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各個行業發展形勢都有所改變,傳統農業的金融服務模式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這種時候,要想讓農村金融服務更好地幫助農業生產和發展,金融機構就得在這些挑戰中不斷創新工作模式,把農村金融服務與智慧農業深度融合起來,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智慧農業驅動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實踐
智慧農業雖能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但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多樣化金融需求,需要農村金融服務不斷創新發展方式,才能助力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向現代集約型轉變。
依托涉農產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金融實踐模式
農村金融服務就是為農村地區的個體和企業提供一系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工作,如存款服務、貸款服務、保險服務等,通過這些服務確保農業生產有足夠的資金可以使用。在以往的工作中,金融機構難以了解農戶或者農村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這不僅會導致機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評估來確定風險,落實的金融服務也存在成本高、風險控制難度大、服務單一的不足。
但在智慧農業的驅動下,金融機構可以依托涉農產業互聯網平臺,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該模式就是將農村的各種資源像“樂高”一樣拼湊在一起,以此掌握該地區農民的生產需求,精準匹配金融服務。通過信息的整合將金融資源充分地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該模式也能較大程度地降低風險,比如可以將該地區農戶、企業和保險公司相結合,在農戶需要種植梨子作物時,保險公司可以給梨子買保險,擔保公司給農戶貸款做擔保。這樣在農戶種植時,若是遇到不可控的風險因素,能通過各個部分的互相幫襯控制風險。
金融機構主導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實踐模式
農村金融服務的目的之一是,及時解決農戶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但實際工作中,由于申請流程繁瑣、耗用時間較長,使得多數農戶在農業生產有資金需求時,往往無法及時獲取幫助,這種情況就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出現該問題的原因是:金融機構很難全面了解農戶的信息,且服務網點較少,當地農戶就得跑到別的地方去辦業務,自然會耽誤農業生產的時機。
金融機構主導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模式,就是由金融機構牽頭搭建的一個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在該平臺上可以提供多種服務。當農戶有生產資金需求時,登錄該平臺申請即可。比如壽光地區,利用先進技術整合蔬菜產業相關數據整合并存入數據庫。農戶在種植需要資金時,直接登錄農業管理平臺申請貸款,平臺能馬上從資料庫調取這位農戶的信用情況、種植面積、蔬菜品類以及銷售訂單等數據,很快就能完成審批。這種新模式可以大幅縮短農村金融服務的辦理時間,也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各種需求。
基于信息技術搭建的智慧農業實踐模式
有些地方并未把所有農戶的基本信息進行匯總并上傳至數據庫,這就導致金融機構難以了解農戶的情況。若是想通過智慧農業讓農村金融服務更好、更快,就得靠物聯網、區塊鏈或者大數據這些技術來改進服務模式。比如利用物聯網技術,金融機構可以與賣物聯網設備的商家合作,在養殖地裝上傳感器。這樣金融機構就能清楚地知道農戶和養殖戶的經營狀況,評估他們的種植風險或者養殖風險,然后準確地為農戶提供貸款額度和保險產品。
利用區塊鏈技術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時,可以利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降低信用風險。具體來說,就是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信息都記錄在區塊鏈上。區塊鏈上的信息不能篡改,而且具有可追溯性,金融機構就能準確了解企業或者農戶的信用狀況,也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
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時,金融機構主要是在提供服務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該農戶在電商平臺上的采購記錄、銷售數據等,從這些數據里了解該農戶的生產經營特點和潛在的金融需求,然后再向其推送合適的服務。如果經分析發現該農戶為大型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就可以為其提供跨境金融服務、財務管理服務等;如果是小型家庭農戶,就提供小額信用貸款產品,還能靈活調整還款方式。這樣既能保證服務的精準性,也能較大程度減輕農戶的還款壓力。
農村金融與電商平臺融合模式
現在農業銷售渠道有了較大程度改變,線上銷售占比越來越高。這種時候,農村金融可以與電商平臺進行融合。農戶要是在線上賣東西,軟件能給他們提供店鋪運營保險或者農產品質量保險。這樣一來,既能幫商家減少經營風險,也能讓消費者更相信這些農戶的產品。
農戶種植需要在線上購買農資,購物軟件會對農戶的購物信息、信用評級等數據進行評估,評估農戶貸款風險,然后精準地提供金融服務。農戶在軟件上貸了款,可以分期還。等農作物收了,農戶還能在軟件上賣,軟件會利用電商平臺的優勢幫著賣。這樣一來,賣東西賺的錢就能用來還貸款,形成生產、銷售、金融一條龍的服務模式。
智慧農業驅動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路徑
用智慧農業創新農業金融服務模式,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還能助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但真正落實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農業生產管理平臺會將多個部門和主體數據整合到一起,但這些部門之間的數據標準卻不太統一。這就使得金融機構難以對農戶或者企業進行快速、精準的信用評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并在智慧農業驅動下切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工作質量和效率,就得做好以下工作:
強化數據共享與合作。建立農業管理平臺,是為了讓金融機構能快速、準確地評估農戶或企業的風險。這就需要定好明確的數據標準。例如該部門要加入農業管理平臺,需要確保各種信息的數據格式、采集頻率、儲存方式都按照標準進行,這樣能使各個部分的信息有效整合在一起,在有需求時就能及時獲取。不過,有些農戶或企業對這個平臺存在質疑,擔心自身的信息泄露或者被濫用。這時候就得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數據采集或者共享環節的責任和義務,以此能夠充分消除用戶的顧慮,進而營造安全的管理環境。
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農業的開展需要依靠多種先進技術,所以農村地區的網絡建設質量影響著智慧農業的實施效果。如果該地區網絡覆蓋率低且網速慢,就算農戶能在農業管理平臺上辦業務,也會因網速慢導致申請效率低或者申請失敗。所以,乘著智慧農業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東風”,應該擴大農村地區網絡覆蓋范圍,把網絡質量提上去,讓網速真的快起來。
智慧農業的出現和發展,給農村金融服務帶來了新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就得不斷改進服務模式來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工作質量,利用先進技術確保農村金融服務能滿足農業生產的多樣化需求。創新服務模式的同時,也要確保數據標準的統一性,并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助力智慧農業與農村金融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