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漫畫是圖像和文本的結合,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又遠。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漫畫逐漸分化出多個類別,其中,新聞漫畫便是一種特殊形式。新聞漫畫被視為一種“非虛構的藝術”,它以事實為基礎,運用夸張、諷刺或象征等手法,對時事加以幽默或批判的詮釋。基于這一特性,新聞漫畫家常被冠以“新聞劫持者”的稱謂,意指他們善于借助熱點新聞或時事話題傳遞觀點、引導輿論。從歷史脈絡來看,新聞漫畫可追溯至18世紀的歐洲。當時,漫畫家通過夸張化的人物形象和情境描繪,對政治領袖與社會弊端進行尖銳嘲諷,為公眾提供了別樣的批判性視角。1898年,華僑謝瓚泰創作的《時局圖》,以鷹、熊、虎、狗、蛇等動物進行視覺隱喻,產生深遠影響,該時事漫畫至今仍是歷史教材的經典插畫。新聞漫畫既能滿足讀者對新聞時效性的需求,又能在輕松愉悅的閱讀中引發讀者的深刻思考。因此,當代新聞漫畫正日益成為一種面向成年受眾,并且能夠廣泛表現各類時事與社會議題的媒介。鑒于此,對新聞漫畫的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其在國際傳播中的創新路徑,構成了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和現實意義所在。
新聞漫畫在國際傳播中的價值審視
鏡像表達:國家形象的在地書寫
符號是信息的載體,認知活動必須通過人腦對符號的感知才能進一步刺激情感和思想的形成。新聞漫畫可以看作是由諸多象征符號匯集而成的表意系統。不同的符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并與既有的知識結構發生勾連。個體通過對符號的接受與解碼,可以建構關于客觀事物的真實印象或想象。因此,新聞漫畫契合了信息爆炸時代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和信息消費方式。相較于雜文、短評、影視等媒介,新聞漫畫篇幅較小,不會過多消耗受眾的注意力資源,在勾勒和描繪國家形象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提升辨識度和影響力的重要工具。此外,新聞漫畫不僅在展現國家成就、歷史文化、習俗風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還善于將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抽象概念(如國家精神、政策方針、執政理念等)具象化,并通過具體的跨媒介敘事和視覺表達,增強他國民眾的認知與認同。例如,《人民日報》在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對外傳播中推出系列專題漫畫,巧妙地將各國風土人情與建設成就相結合。作品中既匯聚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代表性元素,也有鄭和、張騫、敦煌壁畫等中國獨有的文化內容,向外界直觀展現了中國互聯互通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由此可見,新聞漫畫能夠有效促進國內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一獨特價值也使其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形式,更是展現中國成就和中國形象的“名片”。
議題催化:引導國際輿論的利器
不同于傳統的新聞報道,新聞漫畫通過隱喻暗諷的表達手法,并借助直觀且富有沖擊力的視覺語言,愈發成為引發情感共鳴(燃點)與輿論爭議(爆點)的催化劑。新聞漫畫通常能夠將一些嚴肅且易被忽視的議題拉入公眾視野,使其更加可見和易于理解,從而引發個體對特定議題,如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人工智能等的關注與探討。在注意力稀缺的媒介生態下,新聞漫畫的直觀性既加速了新聞的傳播效率,又重塑了新聞的傳播范式。它可將復雜的國際議題轉化為瞬間解碼的視覺圖像。此外,新聞漫畫以視覺符號為“武器”,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諷刺性,能夠揭露社會丑惡現象,具有針砭時弊和輿論監督功能。例如,新聞漫畫中的“匕首”和“和平鴿”常常用于符號隱喻,引導輿論。新聞漫畫對特定事件的批判性解讀,能夠促使觀眾在全球化背景下反思自身角色與責任,這有助于增強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個人參與社會事務和解決問
題的意愿和動力。
共情傳播:構建情感共同體的模因
模因理論指出,模因是與基因相對應的一種文化單位,通過模仿實現跨個體傳播。模因是引發情緒化傳播的核心機制。在“后真相時代”,客觀真相讓位于情緒,情感逐漸成為用戶媒介接觸和新聞消費的重要驅動力。研究表明,通過個性化敘事構建情感的新聞實踐對受眾參與度有顯著影響。這也意味著,情感共鳴成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關鍵路徑。新聞漫畫作為一種集圖像、文字、符號于一體的傳播媒介,天然具備模因的核心特征,其社交性較強,易引發二次傳播和“病毒式”擴散。新聞漫畫通常借助不同的幽默元素表達特定觀點,或褒或貶,情感指向性十分明顯。這種模因特征使新聞漫畫能夠在短時間內引發網絡熱議并持續發酵。受到情緒感染的受眾會自動參與傳播過程,主動進行二次創作、二次解讀,進而生成多種變體,進一步擴大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例如,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刊發的《大象回家記》系列漫畫,以輕松活潑的筆觸,模仿《千里江山圖》青綠山水的色調,繪制了一幅人與動物遷徙的畫卷。“分屏敘事”的漫畫形式使作品得以廣泛傳播,人類的團結合作和大象的嬉笑幽默讓作品主題更深入人心。象群遷徙的意象與人類游子歸鄉的主題形成詩意呼應,讓不同地域或民族的讀者都能在這部漫畫中尋得共鳴的觸點。此外,漫畫以山水畫卷的形式,引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共鳴。因此,新聞漫畫以情感為模因,賦予觀點和內容以鮮活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這有助于打破傳播壁壘,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進而構建更加緊密的情感聯結與文化共識。
