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189-04
隨著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到來,新工科建設成為各大高校關注的焦點。在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校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創新創業能力也成為大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更對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探析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路徑,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新工科與創新創業教育關系分析
(一)新工科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導向
在現有工程教育體系框架下,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產業需求。但從社會需要出發,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在人才培養中解決更多問題,如跨界交叉問題、未來前沿問題等。特別是大數據、智能制造、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方面,隨著這些領域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所需要的不僅是單一技能專業人才,而是具備跨學科知識、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復合型人才。1新工科正是基于這一需求背景下而設立,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并解決交叉跨界問題,培養學生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尋找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新工科還強調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課程設置方面,更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因此,可以說新工科不僅為創新創業教育指明了方向,更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實踐平臺。
(二)創新創業培養是新工科建設的基礎
當前,高等學校需要積極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作用,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以及批判思維、洞察能力在內的多項關鍵能力。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在課程體系設計、實驗平臺建設、課外實踐培養等多方面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學生能夠在更加系統、科學的教育環境中獲得更多支持,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特別是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本身所強調的實踐導向、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跨學科融合思維,與新工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高度融合,不僅回應了新時代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內在要求,而且為新工科建設提供了基礎。[2]
二、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不明確
當前,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高等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不清晰,也沒有確立明確、具體的能力培養目標。當前很多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層次,即將其視為增設幾門相關課程或組織一些創業活動即可,至于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應該促使學生形成哪些能力或是能力水平應該達到何種程度等都沒有明確標準。3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形成較大的隨意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難以把握重點,無法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學生層面,很多學生在參與相關活動時,常因目標不明確而感到迷茫,難以全身心投入,更難以對自身學習成果進行合理評價,進而影響學習動力。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平臺不完善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理論知識支持,更需要實踐操作的支撐,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高校沒有提供或是受限于客觀因素無法提供這樣的實踐平臺。例如,一些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往往只是以驗證和演示為主導進行實驗。盡管這類實驗對于鞏固學生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可以發揮一定作用,但是驗證性和演示性實驗往往側重于對已知科學原理的確認和展示,而非探索和創新。另外,企業是創新創業的前沿陣地,高校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和長期合作,對于高校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這方面投人較少,缺乏與企業的有效溝通和深度合作。[4這不僅導致高校獲取最新行業動態和資源的能力被限制,也影響了學生接觸實際業務場景、了解市場需求的機會,更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三)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力量整體較為薄弱
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加大力度引進年輕博士,期望可以提升自身整體學術水平和研究實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忽視了創新創業實踐教師隊伍的建設,導致學校內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數量很少。絕大部分教師雖然在學術理論方面造詣深厚,但沒有創新創業經驗,也沒有掌握相關教育教學方法。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時,顯得力不從心。[5]令人擔憂的是,高校教師往往面臨著科研、晉升、教學等多重壓力。大部分教師更傾向于將精力投入科研中,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和職稱晉升。而這種傾向進一步導致創新創業指導教師數量不足,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支持。
(四)高校創新創業管理機構與機制較混亂
當前高校關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管理機構與機制都較為混亂,具體表現在管理機構重疊、職能不清以及管理機制的缺失與不完善。其中,在管理機構方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涉及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科技處及創新創業學院等多個部門。而這些部門在職能上存在一定程度重疊,缺乏明確的職責劃分。當多個部門同時參與創新創業管理時,由于各自工作重點和目標不盡相同,容易導致管理上出現沖突和矛盾。在管理機制方面,多數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制,主要體現在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管理流程和考核評價。正是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各部門在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時往往各行其是,各項工作的推進缺乏明確的指導和規范,容易出現工作滯后或重復勞動等情況。另外,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也使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難以精準量化評估,不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改進。
三、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路徑
(一)結合新工科建設,確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目標
在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應用、創業思維以及創業技能等多方面能力。[7]因此,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確定培養方案時,必須充分考慮新工科特點和要求,將創新創業能力與新工科的核心理念緊密結合。整體來看,在結合新工科建設基礎上,可以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分層分級(如圖1所示)。
