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蒲袆撔滦枨蟮牟粩嘣鲩L,高校圖書館作為學術資源的核心支撐平臺,亟須構建和優化科研創新支持體系。本文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結合國內外典型案例與最新研究成果,系統分析高校圖書館在科研創新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以資源整合、服務深化、協同合作和技術賦能為核心的支持體系構建框架,并圍繞資源建設、信息服務、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四大維度提出優化策略。研究表明,高校圖書館需通過創新主體協作、資源生態化整合及環境優化,構建動態、開放的科研支持生態系統。未來,高校圖書館應進一步強化數據驅動服務能力,融入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推動科研支持體系向智能化、精準化方向發展,為高校科研創新提供可持續的支撐動力。
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其科研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國家競爭力與社會發展水平。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知識心臟”,不僅承擔著學術資源的存儲與傳播職能,更在科研創新的全生命周期中扮演著信息樞紐與智力支持者的角色。然而,當前高校圖書館在支持科研創新方面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服務模式仍以傳統文獻檢索與查新為主,缺乏對科研全流程的深度介入;其二,學科資源分散,跨領域協同機制薄弱;其三,數據管理與開放科學服務能力滯后于科研需求。《2023年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顯示,僅32%的高校圖書館建立了覆蓋科研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且多數服務集中于立項與成果階段,忽視了數據管理、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在此背景下,構建系統化、動態化的科研創新支持體系成為高校圖書館轉型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為框架,結合國內外實踐經驗,探討高校圖書館如何通過優化資源布局、深化服務層次、強化協同合作,構建適應復雜科研生態的支持體系,為提升高校科研創新效能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文獻綜述
高校圖書館科研支持服務的內涵與現狀
科研支持服務是指高校圖書館為科研人員在科研選題、研究發展、研究數據管理、研究論文撰寫、研究成果傳播等科研活動的多個環節提供的各種文獻和情報服務。洪先鋒指出,現代圖書館需從“資源提供者”向“科研合作伙伴”轉型,高校圖書館需要從育人實踐、科研支持、協同創新等方面重新審視自身價值。然而,大多國內高校圖書館在科研支持服務方面仍以傳統的文獻資源獲取、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為主,對數據管理、數字人文、機構數據庫、開放存取、學術出版等創新型科研支持服務的開展相對較少。這種單一的服務模式難以滿足科研人員日益多樣化的創新需求。以清華大學圖書館為例,其2022年服務數據顯示,查收查引與文獻傳遞服務占比達68%,而數據管理支持僅占12%,開放存取出版指導不足5%。相比之下,國外高校圖書館在科研支持服務方面起步較早,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相對完善。例如,美國的許多高校圖書館已經將科研支持服務貫穿于科研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提供從選題到成果傳播的全流程支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通過“數據管理計劃工具(DMPTool)”為科研人員提供全流程數據服務,覆蓋數據存儲、共享與長期保存,服務使用率超80%。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圖書館的科研支持能力,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準的服務。
科研生命周期理論與圖書館服務體系
科研生命周期理論強調科研活動的全過程管理,包括科研計劃、執行、成果產出與傳播等階段。Alex Ball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系統地回顧了關于科研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型,包括DCC數據管理生命周期模型、I2S2理想化的科學研究活動生命周期模型、DDI整合的生命周期模型等,這些模型為科研活動的系統化管理提供了理論框架。楊樂、顏石磊等構建了科研生命周期中的數據生命周期、數據知識庫理論框架等,進一步豐富了科研生命周期理論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高校圖書館需要構建貫穿科研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例如,中佛羅里達大學圖書館構建了面向科研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涵蓋科研計劃、項目管理、成果保存與傳播等階段。這種體系化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科研效率,也促進了科研成果的廣泛傳播。國內研究以介紹國外經驗為主,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和明確的體系構建。盡管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整體上仍存在服務深度與廣度不足、針對性與精細化程度不足等問題。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進一步優化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能力,以更好地支持科研創新。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的實踐與經驗
