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學生學好美術課程、提升美術創作能力以及促進其終身發展均具有重要價值。《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3年版)》也將激發學生創造力列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大意義,依據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際需求,創新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夯實學生的美術理論基礎、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從當前初中美術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重視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從多維度加以引導,難以有效啟發學生的創造靈感、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強化學生創造能力的訓練。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創造力培養的效果,也降低了美術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為切實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美術教師應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美術教學方案。
一、初中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意義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是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對推動初中美術教學改革與優化具有積極作用。具體而言,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將實現革新,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與技能傳授,而是注重美育、智育、德育的協同共進,樹立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同時,教學內容也將突破傳統教材的束縛,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進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此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發散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美術學習與創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主要采用情境啟發、問題引導、任務驅動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思考、想象、聯想、探究,激發創意靈感、拓展創造性思維,在有效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實施方法
激發學生創造力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美術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教師應將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結合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實際需求,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以及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等途徑,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造靈感
藝術源于生活,任何優秀的藝術畫作皆非憑空臆造,而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融入創作者的情感、想象與創意創作而成。美術是對現實生活的創造性呈現與描繪,亦是人們抒發情感的重要途徑。激發學生創造力不能脫離現實生活,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啟發與引導下產生創造靈感,積極主動參與美術教學活動,感受生活中的美,立足實際生活情境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而激發創造性靈感,發展創造力,提升美術創作水平。教學前,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并通過問卷調查、線上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認知以及對生活的態度與情感,為科學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做好充分準備。
例如,在“春天的暢想”一課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細致觀察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并運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藝術表達方式描繪春天的美。為激發學生創造力,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想象與創造空間。教師在講解完基礎美術知識與技能后,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在校園中尋找、觀察、品味春天。校園里的樹林、花壇、草坪為學生提供了直觀觀察春天、感受春天魅力的機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前往附近的公園、鄉村田野觀察與感受春天的美。學生可用手機記錄觀察到的春天的美,也可用文字描述。完成室外生活情境體驗后,教師組織學生回到教室,引導學生分享觀察與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學生可進行語言描述,也可展示拍攝的圖片、視頻等。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美術創作,鼓勵學生用擅長和喜歡的方式表達春天,如繪畫(畫筆繪畫、電腦繪畫)、剪紙、手工制作等。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下,學生通過實際觀察、體驗、感受,對春天產生了獨特情感,感受到春天的別樣之美,有效激發了創造靈感,最終創作出的作品各具特色,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
(二)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強調要將跨學科融合教學融人初中美術教學。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同時,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相互融合,能夠拓寬學生美術創造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注重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借助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1.美術與歷史學科融合
美術課程教學內容涵蓋大量中外經典名作,引導學生欣賞、分析這些優秀作品,有助于學生掌握豐富的美術創作技巧,夯實美術基礎。每一部美術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創作背景,如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創作者在一定歷史背景與文化氛圍中創作出傳世經典。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基于不同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創作出具有特色的美術作品,教師應將美術學科與歷史學科進行融合教學。在講解相關藝術作品時,帶領學生學習與作品相關的歷史知識、文化知識,使學生走進特定歷史時代與社會背景,深人感知作品的風格、技巧運用以及創作者傳遞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結合特定歷史知識、社會背景進行作品創作,以此激發其創造力。