當前我國新聞漫畫在國際傳播中的困境
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障礙
在國際傳播中,文化差異往往是導致新聞漫畫傳播效果受限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的新聞漫畫在符號、隱喻、幽默感等方面的文化特性,往往與國際受眾的認知框架存在較大差異。
首先,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創作者傾向于借助本土化的文化符號、歷史典故、成語、神話傳說等元素傳達深層含意。盡管這些元素對中國本土觀眾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由于其指涉性和象征意義較為本土化,國際受眾可能對這些文化符號缺乏理解,從而難以準確解讀作品內涵。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龍、鳳、牡丹、熊貓等視覺符號承載著多層次的文化象征意義,龍代表著權威、鳳代表著祥瑞、牡丹代表著富貴、熊貓是中國和平友好的國家形象大使。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常被視為邪惡和危險的象征。類似的符號差異使我國新聞漫畫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可能引發誤解。其次,幽默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文化依賴性。例如,我國新聞漫畫缺乏幽默感,且幽默較多圍繞集體主義價值觀展開,強調群體共識、道德勸誡和社會責任感。西方漫畫則更多聚焦個體主義,強調個人權利、自由表達和個性化敘事。受眾在社會情境、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也進一步阻礙了我國新聞漫畫的國際化傳播。
內容議題的國際適應性不足
從整體來看,當前我國新聞漫畫的議題選取多聚焦本土熱點、政策導向及社會現象,盡管在國內能夠發揮較強的輿論引導作用并產生顯著的社會影響力,但在面向國際傳播時卻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新聞漫畫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習俗及社會風尚等為核心議題,在本土化語境中有效承擔了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功能。然而,由于缺乏全球化視野,難以有效激發國際受眾的情感共鳴。與此同時,在回應國際熱點議題時亦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尚未形成對國際受眾興趣焦點的快速響應機制。例如,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和人工智能發展等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領域,相關創作依然薄弱,缺乏持續而深入地發聲。盡管近年來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熱點事件的報道上已有所進展,但在信息碎片化、解讀片面化等方面仍存在改進空間,從而影響了整體傳播成效。與之相較,歐美新聞漫畫對于國際社會的重大熱點事件通常具備更高的敏感度,并能夠快速通過漫畫形式予以及時評述。
國際認知度與品牌建設不足
人才缺口與品牌建設不足是制約我國新聞漫畫在國際傳播中擴大影響力的兩大顯著短板。首先,優秀漫畫家數量有限且其國際知名度較低。就當前國際形勢和輿論環境來看,新生代漫畫家數量仍顯不足,進而限制了作品的創新性和多樣性。此外,與歐美的漫畫家相比,我國漫畫家在國際平臺上的曝光度和話語權相對缺乏,個人品牌建設不足,進一步削弱了我國新聞漫畫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其次,資源整合不足、策劃方式單一,缺乏系統化推廣機制。具體而言,受制于理念、人才和平臺短板,當前政府、企業和主流媒體等在推動新聞漫畫“走出去”方面支持力度相對較小,缺乏可識別的代表形象和符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新聞漫畫的國際話語權。例如,《華盛頓郵報》和《衛報》均設有漫畫專欄,這些機構不僅在本土發行,還積極與國際出版平臺合作持續推介本土漫畫家及其作品,進一步凸顯其引導國際輿論和輸出價值觀的目的。
新聞漫畫的創作策略與傳播路徑創新
“圍點打援”:聚焦關鍵議題構建素材庫,實現精準發聲
國際傳播涉及的議題眾多,大多一以貫之、一概而論,易造成重點不突出,傳播效果欠佳。因此,我國的新聞漫畫要善于采取圍點攻堅,逐一偵破的策略,選擇關注度高、話題性強、要素紛雜的關鍵議題,以及創造幽默詼諧的隱喻吸引國外讀者的注意力。唯有提前預判、精準截擊,才能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力達到有力駁斥、回應爭議的目的。例如,人民日報社推出的新聞漫畫作品《中國一點都不能少》,該作品以醒目的中國版圖為核心,搭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采用獨特的視角敘事,形成了2016年以來最大的社交媒體傳播熱潮。
