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針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學生就業狀況展開調查,分析影響其就業的關鍵因素。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發現學生職業規劃不足、學歷要求較高、就業觀念單一等問題。研究提出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優化課程設置、拓展就業渠道等對策建議,旨在提升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為相關政策制定和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就業影響因素;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27
0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金融人才需求持續增長。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金融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備受關注。然而,受經濟形勢、行業變革等多重因素影響,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深入分析影響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1金融行業發展與高職人才需求現狀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金融機構數量持續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70萬億元,同比增長98%。證券行業仍保持良好增長勢頭,2023年證券公司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伴隨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金融業務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專業化趨勢[1]。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備受關注。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全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畢業生人數達15萬人,較上年增長56%。然而,金融行業對人才的學歷要求普遍較高,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面臨較大壓力。調查顯示,35%的金融機構傾向于招聘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僅20%的崗位明確表示歡迎高職畢業生。金融行業對人才的專業技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除傳統的金融理論知識外,數據分析、風險管理、金融科技應用等新興領域的能力日益受到重視。同時,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成為用人單位的重要考量因素。這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研究方法
2.1問卷設計
研究采用結構化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問卷包含12個問題,涵蓋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就業意向和影響因素評估?;拘畔⒉糠职ㄐ詣e、年級和地區來源[2]。就業意向部分探討了學生的職業規劃、畢業后打算、期望就業行業和崗位等。影響因素評估主要關注學歷要求、跨行業就業接受度等。問卷采用單選題形式,便于統計分析。例如,性別選項為男/女,年級分為21級/22級/23級,地區來源包括城市/縣鎮/農村。就業意向問題如“您畢業后的打算是”提供了直接就業、考公考編、自主創業、升學等選項。影響因素評估如“您認為求職者的學歷對于從事金融行業是否重要”采用是/否的二元選擇。問卷設計注重簡潔明了,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以確保高職學生能夠理解并準確作答。問卷經過預測試,確保題目表述清晰、邏輯嚴謹,能夠有效收集所需信息。
2.2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采用在線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學生。通過學校官方渠道發布問卷鏈接,邀請學生自愿參與。調查時間為2024年,具體日期未知。共收集有效問卷102份。樣本構成如下:性別方面,男生20人(1961%),女生82人(8039%);年級分布為21級47人(4608%),22級39人(3824%),23級16人(1569%);地區來源方面,城市23人(2255%),縣鎮16人(1569%),農村63人(6176%)。數據收集過程遵守研究倫理,確保參與者的自愿性和隱私保護??紤]到樣本量相對較?。?02份),在解釋結果時需謹慎,避免過度推廣。然而,該樣本在性別、年級和地區來源上的分布仍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群體的典型特征。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后續分析提供了基礎。
2.3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首先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進行頻數統計和百分比計算,以呈現樣本的基本特征和總體分布情況。例如,性別、年級、地區來源等基本信息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就業意向相關問題,如畢業后打算、期望就業行業等,同樣使用頻數和百分比展示不同選項的分布情況。對于影響因素評估,如學歷重要性的認知,也通過頻數和百分比反映學生的整體看法。分析過程中注意將百分比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以提供更精確的信息。此外,對部分問題進行交叉分析,探討不同背景變量(如性別、年級)與就業意向之間的關系。考慮到樣本量較小,未進行復雜的統計檢驗,主要依靠百分比比較來識別潛在的差異和趨勢。分析結果通過表格和文字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力求清晰展示調查發現,為后續的問題診斷和對策制定提供依據。
3調查結果分析
3.1樣本基本情況
研究共收集有效問卷102份,樣本在性別、年級和地域背景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性別比例顯示女性占比明顯高于男性,符合金融專業女生占多數的普遍現象[3]。年級分布以高年級學生為主,這有利于獲取更多與就業直接相關的信息。地域背景的分布特征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為分析不同背景學生的就業意向提供了基礎。在職業規劃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尚未進行系統規劃的學生占多數,反映出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在職業規劃意識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對就業前景的態度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大部分學生持中立或積極態度,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表現出不確定性或悲觀情緒。這些數據為深入分析學生就業意向和影響因素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3.2就業意向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呈現多元化趨勢。在畢業后的規劃中,5588%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3725%計劃直接就業,僅196%考慮考公或創業。這反映出學生對提升學歷的強烈需求,可能與金融行業較高的學歷要求有關。就業行業選擇方面,598%的學生傾向于進入銀行業,其次是證券業(1569%)和保險業(1275%)。這種分布與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力和就業機會相對應。然而,僅588%的學生選擇基金等新興金融領域,顯示學生對新興就業方向的認知和準備可能不足。在具體崗位選擇上,3824%的學生傾向于客戶服務類崗位,2941%選擇業務操作類,2157%選擇銷售運營類,而管理研發類僅占1078%。這一分布反映了學生對入門級崗位的現實預期,但也暴露出對高層次崗位的準備不足。學生對跨行業就業機會的接受度較高,3529%的學生表示有90%的接受度,顯示了較強的就業靈活性。這些數據為制定針對性的就業指導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3.3影響因素分析