國外高校圖書館在科研支持服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提出了貫穿科研生命周期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明確了圖書館在科研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應當提供的服務。俄勒岡州立大學圖書館提出了科研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數據管理模型,為科研數據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系統化的指導。國內高校圖書館也在積極探索科研支持服務的創新實踐。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通過建設高質量的數字資源和特色資源庫,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清華大學圖書館通過舉辦學術講座和研討會,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合作。然而,國內高校圖書館在科研支持服務的深度與廣度、針對性與精細化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例如,部分圖書館的服務仍停留在傳統文獻資源的提供上,缺乏對科研人員個性化需求的關注。此外,館際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也相對滯后,導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進一步優化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能力,以更好地支持科研創新。
高校圖書館科研創新支持體系的構建
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的支持體系框架
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注重資源共享與協同共生。Chung E.強調了在科學研究生命周期中,科學合作、協同創新對科學研究中信息交流與共享的重要意義。Creamer A.提出要不斷提升研究人員的數據管護和管理能力,以匹配科研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高校圖書館科研創新支持體系應圍繞創新主體(科研人員、圖書館員、技術專家與外部合作機構形成多元協作網絡)、創新資源(學術數據庫、科研數據、技術工具與智力資本形成資源池)和創新環境(政策支持、技術平臺與文化氛圍構成賦能生態)進行構建。通過整合這些要素,形成一個動態、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從而為科研創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支持體系的構成要素
在高校圖書館科研創新支持體系的構建中,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是三個核心要素,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科研創新的發展。而支持體系的核心構成則是資源整合層、服務深化層以及技術賦能層。
資源整合層通過構建“實體+虛擬”資源矩陣,集成開放獲取資源、機構知識庫與特色數據庫。服務深化層提供數據素養培訓、知識產權導航與成果轉化支持。技術賦能層通過應用AI、區塊鏈技術優化資源發現與版權管理。
創新主體是科研創新的核心,包括科研人員、圖書館館員和外部專家??鐚W科團隊合作是推動知識共享與創新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跨學科團隊合作通過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能夠有效促進知識共享,從而解決復雜的科研問題。與此同時,建立開放、包容的溝通環境是跨學科團隊有效合作的關鍵。通過定期的學術交流活動和項目合作,可以促進不同學科背景人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激發創新思維,還能提高科研效率。
創新資源是科研創新的物質基礎,包括學術資源、數據資源和技術資源。高校圖書館需要整合這些資源,為科研創新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例如,通過采購高質量的學術數據庫和電子圖書,滿足科研人員對學術資源的需求;通過建設特色資源庫,為特定學科提供有針對性的資源支持。高校圖書館還需要構建開放的資源平臺,實現學術資源和數據資源的共享與流通。這種資源共享機制不僅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廣泛的信息支持。
創新環境是科研創新的重要保障,高校圖書館需要營造開放、共享、協同的創新氛圍。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平臺建設,可以有效提升科研創新效率。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通過組織管理創新,打破傳統部門設置,以用戶和“信息流”為核心重新進行機構設置,推動了圖書館的創新發展。此外,高校圖書館還需要通過舉辦學術活動和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高校圖書館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學術講座,為科研人員提供與頂尖學者交流的機會。這種創新環境不僅能夠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還能推動科研成果的廣泛傳播。
支持體系的運行機制