例如,在“彩塑”一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將美術課程與歷史課程融合,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激發其創造力。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基于彩塑的發展歷史,依據不同時代彩塑的特點、風格,為學生展示相應彩塑作品,并講解特定歷史時代背景下彩塑的風格特征及深刻含義。教師可從新石器時代講起,依次介紹漢代、唐宋時期、元代、明清時期直至現代的彩塑情況。學生在歷史文化知識的融合下,對彩塑這一傳統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不同歷史時代彩塑在造型、功能、色彩、紋樣方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對美術創作的影響,并引導學生結合當前時代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多元等多領域情況以及人們對藝術文化的追求、新時代審美特征等,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其能運用相應理論知識、技能,設計創作出符合時代背景、審美需求的彩塑作品,既實現對學生創造力的激發與培養,又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
2.美術與音樂學科融合
美術與音樂均屬于美育范疇課程,二者具有一定相通性。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創造力發展需求,探尋美術課程與音樂課程融合教學的切人點,科學設計美術與音樂融合教學方案,發揮跨學科融合教學對學生創造力的激發與培養作用,強化美術與音樂融合教學的美育效果。教師應注重提升自身綜合素養,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音樂方面的知識、技巧與方法,為開展美術與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美術的主要表現手段\"這一單元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美術作品創作中的造型要素及其具體運用方法,以及色彩運用技巧,并運用這些方法和技巧完成美術作品創作。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開展美術學科與音樂學科的融合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想象空間,搭建更優質的藝術創作平臺。具體而言,在完成本單元基礎美術知識與技巧的教學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挑選幾首不同風格、情緒與情感表達的音樂作品,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引導學生認真聆聽,感受音樂的節奏、風格,感知音樂傳遞的情感和情緒,充分發揮想象與聯想,運用所掌握的美術創作方法和技巧,通過線條、明暗、空間以及色彩等要素,將感知到的情感或情緒表達出來。通過開展美術與音樂的融合教學,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三)加強課堂有效性互動,訓練學生創造思維
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提升其創造力的關鍵。在傳統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未受重視,課堂參與度低,教師“一言堂\"現象較為普遍,這成為制約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需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投身課堂教學活動,強化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采用多樣化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與討論中發散思維、激發創造力,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增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效果。
例如,在組織學生鑒賞優秀藝術作品《清明上河圖》時,教師可通過組織有效互動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其創造力。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分組,開展小組合作鑒賞活動,每組4一5人。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觀察和鑒賞《清明上河圖》,通過操作屏幕放大畫卷細節,實現細致觀察與賞析。教師要給予各小組充分的自由討論與交流空間,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路,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在小組合作鑒賞過程中,由于學生鑒賞角度和思路各異,能有效促進思維碰撞,發散創造性思維。比如,有的學生聚焦熱鬧的城市與繁華的街道,感受到濃郁的煙火氣息;有的學生關注形形色色的人物,分析不同身份、階級人物的特點;有的學生則留意房屋建筑、運輸工具,感受當時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在學生的相互交流與探討中,學生意識到可從不同角度進行美術創作,進一步發散了創造性思維。
(四)實施個性化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個性創造
在初中美術教育體系中,激發學生創造力不僅是提升其藝術表現力的核心目標,更是推動其個性化成長的關鍵路徑。創造力作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若能夠深度挖掘其潛在的美術天賦,便可助力學生在藝術表達中形成獨特風格。教師需以“因材施教\"為根本遵循,通過構建個性化教學方案打破傳統“一刀切\"模式,將學生的興趣偏好、技能特長及認知水平納入教學設計的核心維度。例如,針對擅長色彩運用的學生可引導其探索抽象表現主義,而對造型能力突出的學生則可深化其立體構成研究,通過差異化啟發激活學生的藝術敏感度。
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運用分層教學策略構建階梯式培養體系:對基礎薄弱者側重藝術感知力培養,通過名作賞析與基礎技法訓練夯實創作根基;對中等水平學生開展主題創作工作坊,鼓勵其在限定框架內嘗試多元表達;對學有余力者則搭建跨學科融合平臺,引導其將文學意象、科學思維融入藝術創作。這種精準化的教學分層既能保障每位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成長,又能通過差異化指導凸顯其創作個性,最終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藝術表達,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未來藝術家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語
初中美術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是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發展的必然需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創造力對提升美術課程教學實效和學生美術創作水平的重要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優化教學目標,轉變課堂教學主體,結合學生創造力發展需求,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組織跨學科融合教學,設置個性化學習任務并提供個性化學習指導。此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通過有效互動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學生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恒.高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試題與研究,2024(31):79-81.
[2]鄧富娟.初中美術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1(03):157-158.
[3]張保軍.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策略[J].三角洲,2024(10):202-204.
[4]張往妹.STEAM教育對初中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啟示與思考[J].科幻畫報,2023(08):45-46.
[5]肖方舟.STEAM教育對初中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啟示與思考[J].天津教育,2023(0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