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對西方現代化的反思與批判,黨領導人民群眾在百年的探索中走上了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生產力作為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首要推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作為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的原動力,新質生產力與資本生產力有著本質不同的先進的生產力質態,它克服了資本生產力單純強調物質增長的局限性,成為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新型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價值底蘊,是一種屬人的、重視勞動者精神力量的、以創新驅動為特點的、具有綠色底蘊的、朝向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總體性力量。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指向,改革生產關系,重視文化建設并加強顛覆性科技創新。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人類文明新形態;資本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B0-0;A81;F0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8 — 0053 — 07
“現代化”是現代國家尋求發展與進步的必經之路,是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基本方向。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率先走上現代化之路,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物質生產力的極大解放,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西方的現代化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中國作為后起之秀,一方面,在追尋現代化的過程中必然要規避這些問題,另一方面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方位與先行者們已截然不同,這注定中國要走一條與西方現代化有所不同的現代化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中國實現現代化必然要發展與西方國家所不同的“新質”生產力。已有文章多從經濟技術層面論述新質生產力,而忽略了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關系,忽視了新質生產力豐富的文化意蘊。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化有何內在聯系?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場域中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又如何以新質生產力切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這些都是我們亟需回答的問題。
一、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
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式生產力現代化的現實特征,作為一個與傳統生產力有所不同的概念,有其自身的生成邏輯。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有著深厚的唯物史觀基礎,是對西方式現代化自覺反思和批判的結果,同時又以發展階段轉換為基礎,有著明確的實踐指向。它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發展的前進路向,形塑著中國式現代化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形態。
(一)理論邏輯:生產力是走向現代化的首要推動力
生產力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核心要素,它的性質與發展狀況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性質和發展狀況。斯大林曾指出,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動、最革命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無可爭辯地走在生產關系的前面。[2]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3]馬克思認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 “生產力”。[4]也就是說生產力是人類在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生產實踐中形成的 “共同活動方式”,體現為特定技術與組織形式下的勞動方式或勞動過程,它作為社會活動的中心,作為一種“普照的光”形塑著全部社會生活,影響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生產力即整個社會共同活動方式的質變,其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變革,伴隨著這種變革,人類社會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正是生產力發生質變并塑造現代化生活的過程。以機器大工業為組織形式,以資本為內驅力的現代生產方式正是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生產力變革的實質,這種生產方式極大解放了人的物質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發生深刻變革,使封建社會中人對人依附關系完全轉變為人與人之間的商品金錢關系。可以說,沒有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就沒有現代化的到來。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世界各個國家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也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科學對待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并占有其積極成果、規避其矛盾弊端的基礎上生成的社會主義文明的中國樣態,[5]它必然要求克服傳統生產力的弊端,揚棄并發展為一種更加完善的“新質”生產力。
(二)歷史邏輯:對驅動西方現代化的資本生產力的批判與重構
西方現代化是具有內在矛盾性的復雜文明的存在,交織著野蠻與文明、進步與倒退、先進與落后等矛盾,它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取得巨大的文明成果,同樣也暴露出極大的缺陷。這種現代化本質上以資本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為核心,但是資本生產力有著自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運行邏輯,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的那樣,資本主義對利潤的追逐和對資本積累的需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規律”,[6]資本生產力就像一把雙刃劍,人類在享受其創造出的繁榮物質世界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其消極的一面。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在更深層次上是“人的現代化”,但是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兩者處于失衡狀態,物的現代化的片面發展替換了“人的現代化”,導致資本超越了人自身的發展,造就了人的發展的畸形狀態,導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不斷加劇。[7]資本生產力通過自身所取得的發展并沒有帶來人的全面解放,反而加劇了人的異化狀態。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8]然而在資本推動的現代化進程中,與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相對比的則是人的價值的貶低,勞動者被降格為單純的生產手段,個體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行為的主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被簡化為商品交換關系,人的社會性本質被扭曲。
近代以來,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采取了殘酷的殖民侵略與經濟剝削手段,逐步構建了一個由資本生產力所驅動的世界市場體系,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9]當今,歐美國家依靠其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占據了全球價值鏈的頂端位置,獲取了巨額利潤,資本生產力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催生了信息時代全球市場中更加難以察覺的數字壟斷與剝削格局。這導致后發國家不得不陷入技術瓶頸中,被迫成為原材料的供應地和商品的傾銷市場,并時刻面臨著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的嚴峻挑戰。全球產業鏈的發展逐步走入“短鏈化、區域化、本土化”進程,拉大了全球發展鴻溝,給世界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10]與此相伴隨的是,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最終以生態危機的形式暴露出來。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污染、高耗能生產線,在獲得高額利潤的同時轉嫁了生態代價,原本產自某一文明內部的污染惡果竟要由所有其他文明來痛苦地承受。[11]
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在現有的生產發展過程內部和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內部,并且與它們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12]在某種程度上,生存危機構成西方現代化的總問題,根源于資本生產力的固有缺陷,正是基于對西方式現代化進程的反思和批判,才生成了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新質生產力的需要。這種新質生產力力圖超越資本生產力見物不見人的文明困境,打破西方體系,形塑人類文明的全新形態。