面向新工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應建立多維度能力架構。首先,科技創新能力是首要基礎,要求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點燃創新靈感、提升創造實操水平、聚合通識范疇素養、拓展知識邊界。其次,實踐應用能力應聚焦實操成果轉化,學生要具備專業實踐和競賽實踐的相關能力,掌握成果轉化本事,推動創新成果向市場轉化,積攢實際操作經驗,達成知識價值的轉化。再次,創業思維能力涉及意識與動力的塑造層面,練就市場創新的眼光,催生創業動力,樹立風險警覺,構建起創業思維框架。最后,創業技能堪稱創業的“百寶箱”,學生要不斷深人創業知識與實踐,掌握綜合管理的相關能力,練就創業情商,掌握對事物評估監測的能力,從多方面為新工科大學生賦能,幫助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路上平穩順利前行。
(二)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需要增加資金投入建設創新創業平臺。首先,高校需要針對自身實踐場地不足、硬件設備較少等實際情況,加強校企合作,借用企業資金力量構建校企聯合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形成校企一體的實訓中心,助力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從而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其次,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友資源,邀請具有豐富創業經驗和學術背景的校友參與實踐平臺的建設。優秀校友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寶貴的經驗指導,還能通過投資等方式直接支持學生的創業項目。[8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借鑒“挑戰杯”“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創新創業比賽,建立并完善創新創業競賽體系,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構建競賽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促使學生在競賽中得到實踐機會,從而提升自身創新創業能力。
為確保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能持續有效運轉,高校還需要構建健全的運行機制與監管體系,并設立針對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平臺日常運營、設備維護以及項目評估等相關工作,可制訂周全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使用條例,明確學生使用平臺的權限、應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平臺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等,保障平臺安全且高效運轉。
(三)重視教師隊伍,加強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建設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對現今日益復雜多變的科技環境與市場需求,高校必須重新審視并優化師資結構,有效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高校應注重教師專業能力的系統培訓,全面提升創新創業師資力量。[9]通過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專業講座、研討會等活動,督促教師持續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拓寬教育視野,從而更好肩負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重任。為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梁,高校可以積極邀請社會各行業的精英或專家擔任兼職教師,這一舉措不僅能為學生帶來前沿的市場動態與創業經驗,還能提供更為有效的操作指導,幫助學生構建創新創業的認知框架,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打下基礎。
高校應引導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積累自身實踐經驗,并設立專門基金,為教師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研究給予支持,此外還可和企業開展合作,投身企業的創新研發活動中,以此為基礎教師不僅可以深度把握創新創業的實際運作情況,還能將實踐經驗融入教學之中,促進教學實效。高校應當建立完備的教師創業激勵機制,對在創新創業教育當中表現出眾的教師給予表彰及獎勵,激發教師的工作熱忱和主動性。
(四)結合高校實際,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管理機制
高校需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管理機制。首先,高校應通過頂層設計,從戰略高度出發,制訂全面細致的規章制度,保障創新創業活動的有序性和規范性。這些規章制度應覆蓋創新創業的全過程,包括項目篩選、團隊組建、資金籌措、項目實施、成果評估等各個環節。通過明確各項流程與標準,高校能夠為師生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南,從而確保創新創業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在頂層設計上,高校還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激勵師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對于在創新創業和科技創新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高校應給予適當獎勵,如提供獎學金、保研機會、榮譽稱號等。這種正向激勵機制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潛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對于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團隊或個人,也應構建適當退出機制,督促其不斷改進和提升。

高校還需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工作,打造適宜的創新創業環境,通過舉辦創新創業講座、創業沙龍、經驗分享會等活動,邀請成功的創業者、行業專家等分享自身的創業經歷與成功秘訣,點燃學生的創業激情和創新思維。高校還可借助校園媒體、網絡平臺等途徑,積極宣傳創新創業政策及成功案例,增加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和認知,由此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際活動。依靠這些措施的開展,高校能夠逐步構建一套完備、高效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可靠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深人探析培養路徑,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還能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貢獻力量。未來,期待高校能夠積極響應新工科建設號召,不斷優化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共同培養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緩緩,吳小露,崔新華.“新工科\"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17):177-180.
[2]姬帥,劉忠軍,劉艷明,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類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體系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10):143-148.
[3]方奕珊,陳瑩雪,崔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為例[J].食品工業,2024,45(01):135-138.
[4]張立輝,王銳,呂卅.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9(27):64-67+72.
[5]周春霞,林華娟,楊震,等.新工科背景下食品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科技風,2023(25):71-74.
[6]劉士斌.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03):148-150.
[7]王莉靜,田子欣.面向實踐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新工科專業融合探索:以“互聯網 +i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3):74-77.
[8]陳亞瓊,黃望軍.新工科教育背景下電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以湖南工程學院為案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07):43-47.
[9]徐源廷,趙偉鋒,木肖玉,等.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類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高分子通報,2022(04):89-93.
[10]張沛,李偉,譚偉,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與路徑探索:以棗莊學院食品科學與制藥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27):228-229.
(薦稿人:周成,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