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津市提出打造以市級科技館為龍頭,區級科技館和專業科技館為骨干,中小學、企事業單位、鄉(鎮、街道、社區、村)等建設的各類科普場館為基層場館的“龍頭+骨干+基層”三級現代科技館體系,提升各層級科普場館的展教能力與水平,是實現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針對天津市科普場館展教能力提升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分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路徑與對策措施。研究從建立健全展教制度、共建共享展教資源、打造展教活動品牌三個方面展開,具體包括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構建多元互動機制、推動展品優化升級、開發原創性科普資源、創新展教活動形式等內容,為提升天津市科普場館展教能力,促進科普事業發展,提供總體思路及具體舉措。
〔關鍵詞〕" 現代科技館體系;展教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1" " 0085-03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已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保障。進入新時代,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都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進一步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發揮科普的基礎支撐作用,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科普場館作為重要的科普基礎設施,是科技教育的首要陣地,科普展教是科普場館為公眾服務的主要手段。科普場館展教能力,是科普場館利用各類科普資源向受眾提供高質量的、豐富多彩的科學技術教育活動,以引導觀眾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并促進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升。具體包括高質量展教活動的供給能力、科普展教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普展教管理能力。隨著科普場館事業的發展,科普展教從單一的、學科式的經典展品展覽模式發展到現在的經典展覽、主題展覽、流動展覽、科學實驗、科學培訓和科技教育活動等多樣性的綜合教育模式,促使受眾從掌握科技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直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普展教數量、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如何迅速提升科普展教能力與水平,是科普場館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現狀及問題
“十三五”時期,天津市科普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較完善的組織體系和一定規模的科普人才隊伍。全市現有龍頭科普場館1座,骨干科普場館5座;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29家,市級科普教育基地172家,基層科普陣地實現246個街道(鄉鎮)、5266個社區(村)全覆蓋,共有科普(科技)志愿服務組織1768個。科普專職人員達到3300人,設置了科學傳播專業職稱,科普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發展科技志愿者近10萬人、科普中國信息員16.1萬余人,規模全國領先,科普人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組織科普講座、展覽、競賽合計14.1萬場,舉辦國際交流297次,參與人員超過11.9 萬人次。國家級和市級科普場館年接待群眾參觀超1500萬人次。向社會開放的高校、科研院所282個,參加人員累計46.8萬人次。科普展覽與科技教育活動日益豐富,科普場館展教功能不斷增強。
目前,天津市科技場館在展教能力提升方面仍然面臨諸多短板,尚不能滿足全市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需求,與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展教功能定位不夠明確,組織管理體系有待完善。部分場館缺乏清晰的展教目標和發展規劃,導致展教活動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二是展教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現有展品更新緩慢,原創性科普資源匱乏,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三是展教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傳統展教方式難以激發觀眾興趣,新媒體技術應用不足,影響了科普效果。四是館際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導致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現象較為普遍。
二、發展新要求
面對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天津市科普場館展教能力提升面臨著更高要求。2022年9月,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天津市科學技術局、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發布《天津市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以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公民科學素質為目標,以品牌建設、特色活動為載體,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為重要抓手,加強制度和組織保障,促進科普資源共建、人才資源共濟、合作交流共贏,推動科學普及服務高質量發展、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保障科技館體系建設的有效實施并取得預期成效,助力“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
三、建設路徑與對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展教制度
1.明確科技場館展教功能定位,完善展教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完善科普場館展教組織機構體系,龍頭、骨干科普場館均應設置專門的展覽展品設計部門和教育活動部門,基層科普場館應設置專職的教育人員,負責科普展覽與教育的策劃、開發、組織實施和研究等相關工作。形成“龍頭+骨干+基層”的分層分類管理機制,突出龍頭科普場館相關部門的宏觀規劃和引領指導功能,充分發揮骨干科普場館的組織實施和橋梁樞紐作用,有效調動基層科普場館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按需組建展教項目團隊,推行項目管理制。