(三)實踐邏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事業的必然要求
回溯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在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基于中國國情,在追尋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懈探索深度融匯在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面對深重的國家與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最終建立了新中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政治基礎和制度保障。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的境況,黨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戰略目標,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經過30年的奮斗,中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各方面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進入了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鮮明主線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協同推進的偉大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發展的具體問題相結合的重要典范。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3]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式將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4]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5]可說里,在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并結合當前生產力的狀況對生產力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最新表現,其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16]是在數字科技時代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實際深度融合的杰出成果,深刻反映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所凝聚的深刻理論洞察與豐富實踐智慧的完美融合。
二、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生產力的新形態,它本身蘊含著與資本生產力不同的價值屬性,是一種屬人的生產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場域中把握新質生產力,我們將看到新質生產力本身豐富的價值意蘊。
(一)超越經濟決定論:科技與人文的高度融合
在馬克思的理論視域中,生產力絕非僅具有經濟學維度的單一概念,而是蘊含多重內涵的復合范疇:它既是客觀的物質力量,也是主觀精神力量的結果;既是物質變精神,也是精神變物質的結果。[17]然而,人們在理解這一概念時,卻將其僅理解為一個經濟學概念,導致生產力理論蛻變為一種經濟決定論。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者和資產階級的思想家正是這樣歪曲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的,他們批判馬克思主義只考慮物質利益,不重視思想利益,并將生產力的決定作用粗淺地理解為一種與人無涉的經濟的“自動”決定。時至今日,許多西方思想家仍然存在著這樣的錯誤理解,把歷史唯物主義視為一種經濟決定論或技術決定論。
新質生產力概念是習近平對馬克思生產力概念的創新性發展,它雖然凸顯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作用,卻絕非鋏隘的技術崇拜,它始終強調科學技術歸根到底是由人來創新,由人來操縱。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不是外在于人的單純的物,也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經濟目的手段,而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積極表現或展現,是人的自主活動,是主體形態和物化形態的統一,它的發展始終受到人的價值的規約,以美好生活的實現為自己的價值旨歸。就科學技術不僅作為一種外化的物質形態而存在,同時也是人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主體活動而言,它也具有文化屬性。例如同樣是核能,它既可以用于發電造福人類,也可以被開發為核武器而毀滅全人類,因而從事科學技術的勞動者自身的認識水平、思想水平對于科學技術如何運用、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具有極大的影響。然而推動西方現代化的資本生產力帶來的卻是對于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裂。資本生產力推動下的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不僅沒有變成人類自主活動的力量,反而帶來了貧富兩極分化、價值失范、社會撕裂、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各個人必須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這不僅是為了實現他們的自主活動,而且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18]因而生產力始終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如果抽掉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及現實活動的自覺、自為本質,也就是抹殺了生產力發展中的文化維度,無疑會使生產力失去靈魂,失去了方向。因而,在馬克思哲學視域下理解的新質生產力是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推進生產主體、工具、對象及方式的結構性變革,在生產力要素的協同及融合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新形態的生產力,是一種科技與人文高度融合的有機生產力。它以人的自由發展取代物的增長成為現代化發展的標準,堅持了馬克思生產力概念的正確內涵,超越西方現代化的“主體性危機”,是對諸多將生產力理論視為經濟決定論者的有力回擊。
(二)由資本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人的本質力量的深度解放
資本生產力第一個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就,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
要多,還要大,[19]然而這種人的力量的解放卻是以異化的形式呈現的。如果說資本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人的活動的力量,雖然是以一種異化的形式,那么,新質生產力從資本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則意味著人的本質力量更深層次的解放。
從生產力的發展來看,資本在具有無限度地提高生產力趨勢的同時,又……使主要生產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20]資本生產力以增值和利潤的最大化為自己的目的,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也帶來了勞動方式的單一化和人的片面化,勞動者被看作是實現資本增值的工具和手段,而非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個體,阻礙了勞動者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個性的全面發展。可以說,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遵從資本邏輯自發驅動、以實現資本無限積累為目的,[21]它深陷于生產力發展的文明悖論之中,一面片面發展物質生產力一面破壞和限制人本身這一最核心的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開啟了駕馭資本、揚棄資本邏輯并吸收借鑒資本主義文明發展成果的文明新形態,其中新質生產力則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3]創新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揮,是基于對象性關系而展開的對象性活動,只有為人類本真的對象化活動創造存在的條件,才能使人們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資本生產力則使人身處異化的活動狀態之中,使得直接勞動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22]只會不斷扼殺人們的創新能力,新質生產力則為人們的創新提供充分的主客觀條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3]從而極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精神。馬克思認為,創造是一個很難從人民意識中排除的觀念,[23]不可否認,資本生產力也能激發某些人的創新能力,但是這種創新始終只能停留在個體層面,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大多數人只能淪為掌握一種技藝的“畸形物”,唯有新質生產力才能普遍激發大眾的創新能力。新質生產力注重提升勞動者素質,不僅要求“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強調“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釋放了人作為社會主體的創造性和活力,這不僅意味著人的本質力量的深度解放,也彰顯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力量。
