要求學生適應數字化環境,駕馭人工智能進行財務分析和決策的程度,隨著經濟地理分布由西至東加強,詳見表1。高校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與地方數字化能力有關。
從財務管理專業方向設置來看,同處東部的上海財經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直接在專業名稱上體現了數智化的轉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則直接開設“大數據+財務管理”雙學位實驗班,提供的雙專業培養方案。從數智化課程設置來看,6所學校都增設了較多數字化課程。其中,Python和大數據分析課程認可度較高;而從課程難易程度來看,雙一流大學開設的課程難度更高,如機器學習、數據算法、財務建模等;普通本科的課程主要為相關概論和程序應用,詳見表2。
各高校在開設智能財務類課程時會充分平衡必修課和選修課。部分學校會因學分限制,將原計算機基礎課程替換成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與數據處理類的基礎課程。同時將有難度的進階課程設置為選修課,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復合型數字化人才。而Python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大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財務共享、人工智能等也成為諸多高校智能財務專業課程設置的熱門課程。
3數字經濟時代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邏輯
3.1符合國家戰略、社會發展及市場需要的邏輯
培養數字化智能財務人才滿足國家及社會的發展需要是高校財會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財務人員應緊跟時代,掌握主流的數字化工具和技術,提高數字化素養和數據分析能力。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前沿陣地,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探索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數字化教學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
3.2符合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與時俱進的邏輯
財務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財務實踐的落實需要財務理論的引領,而財務理論的發展則需要財務實踐不斷更新。在數字化經濟時代,信息爆發式增長,知識傳遞路徑多樣且快速,技術更迭日新月異。高校要積極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積極發展產教融合。加強專業設置與就業需求之間的動態銜接,打通高校教學與產業實踐的信息通道。保持與時俱進,建立動態調整的結構與配位機制,即建立專業知識架構,以數字新技術進行配位,并實現動態調整。增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系統性,提高校內外實踐轉化成工作應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成效。高校要幫助學生主動迎合變革,適應財務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3.3符合人才自由創新、復合跨越式發展的邏輯
高校培養智能財務人才除了考慮市場需求外,也要考慮人才的個體發展的均衡性。要培養人才的主動探索、自由創新的能力和持續學習、自我深造的能力。由于人工智能對行業的高度滲透,財務人員能否通過海量數據、智能算法,將數據價值化尤為重要。傳統的會計崗位將逐漸被迭代,智能財務人員既要了解會計知識和財務原理,又要掌握系統設置和智能算法,這需要相當扎實的理工學科知識,如統計學、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高校財務培養既要夯實“硬技術”,又要補充“軟實力”,還要幫助學生健全人格,培養跨學科、復合型智能財務人才。為落實這樣的跨越式發展,產教融合尤為重要。因為真實的場景和數據、與行業的高度關聯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
4.1樹立創新、復合跨越式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對于培養數智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已達成共識。數字經濟時代下的財務,不是大數據與財務的簡單疊加,而是財務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當前行業亟須財務專業實力強,數據信息技術運用熟練,具備智能技術素養的復合型財務人才。高校在設置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引入數字化教學理念,加強財務教學與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培養適應時代和產業發展的智能財務人才,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2構建數字化智能財務課程
在數智化財務人才培養目標的引導下,學校應設置更多的融合類課程,將財務專業課程與數字技術課程進行融合,形成數智化課程體系。可增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分析類課程,讓學生掌握數據收集、清洗、分析和可視化的能力;也可引入人工智能、科學算法、財務建模等課程,讓學生體會數字技術在財務中的應用;同步加強編程課程,讓學生能夠讀懂計算機語言并實現以上功能。可借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課程設置的方式,一門數智化課程同時有機融合兩到三門課程,如開設的數據科學算法課程,同時包含R語言數據分析、Python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三門課程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課程模塊設置盡可能豐富,形式可以是專業拓展課、專業選修課、素質/個性培養,建議更多地以實踐類課程呈現,而非理論概述。
4.3打造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模式
傳統的財務課堂及通過軟件實訓為主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已經難以勝任當下財務工作。高校除了增設融合類的數智化課程外,打造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模式尤為重要。如提供輔修或雙學位計劃、開設跨專業實驗班,培養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或對部分數智化課程實行跨專業的集中授課,增加各專業學生間的互動,通過共同學習、共同實踐、共同成長,推動跨學科合作和協同創新;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跨領域培訓、講座,邀請行業精英進行宣講;鼓勵參與各層級舉辦的數智化技能大賽,組織跨專業學生項目團隊參賽;就實踐類課程,考慮以賽代練、以賽帶考的模式,增加對行業和場景的體驗。在教學中讓學生盡快地帶入職業角色,有助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和社會適應性。
4.4組建多元化教師團隊
多元化教師團隊的組建是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基礎。高校可配置跨學科教師團隊,開展跨院系的科研和教學合作;定期組織教師赴企業訪學,鼓勵專任教師“走出去,學回來”;推動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雙向掛職,促進雙方高層次人才交流,構建校企教學團隊。落實跨專業、跨校企的多元化師資團隊共同驅動新課程開發,共同研究教學實施方案,保證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匹配,教學過程與業務過程接軌,教學教具與數字技術對接,培養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智能財務人才。
4.5搭建產教融合智慧化服務平臺
為適應數字化智能財務教學的要求,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可依托產教融合搭建智慧化服務平臺。以數智財務為方向,通過與企業共建創新載體,共享行業案例、教學資源,共筑人才測評體系、資格認證制度,推動財務教學向市場需求驅動轉變,提高財務專業就業匹配度。這種平臺光靠校企的力量是不夠的,需地方政府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多方力量共同推動,以形成學校育人,企業招人,地方留人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樊慶運.基于數字經濟時代的財務轉型分析[J].財富時代,2020,(05):61.
[2]韓夢婷,何瑛,楊琳.CFO的智能財務能力框架及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商業會計,2020,(03):29-33.
[3]邱玉華,廖佩君,彭婕妤,等.國有集團企業財資數智化轉型路徑探究——以L集團實踐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20):145-147.
[4]財資管理新趨勢數字金融贏未來——工銀司庫伴隨企業數字化成長[J].現代商業銀行,2024,(19):66-69.
[5]彭俞超,王南萱,鄧貴川,等.數字經濟時代的流量思維——基于供應鏈資金占用和金融獲利的視角[J].管理世界,2022,38(08):170-187.
[6]戴蓓佳.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成本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觀察,2024,10(30):105-108.
[7]陸堯怡.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決策變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2):128-129.
[8]吳鳳菊,陶思奇.“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會計師,2023,(07):134-136.
[9]寧宇新,魏佩云.高校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