2.拓展館外科普共建空間,構建多元互動長效機制。配合國家“雙減”政策,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校合作,龍頭科普場館牽頭與教育主管部門聯合制定中小學科學教育“館校結合”中長期規劃,各級科普場館與中小學校共建“館校合作基地校”,對標學校課程標準,共同開發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活動形式的課程體系。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教資源豐富、科研設施完善的優勢,加強科普與科研結合,加大科普資源供給。注重家庭成員職業優勢,鼓勵有效利用家庭中的生活設備、勞動場地、環境資源以及父母的生活、生產經驗與技能等,使其轉化為學生開展家庭探究學習和科技活動的教育資源,為科技教育開辟新的時空和途徑。
3.完善能力評價體系與激勵措施,促進展教活動良性發展。重視科普場館展教能力評估工作,按照科普展教所屬領域和形式,建立展教活動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制定量化分級考評實施細則,提高評價的科學性。構建龍頭、骨干、基層三級評估體系,各主管部門應將科普場館展教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和成效等內容納入年度工作目標和績效考核范圍。開展各級各類科普展教活動征集和比賽競賽,完善評審程序,突出探究性、互動性、時代性特征,依托信息化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優秀科普展教活動的社會化評估。加大經費投入,設立科普展教活動專項資金,強化相關研究,推動研究成果落地與推廣應用。
(二)共建共享展教資源
1.實現科技場館展品開發遴選標準化,推動展品優化升級。龍頭科普場館牽頭,嚴格執行展品設計標準,拓展展品研發渠道,加強與國內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多元協同共建展品創新設計平臺,開發與構建高質量展品庫。按照科普產品所屬不同領域和產品的不同表現形式,建立分類評價的標準,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完善評審程序。骨干科普場館根據自身特色和需求,利用研發渠道,實現展品“定制化”研發。基層科普場館遴選符合受眾需求的展品,定期輪換。對各科普場館現有展品優化升級,按場館層級設定展品數量與類型標準,完善展品保養與維護制度。
2.注重原創性科普資源開發,促進科普衍生品的設計研發。發揮好龍頭科普場館的組織作用,探索原創性科普資源多元化投資和市場化運作方式,加大對科普創作重要選題的資助,圍繞當前科技熱點、重大科技成果、科技發展史等方面內容,動員科技工作者、媒體從業者、行業創造者等社會各領域主體力量,創作普及高新科技知識的原創作品。骨干科普場館牽頭組織科普資源征集評選活動,吸引公眾和社會機構開發創作原創性科普作品。鼓勵科普人員在展教活動中的創新性應用,依托所在場館展教資源,開發具有科普場館特色、公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圖書、特效電影、聲像、動漫、網游、玩具、紀念品等多類型科普衍生品。開發立足中國文化、地方特色的科幻電影資源,探索展覽、影視、網絡作品、文創的綜合開發工作機制,匯集形成科普衍生品網絡資源庫。實施科普精品工程,培育高水平科普創作中心,聚焦“四個面向”創作一批優秀科普作品。
3.強化資源整合與共享,構建科普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有效目標、突出重點、共建共享、協作服務的原則,充分挖掘和發揮各級各類科普場館的資源優勢和特長,開發構建主題式、系列化科普教育活動資源包,擴大資源共享范圍,提升科普場館展教效果。通過打造科普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著力強化公共服務平臺的“傳播、轉化、管理”三大功能,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受眾、不同形式的多樣化科普教育需求。基于“用戶產生內容(UGC)”理念,促進多元主體參與資源和平臺建設,實現共建、共享、共用,提升科普教育服務和管理質量。
(三)打造展教活動品牌
1.增強新媒體技術融合應用,創新科技場館展教活動形式。突出“探究學習”和“發現學習”理念,支持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新媒體技術等設計開發科普場館展覽和教育活動,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應用、跨學科融合,推動傳播方式、體驗感受、互動方式等創新升級。創新“探究式”科普教育活動形式,鼓勵龍頭、骨干兩級科普場館開設“探究式”科普教育網站或專欄,與媒體合作開發“探究式”學習節目。
2.優化科普展教主題內容,打造特色展教品牌活動。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試驗區建設、科學家精神展等特色亮點工作,遴選若干重大科技前沿主題進行設計開發,形成一批高水準、前沿性科普展教品牌活動,培育并推出富有特色的科普展教活動。加強科學與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跨學科融合,開展基于STEAM的科技教育活動開發和設計,突出互動體驗和探索實踐。推進流動科技館特色教育活動項目,研發制作精準性高、實用性強、形式多樣、技術先進、特色鮮明的主題科普車型及車載資源,優化基于流動科技館的移動式科普教育活動模式。推動科普場館與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各類文化場館聯合開展科技文化專題展覽與教育活動,增加科技館文化內涵,強化品牌形象和文化軟實力,實現科普場館和文化場館高質量融合發展。
3.注重科普教育活動宣傳推廣,擴大示范效應。主流媒體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增加科普內容;各類新興媒體要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對科普作品等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審核。利用5G等新技術促進科普活動典型案例、科學家精神宣傳推廣,以科普活動為抓手,結合重要節事活動,聯合宣傳、科技、教育、文旅等部門,打造融媒體陣地,全方位、多渠道開展科普展教活動宣傳推廣。通過舉辦科普展教活動比賽、科普作品大賽等,將優秀科技展教活動項目及教案等資源在網絡平臺上共享,促進展教成果交流、宣傳和互相借鑒。
提升科技場館展教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場館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本研究提出的建設路徑與對策措施,為天津市科普場館展教能力提升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未來,天津市應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科普場館創新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做出更大貢獻。同時,本研究也為其他地區科普場館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有助于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的整體發展。
【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科學技術普及項目“天津市科技場館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3KPXMRC00210】
參考文獻
[1]黃榮根.科技館科普展教活動開放性與外延性的實踐與探討[J].科技通報,2015(10):11-12.
[2]忻歌.博物館策展模式研究及其對科技館的啟示[J].科普研究,2017(2):61-68,108.
[3]廖紅.科技館展教能力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9(2):5-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