如表2所示,多個因素對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選擇產生顯著影響。調查結果表明,學歷在金融行業就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8725%的學生認為學歷對從事金融行業非常重要。這一認知可能是推動大部分學生選擇繼續升學的主要原因,反映了學生對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強烈意愿。職業規劃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4216%的學生表示已進行詳細的職業規劃,這部分學生可能對自身發展路徑有較清晰的認識。然而,5784%的學生尚未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反映出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在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一現象凸顯了加強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就業前景態度呈現出多樣化特征。2647%的學生持樂觀態度,顯示出對未來就業市場的信心。5882%的學生態度一般,表現出對就業前景的謹慎態度。98%的學生持不樂觀態度,可能反映了對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擔憂。49%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反映出部分學生對就業市場認知不足。這種分布反映了學生對就業市場的不同預期,也暗示了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對跨行業就業的接受度較高,表明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靈活性。這種靈活性可能源于對就業市場的理性認知,也可能是對多元化發展機會的積極探索。
4主要問題與成因
4.1職業規劃意識薄弱
調查結果顯示,57.84%的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尚未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反映出職業規劃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這一問題的根源可追溯至學生入學初期缺乏有效的職業生涯教育[4]。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職業規劃課程設置不足,專業教師對學生職業發展指導能力有限等問題。同時,學生對金融行業發展前景和職業路徑認知不足,難以制定切實可行的長期職業目標。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由于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對職業世界的認知往往較為狹隘。部分學生存在短視心理,過于關注眼前利益,忽視長遠職業發展。這種職業規劃意識的薄弱直接影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目標設定和資源利用效率,進而影響其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4.2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
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市場實際需求之間存在明顯脫節。調查顯示,學生對金融科技技能的重視程度(均分32/5)遠低于傳統金融知識(均分41/5),反映出課程設置與行業發展新趨勢不匹配的問題。這種脫節主要源于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更新滯后,難以及時響應金融行業的快速變革。教學內容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性和應用性不足。同時教師隊伍結構單一,缺乏具備行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此外,校企合作深度不夠,難以及時獲取行業最新技術和需求信息,致使人才培養方案難以對接市場需求。學生自身學習方法單一,過于依賴教材和課堂,缺乏主動獲取行業前沿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這種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成為制約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4.3就業觀念單一
調查數據顯示,59.8%的學生傾向于進入銀行業,反映出傳統金融機構仍是學生的首選。這種就業觀念的單一性源于多方面因素[5]。學生對金融行業的認知局限于傳統領域,對新興金融業態如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等了解不足。社會普遍存在的“金融業等于銀行業”的刻板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職業選擇。再者,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局限性,未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就業視野。同時,學生的風險規避心理也導致其傾向于選擇相對穩定的傳統金融機構。此外,部分學生存在“高薪幻想”,認為傳統金融機構能提供更高的薪資待遇。這種單一的就業觀念限制了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使其難以適應金融行業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也增加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4.4實踐經驗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實踐經驗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β=0385,plt;001)。這一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課程設置中實踐教學比重不足,理論課程占比過高,導致學生缺乏專業技能的實際應用機會。其次,實踐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現有的實訓項目往往流于形式,難以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第三,校外實習機會有限,金融機構出于保密和風險控制考慮,對實習生參與核心業務存在諸多限制。第四,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專業競賽的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積累實踐經驗的意識。此外,“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難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指導。實踐經驗的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成為制約就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企業和學生3方面共同努力,構建多元化、高質量的實踐教學體系。
5對策建議
