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課堂需要通過解決以往低效教學的問題,提高現有教學的針對性、綜合性,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在新課標背景下,構建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實質上是為了創造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教學環境。初中歷史教師應在準確解讀新課標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探索構建高品質課堂的有效策略,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收獲豐富的知識和學習經驗。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的構建要求
(一)促進學生理解與應用知識
構建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應以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為本位。在課堂中,分析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而要想做到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客觀分析與評價,需要學生在深入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和歷史人物的相關事跡進行分析和評價。這一過程體現了知識理解與應用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同時也關系到歷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的構建應注重體現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歷史知識探討與歷史問題分析,形成歷史思維。教師應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話題討論、案例分析等學習活動,引導其提出個人觀點,由此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
(三)加強歷史與現實間的聯系
構建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應注重凸顯學科的育人價值。學生應通過了解發生過的事情,分析歷史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再對當前的社會環境展開深入思考,達到自省的目的。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歷史和現實的聯系,有利于使學生具備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提升學生跨學科學習意識
新課標提倡學科與學科之間相互融合,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推進學科整合教學的進程,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意識,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2]。在構建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以綜合性的教學、指導輔助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形成正確觀念。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補充教學內容,完善歷史概念
優化課程知識結構和講解方式是構建高品質課堂的第一步。教師應明確課程教學側重點,圍繞核心知識點合理篩選相關史料,將其融入課程知識結構之中,引導學生在研讀史料的過程中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完善歷史概念。
例如,在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衰”一課中,東漢衰亡的原因是教學難點。基于此,在引導學生了解東漢中后期的動蕩政局時,教師可以結合“繼位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這一東漢衰亡的原因,向學生分享有關黨錮之禍的史料,進而讓學生了解到: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因豪強的勢力不斷壯大,專制皇權發起了黨錮,以期實現對豪強勢力的壓制以及皇權支配下的秩序調整。黨錮之后,雖然豪強世家受到沖擊,但是因其在中央、地方的內在根基并未動搖,所以東漢政權的運行依舊在豪強的掌控之中。研讀完這部分史料內容后,學生需要對“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給東漢帶來什么影響?”這一問題展開深度分析,再綜合各個方面的因素,對東漢衰亡的原因做出全面的總結,建構相關歷史概念。
史料的融入,為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培養提供了契機;引導學生結合史料理解歷史概念,則可以鍛煉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在學生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時,他們的歷史知識基礎也得以夯實。
(二)運用信息技術,展現歷史真相
高品質課堂的構建旨在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以新穎的形式呈現歷史知識,增強課堂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其課堂參與度,為構建高品質課堂奠定基礎。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融入,可以改變教師以往對歷史知識的講解方式,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回顧一段歷史的具體發展過程,對探究歷史真相產生興趣,從而增強其歷史感知能力,有效培養其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3]。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一課前,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要求,向AI輸入指令,讓AI自動生成有關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東西方交流的視頻。視頻內容應包括絲綢之路主要經過的地方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果。在呈現“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北非”這一路線時,視頻可以在地圖上同步進行動態化的標記。視頻也可以展示核桃、石榴等從西域傳到中原的物品,以及絲綢、漆器、鑄鐵技術等從中原傳到西域的物品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本課中的“絲綢之路”這一模塊的知識點時,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使學生全面地認識漢朝與西域相互了解與往來的過程。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現一些歷史事件的真相,這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
(三)增強課堂互動,鍛煉歷史思維
