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兒童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小學教育是促進兒童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的教育;第二,小學教育是促使全體兒童發展的教育;第三,小學教育不但要為兒童明天的幸福做準備,而且要給予兒童現實的幸福感。因此,為兒童的終生幸福奠基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應有的擔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言運用核心素養內涵: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了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具有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由此推斷,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關乎兒童的生活品質。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在李吉林兒童觀的引導下,培養兒童的表達能力。
一、意識覺醒:兒童表達能力的發展現狀
(一)不愛表達
教師可以發現,在回答課堂問題時,舉手的兒童常常是固定的,其余的兒童一般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尤其在高年級課堂上,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即使教師點名提問,兒童有時也是支支吾吾,無法表達清楚。這與部分兒童長期習慣在課堂上做“看客”有關,也與他們的性格有關。有的兒童天生比較膽小、膈腆、不愛表達。在其他公共場合,這些兒童更恨不得自己是個“透明人”。這種類型的兒童不容易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不善表達
部分兒童雖然樂于交流,但是在表達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如詞不達意、說話沒有條理等。在寫作時,部分兒童的書面語言表達問題突出,有的不能圍繞立意選材,有的材料不具體,有的語言啰唆,有的虎頭蛇尾…·
認識表達能力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用適合兒童的方式改變兒童表達能力的發展現狀,是教師的職責。
二、價值追尋:理解李吉林兒童觀的豐富內涵
李吉林基于教育實踐的理論思考,形成科學的兒童觀及兒童教育觀。葉水濤將季吉林兒童觀的內涵概括為:兒童是大自然之子;兒童具有詩性智慧;兒童是天生的游戲者;帶領兒童走進社會生活[1]。
筆者基于閱讀李吉林的系列著作,試著對李吉林對兒童的定義與兒童表達能力的培養之間的關系進行詮釋。
(一)兒童最善于想象
李吉林認為,兒童最善于想象,而想象正是創造的開始。兒童具有無窮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要走進兒童的想象世界,人們就會驚異于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是開展語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提高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兒童是愛美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兒童的天性。教師注重創設美的語言情境,能讓兒童產生美的語言體驗,也能更好地激發兒童的表達潛力。
(三)兒童是愛活動的
兒童的生命力蓬勃而旺盛。從身體層面來說,兒童的生命需要舒展,需要各類身體活動。從精神層面來說,兒童的精神需要在各類以語言為載體的活動中浸潤。在活動中,兒童的表達欲望容易被喚醒。
(四)兒童是潛藏智慧的
兒童身上具有智慧和力量,他們雖然年幼,有時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具有辨別復雜事物特征的能力。這種智慧和力量,使兒童在學習語言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讀懂兒童,才能讀懂教育。李吉林兒童觀內涵豐富,思想深遠,蘊含深刻的人文精神。
三、表達提升:李吉林兒童觀下的語言實踐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筆者思考如何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要求與李吉林兒童觀結合,培養兒童的表達能力。
(一)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引導其積累表達素材
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需要積累素材。教師要將兒童帶到大自然或者社會場景中去,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兒童開展觀察活動,豐富兒童的表達積累。
以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雷雨》的教學為例。在課前,筆者專門查詢天氣預報,將本課學習活動安排在雷雨天氣之時。首先,筆者讓兒童觀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啟發他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觸摸,用心感受,用語言跟爸爸媽媽交流。其次,筆者鼓勵兒童雨后到小公園走一走,還鼓勵他們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找雷雨的相關資料,形成對雷雨的直觀感受。再次,筆者創設情境,借助動畫還原雷雨天氣的場景,深化兒童對“黑沉沉”“樹枝亂擺”“清新的空氣”等詞句的理解。最后,筆者鼓勵兒童用自己的話描述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的任意場景。兒童的語言既生動活潑,又新鮮奇特。如“蟬寶寶聽到雷公公敲起了鼓,趕快喊它的小伙伴藏起來”。又如“雷聲好可怕呀,比做噩夢還可怕”。