支持體系的運行機制分為協同合作機制、資源共享機制以及激勵與評價機制。協同合作機制是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館內團隊與館外團隊的合作,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學科研究。圖書館館員可以與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科研項目,提供文獻調研、數據分析等專業支持。同時,團隊成員需要具備跨學科視野和溝通能力,以實現知識的有效整合。資源共享機制是支持體系的另一個關鍵環節,通過構建開放的資源平臺,可以實現學術資源和數據資源的共享與流通。例如,開放獲取模式不僅促進了知識共享,還加速了科研發現的進程。此外,高校圖書館還需要通過建設技術平臺,提升資源的共享效率。例如,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資源的智能化管理和精準推送。激勵與評價機制是激發科研人員和圖書館館員創新積極性的重要手段。通過政策激勵和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提升圖書館館員的創新動力。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通過設立“五四創新力報告會”制度,鼓勵館員分享創新想法,推動了圖書館的創新發展。圖書館還可以通過專項基金支持和業務評估,促進創新項目的實施。例如,設立科研創新專項基金,為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高校圖書館科研創新支持體系的優化策略
加強資源建設
高校圖書館應通過采購高質量的學術數據庫和電子圖書,基于用戶行為分析優化館藏資源,精準采購圖書,滿足科研人員對學術資源的需求,同時加強數字資源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結合本校的學科特色,聚焦學校優勢學科,建設特色資源庫,如地方文獻庫、學科特色資源庫等。此外,高校圖書館還應加強館際合作,推進資源共建共享,通過聯合采購、資源共享等方式,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山東大學圖書館牽頭成立山東省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開展省內高校的資源聯合采購工作,有效提升了文獻資源的利用效率,擴大了其覆蓋范圍。
深化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應定期開設信息素養培訓課程,提升科研人員的信息檢索和分析能力,設計分級培訓體系,初級課程覆蓋數據檢索,高級課程側重機器學習與可視化分析。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科研人員提供系統的信息素養培訓。開展精準的科研情報服務,通過數據分析工具,為科研人員實時推送學科領域前沿動態和熱點研究方向。利用文獻計量學工具,分析學科發展趨勢,為科研人員提供決策支持。此外,配備專業的數據分析工具和人員,部署“一站式”科研平臺,集成文獻管理、數據分析與協作工具。提升數據管理與分析能力,為科研人員提供數據管理與分析服務。例如,設立數據管理專員,為科研人員提供數據存儲、整理和分析的專業支持。
拓展學術交流
高校圖書館可以定期舉辦高質量的學術講座、研討會和學術展覽,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參加,從而顯著增強學術活動的影響力;還可以構建元宇宙學術會議平臺,支持虛擬演講與實時互動。通過開放獲取政策,推動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是現代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職責。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建立機構知識庫,為科研人員提供開放獲取的平臺。此外,高校圖書館加強與國際圖書館和學術機構的合作,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渠道,能夠促進學術資源的共享和科研創新。例如,中佛羅里達大學圖書館通過與國際學術機構合作,構建了面向科研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涵蓋科研計劃、項目管理、成果保存與傳播等階段,有效促進了學術交流和科研創新。
加強科研合作
建立與科研人員的緊密合作機制,加強與科研人員的溝通,了解其科研需求,并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是高校圖書館支持科研創新的關鍵。通過設立科研聯絡員,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對一的服務支持。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為科研人員提供文獻調研、數據分析等專業支持,能夠提升高校圖書館在科研創新中的參與度。通過整合多學科資源和服務,推動跨學科合作與協同創新,是高校圖書館在科研創新中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組織跨學科研究團隊,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與合作。
本文通過對高校圖書館在科研創新中的角色定位、支持體系的構建與優化策略的分析,結合國內外案例,提出了加強資源建設、深化信息服務、拓展學術交流和加強科研合作的策略。研究結果表明,高校圖書館科研創新支持體系的構建需要從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三個方面入手,通過協同合作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和激勵與評價機制的有效運行,推動科研創新的發展。通過構建與優化科研創新支持體系,能夠有效提升高校圖書館對科研創新的支持能力。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圖書館的積極參與,還需要科研人員、外部專家以及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研創新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圖書館在科研創新中的角色將更加重要。未來,高校圖書館應進一步加強數字化建設,提升數據管理與分析能力,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渠道,為高??蒲袆撔碌陌l展提供更加高效和精準的支持??傊?,高校圖書館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支撐平臺,應不斷優化支持體系,提升服務能力,為高??蒲袆撔碌陌l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