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對高中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傳統語文高考命題特點不同,新高考命題更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這一轉變要求高中語文教材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的教育目標和考試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文言文的適應性調整、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平衡,以及評價標準的細化等,都是教材的重點改進方向。教材內容的優化不僅要兼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還要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新高考的挑戰。
一、新高考語文命題的主要特點
(一)強調立德樹人導向
新高考語文命題著重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旨在通過精心選取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本材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現代文閱讀部分常選用展示時代精神與社會正能量的文章,通過贊美普通勞動者在崗位上堅守奉獻的事跡,使學生在文本解讀中自然領悟責任擔當與職業操守的價值內涵。同時,試題還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除了考查學生對古代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通過經典文本的審美鑒賞,引導學生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價值追求,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注重關鍵能力考查
新高考語文命題注重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考查。以閱讀理解部分為例,該部分的文本通常分為信息性文本和文學性文本兩類,主要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快速準確把握文本核心內容、觀點和細節的能力。信息類文本包括學術論文、時評、科普文章等,考查學生的信息提取與篩選等能力;而文學類文本則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題的理解以及思想感情的把握。另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考查也呈現出新的命題導向,試題設計不僅關注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更強調在特定語境中把握語言運用的適切性。
(三)考查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新高考語文命題越來越注重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例如,在寫作部分,學生需要根據給定的情境或材料,提出獨特的見解并給出解決方案,這不僅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考查他們在復雜情境下的應變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另外,一些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論證,或是進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這些試題都著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新高考語文命題邏輯對教材內容改進的反饋機制分析
(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方面
相較于傳統高考,新高考語文命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尤其是在跨學科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上。這種轉變要求教材內容編排必須適應新的命題方向,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結構轉向更注重能力培養的設計導向[1]。傳統教材采用線性知識結構,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而新高考則更強調能力的階梯性發展,注重從知識掌握到能力提升的有序進階。
因此,教材內容的編排需要在結構上進行優化,做到知識講解與能力培養并重。教材的結構調整應更注重思維訓練,如通過設計難度逐步提高的任務,讓學生從基礎知識的掌握開始,逐漸提高閱讀理解、信息提取和辯證思維能力。另外,教材內容的編排也應加強任務導向和項目化學習設計,引導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基于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讓學生逐步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方面
新高考語文命題將學科素養的培養置于核心地位,特別強調學生的理解、分析、評價和表達等能力。因此,教材不僅應著重教授基礎語言知識、文學知識,還應融入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整合和分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方面,教材應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重點強化學生的文本分析、觀點評析、作者意圖解讀及情感表達等核心能力。具體而言,教材可以精選多元化的閱讀材料(包括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科技文章、時評等),來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例如,編排文學類文本,側重人物解析與情感共鳴訓練,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編排評論類材料,以鍛煉學生的信息篩選和觀點評析能力。同時,教材還應注重不同文本風格與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整合多個領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習慣。另外,教材內容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表層意義,還要鼓勵他們思考作品的社會背景、文化價值和深層內涵。這種三位一體的設計框架,既能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更能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拓寬知識面與跨學科整合方面
新高考語文命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考查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儲備和跨學科整合能力。因此,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需要更加注重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這意味著語文教材不應局限于文學作品,還應有哲學、歷史、社會學等領域的知識內容,以提升學生的跨學科分析和整合能力[2]。
例如,除了經典文學作品,教材還可以加入一些涉及現代科技、社會問題、哲學思想等內容的閱讀材料。這樣的跨學科整合設計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能幫助他們在多學科語境中理解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他們在復雜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經典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哲學思想與社會變遷等角度,對作品展開深層次思考和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多學科知識,進而拓寬學生的思維視角和知識視野。
(四)文言文的適應性調整方面
文言文作為新高考語文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設置和考查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3]。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也需要根據命題邏輯的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文言文教學應突破傳統模式,與現代語文教育深度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新高考語文命題對文言文的考查不再是單一的字詞解釋和翻譯,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整體理解能力、情感體悟及文化內涵分析的考查。因此,教材中文言文的選編不僅應保留傳統經典篇目,還應添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文言文材料,如古代寓言、歷史故事或哲理性短文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古代漢語。另外,教材還應加入蘊含時代精神的文言文素材,幫助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教材還應加強文言文學習的階梯性設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逐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和理解能力。在初級階段,教材可選編語言淺顯、內容生動的文言短文,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文本難度,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能力。另外,教材應加強對文言文語言特點、思想內涵及歷史背景的綜合講解,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2021年,江蘇省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語文學科的試題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更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等方面。閱讀理解題型也不再局限于考查基礎語言知識,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推理、判斷和問題解決能力;作文題目的類型也從命題作文轉向情境化、任務驅動式的作文題型。面對這種變化,江蘇省的高中語文教材編寫開始進行相應調整,增加情境化內容,并強化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更好地與新高考命題邏輯對接。
(二)實施過程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從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修訂,以適應新高考考查要求。教材的情境化設計成為重點,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加入更多具有現實社會和歷史文化背景的文本素材。例如,教材中增加了對社會熱點話題(如環保、科技創新、社會責任等)的討論,并將這些內容與文學作品分析有機結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意義。這些調整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更多語言知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加強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閱讀理解和習作訓練方面。其中,閱讀理解部分加入了更多需要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推理、判斷、并提出獨立見解的題目。習作部分也加入了任務驅動式設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散思維、進行創作,以提升其創新思維和寫作能力。這些改動能有效幫助學生適應新高考的綜合素質考查要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數據顯示,在2021年江蘇省的高考語文試題中,60% 的題目涉及情境化、跨學科內容,尤其在閱讀理解部分,新增的社會熱點類文章占比達到了 40% 。這表明,教材的改進確實能夠對接新高考命題對綜合能力考查的要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新高考的挑戰。
(三)效果分析
江蘇省新高考改革成效顯著,2021~2022年高考語文成績數據充分印證了這一成果。江蘇省教育廳統計的數據顯示,相較2021年,2022年高考語文平均分有所提升,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上,學生的表現較為突出。另外,教師和學生反饋,教材內容的情境化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的能力導向與新高考命題高度契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更加自如地應對新高考的復合型試題。
結語
新高考語文命題的改革對教材修訂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求教材不僅要著重傳授基礎語言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應對新高考背景下的命題挑戰。本文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系統探討了教材內容的編排、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文言文的適應性調整等方面的高中語文教材調整思路,并結合江蘇省高中語文教材修訂這一典型案例展開分析。綜合來看,適配新高考的教材優化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未來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導。未來,教材內容的持續改進和優化將是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陳韋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指導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3):11-13.
[2」王靖懿.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素材積累指導策略[J].家長,2024(3):150-152.
[3]梁春梅.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情境設計策略研究[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五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