李吉林認為,兒童的語言表達是與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緊密聯系的。如果兒童對周圍的世界缺乏認識,沒有積累一定的素材,幾乎不可能實現表達、反映[2]。筆者執教《雷雨》時,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并遵循“兒童是大自然之子”這一兒童觀,先引導幾童觀察、積累,喚醒兒童的感受,再引導兒童理解感悟,描述場景。如此,實現以物激情,以情啟思,以思發辭,讓兒童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能說。
(二)順應兒童天性,激發其表達動機
李吉林認為,兒童在他們身體迅速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此外,教師還應順應兒童的天性,精心設計校內外活動,引導兒童用好校內外活動的資源練習表達,發展表達能力。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筆者帶領兒童開展以“小法布爾探秘記”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在子活動“小法布爾的自然筆記”中,筆者引導兒童走進大自然,欣賞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并引導兒童用相機為自己感興趣的花兒留下照片,用自己的語言記錄花開時的驚喜。兒童根據課前的觀察,交流與分享花兒開放的時間,合作制作花鐘。如此,兒童不僅可以欣賞花,還可以練習表達。在子活動“小法布爾的實驗記錄”中,筆者引導兒童收集自已感興趣的昆蟲知識,加上自己的觀察所得,制作一份昆蟲主題的手抄報。在撰寫手抄報的文字時,多數兒童都可以結合自己的真切感受進行表達。在子活動“小法布爾的實驗報告”中,筆者引導兒童開展“會跳舞的紅豆”“會吹氣球的可樂瓶”等小實驗,并讓兒童記錄實驗過程,撰寫實驗習作,展現兒童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兒童基于制作花鐘、完成手抄報、開展科學小實驗等活動認識世界,激發內在的表達動機。此外,在活動中,兒童的創造力得到激發,這種創造力自然包含語言的創造力。
(三)尊重兒童個性,引導其習得表達方法
李吉林認為,兒童總是不停地尋求新的信息、獲取新的信息,因此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兒童的主動性,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學生主動習得表達方法是培養表達能力的關鍵一環。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通過各種語言活動,不斷積累表達經驗,歸納表達方法,從而靈活運用表達方法,讓語言靈活生動。
以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的教學為例。文章的開頭運用倒敘的表達方式,使讀者產生探究欲望,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在開展教學時,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兒童倒敘的表達方法,而是引導兒童觀察這篇文章的開頭與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并讓兒童思考這樣開頭的好處。兒童充分經歷觀察、比較、思考等過程,容易對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此外,在文章中,作者善用語言,使文章引人入勝。如“深藍”“金黃”“碧綠”等表示色彩的詞語,襯托出夜晚海邊瓜地的寧靜與美好;“捏”“刺”等表示動作的詞語,體現閏土的身手敏捷與機智勇敢。筆者引導兒童主動積累表達方法,感受閏土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形象,還引導兒童把自己喜歡的詞、句圈出來,并多讀幾遍。兒童在主動圈、讀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習得文章的表達方法。
李吉林提醒教師要放開些,要相信兒童。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兒童自己去朗讀、感悟,從而提高兒童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引導兒童學習,教其規范表達
李吉林倡導帶領兒童走進社會生活,而表達能力的提高能夠讓兒童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表達很容易受成人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教師需要在兒童時期,引導他們認清什么是規范的語言,什么是不恰當的語言,讓他們懂得表達是需要遵守社會公德的。李吉林認為,兒童是愛美的。教師應該讓兒童從小對美的語言有向往之情,讓兒童懂得表達絕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是需要考慮表達的環境與對象,并尊重客觀事實。總之,表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義、言之有情;要語言規范,既不違背社會公德,又時刻保持對美的追求。
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的教學為例。首先,筆者把鮮活的社會場景搬到課堂上,引導兒童體會楊氏子的聰慧。在場景一中,楊氏子知道客人來了,端出水果;在場景二中,楊氏子聽孔君平說楊梅是“君家果”后沒有生氣,而是機敏地想出應對之策;在場景三中,楊氏子用委婉的語言反駁孔君平。其次,教師引導兒童對比體會孔君平與楊氏子語言表達的差異,從而激發兒童對“慧表達”的向往。最后,教師引導兒童閱讀《世說新語》中孔文舉和張吳興的故事,讓兒童進一步體會語言表達的智慧和美感。
結語
在兒童表達能力培養體系中,積累表達素材是前提,激發表達動機是關鍵,習得表達方法是核心,規范表達是保障,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筆者基于李吉林兒童觀的內涵,真正做到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順應兒童天性,尊重兒童個性,引導兒童學習,使兒童表達能力的培養具備完整的“策略鏈”,確保每個培養環節的質量,從而有效培養兒童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葉水濤.談李吉林的兒童觀[J].江蘇教育,2020(57):21-24.
[2]李吉林.兒童母語情境學習的理論與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李吉林.兒童情境學習課程體系及操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