(三)打破綠色與發展的悖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產力作為人們通過勞動實踐改造和影響自然以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始終與自然緊密相關,并決定著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類的命運。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資本生產力為了自身的增殖對自然開啟了無止境的利用,使自然界的一切領域都服從于生產,[24]自然環境與資本主義無度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產生了深度矛盾,綠色與發展成為資本生產力不得不面對一個悖論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25]西方現代化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打破資本邏輯,為人類更好地發展而不是為了資本的無限增殖而生產,才能從根源上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因而,正如西方許多有識之士指出的那樣,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必須轉變發展模式,改變以資本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創造新的生產力形態。
理想的現代化是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多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總體性進程,物質財富的多寡絕不能成為評價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唯一標準。作為全面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新質生產力本身蘊含著綠色發展的要求,實現了“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因而,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3]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并非那種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回報的傳統生產力,它著力推動技術創新以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并致力于通過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實現全產業鏈的綠色升級,引導工業文明的綠色轉型。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人類將破解困擾現代化已久的文明發展失衡難題,進而形成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相統一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文明形態。
三、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向
人類社會的進步最終決定于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歸根到底還是靠發展生產力,因而我們必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指向,實現新質生產力與新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6]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現代化的根本力量,必然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指向。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先導,成為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基本遵循。
新發展理念認為創新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以創新為質態的生產力,必然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但核心在創新。[27]人類正處于技術和工業體系發生顛覆性變革和創新性發展的時期,強化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引領作用,需要我們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擁抱新興科技,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推動這些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加強科研投入,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賦予生產力更高的智能性、創新性和高效性,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強大的支撐。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區域、產業、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確保各項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作為綠色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厚植更多的綠色底色。開放發展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使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展現出自身的先進性。新質生產力應注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使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不斷深化改革,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運動規律:當生產關系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3]因而,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以生產力為標準,變革一切不適于甚至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引領著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進方向,因而是不斷深化改革的領導力量。變革生產關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在深化生產關系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深化改革必須把握好我國所處的總體歷史方位,明確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質生產力是技術進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追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大方向不變更,通過政府 “有形之手” 和市場 “無形之手” 共同培育和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新道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質生產力中的“新科技”“新要素”對現有生產關系構成了新挑戰,沖擊著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要求生產關系作出必要的調適。[28]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類已經邁入數字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把握到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這一事實,必須把數字化生產關系的重塑作為改革的重要方向,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創新商業模式,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數字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確保我國在數字時代立于不敗之地。此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被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它對于激發企業活力、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由于資本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擴張性,因而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和引導,實現私有資本運行的有序化,強化資本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調整的文明屬性。[29]
(三)重視文化建設,增強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神力量
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是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中的主體要素,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文化與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一旦結合,并使得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因而,文化可以說是整個生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也可以說就是一種“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融貫新理念、立足新模式、朝向新業態的,以創新為核心的先進生產力,是新型勞動者作為人的因素與創新科技引導的物的因素的統一,作為生產力主體的人必須進行觀念的更新和素質的提高,才能適應并支撐這種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認為的文明新形態指的就是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沒有發達的文化以及人類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這種新文明形態的到來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26],我國盡管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必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遠景目標。總之,文化作為生產力的主體向度,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通過有效措施推進其發展。
