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這些德育元素通過劇情、角色和表演得以體現,傳遞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豫劇的程式化表演與地方文化特色可構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的溝通橋梁。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特別強調,戲曲是“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鮮明的技能、技巧與藝術”的“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形式”。該文件將戲曲藝術與書法、音樂、舞蹈并列,強調其“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屬性,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與發展,促使學校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陣地之一。作為豫劇的發源地,河南省被中宣部列為首批重點推進\"戲曲進校園”項目的省份,為此,河南省積極部署,力求在全省校園內營造濃郁的豫劇文化學習氛圍。
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深入挖掘豫劇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探索其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有機結合的方式,以最大化發揮高中思政課程的育人功能,成為一項重要且有實踐價值的工作。
一、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與高中思政課教學相契合
(一)豫劇作品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分析
豫劇是中原文化的重要代表,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豫劇作品中蘊含的德育元素進行分析。
1.豫劇作品中經典劇情的價值引領
豫劇作為代表性全國地方戲曲,不僅是中原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深邃內涵的生動展現。豫劇眾多經典作品深刻彰顯了中國傳統戲劇所倡導的以忠誠、孝順、道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豫劇與其他劇種一樣,兼具娛樂性和社會教化作用。豫劇的經典劇目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贊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劇作,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和《蘇武牧羊》;二是展現忠奸對立,歌頌忠臣義士的劇目,例如《鋇美案》《七品芝麻官》和《程嬰救孤》;三是強調孝道價值的故事,如《秦雪梅》《清風亭上》和《蘆花記》。這些劇作注重從倫理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如花木蘭、蘇武、陳世美及張繼保等,他們往往成為特定價值觀的象征。劇中人物鮮明的善惡對立,向觀眾傳遞了樸素的忠孝、義利觀念,激勵觀眾學習并效仿這些美德。
2.豫劇作品中核心人物的價值引領
豫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傳遞的精神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戲曲演繹中有一個貫穿全劇的核心人物,對整個故事情節起統領作用;其鮮明的個性和深刻的價值內涵,為觀眾提供了學習的典范和道德的引領。以現代豫劇《焦裕祿》為例,劇中的核心人物焦裕祿,是一位黨員干部的代表,也是一種價值觀念的傳遞者。在劇中,焦裕祿帶領全縣人民抗災治災、改善生態環境的感人事跡深人人心,形象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干部扎根基層、攻堅克難的政治品質。焦裕祿這一角色的塑造讓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忠誠、擔當、奉獻的價值引領。再如豫劇《朝陽溝》,核心人物是銀環和拴保,他們的故事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知識青年投身農村建設,用“青春獻禮農村”的奮斗精神。銀環和拴保在面對農村生活的種種困難時,展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激勵著觀眾不畏艱難、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這些核心人物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僅體現在他們對個人命運的抉擇上,也體現在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上。
通過這些具體劇目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豫劇作品中的核心人物在道德層面上展現出強烈的示范性。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豫劇作品中核心人物的價值引領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進步,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3.豫劇作品中表演形式的價值引領
豫劇作品中,表演形式的價值引領是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豫劇以其獨特的唱腔、身段、服飾及舞臺布置,不僅能為觀眾呈現一場場視聽盛宴,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深刻的價值觀念。
在表演形式上,豫劇注重情感的細膩表達與情節的跌巖起伏,通過演員精湛的演技,將劇中人物的忠孝節義、家國情懷等正面價值觀生動地展現出來。例如,豫劇中的“寒腔”,以其哀婉動人的旋律,深刻表達了人物內心的悲痛與無奈,使觀眾對人物的遭遇產生同情,進而引發對忠孝、仁愛等傳統美德的思考。在舞美設計上,豫劇通過精美的舞臺布置與服飾設計,營造出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豫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提升了觀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與高中思政課的關聯點分析
1.教育內容的高度契合
豫劇作為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與高中思政課中“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目標形成深度呼應。例如,《美案》通過“清官斷案”的劇情,傳遞了法治精神與公平理念,與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的教學目標形成共鳴。現代豫劇《朝陽溝》通過銀環從猶豫到堅定的思想轉變,體現了個人成長與國家需要的統一,傳遞了“扎根人民、服務社會\"的價值觀,可作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優質案例。這種“呼應”不僅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轉化,還使思政課德育目標獲得具象化、情感化的表達載體。
2.教育方法的互補共生
豫劇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為思政課突破傳統的說教模式提供方法論啟示。豫劇通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緒感染力。《清風亭上》中張元秀夫婦的悲愴唱段,《穆桂英掛帥》中刀馬旦的英姿,《紅旗渠》中“崖當房,石當床”的勞動場景等,都天然具備情感喚醒功能,與課程標準倡導的情境教學、體驗式學習高度契合。這種“以美引善、以情促理”的教育路徑,有效破解了價值灌輸中認知與情感割裂的問題。
3.教育目標的同向同行
豫劇與高中思政課在育人目標上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豫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教化的內容,而高中思政課的教育目標之一是培育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二者在培養青少年的道德修養與文化認同方面相呼應,也都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共同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多維價值
(一)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