課堂互動的目的在于營造良好的氛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啟發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思考。教師應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核心知識點設計引導性問題,制造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把握課堂討論的關鍵點,充分運用自身的思維,提出關于歷史事件的觀點,由此強化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金與南宋對峙”一課時,教師圍繞學生耳熟能詳的“岳飛抗金”這一歷史事件與其展開課堂互動,在合作探討中,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關鍵知識。具體來說,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滿江紅》的朗誦音頻,并展示全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從這首詞中你感受到作者岳飛怎樣的情感?”學生對《滿江紅》并不陌生,因而能夠從中體會到作者對敵人的痛恨和收復河山的決心。其次,教師向學生分享關于金的史料,使學生了解女真族起兵抗遼、建立政權的過程,并與學生就金攻打南宋的原因展開討論,引出“岳飛抗金”。再次,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岳飛的小故事,如岳母刺字等。最后,教師綜合學生分享的內容,提出“岳飛功勛顯赫,為什么最后慘遭奸人謀害?”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評價宋高宗和秦檜,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南宋與金和議的影響。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幫助學生串聯課程知識,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激活其思維,使其順利獲取相關知識,理解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攻克課程學習難點。
(四)引入歷史文物,感知歷史溫度
歷史是有溫度的,歷史學科教學應具有時代感。教師應在構建高品質課堂時注重給學生帶來情感層面的豐富體驗,使其在了解歷史文化的過程中能夠感知歷史的溫度。為此,教師可以將歷史文物等作為教學材料,立足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提升其精神境界,使其真正了解歷史的意義[4]。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新青年》的某些內容,以這本20世紀20年代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志為輔助,帶領學生探究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青年》的創辦背景。在學生回顧《新青年》創辦過程時,教師可以引出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為學生講述這些人物的事跡,使學生了解這些人物做出的巨大貢獻。
學生通過認識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可以從中獲得思想熏陶,形成家國情懷。
(五)設計主題活動,探尋歷史內涵
教師應注重開展綜合性的學科教學活動,以便更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要求。高品質課堂的構建要以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深層次融合作為途徑之一,通過跨學科主題活動,創新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引導其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分析和探究歷史問題,挖掘歷史的深刻內涵,鍛煉其深度學習能力,實現對其思想意識方面的教育,彰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時,教師開展“從古詩中看唐朝的盛衰”主題活動,鼓勵學生搜集與安史之亂有關的古詩,將其作為史料內容,研究安史之亂與唐朝由盛轉衰之間的關系。在跨學科主題的引領下,學生從語文教材中整理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等古詩,也在課外整理了《悲陳陶》《月夜》《哀江頭》等古詩。學生運用在語文課上學習古詩的經驗和方法,從詩句中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如《悲陳陶》中的“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等詩句就展現了“四萬義軍在同一天內慷慨陣亡”“胡兵歸來時帶著仍在滴血的箭,并在街市上高唱胡歌和飲酒狂歡”的景象。由此,學生深刻認識到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對這一歷史發展進程的好奇心也促使其搜集更多的史料,主動探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并了解唐朝滅亡后出現的局面。
在跨學科學習中,學生借助語文學科的內容深入分析歷史事件,形成關于唐朝滅亡后的中國進入分裂時期的情感體驗,在形成跨學科學習意識、鍛煉綜合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家國情懷。
三、新課標背景下構建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的反思
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歷史高品質課堂構建是一項系統性的教學改革工作。在開展工作時,首先,教師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積極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接受并理解歷史知識,提升知識水平。其次,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側重點,注重對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思維方式進行指導,基于核心素養視域確定綜合性的教學目標[5]。最后,教師應確立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積極采用適應學生學習特點的先進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思路,實現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性認知,從而以知識理解為基礎,以能力發展為目的,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高品質課堂。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基于高品質課堂的構建要求,積極整合相關教學素材,開發創新性的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真實性,通過有效的課堂互動訓練學生的學科思維,設計跨學科、綜合性的學習項目。通過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教師將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成效,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王浩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上),2023(10):98-100.
[2]劉鎧銘.以“歷史”為“材料”,構建高品質初中歷史課堂[J].試題與研究,2023(20):100-102.
[3」林榮.構建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新理念教學觀淺談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4):15-16.
[4]劉印亮.深耕課堂依標施教提質增效: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探索[J].遼寧教育,2023(5):70-72.
[5]陳志忠.立足核心素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22(31):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