資本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代表兩種不同的制度選擇,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方向,因而在意識形態領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交鋒。在數字時代,西方 “普世價值”借助數字技術的隱蔽性更容易滲入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妄圖解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威脅我國文化安全。因而,加強文化建設必須警惕西方對我國的文化滲透。我們需要堅持“兩個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厚植文化根基,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撐。
構建新型文化業態不僅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與文化主體性雙向賦能,進而促成社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途徑。《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30],成為文化產業改革升級的重要指導方針。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需要緊密結合數字時代背景,以 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賦能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31],進而形成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以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循環,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四)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顛覆性科技創新
在當今世界格局中,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技術先發優勢,建立技術霸權,掌持科技創新的龍頭,獲得國際分工體系上游地位,擠壓后發國家的科技研發空間,由此獲得驚人的超額利潤甚至是一條產業鏈上的絕大部分利潤。面對我國一些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的局面,在現實的較量中,中國式現代化想要走向深入,必須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也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才反復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需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32]。黨的二十大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29],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破解核心科技卡脖子局面,需要實施 “人才強國戰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顛覆性科技創新。
我們需要加快建設“卡脖子”技術攻關的戰略人才隊伍,發揮高校戰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作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優化高校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結構,培養造就更多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同時,加強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我們要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把教育優勢、人才優勢、科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與一般科學家不同,戰略科學家不僅能深入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還能把握國家戰略需求,善于組織大規模科研攻關[33]。因此,他們不僅是科研領域的專家,還是能夠把握方向、領導科研團隊的重要人物。戰略科學家在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等領域的前沿突破與交叉融合正催生重大原始性技術創新的背景下,戰略科學家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重要。因而,必須注重戰略科學家的培養。此外,我們同時應加強應用技術類人才梯隊建設。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支撐,既要有能夠進行原創性研究、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研究型人才,也要有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滿足市場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加強應用技術類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需改革教育培訓體系,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通過相應的政策支持與激勵,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校企合作、技能競賽、繼續教育等措施,提升人才技能,培養一大批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8.
[2]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37.
[3]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5]王鈺鑫,周利生.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 出場理據、內涵釋義與世界意義[J]. 湖南社會科學, 2024
(6):37-46.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0.
[7]崔家新.人的現代化的應然狀態、價值意蘊與中國圖景[J].寧夏黨校學報,2023(4):46-5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4.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10]周文, 楊正源. 新質生產力:破解西方文明困境與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J].河北學刊, 2024(5):1-9.
[11][加]彼得·布朗,彼得·蒂默曼.人類世的生態經濟學[M].夏循祥,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3:3.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13]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81.
[14]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44.
[1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4-11-05]. https://www.gov.cn/zhuanti/ 2017-10 / 27/ content _5234876.htm.
[1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
[17]萬長松,徐志源,柴亞杰.新質生產力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6.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581.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6.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6 .
[21]周文, 肖玉飛.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內涵、鮮明特征與世界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 (5):36-45+204.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5.
[25]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30.
[2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11-05]. http: //www. news.cn / p olitics/cpc20/2022-10/25/ c_1129079429 .htm.
[27]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85.
[28]劉文祥.塑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24(5):41-47.
[29]潘建屯,陶泓伶.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的三重維度[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4):12-19.
[30]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3(1).
[31]陳方芳.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N].光明日報,2024-07-25(6).
[3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197.
[33]袁和平.戰略科學家與國家重大科技工程
——對戰略科學家特殊貢獻的歷史回顧(一)[J].中國軍轉民,2023(7):7-10.
〔責任編輯:孫玉婷、于海躍〕