豫劇作為中原文化的鮮活載體,首先,其價值內核包括家國情懷、道德倫理、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共振。其次,將豫劇作品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而且實現了教學方式的立體化。通過觀看豫劇表演、討論劇情、分析人物,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接受德育內容,促進知識的內化和價值觀的形成。2豫劇中的德育元素的融入以“情動一理達一力行\"的教育路徑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文化根基與實踐路徑。因此,把豫劇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可以依托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教育引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豐富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有利于傳承本土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
豫劇是在河南生、在河南長的地方戲劇,承載著河南地區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信息。因此,當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這些地域文化資源時,學生會感到熟悉,從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引入豫劇經典劇目,把課堂設計成“視聽觸\"多維聯動的沉浸式學習場域,通過豫劇藝術元素的具身化展演(如《穆桂英掛帥》的巾幗擔當精神通過虛擬現實場景復現)等3,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略到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而且能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思政課的單一模式,實現了單向灌輸模式向文化浸潤模式的轉變。遵循\"具身體驗一情感共鳴一價值升華\"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生將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升華為對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因此,將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不僅是對本土文化的一種有效傳承,也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三)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政課的實效性
高中思政課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方面,內容龐雜,而且政治性、理論性強,學生學起來較為吃力。另外教師用傳統的講授法授課,學生興趣不濃,教學效果有限。教師把豫劇作品引入高中思政課堂,將抽象的道德觀念具象化,使學生在情感共鳴中自然接受德育熏陶,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同時,豫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課堂案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認知水平。此外,豫劇的藝術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德育內容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傳播,從而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這種融合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思政課的教學手段,還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為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進而提高了高中思政課的實效性。
三、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提升教師融入意識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提升教師融入豫劇作品中德育元素的意識,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在思想層面,教師要認識到這些元素對于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要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如根據教材內容開展專題教學會、校本德育教研活動等提升素養。其次,在學習層面,教師可以觀看經典豫劇作品,深入了解豫劇藝術,增強對德育元素融入教學的興趣和能力;也可以深度研究教材并分析有關教學論文,選取能夠將豫劇德育元素融入教學的教材章節。再次,學校可以組織專門的豫劇德育元素融人教學的培訓,邀請豫劇藝術家舉辦講座,幫助教師提高認知。
(二)利用好課堂主渠道
構建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絕不是簡單的“套用公式”,而涉及教育內容和理念的轉變。這要求學校和教師研究教學的多個方面:一是研究教材。高中思政課是一門緊跟時代步代、不斷更新發展的課程,教材內容會根據社會發展及時調整與優化,因此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吃透教材體系,找準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和課程內容的結合點。二是研究學生。高中生有自己思維特點和學習方式,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想、心理及所關心熱點問題的研究,只有把握他們的興趣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挑選教學內容,推動教育目標落地。三是研究教法。教法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將豫劇中的德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政課,不是將豫劇片段生硬搬進課堂,而是選題要立足學生、備課要深入學生、導入要吸引學生,做好內容的生活化。教師通過“觀演 + 研討 + 實踐\"的立體模式,使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轉化為具象化德育資源,真正讓高中思政課與學生產生共鳴。
(三)拓展第二課堂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4教師應將豫劇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政課實踐教學,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陣地,讓學生在實際鍛煉中感知豫劇文化的魅力,實現知與行有機融合。高中思政課是實踐性、活動性課程,豫劇文化的融人還需借助多樣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首先,在校內可舉辦豫劇主題講座和藝術普及活動。學校可邀請豫劇藝術家進校舉辦專題講座,深入講解豫劇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及經典劇目,并結合視頻片段展示豫劇的獨特魅力,從而深化學生對豫劇文化的認知。其次,學生在校內可利用社團、協會,開展沉浸式劇本研讀與創作活動;在校外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依托地方豫劇團資源,通過走訪劇團、現場觀看演出等形式,感受豫劇文化的魅力。
四、結語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課更多地融入與課程相契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這既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契合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豫劇憑借其強大的感染力和教育價值,成為高中思政課中重要的優質教學資源;更好地融合豫劇文化資源,有助于學生深人汲取本土文化精髓,增強文化認同感,正確認識自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增強挺膺擔當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決心。
參考文獻
[1]李欣.河南豫劇發展的歷史、現狀及思考[J].戲劇之家,2020(31):33-34.
[2]許金星.中華戲劇資源的思政課堂運用[J].思想政治課學,2022(6):50-52.
[3]陸蓓.“互聯網 + ”時代的豫劇傳承與傳播研究[J.中國戲劇,2024(6):77-78.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