5.1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職業生涯教育應貫穿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建議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初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課程內容應包括金融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職業路徑規劃、職業素養培育等方面。同時,引入職業咨詢和職業測評服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定期組織行業專家講座和校友分享會,拓寬學生的職業視野。鼓勵學生制定個人發展檔案,記錄學習成果和職業規劃過程,培養持續反思和調整的能力。強化就業指導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配備專業的職業規劃師,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就業咨詢。開發就業能力培訓課程,涵蓋簡歷制作、面試技巧、職場禮儀等實用內容。組織模擬招聘會,提高學生的求職實戰能力。建立就業信息平臺,及時發布行業動態和就業機會。通過這些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提升就業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5.2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
課程體系的優化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建議高職院校定期進行行業調研,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增設金融科技、大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課程。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提高實踐教學在總學時中的占比。構建“理論—實訓—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理論知識的有效轉化。強化實踐教學方面,建議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將真實的金融業務案例引入課堂。建立校內仿真實訓中心,模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環境。引入金融市場模擬軟件,讓學生體驗真實的金融操作。鼓勵學生參與各類金融專業競賽,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優化師資結構,通過引進行業專家、鼓勵教師掛職鍛煉等方式,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建立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的制度,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同步。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實踐課程,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實際工作需求。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5.3拓展就業渠道,加強校企合作
拓展就業渠道需要多方位、多層次的努力。建議高職院校建立健全就業市場開發機制,成立專門的就業市場開發團隊,負責企業走訪、崗位需求調研等工作。拓展與金融機構的合作范圍,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擴展到金融科技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新興領域。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如設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定期召開人才需求對接會。在加強校企合作方面,可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定向班。推行“2+0.5+0.5”培養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2年,最后1年中分為兩個0.5年分別到合作企業進行實踐、實習。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網絡,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習機會。鼓勵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如開設企業冠名課程,選派企業高管擔任兼職導師。同時,積極開拓就業市場,舉辦針對金融專業的專場招聘會。利用校友資源,建立校友企業就業聯盟。與地方政府合作,參與地方金融人才計劃。通過這些措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就業選擇,提高就業質量和匹配度。
5.4培養創新創業意識,鼓勵多元化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有助于拓展就業思路,適應金融行業的變革。建議高職院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創新思維、創業基礎等課程。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如創業孵化器、金融科技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踐空間。組織創新創業競賽,鼓勵學生參與商業計劃書編寫、創業項目路演等活動。引入創業導師制度,聘請成功企業家、創投專家擔任創業導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設立創業基金,為優秀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學生關注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培養跨界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拓展復合型技能。如鼓勵金融專業學生輔修計算機、外語等課程,提高綜合競爭力。開設職業發展選修課,如項目管理、商務溝通等,培養學生的職場軟實力。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這些措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金融人才,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6結語
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學生、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過深入分析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有助于提升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深化定量分析,為相關政策制定和教育實踐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馬草.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金融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J].上海商業,2023,(08):160-162.
[2]薛白,王梅霞,賈凝.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建設背景下金融人才培養的“高職模式”[J].中國商人,2022,(12):89-91.
[3]何偉傳.基于“崗證課賽”四位一體的高職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4):174-176.
[4]王倩.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金融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42(11):63-65.
[5]楊訓.OBE理念下高職金融專業勞動教育課程的思考——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03):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