因此,我國的新聞漫畫要及時構建熱門議題素材庫,圍繞國家政策、發展權益、科技環保等重點領域的歷史文獻、文化符號、典型事例等資料加以系統整合,通過創作色彩更豐富、意象更多元、表現形式更多樣的漫畫新聞,以搶占國際傳播的主動權和話語制高點。“這是因為關于遠方苦難的敘述和圖像在激發道德反應和培養關心、同情心、責任感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素材庫的建立不僅有助于提高新聞漫畫創作的時效性和精準度,還能夠確保傳播內容在面對突發輿論事件時實現快速響應、有效發聲。
“隱而未言”:用細節說理,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隱而未言是指借助深植于特定文化和歷史背景中的隱喻,引起特定受眾的文化共鳴,增強說服力、穿透力和感召力。這種非直白的方式猶如“潤物細無聲”般喚起受眾塵封的記憶,觸達受眾的情感世界。就新聞漫畫而言,隱而未言是通過散落全幅的細節實現。細節是闡述事件發展、表達一方觀點、刻畫人物性格最有意義的情節或特征,是真實性和感染力的源泉。成功的細節處理具有“催化劑”效應。一方面,細節能夠勾起受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后者如“解謎”般仔細甄別、解讀和討論視覺文本;另一方面,細節能夠將抽象復雜的概念或晦澀難懂的理念與具象的符號勾連,激發人們的聯想和情感關聯,進而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真正做到“以一目盡傳灼見”。例如,民間畫師“半桶老阿湯”的嘲諷漫畫和烏合麒麟《屠龍少年志》《拼出榮耀》等作品。可見,新聞漫畫在將觀點或內容進行視覺化呈現時,也是在不斷修正或再造國際受眾關于客體認知的過程,情感認同和記憶重塑即通過這些彌散的、微觀的、豐富多樣的象征符凝結匯聚而產生。
“凝聚創意合力”:培育多元化人才隊伍,釋放民間力量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人才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支撐。然而,“因老漫畫家先后離退休,新人又一時難以為繼等原因,我國國際漫畫園地變得一片荒蕪”。為此,政府和主流媒體應加大人才培養和投入力度,具體而言,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政府或相關機構應通過完善薪酬體系、增設編制崗位、提供數字繪畫和漫畫制作實習機會等,引進插畫師、故事編劇、色彩設計師、史學愛好者等方面的人才,組建強大且富有創造力的數字漫畫團隊,為國際傳播事業注入創新活力。考慮到新聞漫畫在國際傳播中需譯成多種語言版本,因此,尋找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的數字藝術家至關重要。可嘗試以柔性引進或兼職外聘相結合的方式,吸納具備跨文化背景的華裔及外籍人才加入國際傳播“智囊團”與“預備隊”,提供智力支持。這樣可確保新聞漫畫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契合異域文化的潮點和偏好,從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產生共鳴。
其次,政府或相關機構可嘗試舉辦以國際爭議話題為主題的漫畫創作競賽,這不僅可以激發畫師和藝術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還可以提高公眾對相關議題的認知和理解;也可聯合記者協會、藝術家協會、高等院校等,組織研討會,設立工作坊,邀請漫畫家、評論家、史學家等共同討論國際爭議問題,為漫畫新聞創作者提供靈感和背景知識,充分發揮學界和業界的各自專長與創新能力;要積極創建線上和線下平臺,借助漫畫展、藝術會展、社交媒體等推廣優秀的漫畫作品,不斷制造話題熱度,進而調動全民的創作熱情。“烏合麒麟”“半桶老阿湯”“辣筆小球”“局部氣候調查組”等皆是草根力量的典型代表,充分彰顯了民間選手在國際傳播中的突出作用。
最后,政府或相關機構可嘗試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合作,一方面,要推動人才“走出去”,增進數字產業人才、漫畫藝術家等之間的交流訪學,共同探討對國際爭議問題的看法;另一方面,將漫畫作品作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通過國際藝術節、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展示。
綜上所述,唯有不斷培育人才、拓展傳播渠道、深化國際合作,才能使新聞漫畫這一獨特的視覺語言在國際輿論場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傳播效能貢獻力量。
作為新聞報道的創造性演繹,新聞漫畫通過聚焦特定的新聞場景,以視覺符號與文字敘事的雙重隱喻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隨著視覺時代的來臨,新聞漫畫作為一種高效的視覺傳播形式,越來越受到包括嚴肅讀者在內的廣泛受眾的歡迎。其議題范疇不再局限于政治領域,而是逐步拓展至文化、經濟和環境等多元社會議題。因此,充分發揮新聞漫畫在國際傳播中的獨特價值,不僅能夠有效突破文化壁壘與語言障礙,更能成為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關鍵媒介,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供高效傳播路徑。
2022年廣州華商學院青年學術類科研項目“新冠疫情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研究”(編號:2022HSXS008)。
(作者單位:廣州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